飞行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2-22 03:15:37

飞行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

摘 要: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首批本科飞行学生毕业20周年之际,学校对2002-2012年的十届飞行毕业生进行了综合素质跟踪调查,旨在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建设、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飞行人才。通过调查问卷发现,我校飞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还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针对不足提出了改进意见。

关键词:飞行大学生;综合素质;障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193-03

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首批本科飞行学生毕业20周年之际,学校对2002-2012年的十届飞行毕业生进行了综合素质跟踪调查,旨在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建设、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飞行人才。为了全面了解我校飞行毕业生的素质现状,我们针对航空公司和毕业生本人设计了两套调查问卷,并对问卷反馈的信息进行了统计。从问卷反馈的信息来看,飞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还存在着不如意的地方。针对这一情况,作为飞行人才的培养方,就如何进一步提升飞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值得深入思考的,本文拟在调研基础上加以分析。

一、飞行毕业学生综合素质现状

(一)飞行毕业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指标

科学评价飞行学生的素质,是客观呈现飞行学生素质现状的基础。要科学评价飞行学生的素质,必须要有一系列飞行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以此作为评价的标准。因此,这一系列指标的设定就成了评价飞行学生素质的关键所在。素质评价指标该如何设定?本文将从素质的分类加以探究。

教育学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涵盖了人的自然本性、社会本性和思维本性,人的本质在教育活动中表现为人的素质,即人的自然 ,素质应包含三个部分,即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主体素质。

社会学观点认为:一个合格的人应该是合格的公民与合格的职业者的统一。一个社会人的素质也就是其作为公民的素质与作为从业者素质的统一。因此,社会素质又包含公民素质和职业素质。按照社会学主流观点对公民素质和职业者素质的细致划分,公民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职业者素质包括:体能素质、专业智能素质、职业流动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形象素质。

综合上述观点,飞行学生的素质评价指标涵盖上述三大类的12个项目。

我校设计的调查问卷基本涵盖了上述12个素质评价指标,能够客观反映出飞行学生的素质现状。

(二)飞行毕业学生综合素质现状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航空公司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评价较高(满意:44.55%、较满意:45.45%、一般:10.00%、不满意:0.00%),而这一评价的得出主要归因于航空公司对我校飞行技术专业的高度认可(航空公司对飞行技术专业评价较好的比例达到91.51%)。为了更加详细地反映出飞行学生的素质现状,我们结合反馈回来的飞行学生调查问卷做了分类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上表中,A代表好、B代表良好、C代表中、D代表差。

从上表数据反映的情况来看,飞行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为:素质好者占42.8%、素质较好者占31%、素质一般者占17.9%、素质差者占8.3%,这反映出我校飞行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好。

二、制约飞行毕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因素分析

尽管飞行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较好,但是要想进一步提升其综合素质就必须重点关注妨碍综合素质提升的制约因素。这一观点符合心理学的“木桶效应”原理,即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最短的那块木板就是所谓的制约因素。对照飞行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可以发现飞行毕业学生的各单项素质中,主体素质、法律素质、文化素质这几个单项素质的差级比例较高,分别达到了12.4%、14.19%、11.11%。因此,上述的这几个单项素质就是妨碍飞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制约因素。下面,对这几个制约因素在实证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一)飞行毕业学生文化素质差级比例相对较高

飞行毕业学生文化素质差级比例达到了11.11%,这一比例相对较高,反映出我校飞行毕业生的文化素质还相对薄弱。例如,对飞行学生的科研实力调查显示,仅有15.56%的学生认为自己科研实力好。导致我校飞行毕业学生的文化素质较低的原因是多样的。第一,因飞行这一行业的特殊要求,飞行学生招生需要同时兼顾考生的身体状况和高考成绩,尤其对飞行学生的身体状况要求更高。这一选择的结果造成了飞行学生生源质量不高的状况,因此导致我校飞行学生文化素质先天性薄弱。第二,因飞行技术专业应用型学科的性质,我校对飞行学生的理论培养要求相对较低,课程结业考试比较容易通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深度相对不够。第三,飞行学生两年要学完其他专业四年才能学完的课程,此外还有繁重的训练任务,从客观上造成了飞行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素质的自我培养。

(二)飞行毕业学生主体素质差级比例相对较高

飞行毕业学生主体素质差级比例达到12.4%,说明了我校飞行毕业生作为自觉能动体的素质还相对较差,实现自我的完善和超越不够。例如,在调查中发现有34.62%的飞行毕业学生没有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开展文化学习;55.45%的飞行学生对自己技术精益求精的主动性不够,比较被动的则占到了6.93%;57.14%的飞行毕业学生对自己提出更高学历要求的期望不足。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主体的原因,又有外部的原因。查找学校在此方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准军事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准军事化管理的严格要求对于培养学生令行禁止的优良作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是,长期“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条件反射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压制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第二,飞行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参与各类活动的经历相对欠缺,不利于主动性和创造性潜能的激发。飞行学生要在两年内完成其他专业需要四年才能完成的理论学习,要通过英语、计算机、私、商、仪执照等考试,还要两次下分院进行飞行训练。不仅如此,各阶段还有硬性淘汰指标的严格筛选。学业重、压力大使得飞行学生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应试和达标,参加各类活动的机会和精力有限,尤其是三、四年级学生更因缺乏班级建制组织,此类情况更为严重。实践证明,参与活动是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益做法,而飞行学生在此方面明显欠缺。

(三)飞行毕业学生的法律素质差级比例相对较高

飞行毕业学生法律素质差级比例达到了14.19%,说明了我校飞行毕业学生的法律素质还相对较差。主要表现为有少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淡薄。例如,调查问卷反馈,有20.65%的毕业生有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情况发生,还有21.65%的毕业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有30.48%的毕业生经常缺席公司内部会议,还有5.71%的毕业生会议出勤情况更差。因为飞行职业对飞行员章法意识的严格要求,因此我校在飞行学生管理上坚持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应该说准军事化管理对学生的法律意识养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上述毕业生法律素质调研结果却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思。究其原因,主要归咎于准军事化管理还没能真正贯彻到飞行学生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中。主要有表现在中、高教学生的管理方面:第一,中、高教返校学生纪律懈怠倾向较为严重。学生中、高教返校后由于学习、训练任务已完成一半或者多半,压力相对减小。加之,在他们中间普遍存在“自己已经飞出来了,就算犯些小错,学校也不会拿他们怎么样”的错误思想影响,致使其法律意识逐渐懈怠,违反纪律的行为相对频繁。第二,学生队在中、高教返校学生的准军事化管理力度上明显减弱。从准军事化管理的实际操作上来看,学校主要将准军事化管理的对象放在一、二年级学生上,一日生活制度、请消假、内务卫生管理等制度都能严格执行。但是,对于中、高教学生的准军事化管理却大打折扣,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中、高教返校学生早晨不出队列操、晚就寝制度不能严格执行,只是严格把控其请销假。第三,学校出于培养成本的考虑,还不能下决心处理违纪的中、高教返校学生。飞行员的培养成本约为70多万,中、高教学生可以说已经是“半成品”了,如果因为违反纪律而停飞或开除学生,学校会损失先前垫付的培养成本。鉴于这一原因,中、高教返校学生的管理难度相对较大,违纪问题也较理论学习阶段突出。

三、提升我校飞行学生综合素质的对策思考

为了提升我校飞行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必须想方设法最大程度降低制约因素的影响,即积极改善主体素质、法律素质、文化素质差级比例过高的局面。

(一)努力提升飞行学生的文化素质

针对前文的分析,要提升我校飞行学生文化素质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提高飞行学生的生源质量。我校飞行学生招生是零批次招生,这就意味着我校有优先选择优秀学生的便利。但是,实际结果却是我校飞行学生大多是高考成绩居于一本和二本线之间的考生,甚至还有二本线下的生源。这固然有兼顾体质条件和高考成绩的原因,但是学校还是应该努力探索提升生源质量的有效方法。例如,应加大宣传,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学校竞争力,抵御同类院校对飞行学生招生“蛋糕”的分割;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对航空公司送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第二,适当增加飞行学生的理论培养要求。通过增加课程教学的深度、增加结业考试的难度等方式提升飞行学生的理论培养要求。培养要求的提高,可以使学生在思想上更加重视理论学习,自觉增加知识积累,激发其刻苦钻研的精神。第三,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培养自身文化素质。教师和学管干部应该在学生的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加强提升文化素质方面的教育,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学习和思考,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积极营造崇尚学术、热爱学习的良好氛围。

(二)不断增强飞行学生的主体素质

在增强飞行学生的主体素质方面,学校应该旨在激发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实现其自我完善和超越,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第一,准军事化管理要和人本管理相结合。在对学生进行准军事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尊重人性的基本规律,即要在准军事化管理中,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所想、依靠学生管理。此外,要充分认识管理客体的特点,学校准军事化管理的客体毕竟不是军人,而是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准军事化管理的“度”是否合适,做到宽严相济。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要切忌尽量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以免影响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第二,通过多种渠道为飞行学生减压,提高活动参与兴趣。要改善飞行学生整天忙于应付考试、达标的状况,多创造条件和平台让学生参加能够发挥特长的文体、竞技活动。学校要积极争取高级别竞技的参赛机会,如,全国大学生篮球赛、全国大专辩论赛、“挑战杯”科技竞赛等;校团委、院团委及学生队组织各个层面的社团活动、文体活动,鼓励飞行学生积极参加。

(三)进一步加强飞行学生的法律素质

坚持准军事化管理是学校的优良传统,是学校在培养飞行学生优良作风方面的有效做法。但是,因准军事化管理在中、高教返校学生的管理上出现了断层,致使中、高教学生的管理相对松散,这会在学生的法律素质养成上带来不利。因此,学校要采取如下措施,将准军事化管理贯穿到飞行学生培养的始终。第一,各学生队在管理中应该对新、老生一视同仁,不搞区别对待,严格执行一日生活制度、请销假、内务卫生管理制度。第二,改善中、高教学生返校后无班级建置的状况,应该将老生集中管理,最好形成以小班为单位的完整建置,并产生班干部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第三,学校要出台相关政策,改善对中、高教违纪学生不敢处理、不能处理的状况。出台相关政策加强中、高教返校学生的管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管干部工作的开展。第四,规章制度教育要常抓不懈。通过专题教育和日常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让飞行学生对法律规章产生敬畏之心,不断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养成遵纪守法习惯。

四、总结

飞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方面,学校应该最大限度上减弱妨碍飞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制约因素,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飞行人才。

参考文献:

[1]解根怀.为建设民航强国培养高素质飞行人才[J].求实,2010(6).

[2]文兴忠.民航飞行员职业安全意识的初步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1).

[3]王清晨.职业飞行员应具备的八种安全意识[J].中国民用航空,2012(9).

[4]柏艺琴,陈广承.中美通用航空飞行员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民用航空,2012(10).

[5]晏碧华,游旭群,杨仕云.飞行员优势空间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2(4).

上一篇:大学生对学习行为的责任归因 下一篇:腹腔镜小儿疝气内环口结扎手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