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供用电技术专业《电气安全技术》课程教学探讨

时间:2022-02-20 05:34:01

高职供用电技术专业《电气安全技术》课程教学探讨

摘 要: 《电气安全技术》是高职院校供用电技术专业的必修课之一,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知识面广、实践操作难、专业技能要求高。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很吃力,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不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突出素质教育,本文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出发,根据高职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分别从课程教学目标、教材选取、课程安排、课时分配、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研究,主张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职供电技术专业 电气安全技术课程 素质教育

《电气安全技术》是高职院校供用电技术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也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掌握职业岗位技能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对安全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进行阐述,反映最新的技术标准规范,突出安全技术和技能操作,做到知识够用、技能必备,专业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相结合。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各种电气安全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电气安全技术实际操作的基本能力,具有热爱本专业技术工作、身心健康、积极乐观的基本素质,具有与电工特种作业相适应的安全观念和熟练的操作水平、取得电工特种作业许可资格,毕业后即可从事电工特种作业。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内容抽象、知识面广、实践操作难、专业技能要求高的特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过程吃力、效果不理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突出素质教育,使学生不仅能够轻松掌握课程内容,而且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和整体素质,我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借鉴“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教学目标、教材选取、课程安排、课时分配、学情分析与对策、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教学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研究与提高,并将素质教育贯穿在各个环节。

1.课程教学目标

依据对企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调研和学生就业情况的反馈,本课程以维修电工、电气试验工、电气装配工、电气检修工为工学结合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在电气安全技术方面的职业岗位技能。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

1.1课程认知目标

1.1.1了解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1.1.2掌握电气安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高、低压运行维修安全技术理论;

1.1.3掌握安全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高、低压电器安装操作技能;

1.1.4熟练运用常见的电气安全技术处理实际问题。

1.2课程能力目标

1.2.1能够协作完成常见电击事故的处理和日常安全操作用具的使用;

1.2.2具有实操电气安全技术的能力;

1.2.3具有自学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1.2.4具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1.3课程情感目标

1.3.1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技术工作;

1.3.2具备一定的沟通知识和技巧;

1.3.3具有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

1.3.4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1.4素质教育目标

1.4.1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4.2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

1.4.3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课程教材的选取和特点

本课程教材选用由乔新国副教授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职业教育电力技术类专业教学用书《电气安全技术》(第二版)。

该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2.1内容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符合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有关岗位资格和技术等级要求;具有思想性、科学性、适合国情的先进性和教学适应性;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具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色。

2.2针对性强,充分考虑到高职高专学生的接受能力,坚持高职高专“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精简了繁琐的理论分析,前后知识衔接紧密,表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3文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便于学生阅读理解,并且引入了行业或专业最新技术和成果。

3.课程安排和课时分配

本课程按照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安排在第四学期讲授。课程教学总教学时数为72学时(理论教学为36学时,实践教学为36学时)。具有分配如下:第一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常识(理论为2学时,实践为2学时);第二章电工理论及电力系统运行知识(理论为6学时,实践为6学时);第三章电气安全基本知识(理论为8学时,实践为8学时);第四章低压运行维修安全技术理论(理论为4学时,实践为4学时);第五章高压运行维修安全技术理论(理论为4学时,实践为4学时);第六章安全技术基本操作技能(理论为4学时,实践为4学时);第七章低压电器安装操作技能(理论为4学时,实践为4学时);第八章高压电器安装操作技能(理论为4学时,实践为4学时)。

4.课程教学方法

该课程教学方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强调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概念性和原理性,打破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彻底打破以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设课模式;在教学模式上,彻底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化教学模式,逐步构建起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在实训内容的构思和设置上强调项目的、系统的概念,各个专业教学和实训从内容到实施方法都整合在一个个项目中,它们相互衔接、影响、渗透、补充,使原来各自独立的专业知识、技能转化为每个功能模块。

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4.1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构成一体,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

4.2教材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一体。

4.3教室和实验室一体化,即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将理论教室、实习车间、实训基地构成一体。

4.4学习主客体一体化,即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师由“主讲型”向“指导性”转变,实现教育客体主体化和学习主体客体化,“教、学、做”融为一体。

4.5教学手段一体化,即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学”转变。

5.课程教学手段

该课程教学手段综合应用“板书+多媒体+互动+情感”的一体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单一式的不足,从而让老师易教、学生易学。

5.1板书课程每节重要内容的提纲,让学生一目了然;板书理论计算,带领学生一步步地分析、推导,使学生前后比较、联想更能够接受公式的计算和理论的分析。

5.2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信息量,借助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改善教学效果,开阔学生思路和眼界,增强学习兴趣。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时效,又非常直观,便于理解。同时,利用电子教案,以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内容,缩短课堂板书、挂图的时间,这样在相同的时间内也可以传播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

5.3采用互动式教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做到师生互动,包括在授课过程中师生眼神的交流,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等等。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氛围。

5.4采用情感式教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风趣幽默,要让学生了解这门课在整个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和意义;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亲近感,由愿意接近老师到对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

5.5最新知识进课堂。除了选用新教材外,教师要通过阅读期刊、杂志了解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学术交流了解新见解、新理论;通过计算机网络了解最新科研成果。

6.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其中:学习态度和阶段性学习效果占10%,自学能力和表述能力占10%,素质教育占30%,理论和实训部分占50%。理论部分由70%的笔试成绩和30%的平时作业及课堂练习组成。

7.教学效果

采用上述课程教学设计,对我院供用电技术专业的四届级学生进行课程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7.1学生参与意识明显增强。

7.2在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7.3使学生掌握电气安全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了快乐学习。

7.4课程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实现专业技能向综合职业能力的转换。

7.5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环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7.6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和教学督导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Z].2006.

[2]乔新国.电气安全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常明,马朝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J].职教通讯,2011,(14):52-53.

[5]常明,张黎强.高职供用电技术专业《工业用电设备》课程教学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1,(24):209.

上一篇:高校平面设计教学模式的完善措施 下一篇:合理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