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时间:2022-02-13 09:25:58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摘要】公允价值会计已经成为21世纪的计量属性,在会计核算体系中扮演起日益重要的角色。本文针对这一国际趋势,探讨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状况。首先回顾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三度变迁,接着结合公允价值在实务工作中的应用状况指出其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最后再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会计准则

一、公允价值是21世纪的计量属性

会计学家井尻雄士(Yuji Ijiri)说:“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而会计计量的关键之一是计量属性的选择。历史成本作为传统的会计计量属性,具有含义简明、易于操作、可靠性强等特点,在现代会计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创新,衍生金融工具兴起繁荣,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传统计量模式逐渐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决策相关性的需求。1990年9月,美国证监会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于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并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自此公允价值准则的制定正式展开,并成为国际会计界关注的焦点,至今方兴未艾。据统计,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从1990年12月到2006年9月的55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直接涉及公允价值的就有41份,约占准则总数的75%。2005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全面推行新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并把完全实施公允价值会计列为其今后的工作目标。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逐渐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这场危机中,公允价值以其是否加剧了金融危机的程度而饱受争议。来自金融界的反对方声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制造”了未实现的巨额账面亏损,造成投资者的恐慌性抛售,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要求完全废除或暂时终止公允价值会计。会计界则坚信公允价值并无过错,指出公允价值完全是应投资者清楚而明确的要求进行计量与披露。2008年12月,美国证监会(SEC)的研究报告《市值会计研究》指出公允价值会计并非引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同时指出取消公允价值计量准则(FAS l57)是实践的倒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也指出:“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仍然是未来的趋势。”尽管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暴露出一些缺陷,如计量方法有待完善,针对非活跃市场缺乏相应的应用指南等等,但是,其仍被公认为是未来会计的发展趋势,危机过后FASB与IASB在公允价值准则修订和趋同的道路上也进行了更加紧密的合作。毋庸置疑的是,随着全球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公允价值已经在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各个国家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断言它是21世纪的计量属性。

二、公允价值在中国的应用状况

2006年财政部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用以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新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以及应用指南等组成,其中有17个具体准则不同程度的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运用,被视为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一个重要标志。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与经济的原因,历史成本计量在我国会计核算体系中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可谓是一波三折。从1998年我国首次引入公允价值属性以来,其先后经历了提倡、回避和重新引入三个阶段。1997年至2000年间,我国颁布了10项会计准则,其中直接涉及公允价值的有3项:《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易》。这是我国首次引入公允价值概念,既是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一项重大突破,也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一个开端。由于当时我国资本市场及要素市场尚不成熟,活跃市场的缺乏加之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企业在运用公允价值时随意性大,公允价值成为某些企业管理层操纵利润的手段,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频发。为了扭转这种滥用公允价值的局面,财政部于2001年紧急刹车,采取了回避公允价值的态度,在当年的具体准则中强调真实性和谨慎性,新修订的会计准则中只保留公允价值的概念,而取消了公允价值的应用。尽管此番以回避公允价值为目的的准则修订意在规范我国资本市场的会计秩序,但是这样“一刀切”的做法却有失合理,既否定了公允价值理论上的“决策相关性”,也与国际会计惯例相背离。随着资本市场与监管体系的日益发展,会计目标逐渐向决策有用性的方向转变;同时,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大势下,与会计准则国际惯例缺乏可比性将阻碍我国与世界经济的有效交流。因此,2006年财政部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再次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公允价值的重新启用意味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也是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

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具有以下几点重要特征:首先是方向明确,充分体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性。其次是覆盖面广,38个具体准则中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有30个,其中有17个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第三是谨慎运用,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是有条件的、谨慎的,其仍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设置了较为苛刻的限制条件。显然,公允价值的重新启用已经成为新会计准则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而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实践也成为会计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三、我国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新准则颁布后,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在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发挥起日益重要的作用,从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来看,绝大部分的公司在财务报告中不同程度地应用到公允价值计量,其中应用最广的是金融工具业务。尽管实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已是大势所趋,但是作为新兴的计量属性其尚不完善,还需继续改进以适应现实经济环境。在准则的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一)会计信息可靠性难以保证

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最重要的两大质量特征,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由于高度的决策相关性越来越受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青睐,但较之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令人担忧。我国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应用的级次分为三级:第一层次是基于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但并非所有的项目都存在公开的市场价格,且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出现市场价格失灵的现象;第二层次是项目自身不存在活跃市场,在计量日能获得相同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市场报价,以该报价为依据做必要调整确定公允价值,在这个层级的应用中涉及到对“类似”的判断,还涉及到对价值的“必要调整”,由于企业管理层不同的利益趋向,不排除出现通过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的情况;第三层次是企业无法获得相同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价格的,采用一定的估价技术对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做出估计;在现金流量的估价计算中,无论是贴现率的选择还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均离不开对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主观判断。从我国的现状来看,由于证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尚未成熟,大多数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即使能够获得,由于存在决策信息的不对称,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也难以保证。可靠性已成为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必须解决的难题。

(二)公允价值计量缺乏可操作性

新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引入是适度、谨慎与有条件的,但对于如何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以及如何审慎使用公允价值等操作层面的问题,在新准则中说明有限,其应用指南也缺乏必要的解释,这已经成为阻碍公允价值计量有效应用的关键因素。此外,新准则中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分成三个层级,这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但还不够切实有效的。由于准则中未对“市场” “交易” “价格”这些对公允价值决定起关键作用的名词做出规范;特别是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形下,如何运用现值技术对公允价值做出可靠估计缺乏系统的说明,因此公允价值在实际运用中面临较大的困难。除了准则制定与应用指南的不完善外,现实的应用环境也制约了公允价值的应用。公允价值是通过市场确认的,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还不完善,在很多情况下缺乏活跃市场作为资产和负债的定价基础;在缺乏可观察的市场价格时,公允价值的确定只能依赖专业人士通过估价模型进行评估,然而我国目前专门进行公允价值评估的独立第三方机构还有欠缺,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也有限,在实际工作中只能大致的估计,或采取近似值确认为公允价值,这些都是导致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不高的原因。

(三)存在盈余管理的空间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由于吸取了旧准则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新准则在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更趋于谨慎和稳健,但从适用条件和获取途径来看,新准则仍然存在利润调控的空间。以债务重组为例,新准则规定债务人的债务重组利得可以计入当期损益,公司通过债务减免或重组所获收益将作为当期营业外收入进入利润表;这意味着对于一些无力偿债的上市公司来说,一旦债权人对其进行让步,那么获得的收益将直接增加当期利润。因此,为了达到提升利润的目的,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可能通过债务重组中的债务豁免来管理当期的盈利。除了准则规定所提供的盈余管理可能性外,在公允价值的计量过程中需要大量地依赖专业人员的职业判断,对职业判断的过度依赖也使得财务报表存在被人为粉饰的可能。在我国现阶段资产评估市场尚不成熟,公司治理结构也不完善,公允价值的确认可能再度沦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四)缺乏全面的披露要求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为了使报表使用者更清晰地理解项目波动的原因,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对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误读,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公允价值变动的相关信息。新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总体披露要求为: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和依据;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公允价值的估计基础;若公允价值是用现值确定的,需要披露未来现金流量确定的依据和折现率等。从上市公司年报的披露情况来看,披露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仅作条例性的说明,对决策依据的信息和具体技术方法的选择都缺乏详细的说明。此外,目前准则的披露要求并未能体现企业运用公允价值的所有不确定信息,如公允价值的变化趋势、风险等方面,而这些信息的缺失可能会给使用者的决策带来影响。

四、改进公允价值应用效果的建议

(一)完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加强应用指南指导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均制定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专门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基本问题提供全面与系统的规范和指导。我国目前尚未制定专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阐述散见于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未形成系统的指导文件。由于我国没有建立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基本准则起着指导具体准则制定的作用,下一步可借鉴FASB、IASB的经验成果,在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基本问题进行原则性的规范指导,在此基础上各具体准则可再针对特定业务制定特别的规范。

为了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实务操作性和计量可比性,还应尽快制定全面统一的应用指南,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确定方法等做出进一步的解释,特别是针对现值估价方法中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折现率的选择等难点问题应做出进一步的指导。此外,还应提高信息披露的要求。我国当前各类市场尚不成熟,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也有待完善,因此更应籍由信息的充分披露来弥补公允价值计量的缺陷,帮助报表使用者形成独立的判断。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扩大对公允价值披露的范围,对公允价值信息确定中涉及的方法选择、决策依据、具体应用等关键方面予以充分地披露。

(二)改善公允价值应用的现实环境,加强独立第三方的作用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的市场交易中,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交易价格,其最大特征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因此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关键,是建立一个统一而又充分竞争的交易市场。就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而言,应该完善资本市场,建立充分竞争的生产要素交易市场,从而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为客观、直接,最大程度地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除了完善市场体系,还应该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以避免非公平交易的发生和利润操纵的情况。

为了提高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来自独立第三方的监督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积极引入资产评估机构,增强公允价值计量的独立性。由于我国目前各类市场尚未完善,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来自独立第三方的资产评估报告将成为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必须加强资产评估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评估机构执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政府应完善立法,改善评估执业环境。其次,大力发展公允价值审计,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允价值信息的审核。我国在2006年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一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初步规范了我国公允价值的审计方法和过程,下一步除了继续完善公允价值审计准则,规范具体审计的方法和流程外,还需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规范和监督,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与专业技术能力,使其可以严格依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开展审计,切实把好信息审核关。

(三)规范公司治理,完善内控制度

公允价值顺利推广的关键在于解决利润操纵的问题,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保证。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一个重要限制在于我国目前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主要体现为公司内部人与外部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即内部人可能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做出伤害外部人利益的自利行为。只有培育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实现产权多元化,弱化内部人控制,积极促进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的建立与完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合理运用才能获得保证。

新准则的实施赋予上市公司更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因此在准则执行过程中更需要公司依据自身生产经营和财务核算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避免会计核算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一致性。通过督促公司尽快完善与财务相关的内控制度,明确对公司财务影响重大的会计业务的核算标准和控制程序,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为公允价值的应用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对公允价值的确定,除了依照准则的界定和指引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因此,为了保证公允价值计量在实务工作中的顺利开展,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是关键。首先,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防范背离职业原则的行为发生。为此既要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培训,也要加大违规惩治成本。其次,普及法律意识教育,要求会计人员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最后,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其对公允价值的职业判断能力,尤其在缺乏市场信息的条件下正确使用估值技术,减少对公允价值使用的判断偏差。

参考文献

[1]夏成才,邵灭营.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理论透视[J].会计研究.2007(2)

[2]任世驰,李继阳.公允价值与当代会计理论反思[J].会计研究.2010(4)

[3]王乐锦.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意义与特征[J].会计研究.2006(5)

[4]程柯,陈志斌.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10(1)(下)

[5]韩东平,沈雯雯等.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09(7)(下)

[6]张霞,姜璐.我国公允价值及其应用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0(2)

[7]唐玉兰.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9(12)(上)

[8]李世辉.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的应用、影响及挑战分析[J].事业财会.2007(6)

上一篇:房产测绘的风险来源与规避方法 下一篇: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