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年士兵精神成长 进青年士兵接受政治工作

时间:2022-02-15 08:03:34

关注青年士兵精神成长 进青年士兵接受政治工作

摘要:青年士兵已经年满18岁,在生理上、法理上已成人,但在精神上还远远没有成人。只有关注青年士兵精神成长,才能促进政治工作被青年士兵接受,才能更好地发挥政治工作引领、铸魂、育人、励志、教化、服务、促进发展等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政治工作 青年士兵 精神成长 政治工作

一、只有关注青年士兵精神成长,才能更好地促进官兵接受政治工作

如何让青年士兵更乐意接受政治工作?笔者认为,政治工作不能满足于青年士兵听话了、好管了,还要帮助青年士兵树立远大的理想,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教会他们应对挫折和困难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会辩证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此基础上政治工作还要让每个士兵都能充分认识人生的意义和存在价值,在学会生存和学会生活中把握生命的意义,促使自己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让他们在各自人生的画板上留下绚丽的色彩。也就是说,基层政治工作在向青年士兵灌输政治理论的同时,也要注意关心青年士兵的精神成长。当一个士兵在精神上真正自立后,他在精神上、思想上、心灵上就不会去依赖别人,他也才能更理智地去接受我军政治工作的灌输。

虽然我们的青年士兵已经年满18岁,在生理上、法理上已成人,但在精神上还远远没有成人。因此,基层政治工作不仅不能忽略对青年士兵精神成长的关照,而且要重视和加强对青年士兵精神成长的教育和引导,促使青年士兵在精神上快速成人。因为当一个人生理成人、法理成人后,精神成人更显得重要。正如大文豪托尔斯泰所说:“人类被赋予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精神成长就是指伴随着人的生命成长过程而表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扩充和拓展,体现为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精神境界的提升。精神成长的内涵应包括自尊自爱、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团结互助、勇敢无畏、遵纪守法、热爱国家等,可以说,我们所追求的德育目标乃至所有值得肯定和鼓励的思想、情感、意志都应当包含在精神成长的范畴之内。

同生理成长一样,精神成长同样也是生命成长的内在诉求。因为人是有感情的,那种无情无义、不知感恩、不懂回报的“冷血动物”,很难成长为有精神支柱的大写的人。人的精神成长不仅是个体的内在诉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现在经常讲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以人的精神成长为主导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人的精神成长一旦缺失,必然导致人的素质缺陷,而人的素质缺陷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世界经济发展史也表明,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而言,人的素质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增加要大得多。在军队,人的素质缺陷不仅会影响到军队战斗力的提高,而且会影响到我军能否保持性质、本质和作风不变。因此每名官兵都要深刻认识自身素质缺陷,重视精神成长,自觉加强个人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为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而军队基层政治工作也要注重人的精神成长,要让青年士兵深入地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和发扬人类优秀文化,引导官兵建立更高的文化追求和更广阔的精神空间,切实通过政治工作的开展增加官兵的“文化味儿”、提高官兵的精神层次。

二、关注青年士兵精神成长,要抓住政治信仰培育这一关键环节

由于每个人对信仰的理解都不同,所以有人说我们中国人信仰缺失,有人说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还有人说中国人是信仰迷乱。受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地方青年政治信仰趋向模糊化、多元化,这对军队青年官兵不可能没有影响。军人这一古老职业有其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就是忠诚和牺牲。每一个人从选择军旅生涯那一天起,就必须随时准备牺牲,包括牺牲生命。这种忠诚和牺牲只有建立在一定的政治信仰之上才是最彻底的。因此军队基层政治工作必须注重对官兵政治信仰的培育,这样才能起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作用。

政治信仰与一样,也要解决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也应当蕴含一定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道德原则,也要为人指出一个理想的奋斗方向。其与的不同在于,政治信仰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之上,而不是虚幻的、非现实的。因此政治信仰所指向的人生的终极目标,不仅包含着人类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认同,同时也体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政治信仰还是对“终极政治价值对象”的信服和崇拜,表现为对社会的凝聚、控制、导向和感召。由此可见,政治信仰具有明显的理想性,这种理想性特指人们对社会政治终极走向或最后归宿的确定与设计,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关怀。

正是由于政治信仰比更理性,因此政治信仰的功能和作用要远远超过。第一,行动导向功能。政治信仰一旦形成并为军队大多数成员所认同、所信奉,就会像一种无形的力量渗透到军队成员的心理、观念之中,成为行动的指南针,规范信仰者的政治行为,给定其行为的最终目的,使其在一个统一动机的驱使下向着的特定目标前进。第二,价值评判功能。信仰的价值评价功能主要表现在它是评价主体结构的内在组成要素。一般说来,评价主体的结构有两个基本的层次:一是价值心理意识层;二是价值观念层。由于信仰在价值观念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这就内在地决定了信仰在价值评价活动中的重要的功能。信仰是评价主体之价值观念体系的深层结构,是内核,是价值评价的大前提,是评价的最高标准。政治信仰的基本功能就是为信仰者提供判断社会制度好坏优劣和政治行为正确与否的主观标准。第三,精神凝聚功能。政治信仰作为一种精神的纽带,能把人们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共同体。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人们就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共同的思维方式、共同遵守的纪律。分散的群众力量就会在一个政治目标下集中起来,形成巨大的合力。

从政治信仰的行动导向功能、价值评判功能以及精神凝聚功能可以看出,正确的信仰是生命之根,是心灵之魂,是官兵成长的最高价值导向,对人的精神成长具有引领作用。有了正确的政治信仰,官兵才会有抱负、有志向、有目标、有追求,才会有幸福的人生,才会有自我的精神成长。

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要为维护党的执政地位提供力量保证,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要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国家领土完整,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军队基层政治工作促进官兵建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只有如此,官兵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才能在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多样化面前不迷失方向,才能不因为人们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多样性而改变自己的理想追求。

三、关注青年士兵精神成长,要抓好开展读书活动这一基础工作

当前,青年士兵的读书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是很多士兵只读与专业学习有关的书,或是对应付各种考试有用的书;二是热衷于浅阅读,迷恋快餐文化、庸俗文化、网络文化;三是读宣扬不良文化、充斥凶杀、暴力、鬼怪、色情、恶搞等内容的书。功利、浮躁、肤浅、低俗、拜金等不良风气干扰和影响着青年士兵的阅读,使青年士兵的精神成长遇到了阻碍。有鉴于此,我们需要对青年士兵的读书活动予以正确引导,要让青年士兵认识到,精神成长一定需要大量的精神食粮,这种精神食粮就蕴含在人类的精神宝库书籍中。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取决于他的阅读史,读书是促进人精神成长的最佳途径。在青年士兵中开展好读书活动,就是将精神成长的钥匙交到了青年士兵自己的手中。

读书在人的精神成长中所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读书使人不愚蠢。有学者总结人的一辈子,少年儿童时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懂,青少年时期自认为自己什么都懂,走入工作岗位后才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了晚年才觉悟什么都不懂。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所以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慢慢长大后,受到社会上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蒙蔽,就像长了一层包膜,慢慢变得自高自大,以为自己什么都懂。读书就是将覆盖在人聪明本质上的包膜剥下,使自己变得虚心,变得不落伍、不迂腐、不愚蠢。并且要时时读书、经常读书,如果久不读书,中年时期就会故态复萌,以为自己什么都懂。直到老年时回首往事,才觉得自己还是什么都不懂。由此看,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只有一直读书,人的精神才能够顺利成长。《战国策》、《楚辞》的编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的确是至理名言。

2.读书使人能自知。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同志也说过,“人贵有自知之明。”古代哲人和我们党的领袖都特别注重强调认识自己的原因就在于,认识自己是自觉人生的起点,也是修养的起点。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找准位置,负起责任,发挥作用,实现价值。但是,无论是古代的哲人,还是中国现代的大家,都告诉我们,最难认识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文学、哲学等书籍就担负了人类认识自己的使命,只有多读书,才能逐渐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才能把握自己,保持良好心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3.读书使人真快乐。人的生活分为三个部分:肉体生活,无外乎饮食男女;社会生活,包括在社会上做事以及与他人的交往;精神生活,即心灵对生命意义的沉思和体验。这三个层次,前两个部分同样能使人感到快乐。如果不能维持正常的肉体生活,饥寒交迫,如果做事不成功,如果没有爱情和友谊,人都不会很快乐,但是真正持久的快乐则来自于精神生活。读书教会人沉思,读书使人透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限度,从而教会人从思考和智慧中获得快乐。通过读书,通过与孔子、孟子等先贤达人的对话,青年士兵可以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通过读书,通过和大师们交流,青年士兵可以达到大师的思想境界;通过读书,通过和民族的苦难历史对话,青年士兵可以学会感恩、学会选择、学会坚持,学会把自己融入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

参考文献

[1]谈志兴.军人政治信仰发生机理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9(4)

[2]邱钰斌,林伯海.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研究综述.http:///Lunwen/WHYJ,2011-9-13

[3]永春.中国文化的“魂”与“体”——中国军队政治工作[J].信息之页,2012(2)

[4]余秋雨.中国文化的历史大结构[J].政工研究文摘,2012(2)

[5]周国平.精神的故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劳动合同法细则之争 下一篇:论事业单位新闻发言人的培养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