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消费”投资陷阱

时间:2022-02-20 02:52:11

“大消费”投资陷阱

各家基金年报已经基本公布结束。有没有“亮点”?有!大消费是最被普遍看好的主线。过去一周,在市场走弱之时,部分卖方机构更是将“大消费”概念作为防御性策略,向市场进行推介。

经过慎重推敲,我的研究结论恐怕不那么“招人爱”――我认为,大消费概念将是2011年的投资“陷阱”。不但不会成为掘金地,而且还会成为“万人坑”。

券商推荐“大消费”的逻辑

理由一:周期。按时间周期测算,消费板块面临“左侧”机会。目前是消费板块行情的“左侧”,可提前布局业绩增长确定性强、前期下跌较多的个股。服装消费占比随收入提升的弹性最大,同时,零售板块将受益民生改善和大众化消费市场的崛起。另外,收入增加、保障房推广等因素将有效促进家电需求全年向好。

理由二:估值。按时间跨度和调整幅度测算,消费板块“相对估值”足够安全。从去年11月中旬到现在,消费股已经调整了将近5个月,从时间跨度和调整幅度来看都已达到相当大的程度;而前期银行、地产、水泥等大盘股的估值修复行情,由于政策、估值等原因,也较难持续。市场风格在下半年转换的概率较大。

这两个理由可以说服大多数人。不过,我关心的,却不是这些理由本身有无合理性。

张麻子问黄四郎,“你说,钱对我重要,还是你对我重要?”黄四郎答了两次,都错了。张麻子笑了笑:“没有你对我很重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找答案不能够按照别人设定好的逻辑去思考,否则,你只是瞎耽误功夫。

消费板块的“左侧”机会是怎么推算出来的呢?先不要去看那些宏观数据推演。下面要讲在过去两年发生的几件事情。

案例一:“大消费”这个概念的提出,早在2010年初。2009年各大券商最看好的行业无疑是与“四万亿刺激经济政策”相关的基建行业,2010年就改旗易帜投身“大消费”。各大券商2010年的投资策略报告中,将“大消费”作为了重点进行推荐。最后结果是什么?每年选美选出的各大金股下场如何,不言自明。

案例二:2010年10月底一波行情进入扫尾阶段。这个时候,卖方机构再次鼎力推荐“大消费”概念――理由无非仍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消费对GDP贡献度将得到持续提升。结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

我注意到两个细节:第一,在周期性股票出现一波上涨后,消费类股票必然会被卖方机构开始推荐,作为理想中的“接力”对象。第二,按照时间上看,上半年推周期,下半年推消费,已经成为默认规律。

在我看来,这只是“旧瓶装新酒”,而且是周而复始的装。第一个细节,可以用“估值理由”来装酒;第二个细节,可以用“宏观小周期规律”来装。总之,就算天变地变,什么时候推什么板块的规律不会变。

真的靠谱吗?

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两年,“大消费”虽然一直没有“大周期”那么有声势,但局部板块不乏靓丽机会,例如2010年8月酿酒食品就作为消费板块的龙头板块明显强于大盘同期涨幅,九成个股跑赢大盘。以致今年有不少卖方机构仍未“酒醒”,依然对于酿酒食品情有独钟,期望神话再度上演。不过,这和推荐“大消费”的理由有直接关系吗?

上面我谈到的都是场内机构的行为规律――当这么多机构周而复始每年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要么他们都是理性的,要么他们都是非理性――羊群效应,自我羊群,锚定。大多数人的“理性”往往就是“非理性”。

卖方机构的投资逻辑漏洞

2011年消费趋势到底会发生些什么?为了做好这个研究,我参考了多家卖方机构的研究报告。很奇怪的是,同样一张图表,为什么我看到的结论却往往与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截然相反?

首先,我们探讨一下当前消费趋势究竟处于怎样一个阶段?毋庸置疑的是,当前消费趋势处于下降周期。无论是“社会消费周期与CPI”的折线图,还是“消费者信心指数与CPI”的折线图都证明了这一点。从图中不难发现,自从2010年11月开始,消费者预期急转直下。

卖方研究员是这样分析的:“2010 年11 月进入消费周期下行阶段,但物价仍然上涨,可见,物价的这种上涨是没有需求基础的,更甚至导致对消费的抑制,造成消费周期的快速下行,因为2010 年11 月以来消费周期下行的速度和深度,甚至超过两次经济危机所造成的消费周期回落。”

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快速而深幅的调整呢?

卖方研究员的解释是,“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金融危机之后政府的过度刺激造成消费透支,其次是消费政策的局部退出导致消费回落,三是高通胀预期、加息以及紧缩对消费产生抑制。”

我们的看法是:“概括很全面,重点不突出。”我们认为,造成当前局面的核心因素是――对于楼市与车市的行政管控。在这两个市场,随着消费政策的全盘退出并重拾调控,极大刺伤了消费热情。至于家电类、服装类等消费,从近期家电下乡的反馈数据来看,影响并不明显。

提醒注意的是,按照历史规律往往下半年消费趋势要好于上半年,特别是临近岁末。正是由于去年政策退出影响,造成两大消费主力――楼市、车市提前退场,因而,使得积极向上的消费趋势戛然而止,甚至超过两次经济危机所造成的消费周期回落。

这是不是意味着,除了楼市、车市,其他必需消费品依然存在投资机会呢?

答案更加触目惊心――整个社会的消费热情早已滑落至低谷,并且正在不断下滑。请注意,我们所指的是必需消费品,即食品、饮料、烟酒、服装、日用品、医药等等。从数据上看,服装、食品、日用品跌势最为剧烈,医药相对波动不大。这正是过去半年所发生的事情。

过去半年,“大消费”为什么迟迟无法受到市场关注,为什么调整5个月仍然看不到抬头的迹象?答案一目了然。要么,这些数据统计方式有问题;要么,就是报喜不报忧;大家自己心知肚明。

“大消费”底在哪?

消费趋势何时能够抬头?毕竟调整了5个月之久。我的观点是,“不做左侧,做右侧”。不猜底部在哪里!当然这是策略。

前文谈到,造成当前局面的核心因素是,对于楼市与车市的行政管控。解铃还须系铃人,倘若我们看不到这两个市场出现放量的情况,那么有理由相信,核心矛盾并没有出现变化。进而,去猜测其他因素导致消费见底,需要进行充分论证,也就是等待右侧结果的出现。

其次,从更大的宏观角度来审视,金融危机之后政府的过度刺激造成消费透支是显而易见的。谁能够预料这一波调整不会持续更久?要知道,即便不考虑政策刺激因素,消费周期下行调整时间,保守估计也会有8个月。换句话说,到8月份或许能够看到消费周期的底部出现。请注意,这已经是非常非常乐观的评估。如果悲观一些会怎样?等待2011年11月出现企稳。

请注意,上述所有的分析,我还没有考虑“高通胀预期、加息以及紧缩对消费产生抑制”。当我们一起看了这么多数据之后,请问,“乐观”从何而来?在与我的同事沟通中,有一个共识是可以达成的――相对于2010年,2011年的消费形势完全不能媲美。

总体来看,或许总量上不会出现过分弱势,特别是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上,不会看到有太多令人惊诧的变化。但实际上,消费“走下坡路”的整体趋势,在2011年较为明确,出现惊喜的概率远远低于出现负面消息的概率。

经常看我研究报告的读者应该了解,对我而言,任何分析不存在悲观与乐观。讲事实,就可以。

综上分析,“大消费”很可能成为“大陷阱”。放眼市场,至少,我没有看到任何关于“大消费”的负面分析。同时,来自机构的行为数据却显示,消费类个股正在成为机构资金防空洞、避风港。有理由相信,“大消费”距离2011年的“万人坑”又更近了一步。

上一篇:全球经济同临竞争性转型 下一篇:高压下的地产商还能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