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学习行为的责任归因

时间:2022-06-02 09:46:10

大学生对学习行为的责任归因

摘 要:韦纳在其提出的责任归因理论中指出,不同的归因会影响到不同的责任推断,进而引起不同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借鉴韦纳的“借笔记”调查问卷方法对现阶段的大学生学习为的结论,结合相关学者针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的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并通过对大学生学习行为责任归因的研究来影响学生的自我归因,以帮助其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帮助大学生逐渐养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行为;责任归因

中图分类号:B8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176-02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在其责任归因理论中的研究出发点是,一个人可以自己控制的,在分内能够完成的事情属于个人应该负责的范围,但是,由于自己控制却又没有控制行为而出现问题的情况应该由自己承担责任。另外,如果事情是由个人分内应该完成的,但是出现了自己难以控制的情况,最后导致事情没有按照预期完成,这种情况可以不追究个人责任。笔者在本文以以上理论为依据,针对大学生群体研究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责任归因特点。

一、对大学生学习行为责任归因研究的重要性

首先,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责任归因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常见的行为控制程度,以及学生在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主要心理特点。其次,检验责任归因理论的行为动机系列在大学生学习行为中的确定性。学习行为的系列可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行为发生的原因、原因的特点、责任判断、情绪以及行为反应,比如,韦纳在“借笔记”的问卷研究中采用部分相关的分析方法,并在结论中提出抽象情感后的控制程度与借笔记行为的相关下降,这种调查结果表明思想在不同程度上通过情感间接的影响人的实际行为。也就是说,在认识、情感、行为这三变量的关系上,有时还会存在很大的不一致。这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时至今天,一直都有心理学家不断重复这类实验,并不断对该理论进行完善,韦纳本人在其后期的著作中将认识、情感、行为的关系归结为五种模式,归因是一种极其普遍的心理过程,而且这种理论假设具有泛文化的特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在研究大学生的理念对原因推理的作用时还必须注意结合现实实际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进行学习行为的责任归因,正确认识自己,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二、责任归因理论的研究概述

韦纳提出的责任归因理论中认为不同的归因会影响到不同的责任推断,进而引起不同的情感和行为反应,由此,他指出了归因的责任推断模型,从结果归因、知觉到的控制性责任、推断、情感再到行为反应。之前的心理学研究者都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控制性这一方面,并将其看成了责任推断的前提假设,在研究领域方面,这一研究大都只是在个人的成就领域中开展的,但是,一个人的成败会受到各类因素的综合影响,诸如父母、同事、同学、领导等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当事人的行为判断。韦纳对责任归因理论中认为,归因在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是自我归因,也就是对自身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第二种则是人际归因,或者称为他人归因,是指对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这种研究发展使得责任归因不再仅仅局限在自我归因方面,而是将责任归因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并试图实现个人归因与他人归因的有效结合。

责任归因理论的主要构成因素包含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这其中涉及概念包括知觉到的原因、控制性、情感反应、行为反应等,韦纳认为人们对于行为后果起因的分析影响了当事人的责任推断,这种心理反应一旦出现就直接影响到人的责任分配,行为后果的起因有很多种,其中,控制原因维度是最重要的,依照控制性的不同可以将其分成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如果说一个人的可以控制起因存在,没有减轻惩罚的环境存在,那么个人就拥有责任,反之,在存在外在原因情况下,缺乏控制性的环境存在,就会产生无责任的推断。也就是说如果行为的原因是个人的,这个原因有具有较大的控制性,那么这就是将他人看作有责任的前提。

责任推断会引起心理情感反应,在个人进行心理推断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个人的情感因素,比如生气就来自于有责任的判断,认知评价则是某种情感体验的必要前提,生气是伴随他人对某种消极状态负有责任的知觉而产生的,而且评定者卷入的程度越高,生气的情感就会越强烈。相关的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行为原因也具有多变性,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场合对行为责任归因会有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个体,在归因方式上也会因为自身情感、所处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很多人是靠过去的经验来做出归因,有的人则是依照自己的感觉做出责任归因。林忠敏在其研究中指出各种不同控制程度对责任判断的重要作用,在控制程度较高的场合,如果能够引起的情感比如厌恶、生气等负面情绪较低,那么主体的帮助行为还是会出现的,这就导致与假设不一致的结果。

三、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现状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产业结构也随之不断调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行为上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现象,比如在选择专业时,金融类专业一直都是学生争取的热点,在学习中过分重视对实用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相反,对于一些理论性的基础性课程则不受学生重视,认为对于这些学科只要及格就行。为此,很多学者采用韦纳的“借笔记”调查问卷方法,对现阶段的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在问卷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了两种控制条件、两种情感和两种可能的应对行为。比如,在一份问卷中通过向大学生提供旷课去海滩、眼睛放瞳不适应这两种控制条件,以及相应的情感和行为,最后增加两个开放题,询问大学生不给别人借笔记的原因。之后,依照问卷调查结果与研究责任归隐的需要,再增加多个附加变量,通过反复的对比研究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分析。比如,大学生可控性条件较低的情况下,借笔记与帮助接近显著相关,借笔记与碍于情面不相关,借笔记与习以为常的可控性高的场合都不相关,这些都与控制程度的不同有关。

四、大学生对学习行为的责任归因特点

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判断都会有很大差异性,也就是说,大学生在其学习中对学习行为的反应与责任归因理论中的责任判断基本一致,但是,大学生在诸如旷课等场合中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反应则与责任归因理论具有一定的差异。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学生的行为越是有可能控制,那么就越负有责任,对于可控程度责任判断之间的存在的正相关也能够充分说明,控制程度是责任判断的重要依据。此外,不管是在哪种控制条件下,只要借笔记的人不停的借笔记,大学生都有可能会借,但是,他们也都能根据每次的再借出原因的可控制程度进行显著不同的对待,也就是说,大学生的态度会从可能借向一定会借转变。不管是在第一次求借,还是说无故再借的场合,大学生都不会再去思考之前的借笔记情形,而是依照当前的控制程度高低去判断借还是不借,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控制程度对借笔记行为而的制约控制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对象与自己的关系都不可能是一样的,针对这些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关系进行的责任归因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人们总是习惯于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进行责任推断,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行为决定。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都是为了帮助同学而借出自己的笔记,当然也不可避免的有很多人是碍于同学之间的情面而借出自己的笔记,对那些在平常学习中习惯旷课的同学与实验中在较高控制场合的同学帮助关系并不大。为此,我们并不能否认其他影响责任推理、情感以及行为的原因,诸如学生自身观念、行为习惯等都会对其学习行为产生影响。

五、对学习行为责任归因的正确使用

在韦纳的研究理论中,他将责任归因可以分为自我归因和人际归因,这两种归因模式即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为此,我们通过对大学生学习行为责任归因的研究来影响学生的自我归因,以帮助其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比如,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因为自身不努力而成绩落后,教师应该积极对其进行引导,以帮助其明白和了解自己的行为失误,让其明白失败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不努力,而这一因素是可控制的,学生应该对他的行为负责,并在自我分析之后,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倍努。相反,如果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不努力而导致考试失败的行为结果,教师只是对其表示同情,并没有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发生的原因,最终会让其自身感觉这种失败只是源自他自己的无能,进而感到羞愧,进而可能导致学生的不作为,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责任归因理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在现今社会,从他人身上去寻找原因对自己行为责任进行推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其正处于人生中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学习行为中的责任归因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奠定其一生的性格特点,为此,教育者有必要引导大学生学会对其学习行为进行正确的责任归因。

六、结语

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等一直都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责任归因理论的重点在于分析导致人们不同行为产生的原因,笔者在本文中在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产生的各种不合理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并依照韦纳的责任归因理论对其行为特点进行分析,以帮助相关教育者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采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促使大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林钟敏.责任的心理分析――介绍B.韦纳新著《责任的判断》[J].心理学动态.2012(3).

[2]刘诚芳.学生学业归因倾向分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S6).

[3]方学梅,刘永芳.从归因视角探讨组织公正感产生机制[J].心理科学,2011(1).

[4]林钟敏.从归因理论的角度探讨我国大学生的社会性评价[J].心理学报,2012(2).

[5]张俊友,郝丽卿.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

[6]林金辉.大学生情感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情感品质的培养[J].云南教育,2012(26).

上一篇: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 下一篇:飞行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