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需要

时间:2022-02-19 02:20:46

让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让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使学生由“要我合作”变成“我要合作”,产生合作的心理需求,真正体现合作学习的时效性,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现结合几年来的实践与思考,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心理需求

一般来说,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通常有两个特点:一是问题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无法独立完成对新知识的感知,无法自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这时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顺利达到目标。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问题是否有一定的探究和合作价值。如果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大都能独立完成,也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二是任务是可以分解的,需要分工合作才能完成。如教学“统计”一课时,课件出示经过校门前的各种车辆之后,让学生说出各种车的辆数。学生纷纷表示:“车开得太快,来不及数清楚。”教师顺势说:“看来,光凭眼睛看是数不清的,怎么办呢?”有学生马上想到:“老师,我们可以在本子上记下来。”教师先请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在本子上画一画,然后小组讨论准备怎么记。这时,学生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需求,他们都有明确的目标,有分工、有合作、有交流、有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人人积极主动承担责任,大家都是学习的主人,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能体验到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二、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对合作学习充满期待

合作学习应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只有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对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觉得有话想说,才会产生交流、表达的欲望。教师在出示问题后,必须留给学生审题和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就会对小组学习充满期待。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体积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在学生经历了观察、比较物体的大小以后,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物体体积的理解,再进行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热情交流“物体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物体占的地方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最后概括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所以他们愿意与同伴交换想法,也特别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样的合作有了基础,学生合作的愿望才会更加强烈,对体积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

三、明确目标与责任,诱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心理倾向

合作学习的任务是小组成员的共同任务,需要每个成员合力完成,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和学习小组的优势。教师在学生合作之前,应当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对学生进行差异搭配,组成多个合作小组。教师尊重了学生的组合意愿,使他们在合作时感到自由、宽松、和谐,既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势,又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开展合作之前,教师要给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分配任务,使他们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促使他们个个积极参与。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合作的任务和目标,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并根据学生个体完成情况给予学生所在的集体进行奖励或指出存在的问题。这样,把个人的成功与学生所在的集体荣誉连在一起,促使每个学生努力完成任务,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上自觉地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督促、互相促进,并诱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心理倾向。

四、通过激励性评价,营造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心态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在这一过程中同时发生交互作用。因此,激励性评价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培养创造力有明显的作用,非常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及合作精神的形成。在合作学习的教学评价中,教师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过程;既要关注小组的学习活动,又要关注每个小组成员的表现;既要关注优等生,又要鼓励中等生和差生,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无形的动力。同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为提高学生间的合作效能,可以采取一系列竞争方法,把个人与小组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你追我赶的向上气氛与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促进小组间的互相协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热情参与合作,主动进行互帮互助,将个人力量凝聚为团队精神,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恰当地开展合作学习,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焕发课堂的生命力,让学生学得更精彩。

(责编 杜 华)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施中的几点收获 下一篇:主动学习:有效课堂的最佳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