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湿致淤证的临床治疗体会

时间:2022-09-05 05:28:34

因湿致淤证的临床治疗体会

湿邪为病,临证颇为多见,广东地处南方,气候潮湿,血脉常因湿、或因湿热、寒湿、痰火等创阻而逐渐形成血瘀之证。笔者于临证中常有所见盖痰湿同源,湿为阴邪,粘腻而滞,致致气机降失常,气失室畅,血行郁滞,久郁成淤而襄成湿淤证。在治疗与选方药上,多选治湿化瘀之方药,文章列举三个常见湿淤证的临床表现,将临证所见分述析下。

(一)喘咳(肺源性心脏病)

症候:多见慢性咳嗽、苟心悸、气喘、口唇轻度发绀,甚至腹水。全身浮肿、心悸、气促舌淡胖紫,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数无力,或促。治法:健脾祛痰,补气化瘀。方药: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生脉散(党参、麦冬、五味子)加减。痰热壅咸(肺功能不全为主)去炙草、白术,选加鱼腥草,冬瓜仁,桑白皮,鸡蛋花;湿浊为主去炙草,加土茵陈、霍梗、木棉花、佩芝,喘而浮肿、心悸(心功能不全为主)、选加:桂枝、葶苈子、耒菔子、杏仁;咳嗽加柿蒂、黄精。痰迷心窍(肺性脑病),选加胆南星、菖蒲、远志。

典型病例:林某,男,75岁。 反复咳嗽气促10年,伴心悸5年,加剧一周。每余冬春天气变冷时发作,一周前因感冒诱发。诊时除见上症外,兼见口唇发绀、低热、胸翳、咯痰黄稠、腹胀、口干苦,下肢轻度浮肿,尿少,大便秘结,舌红紫,苔黄厚腻,脉滑散,胸透、心界扩大,心电图:心肌损害,ST段下移。属痰湿淤阻,气逆血瘀之喘咳证,宜健脾祛痰,化瘀平喘。方药:党参18克,茯苓30克,桂枝9克,五味子6克,鱼腥草15克,冬瓜仁30克,柿蒂12克,耒菔子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需日复渣,分上下午服,连服三剂。

二诊:热退,大便通畅,喘咳去其大半,舌质红紫,脉细数。痰湿初化,守前方去耒菔子加黄精,加减12剂喘平咳止而停药。

(二)癫痫

本病的病机,常则于肝脾肾。发作时为所同类痰,请窃被蒙而突然发作。平时为脾肾不足。作者认为:平时除体汤痰诞内结外,因常有脑或其他部位的外伤史,发作时缺氧,口唇发绀;因此,还与血瘀有关。症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白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但精神萎靡,头晕,外伤,心悸,食少痰多;腰膝痠软,舌质淡,边淤奌,苔白,脉细滑。治法:平时调理宜补脾肾,化痰祛瘀。方药:金水上君汤加减,选加红花、川芎、月参等。

典型病例:邱某,男,56岁,干部。穴陣发性昏仆而不知人,四肢抽搐30余年,发作时伴两眼上视,口吐涎沫,口唇发绀,二便失禁。每日发作1-2次,经西药抗癫痫及中药不脾肾治疗作用不明显。诊时见面色萎黄,头上伤疤(仆倒时所伤),谓头例伤愈后5年发生此病。现疲倦乏力,纳差,腹腲;大便常烂,头晕,头痛,记忆力差;畏寒、肢冷,舌淡胖,边有淤奌;苔白腻,脉弦细。为脾肾两虚,痰湿淤血阻滞之癫病。用补脾肾,化瘀祛痰法,方用党参15克,白术9克,茯苓15克,法夏9克,陈皮6克,吐丝子15克,桑寄生30克,川芎6克,月参15克,甘草6克。每日一剂,当日复渣,连服三剂。复诊:药后症状好转,前方加减30剂,未见复发。嘱服陈夏六君丸、补肾丸,复方月参,连服半年,未见复发。

(三)中风 (脑血管意外)

症候:突然晕倒,人事不省,牙关紧闭,两手握拳,面赤气粗;痰多,烦躁身热,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有力。方法:豁痰息风,凉血开窍。方药:羚羊角钩藤汤(羚羊角、钩藤、贝母、竹茹、黄、白芍、茯苓、甘草)加减,加至宝丹或安宫牛丸。抑制型者,见静而不烦,面白唇紫;痰延壅盛,四肢不温,舌淡紫或紫胖;苔白腻,脉沉滑,属阴闭,宜辛温开窍,活血豁痰。用导痰汤(法夏、茯苓、陈皮、枳实、胆星、甘草)加郁金菖蒲、苏合香丸。

典型病例:雷某,男,68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4天。素有眩晕头痛(高血压)史10余年,4天前突然晕倒,不省人事,即到我院急诊。初步考虑为脑血管意外,经多种处理仍见昏迷,发热(38℃),喉间痰声辘辘;汗多而粘,口臭,两手握拳,牙关紧闭;舌红紫淤,苔黄厚腻而干,脉弦滑数。断为中风,属痰淤痹阻之闭症。治宜息风祛淤,或痰开窍。用羚羊角钩藤汤加减:羚羊骨15克(先煎)、钩藤1克、川贝母9克、竹茹12克、竹沥半碗(冲服),生地15克,月参13克,田七末3克(冲服)安宫牛黄丸数粒(溶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毕饲,复诊:热退,呼之能睁眼,点头示意,但不能说话。左侧偏瘫,多汗,舌淡,苔白腻,脉弦细。血压:180/95mmHg,为气虚,湿淤阻滞经络。用补气化湿,祛瘀通络法,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北芪30克,赤芍12克,川芎12克,当归尾9克,地龙12克,茯苓15克,土茵陈12克,老桑枝30克,连服三剂,每日一剂。再复诊:神志清醒,吐音清楚,唯左侧仍偏瘫,疲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弦细。上方加减30多剂而康复。

此外,湿淤症还见检病泽责性肝炎,晚期肺结核、急性阑尾炎,风湿性或化脓性关节炎,月经不调等。用化湿祛瘀法治疗均取得一定疗效,达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蒋春华主编:活血化瘀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2)成都中医学院:活血化瘀专辑,1981.

上一篇:面部烧伤的中西医药应用临床分析 下一篇: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药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