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学具,优化课堂教学

时间:2022-02-16 10:56:28

合理使用学具,优化课堂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具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了条件。利用学具进行教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当前进行课程改革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条件。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就运用小学数学学具对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作用谈几点体会。

一、合理运用学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参与

教学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认识发展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的活动,直观形象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优势兴奋灶。如我在教“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看过魔术表演吗?咱们来变个魔术。”接着我请同学们拿出制作长方形框的学具片,师生共同操作,先是固定好一个长方形,然后让学生沿长方形的对角拉一拉,问:这个图形是长方形吗?(不是)是正方形吗?(也不是)学生的兴致非常高。每个人都投入到操作活动中,这时我顺势引出平行四边形的名称。当我问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时,同学们很快根据长方形变形为平行四边形,得出平行四边形的边也相等的特征。教学活动在轻松、自然的情境中进行,使学生把外显的动手和内隐的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一起,顺应儿童好动、好奇的特点,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理运用学具,有助于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

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学具的动能尤其明显,相当于“活教材”。“认识一个客体,必须动之以手”。由此可见,操作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学生认识发展的源泉。操作学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形成知识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一课,我先让学生观察这两种图形,初步感知,猜测长方形、正方形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然后学生充分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图片、小棒和直尺,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结论。学生先是积极讨论,接着便动手操作,有的用直尺测量每条边的长度;有的用小棒与每条边比较长短;有的对折图片,看对边是否重合,最后都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对边也相等的特点。学生通过操作学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更深刻地认识了几何图形的特征。

三、合理利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利用学具创设操作活动会令学生的手脑达到有机结合,学生的思维将会更加活跃,利于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与发展。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的课尾,我请同学将12个小正方体分一分,表示出一些分数,比一比哪一组表示的分数多?课堂上一下忙碌起来,同桌一边讨论,一边操作,一人分,一人记录。几分钟后,请同学上台边演示,边说出表示的分数。第一组上台的同学一下子介绍了1/2、1/3、1/6、1/12、,接着有同学补充分了1/4。此时,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表示完了,这时还有几组同学举着手迫不及待地想上台。一组说:我将几个正方体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2份用2/6表示,3份用3/6表示……,另一组马上说:我们将几个正方体平均分成12份,可得到1/12、2/12、3/12、4/12 5/12、6/12……“啊!原来可以得到这么多的分数。”同学们既吃惊又兴奋。这项开放性的操作活动,既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合理利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观现今的小学生,他们娇生惯养、自我为中心,往往不会与人交流与合作,这有悖于时代对人的素质所提出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因此,从小学起在教学中就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合理地调整、丰富自己的认识,获得教学知识。小学教学中的许多公式、法则的推导和图形的特征要借助合作操作学具帮助理解。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学具,组织学生分组合作、交流探索数学知识。例如:在教“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剪、拼、摆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相互讨论、交流,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效果,得出了几种不同的推导方法。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领悟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快乐。

总之,我们要充分挖掘学具这种“活教材”、“立体教材”的教学功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所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

上一篇:巧用教材 适度拓展 下一篇:我这样教学生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