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从学情分析开始

时间:2022-02-19 04:12:43

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从学情分析开始

【摘要】对目前高中数学课堂存在的低效教学现象,教师提出一些问题,牵着学生走进预先设好的“陷阱”,教师只是从自己着眼,从“教”的层面着眼,较少从学生“学”的角度看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阻碍学生发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教师要科学地进行学情分析,舍得花时间去琢磨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思考相应的对策,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情分析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27-02

尽管我们一直在进行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但高中数学课堂存在的低效教学现象,教师只是从自己着眼,从“教”的层面着眼,较少从学生“学”的角度看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不是有效教学。余文森教授指出:“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过程和最大的效率、效益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他还解释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可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基于学情分析的。

学情分析指通过分析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学习进程、效果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呢,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把准教学的起点。

原有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形成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效。例如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是通过努力自己能学会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在教师点拨和引导下才能学会;怎样的引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等。

例如在学习《数列》这一章的开始,学生已有了集合、函数等相关知识,我们就可以将数列的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注重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能对数列的概念正确的认识,其性质的研究方法有初步的了解,我们可以试用函数的方法来研究数列。

二、分析学生的学习品质,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统称为学习品质,从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的始动、激励、调控作用的角度,可将学习品质划分成勤奋、好胜、沉稳、归因、调适等五大因素群,每个因素群中有一个核心的特征,分别是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学习情绪、学习动机等。试想,一个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怎么可能主动参与学习?所以学情分析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我们可以通过谈话、提问、问卷调查、家访、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品质,数学教学中,选择怎样的教法和学法,才能构建高效课堂,越来越依赖于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分析与甄别。

有的学生缺少学数学的信心、兴趣和动力,有些学生过于自信,粗心大意,针对不同的问题,找出根源,才能有的放矢。平时注重帮助学生分析题目错误的原因,找到缺失的知识点,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老师从而喜欢你的课堂。发挥榜样作用,如试卷评讲课,我们可以采取分组教学,让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让一些问题在组内解决,另外,可以让会的同学讲解他们的解题思路,既可以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又可以检查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的细节是否完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分析学生的“可能”进行预测,落实分层教学。

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完整、鲜活的个体,教学中学生的行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因此,要尽可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可能”进行准确全面的预测,同时精心做好应对相关“可能”的预案分析,以便在遇到突况时能做出合理的处置和有效的引导。

四、分析课堂效果,反思学生状况,调整教学策略。

真正的学情源自于课堂,最有效的学情分析应是对课堂教学的高度关注。一方面,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倾听,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为,并以此为依据合理地调整教学问题和适时地调控教学进程;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准确了解学生的体会和感受,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五、分析课后效果,及时查漏补缺。

在一堂课结束以后,让学生自己回答课前存疑的部分,有些学生会发现问题迎刃而解,对于那些依然存在困惑的同学就应该进行课后的个别辅导。一堂成功的课,除了精彩的课堂之外,还应该包括每一个学生的课后反馈,要让他们真正能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课后的练习检查反馈也是进行学情分析的重要依据,从学生对待练习的热情,可以感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从学生完成练习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堂的接受能力,这对确定学生再学习的起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一直所追求,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对学情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全面分析学生学习的基础、需求、方法和习惯等,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作为一线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实践,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宋运来 《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江苏人民出版社

[2]曹培英 《学情分析的意义、内容与方法》

[3]冯恩洪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4]杨东炜 《高中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与对策》

上一篇:初二历史上册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 下一篇:企业文化融合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