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阑尾炎18例分析

时间:2022-02-13 02:57:36

妊娠期阑尾炎18例分析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9-2912-02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B

我院2000年1月~2007年6月收治妊娠期急性阑尾炎18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2~33岁,初产妇9例,经产妇9例。其中妊娠小于28周11例,28~37周7例。本组患者均有持续性腹痛症状,其中以右下腹痛多见,4例呈转移性。伴有呕吐11例,发热9例。均有右侧腹部压痛、反跳痛,而腹肌紧张不明显。确诊时18例患者白细胞均>10×109/L,分类N>0.8;10例患者白细胞>18×109/L,其中最高达31.7×109/L,N 0.93。

1.2 治疗方法:16例患者行阑尾切除术,2例单纯性阑尾炎患者因临床症状轻或拒绝手术采取保守治疗。

2 结果

本组出现先兆早产症状14例,其中妊娠<28周7例,>28周7例,均用硫酸镁保胎3~5天后宫缩停止,无产妇及胎儿死亡。术后病理证实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3例,阑尾穿孔8例。

3 讨论

3.1 妊娠期阑尾炎的病理生理:妊娠期阑尾炎的原因比较明确,一是阑尾管腔阻塞,二是细菌入侵和定殖,阑尾管腔的阻塞是主要和最常见的病因。妇女并未因妊娠而增加阑尾炎的发病率,但是妊娠时逐渐增大的子宫使阑尾不断往外往上移位,使阑尾管腔受压,进而使阑尾腔出现阻塞,这时孕妇如果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细菌则更容易定殖并繁殖于远端的阑尾腔内,阑尾管腔阻塞后,阑尾仍继续分泌黏液,腔内压力升高促使炎症加剧,阑尾腔内的细菌分泌内毒素和外毒素,损伤黏膜上皮并导致黏膜溃疡,细菌穿过溃疡进入阑尾肌层,阑尾壁间质压力升高,妨碍动脉血运,致阑尾缺血,最终造成化脓、梗塞和坏疽甚至穿孔。

3.2 妊娠期阑尾炎的诊断:在妊娠早、中期阑尾炎的临床表现与非妊娠妇女阑尾炎并无差异。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大,盲肠和阑尾被逐渐膨大的子宫向上向外侧推移,妊娠20周时阑尾就可处于髂嵴连线以上。故患急性阑尾炎时腹部疼痛和压痛的位置较非妊娠妇女为高,腰大肌实验和直肠指检也常为阴性。由于大网膜被子宫推压,在阑尾发生炎症时而不能下移将其包裹局限,使感染扩散。且由于膨大的子宫使腹肌高度伸展,腹壁变薄松弛,常常无反跳痛和肌紧张。因其压痛部位的变异和腹肌紧张不明显,使妊娠期诊断阑尾炎的困难加大,特别是妊娠晚期和后半期。因此,妊娠合并阑尾炎诊断,主要依据变异的压痛部位。Bryan实验和Alder实验有助于诊断。妊娠期白细胞记数呈生理性增加,有碍于妊娠期阑尾炎的诊断,但白细胞增至18×109/L或分类记数中性粒细胞>0.80有临床意义(本组中10例患者白细胞在18×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均>0.80);白细胞持续低于10×109/L可排除急性阑尾炎;另外用B超诊断准确性为80~97.8%[1],以早、中孕期效果好,急性阑尾炎时,阑尾呈低回声,管状结构,压之形态不改变,较僵硬,横切面似同心圆的“靶”样图像,阑尾直径≥7 mm。B超对坏疽性和穿孔性阑尾炎则因局部积液和肠麻痹胀气影响诊断,但B超有助于鉴别异位妊娠卵巢扭转,输尿管结石,胃十二指肠穿孔等。X线平片、CT、MRI对阑尾炎诊断价值不大,但对肠梗阻、胰腺炎、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疾病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但出于对胎儿的考虑,一般不用。

3.3 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治疗:妊娠期急性阑尾炎更应强调早期诊断,合理用药,及时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无论妊娠期限和病变的程度如何,一旦确诊,均应立即手术。手术和切口的选择:受阑尾上移和膨大子宫的影响,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手术和切口与非妊娠妇女有所不同。以阑尾显露良好,且不多牵拉子宫为原则。妊娠早期我们仍采用仰卧位和右下腹麦氏点斜切口。妊娠中、晚期采用向左30~40度仰卧位,使子宫因重力关系自然左移,既避免了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又增大了右侧腹腔间隙。切口采用侧腹部切口,以压痛最明显处为中心,取与腹外斜肌肌纤维平行的斜切口,此切口恰为右腰腹部与子宫间空虚处,便于手术显露,并减少对子宫的刺激。本组中的手术病例均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均很顺利。以下情况选择先行剖宫产:(1)术中暴露阑尾困难;(2)阑尾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致使盆腔感染严重,子宫及胎盘已有感染征象;(3)近预产期或胎儿基本成熟,胎儿已具有体外生存能力。继续妊娠者阑尾切除术后最好不放腹腔引流,以减少对子宫的刺激,防止流产或早产[2]。本组中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穿孔,术后放置引流,出现先兆早产予保胎治疗,术后30小时拔除。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保胎,支持及对症治疗,按时换药,配合理疗,鼓励早期下床活动,减少肠粘连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唐良萏,李佳平. 妊娠中晚期合并外科急腹症21例分析[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9):535.

[2] 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97.

收稿日期:2007-05-22

上一篇:子宫颈环切术治疗宫颈病变的临床价值 下一篇:三种会阴切口缝合方法的临床观察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