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冠心病的中医治疗60例综合分析

时间:2022-02-20 08:35:04

浅谈冠心病的中医治疗60例综合分析

摘要:目的:探索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冠心病患者分成治疗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两组均每日服用1次阿司匹林肠溶片,心绞痛发作之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之后,治疗组同时采用针灸治疗,对比两组的心电图、心绞痛的发作次数以及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结果:治疗组:显效5% (3例),有效60% (36例),无效35% (21例),总有效率为65%;对照组:显效为0例,有效35% (7例),无效55% (11例),加重10% (2例),总有效率为35%。结论:采用针灸治疗冠心病,效果显着。

关键词:冠心病;中医治疗;针灸治疗

冠心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脏疾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以及冠状动脉的供血不足,心肌短暂性、急性缺血和缺氧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在中医学上属于“心痛”、“胸痹”、“真心痛”等范畴。冠心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复杂的疾病,已经成为全世界致残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因此,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下面是2011年9月至2012年11月来我院采用中医治疗的60例冠心病的心绞痛患者,使用针灸治疗后效果不错,现做具体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11月来我院接受中医治疗的80例冠心病的心绞痛患者。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为60例,男性为25例,女性为35例,年龄在40岁以下的1例,在40~50之间的4例,在50~60之间的7例,在60~70之间的48例,平均年龄为63.6岁。病程在一年以下的20例,在1~5年之间的19例,再5~10年之间的4例,在10年以上的17例。对照组为20例,男性为9例,女性为11例,年龄在40~50之间的2例,在50~60之间的3例,在60~70之间的15例,平均年龄为62.55岁,病程在一年以下的7例,在1~5年之间的4例,再5~10年之间的3例,在10年以上的6例。

1.2 诊断的标准

中医诊断的标准要参照《中医内科学》来制定,西医诊断的标准要参照《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来制定。

1.3 治疗方法

上述两组患者均每日服用1次100 mg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心绞痛发作之时采用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在这些的基础上,治疗组采取针灸治疗方法。取穴位置:膻中、膈俞、内关、心俞。具体的操作方法:让患者采取侧卧位或坐位,进行常规消毒,然后在心俞、膈俞穴斜刺,向脊椎的方向进针1~1.5寸,等得气后留针约30分钟,且留针期间需要反复捻转;膻中穴平刺0.5~1寸,然后得气留针30分钟即可。取针后,采用艾柱每穴上炙3壮,每日炙1词。每10次为1疗程。

1.4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1979年《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判断。显效标准: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标准:ST段的降低,即经过治疗回升0.05 mV以上,但仍未恢复正常水平,以及在主要导联倒置后T波从平坦变直立,或T波改变变浅,房室或室内的传导阻滞有所改善;无效标准: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加重标准:经治疗ST波段的降低加重,T波从平坦变倒置或改变加深。

2 结果

将两组的心电图疗效进行了比较,其中治疗组:显效5% (3例),有效60% (36例),无效35% (21例),总有效率为65%;对照组:显效为0例,有效35% (7例),无效55% (11例),加重10% (2例),总有效率为35%。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和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

3 讨论

冠心病有标证之实象和心气虚损之本,此病的基本病机是不通则痛。因此治疗要以宣阳通痹、活血化瘀、扶阳益气为主。在寒冷或气候骤寒时发病率较高。中医上认为寒邪侵入会伤及阳气,加剧素体阳虚内寒的矛盾,阴寒凝滞,气机脾阻,因而造成心阳不振。

采用针灸治疗冠心病的历史悠久、疗效显着,并且方便快捷。据研究发现,各种针灸治疗的效应主要是利用神经反射的途径来实现的。而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机制可能是沿躯体神经传入针刺冲动,经过各级的神经中枢和大脑皮层调节后,然后通过通过改变交感神经的紧张程度来改变心脏的功能。同时还有专家认为,针灸治疗冠心病是利用良性调节体内各种体液因素来实现的,即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的干预机体来实现。

上述治疗结果显示,利用针刺内关、膻中、膈俞以及心俞能改善心肌供血,有效地缓解心绞痛,从而治疗冠心病。膻中属八会穴,为任脉的胸部腧穴,是足太阳、任脉、手少阴、手太阴经的交会穴,也是宗气聚集,气之所止支出。它主要功能有理气散瘀、通畅气机、活血化瘀、舒经通络。膈俞也属八会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为血会。经补之有能摄血止痛、补养阴血、强壮筋脉之效;而泻之则有去瘀生新、调血活血、通经止痛、宽胸理气之效。膻中与膈俞相结合,则有行气导滞、调理气血以及活血化瘀止痛之效。心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背部腧穴。主治惊悸、心胸闷乱等。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穴,别走于手少阳三焦经,同是八脉的交会穴。主治胸肋痛、胸部烦闷、心暴痛等。艾叶为苦辛、生温熟热及纯阳之性。由于它的辛可发散,苦可泄热,温可行气活血,热可胜寒;又由于它的气味芳香,能升能降,行血中之气与气中之滞。它与火同炙,能借助火力增强药效,将炙火直送于病证所在之地,从而调理气血以及平衡阴阳。针灸后加炙,能保持经络通畅,气机条达血脉和利,气血宣行流畅,因此在临床上治疗冠心病效果显着。

采用中医治疗冠心病不仅效果显着,而且副作用小,具有很大的优势与发展潜力,逐步成为治疗冠心病不可缺少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孙玉晓,陈平.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J].吉林中医药. 2008(11).

[2]陈国宝.活血涤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

[3]温玉平,闫泽英,徐春梅,温英虎,温帅红.冠心病中医临床分型与辨证施治浅谈[J].时珍国医国药. 2006(11).

[4]王霭平,潘怡静.针灸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 2004(09).

上一篇:浅析《伤寒论》中桂枝配甘草的意义 下一篇:传统针灸治疗头痛51例的临床分析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