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2-02-14 10:19:54

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可见,“数学语言”的学习十分重要,而数学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加强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小学生由于受其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的制约,往往不能自觉地选用一些好的阅读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更难自觉地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识发展规律的阅读方法来进行阅读,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指导与帮助,从而使小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必备的数学阅读方法,以提高数学阅读的能力,进而提高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感受趣味,使学生乐此不疲

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数学,有的学生甚至很厌恶数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乐此不疲的事情。引导学生有趣味地阅读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

1.介绍数学课外读物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阅读能力弱是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原因之一,数学阅读能力弱使他们无法从所给的材料中找出必要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他们会有挫败感,当然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只有通过充分的数学阅读,才能走进数学世界,体味数学文化、感受数学魅力。为了使学生产生数学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些有趣的数学课外读物,如马飞编著的《小学数学图形中的奥秘》、钱守旺等编著的《走进数学思维王国》、李毓佩编著的《数学学习故事集》等。若教学新知识之前,和学生一起阅读与新知识内容相关的课外读物,更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用好教材“你知道吗”

如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编排的“你知道吗”,是介绍数学背景知识、传播数学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激发学生数学阅读兴趣的好材料。这部分内容是编者通过亲切生动、丰富多彩的图文呈现的,非常适合不同学段的学生阅读。阅读这部分内容,不仅能使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培养数学素养,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的数学阅读带来很大的趣味性,为学生亲近数学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克与千克》单元第33页编排的“你知道吗”,教师可以将该内容设计成“综合与实践”课,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说说体会,再相互交流、讨论,反思一下平时的饮食习惯与合理饮食搭配的差距。学生在阅读、交流、反思中提高了阅读兴趣,提升了阅读能力,也丰富了合理饮食的健康知识。

二、 学会审题,使学生有章可循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因审题不慎而把简单的题目做错的遗憾。而这个“遗憾”主要是由于学生在阅读时对数学材料缺乏仔细琢磨造成的。

1.由于忽视“不起眼”的字词引起的错误

比如这样一道数学实际问题:修一条长846千米的公路,5天修了170千米,照这样计算,再修20天能完成吗?有些学生的错误解法是:170÷5=34(千米),34×20=680(千米),680

2.由于受到思维定势的干扰引起的错误

比如这样一道数学实际问题:学校组织同学们春游,共有师生184名,大游船每条可坐26人,小游船每条可坐12人,问至少需要租几条大游船。很多同学在做这个题目时,把大游船和小游船都用上了,其实这里根本用不着算小游船。学生之所以失误,是受长期形成的“给出的条件都必须用上”这一思维定势干扰、影响。因此,指导学生读题时要仔细琢磨题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反复琢磨哪些条件是解决问题的必备条件,哪些条件是解决问题暂不需要的或是多余的条件,避免思维定势的干扰。

3.由于无法筛出关键信息引起的错误

比如一道很有趣的数学题:一条马路长200米,小亮和他的小狗分别以均匀的速度同时从马路的起点出发,当小亮走到马路一半的时候,小狗已经到达马路的终点。然后,小狗返回与小亮相向而行,遇到小亮后再跑向终点,到达终点以后再返回与小亮相向而行……直到小亮到达终点。小狗从出发开始,一共跑了多少米?

这一题目的叙述看上去比较繁琐,语句较多,学生读着这些文字信息会感到云里雾里,不知所措,若不仔细琢磨关键信息,就很难解决所求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琢磨文字信息,删繁就简,从大量复杂的信息中筛选出解决问题必备的重要条件,从而提高数学阅读的有效性。本题中只要抓住“小狗的速度等于小亮速度的2倍。小狗一共跑的时间等于小亮走路的时间,就很容易解决:小狗跑的路程等于小亮走的路程的2倍,200×2=400(米)。

三、 悟出方法,使学生有法可依

掌握阅读方法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面,阅读方法是学生认知结构形成过程中的纽带,因此引导学生悟出和运用有效的数学阅读方法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关键。

1.关键处做标记

当阅读材料的文字较多、涉及内容较广时,可以用一些符号(如“―”、“”等)对关键词句进行必要的标记。词语一般是数学题目结构的基本单位,特别是数学题中的关键词,它们对于理解题目有着重要意义。如难理解的概念、难理解的数学术语、关键的条件或暂时读不懂的地方,都可以标上记号,暂时把它们“挂”起来,跳过去绕道继续往下读,待多读了一些或读完后再回头“梳理”问题时,也许就容易弄懂或迎刃而解了。这样做,既能掌握关键信息,又不会耽误太多的时间。

如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80页的思考题:

这道题目对于大部分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因为题目内容涉及到三个人看书,信息量大且数据多、问题多,学生初读题时会产生畏难情绪。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读,用铅笔在“同样的”“还剩”“最多”“最少”“相差”等关键词处做标记,再慢慢悟出这些关键词的意思,边读边想边梳理,就容易理解题目的“意思”了。

2.重点处提问题

阅读数学材料,要引导学生在材料的关键处、难点处质疑问难、自我提问,能提出指向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的核心问题,再将核心问题分解成许多相关联的“小”问题。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入手,将“小”问逐个解决,最终解决核心问题并发现新问题。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的相关内容,放手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和解决问题,然后交流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和想法。有的学生提出:乘法分配律一定要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吗?抓住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研究讨论,经交流发现:不仅三个数、四个数……和同一个数相乘适合乘法分配律,而且几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也适合乘法分配率。

3.必要时扩句、缩句

有些数学材料内容叙述得比较简洁,去掉了一些多余的、重复的语言,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在读这些材料时反而会产生前后语义接不上的现象,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扩句的方法,将被“简洁”过的内容进行还原,就容易理解了。如六年级学生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往往因为习题中的语言简洁而找不到“标准量”(习惯上也说“单位‘1’”的量)。如“增产了20%”,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我追问:“是谁比谁增产了20%?”这样扩句,找“标准量”就容易了。当有些数学阅读材料内容叙述得比较多且繁时,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缩句的方法,找出一些语句的中心句,并把这些中心句联系起来理解就容易多了。

总之,数学阅读对于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能力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加以培养和提升,让数学阅读能力成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成为终身受益的学习法宝。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 杨红萍,喻平.数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数学教育学报,2010(10)

[4] 邵光华.数学课堂阅读指导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1998(3).

[5] 王林著.小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0(9).

上一篇:“目标检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下一篇:例谈小学数学估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