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分享美德的培养

时间:2022-02-15 10:09:43

浅谈幼儿分享美德的培养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慷慨大方。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愿意,也善于同别人分享,而另一些孩子不愿意,也不善于同别人分享。“分享”两字说起来容易,真正要让孩子做到却很困难。分享是建立在分后彼此都开心的基础之上的。作为老师和家长要了解幼儿不愿意分享的原因,从幼儿心理学角度,科学地引导教育幼儿,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享,使他们能够团结友爱健康地成长。

幼儿分享生活实践潜移默化美德幼儿园是个大家庭,我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幼儿园老师,每天都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孩子那天真的表情,朗朗的笑声,我都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但最让我头疼的就是当孩子说“这些玩具是我的,不给你玩!”还有的家长来诉苦,说“这孩子可霸道了,家里的好吃的、好玩的都得是他的,说要买啥就得买,不给买就闹。”如何让孩子从心底里愿意分享,不那么自私、霸道呢?为此,我们做了一些调查实验,想从中找寻到答案。

一、当前幼儿分享现状

首先我们来说说“421家庭”。不言而喻,这里的“4”就是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2”即爸爸、妈妈,而“1”当然就是孩子了。在当今的“421家庭”里,成人们多数都像“行星”一样围着“小太阳”转,家庭中常常热闹非凡,孩子是当家人,他们说了算,所有美好的东西尽揽于怀中,以至于把他们宠成了小皇帝、小公主,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这就造就了孩子自私的性格。以至于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们争抢玩具的现象,并且义正言辞地说“这是我的,不给你玩!”

幼儿期孩子的经验极少,掌握的语言有限,理解能力有限,有些幼儿在成人指导下表示愿意和其他幼儿一起玩玩具可一到关键时刻,总是会从别人手里抢来玩具独自玩耍,没有真正懂得分享的道理,没有形成分享的行为习惯,他们嘴里在说愿意和别人一起玩,却不知道在行为中进行落实,幼儿受大脑发育的限制,随意性很强,也总是想当然地做事,不理解说出口的话就是作出的承诺,出现常见的说一套,做一套。

二、幼儿分享的案例评述

在我们的实验中,能表现出无私道德行为的孩子很少,大约只有十分之一,但这种行为却很真实地在幼儿期开始出现了。可能让四五岁的孩子具有彻底的、无私的分享行为,这个要求未免高了一些。但是研究结果却能给人们一点重要的提示:分享、助人、利他是一种内化了的、反映出高尚道德需要的行为。那么,该如何让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学会分享呢?我想结合一个案例《藏书》来说明自己的做法。

午餐的时候,孩子们正在吃饭。突然,罗吉磊小朋友大声嚷到:“老师,焦雅心屁股下藏了一本书”。小朋友一听全笑了。我走过去,果然在她的座位上找到了书,便好奇地问:“怎么把书放在这儿呢?”焦雅心撅着小嘴回答说:“这是我的,小朋友看了会弄坏的。”她的话引起了罗吉磊的不满:“小气鬼,书是拿给大家看的。”其他小朋友也跟着说:“真小气!”焦雅心涨红了小脸回敬到:“你们才是小气鬼”。看来,对于如何分享喜欢的物品,孩子们已有了自己的看法,我得帮助他们:“焦雅心,现在咱们在吃饭,也该让书休息了,送它回家好吗?”她点头照做了。我对其他孩子说:“焦雅心把刚才藏起来的书送回家了,她有错就改,真棒!”(鼓掌)

评析:焦雅心出现的错误有两点:一没有及时将图书放回原处。二独占图书。而这两个错误又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我没有片面地对她进行过多指责、说教,而是先帮助她改正第一个错误,接下来,我同小朋友们共同解决了第二个错误。

于是,午餐过后,在我的引导下,张梦如小朋友将自己带来的好几本书分给了大家。当然,焦雅心也得了一本。张梦如在大家的谢意中高兴极了。这时,很多小朋友高高地举起了手,也愿意将自己的书拿给大家看,焦雅心也是其中一个。我问:“如果小朋友不小心弄坏了你的书,怎么办呢?”焦雅心大声答:没关系的。“刚才,还有人说她是小气鬼呢?现在她还是不是?”“不是……”在大家的鼓掌声中,焦雅心笑得特别开心!

三、分享教育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教育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要培养孩子分享的美德,单靠老师的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家长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思想准备

如果想让孩子和小朋友分享玩具时,要事先和他谈好,让他有思想准备。妈妈说:“等一会浩浩要到我们家来做客,上次你到他家去玩时她他都把心爱的米奇玩具给你玩,这次她他来我们家,你能把你好玩的恐龙给他玩吗?”经他同意才可以执行,千万不能直接拿给别的小朋友。就有家长不经孩子同意直接就说:“这个宝剑你要喜欢就送给你了,浩浩平时不大玩,他还有其它的玩具呢,你拿走吧!”大人说得挺大方,话音一落孩子就又哭又闹,“不能给他,我还玩呢,给他我就没有了。”这样就不太好了,家长要切忌这一点。

2.懂得“归还”

作为家长要让孩子懂得“归还”的概念,这样他才肯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分享。可以先和妈妈玩“借”和“还”的游戏。例如,瑞瑞有一个心爱的足球,平时很少给人玩,妈妈可以说:“瑞瑞你的足球真漂亮,让我玩一会好吗?我会很爱惜它的,保证过一会我就会还给你,你就放心吧。”当妈妈归还的时候别忘了说谢谢。这样逐步推广到幼儿园里的小伙伴,可以借一次橡皮擦用一下,也可以借小人书看看,都可以。

3.家园同步

孩子在幼儿园里,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可能有了一定的分享行为,可一回到家里,有些小朋友的这种行为就消失了。他认为,分享是小朋友之间的事情,在家长面前,还是以自我为中心,不用与大人分享。因此,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一定要家园同步,坚持一致性和一贯性原则,让幼儿从根本上认识到分享的意义,从而形成稳固的分享行为。

四、把物质和精神的分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我们还要把分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因为分享不仅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物质的分享可以亲眼看到,精神的分享虽然看不到,却可体会到,两者是一种巧妙的融合。幼儿在不断地成长,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在父母和老师的培养、教育之下,初步形成同情别人、尊重别人的道德态度。只有具备了这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动机,人们才会发自内心地去做好事,去帮助别人。分享行为的表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借助教育,借助日常生活逐步渗透,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产生自发分享的愿望。

总而言之,成人要理性看待儿童的分享和独占行为,要根据幼儿特有的身心特点通过塑造良好的环境进行科学地引导。独占是儿童的天性,不与分享是大多数儿童必经的发展阶段。儿童在与人分享之前,独占是儿童既得的一种社会属性。我们要善于激发幼儿独占心理的积极效应,要相信,随着幼儿社会性的不断发展,他会越来越乐意与人分享。

参考文献:

[1]方建移.社会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肖霞.幼儿同伴交往活动中自我表露的探析.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05).

[3]章清.谈幼儿与人合作行为的培养.教育信息报,2003,(10).

上一篇:课题引导的本科生物学实验教学探索和实践 下一篇:重视地理课前练讲,提升师范生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