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与图书馆学学生就业问题专家访谈录

时间:2022-02-15 05:17:40

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与图书馆学学生就业问题专家访谈录

[摘要]针对图书馆学教育应如何改革以及图书馆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两个热点问题,对国内一些著名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专家学者对如何改善高考招生困境、图书馆学教育层次化、教学方式多样化、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如何进行用人制度的改革、图书馆学学生入职图书馆的优劣势、图书馆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图书馆学核心课程与实际工作的关系、图书馆员如何规划职业生涯等诸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访谈 图书馆学 教育 人才 就业 建议

[分类号]G250

我国的图书馆事业正处于不断发展的时期,图书馆学教育和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管理的质量关系着图书馆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重大问题。如何更好地为图书馆事业输送合格、优秀的人才以及图书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成为近年来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图书馆学教育应如何改革以及图书馆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两个热点问题,笔者对国内著名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各位专家学者对如何改善高考招生困境、图书馆学教育层次化、教学方式多样化、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如何进行用人制度的改革、图书馆学学生入职图书馆的优劣势、图书馆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图书馆学的核心课程与实际工作的关系、图书馆员如何规划职业生涯等诸多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1 朱强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

1.1 教育要分层次

国内主要有30余个相关院系,应当努力办出特色,办出差别。这些特色和差别不是人为的,而是契合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和院系的自身条件(地域、师资、学校办学层次和学科优势、传统等),经过一定时间形成的。某些院系,可以取消本科教育,在本科是其他专业背景的学生中招收硕士,类似于美国的图书馆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其中部分学术兴趣浓厚、有希望、有潜力从事学术研究、教学工作的,可以进一步申请读博。一部分硕士毕业、从事一段时间的图书馆实际工作后,可再进入学校或在职读博。

这种职业定向型的硕士,其培养方向可以很明确,例如结合图书馆的类型甚至岗位来进行,如学科馆员、采访馆员、系统馆员,儿童阅读辅导、信息素质教育等。面向市、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省级院系的本科教育,要重视基础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学习和动手的能力,力求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专业课程目标要明确,就是面向实际业务工作,例如分类编目,可从知识组织的原理人手,着重具体操作方法和流程。专业课程可以由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模块化的组合。图书馆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岗位,会逐渐地主要使用合同制人员,一些高职院校可以开设相应的职业教育课程或专业,以满足市场的这部分需求。

1.2 教师要懂图书馆

早期的图书馆学的老师,基本上从事过实际的图书馆工作;“”后一段时期的图书馆学的老师,也基本上从事过实际的图书馆工作;20世纪80、90年代后的图书馆学的老师,大概基本上没有从事过实际的图书馆工作,是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这样一级一级上来,然后成为教师。因此不客气地说,很难设想他(她)们所教的课程内容、他(她)们所做的研究课题,能够符合图书馆的实际需要,更谈何引领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举例来说,图书馆的分类编目工作,在合作共享的基础上,在业务外包(或书商提供服务)的情况下,单个馆规模小的设1~2个原编岗位,甚至不设原编岗位就行了,而电子资源编目(或者叫元数据制作人员),市场需求就变得比较大。这方面的课程及其内容,就应及时调整。图书馆学这样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师资必备的资格要求应为在图书馆有三年以上的实践经验。而今后的学术休假,也可以把到图书馆进行实践作为内容。教师的课题、项目,如果是与图书馆员合作申报的,应该得到鼓励,作为评审考虑的因素之一。

1.3 用人制度要改革

目前的图书馆学人才市场是扭曲的:图书馆学的毕业生很少到图书馆就业,图书馆也很少招聘图书馆学的毕业生。这种现象不改变,既是图书馆学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更殃及到图书馆学作为一个专业的存在。

图书馆作为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用人单位,目前的用人制度要改革。对于基层公共图书馆,必须设立职业门槛,明确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训练要求。对于学术型的图书馆,要区分专业馆员和职员,专业馆员必须接受过图书馆学专业培养(哪怕是在职培养)。建立和实行完善的岗位聘任、考核、激励制度,逐渐实行普遍的合同制用人体制。

2 周德明 上海图书馆副馆长

2.1 图书馆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就业的关系

就图书馆学专业而言,如果是为了培养今后在图书馆从事编目等工作的人才,4年或许太长了,如果是为了培养今后专职图书馆学研究的,7年也许还不够。在上海图书馆,仅经历了中专、大专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员工,由于个人的努力和一些机遇而成为分类、编目的骨干并在工作中指导大学本科毕业生的也有不少。就这些具体岗位而言,一时半会儿似乎难以看出经过大学或更高学历教育的人有何明显的优势。业内人士明白,这类工作相当程度上靠的是分编实践的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有如驾驶员水平的高低通常会用里程数来表达。分编岗位如此,其他诸如一般的外借、阅览岗位就更难以用学历来说明问题的了。因此,在普遍要求至少是本科生才能跨入各类图书馆职业大门的时候(我以为它是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跨越的结果,而不是读者的需求所致),我倒是愿意说,也许由少量研究生(譬如10%)、中量本科生(譬如40~50%)、大专生(30~40%)和少量中专生(10~20%)组成图书馆员工队伍更合符“节能”要求,至少目前是够了。或者说,我坚决不认同把学历作为衡定图书馆员工队伍水平高下的一个标准。而更愿用“爱心”(爱书、爱图书馆工作)、“耐心”(能不厌其烦地为读者服务)和“专心”(持之以恒地钻研图书馆的某一二项业务)作为考量员工队伍质量的标准。

2.2 图书馆学专业学生的优势

2.2.1 安心 因为是专业对口,他们的“跳槽”几率是最低的,最近几年进馆后离开的都不是学图书馆专业的。这对稳定队伍、持续培养和业务管理都带来便利。

2.2.2 上手快 他们懂得图书馆的术语、明白排架规则、知道业务流程、比较熟悉常用检索工具和数据库等,因而他们能迅速投入到服务之中。这对有严格“进人指标”、“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图书馆来说,是相当要紧的。

2.2.3 理解各业务工作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从文献采购到读者服务,从标引到检索,从研究到咨询,都是相互关联的。学过专业的大局观和系统观显然更胜一筹,便于同事和部门之间的协同作业。至于非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员工,他们的优势在于他们的专业背景,这在咨询岗位表现得尤为突出。以专利检索而言,对内容的理解、关键词的选择、与读者的互动,有该专业

知识的员工更容易完成好操作任务;以课题研究而论,如无相关领域的特长者一般难以胜任较有内容深度的调研任务,这或许就是我们单位信息咨询研究部门几乎没有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的缘故。

2.3 图书馆帮助新进员工规划职业生涯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具体而言,员工进图书馆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根据他的专业背景和爱好,协商确定他的某文献管理员的岗位和“主攻”方向,并分配特定的任务,譬如化学系毕业的学生,确定的方向是化学化工文献,那么就指定他了解馆藏化学化工文献和相关数据库等。馆里每年设有晋升考试,一旦考取参考咨询员后,便可参与“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的咨询工作,通过网络回答读者的问题。同样,通过考试从参考咨询员升至参考馆员后,将承担馆内或更高层次的课题研究,并且指导参考咨询员和文献管理员的业务工作。一般来说,一个新进的大学生,没有5年或更长的时间,是难以成为参考馆员的。而经过5年或更长时间对某一领域业务的钻研,员工对该业务感情倍增,并且,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已经到达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和水平。上海图书馆的参考馆员有的是IFLA专业委员会的常委;有的已撰写了几本专著;有的承接并完成了一些重要的课题;有的是公认的某个业务的行家……馆里也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国内外图书馆界的活动,他们全部有过到海外图书馆考察、演讲、做交换馆员的经历。当然,作为激励,在岗位津贴方面,也设定了按级档高低而明显有别的原则,由于实行的是公开、公平的考核措施,这些年来,员工对此的认同感也逐渐提升。

就上海图书馆而言,需要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也需要其他各专业的毕业生。如果既有其他专业背景又经过图书馆学专业培训的那无疑是更好。一个成功的图书馆员与他所学的专业和大学里造就的综合素养自然有关,但同他进馆后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个人努力的关联度更高。一个负责的图书馆应该为新进的员工搭建持续成长的平台。

3 李东来 东莞市图书馆馆长

3.1 图书馆学专业与非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的差异

进入图书馆,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肯定会胜一筹:①在招工人馆考试时,专业考试上占优,在专业门槛上图书馆学学生是有优势的;②进馆后容易与图书馆的专业术语建立起关联,比较容易上手。总的来说,就是在入馆之前和入馆之初有优势,过了几年就要看个人的进修、学习、提升的能力了。

3.2 图书馆学核心课程与实际工作的关系

现在,学校里专业课程的学习正在淡化。这些课程主要是与图书馆实践领域相关的课程。换句话说,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增加了,本学科所涉及的领域也变得更宽广了。但是,就图书馆来说,由于它是一个实有的工作机构,需要实有的岗位工作知识,学校教授的课程同实有岗位工作知识确实存在差距。所以实践界和教学界一直有这样一个矛盾。现在培养的学生,适用的社会面应该更广一些。就图书馆具体的工作实践来说,现在的学生同以前相比,在业务的实践方面以及实用技术等方面相对有所欠缺。当然,这些实践性的工作是有培训的,然而以前是作为一门课来学习的。图书馆学是一个应用学科,实用文科,而现在的课程过于偏向理论性,因而同实际工作偏差还是比较大的。

3.3 图书馆怎样吸引优秀的信息人才

主要是看这个职业、这个行业对社会有没有影响,有没有贡献,社会能不能认识到它。假设社会上还普遍是这样一种意识:图书馆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往那一坐就可以了。那优秀的人才会到这个地方来吗?优秀人才的创新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欲望比较强。另外,现在也不像以前,有信息需求时必须去图书馆。现在信息获取的途径很多,图书馆面临的危机还是蛮重的。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去吸引人才呢?那就是这个行业必须要对社会有贡献,要被社会认可,这种贡献和认可应该是有一定水准的。以东莞市图书馆为例,开展系列研究,如文献研究、读书研究、目录研究、书评、导读、古籍、地方文献、地方文化等。这些研究对社会是有贡献的,同时图书馆也可以成长。21世纪以来,甚至再早一点,图书馆肯定是大发展的,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行业会有发展。这几年行业发展了,但是中西部的图书馆还是面临着一系列的不景气、关门等问题,但与以前相比,总体还是发展的。所以更多的人才还是会进来的,这是大势。

4 杨玉麟 西北大学教授

4.1 在本科教学中,学生是否对专业很有兴趣,你们在招生方面困难么?

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回答。如果说刚入学的学生,坦率地讲,由于他们对本专业不了解,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兴趣。但是,经过一段学习,对专业有了一定了解,会产生兴趣的。有两个数据可以说明一些问题:①我校专业学生第一志愿信息:在图书馆学专业和档案学专业联合招生的55人,填报第一志愿的有19人,占35%;填报平行志愿的有25人,占45%,两项合计占80%。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志愿填报结果了。②根据我对2009年65个学生的课堂调查,填报志愿和非填报志愿的情况,与2008年大体相当。

而通过一段学习,不少学生明显对图书馆学产生了兴趣。尽管在一年级结束分专业时,60%学生选择了档案学专业,40%学生选择了图书馆学。但毕业后找工作范围的宽窄,是造成这种选择的主要原因。不少选择了档案学的同学私下告诉我其真实想法就是为了将来的工作。现在,学生自己流行一种说法:学习好的,都选择了图书馆学专业;学习相对差一些的,大多选择了档案学。

因此,学生是否对图书馆学有学习兴趣,个人认为有两个因素非常重要:①图书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局势;②专业课老师(特别是一年级给学生上课的)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

4.2 本科毕业生到图书馆就业的比例有多大?反映如何?

2008年我们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是21人,其中在图书馆就业的有10人,在档案馆就业的有4人,考研及出国的人数是4(考研)+1(出国),在图书馆以外单位就业的人员是2人。

由于陕西地区多年来仅有我们一家图书馆学专业(陕西理工学院刚办学没有几年),学生毕业后在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或其他单位工作,普遍反映良好。现在,没有哪家高校图书馆没有我校的学生,而且有了3、4位馆长。

4.3 你认为图书馆本科教育存在什么主要问题?教育出来的学生是否和馆长的期望不一致?课程设计方面有何建议?

在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会有与之相应的问题存在。这一点,图书馆学教育界一直在努力,我们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就是为了这一点。

至于馆长的期望问题,个人认为馆长也有问题。作为社会组织,都必须承担为社会培养新员工的技术熟练能力和基本社会交往能力。而现在,由于国家用人市场极端的“买方市场”趋向,导致整个社会在用人问题上急功近利,对培养单位(高等学校)要求过高,把原本属于自己的社会功能,提前转移给了高等学校。

这很不公平。都需要一来就很熟练的员工,谁来办学也做不到。我们毕竟不是培养技术工人。

课程设计需要几方面配合,不是学校一家说了算了。一是教育部,它对本科人才培养有一系列的规范,比如最近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教学规范》等;二是学校;三是用人单位。好几次会议上,我对那些大大小小的馆长们说,你们总是不满意我们办学单位对图书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总说我们教学与实践脱节。那么,请你们直接给我们说一说,你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可他们总是无人回答。说明什么?说明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4.4 图书馆学本科定位在为图书馆培养专业人员,还是定位在培养企业信息管理人员?

肯定主要是为图书馆培养专业人员,但在“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思路下,毕业生也可以去其他信息服务机构,比如政府机关里的文秘人员,比如档案管理,比如企业信息服务人员。没有人规定,学作曲的不能去图书馆工作(请去调查上海图书馆乐谱阅览室的工作人员)。

4.5 图书馆学开展4年教育是否真有必要?我们是否可以勇敢地借鉴国外的图情硕士教育?

不好回答。需要深入调研和比较。而且,“国外的图情教育”并不都是英美那种硕士教育。有一个因素非常重要:中国与外国的国情不一样,社会教育环境不一样。假如我们现在把从高中生录取图书馆学学生的方式改为从其他本科毕业生里录取,那么,就必须在硕士学习阶段让学生学习一大堆专业技能方面的课程(比如编目、分类、检索等),否则他毕业后在图书馆就更不会工作了。如果这样,我们先行的研究生培养环境根本就不允许,它会不承认你的新培养思路。教育部门新规定的一个导师只能招几个学生的工作也会制约培养总数,会导致人才严重不足问题的出现。

5 高波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5.1 高考第一志愿填报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热情不高的根本原因

原因:①高中生对这个专业了解得非常有限,不知道图书馆学这个专业是学什么的。在他们的印象中,图书馆不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机构。利用过图书馆的,看到的都是借还等简单的工作,好像这么一个机构不需要大学教育;②与图书馆在社会的地位不高有关。这个行业不是让人们非常羡慕。人们热衷于公务员、会计、金融等,很少有人从小立志到图书馆当图书馆馆员。一般来说,高考第一志愿报考图书馆学的较少,大部分是调剂的。

5.2 可从哪些方面加强本专业的宣传力度,让高考考生正确认识报考这个专业的价值所在?

这个问题主要看招生单位。在高考报考志愿之前,都会有一本专门的目录,这本目录上不会有太多关于这个专业的信息,都是最基本的。如培养目标、开设课程、就业去向等。如果仅通过这个目录的话,只能知道大概,这是远远不够的。我想由于我们专业在招生时本来属于一个劣势专业,要想吸引学生,招生单位要对这个专业特殊关照,比如印一些独立的宣传品,不用太大,16开就可以,或者一些小册子。作为高校教师,能做的非常有限,因为我们不太可能直接与高中生接触,也不太可能和高中生家长直接接触宣传我们的专业。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需求,比如之前讲到的在招生目录之外的特殊的宣传品,在招生时放在摊位前分发。有与没有是不一样的,内容越多,可能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才。

5.3 就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是否可采取让具有其他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与图书馆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结合来培养图书馆学人才?

这种情况是有的,我校就是这样做的。比如我校本科的课程里面,文献编目是图书馆采编部的同志来上。至于其他背景学科的老师开设的课程,只能作为基础课来上。例如华南师范大学本科前两年上的是学科基础课,如经济学、管理学等,开设这些课程的老师都是其他专业的。北京大学在1979年时曾经尝试过一两年,就是北大的图书馆学本科生入学后前两年先分到各个系去学习,文理分开。但是一两年后,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局面:学生不愿意回来!因为学籍在这边,又不得不回来,后来就取消了。可以说这样的培养模式是非常理想的,因为真正的图书馆学课程用不着4年的时间,实际上图书馆学的核心课程不超过10门,两年时间就足够了。而且聘请其他专业教师集中给本专业学生上该老师专业课的可操作性不强,众口难调。北大的模式虽然可操作性较强,但最后还是取消了。

上一篇:我国图情博客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下一篇: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