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信心的特点及其培养模式

时间:2022-02-13 08:35:07

中学生自信心的特点及其培养模式

摘 要: 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自信心有独特之处:中学生建立自信心难度小,但是容易失去信心;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教师在学生自信心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明显;中学生的叛逆倾向明显,容易产生过度自信或者过度自卑的情况;在不同的年级之中中学生自信心差异大;性别不同,中学生的自信心的差异较大;当前中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的现象。针对中学生独特的自信心状况,应该有相应的自信心培养模式。教师要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活动,深入挖掘教材,设置成功体验的平台,实行赏识教育,加强家校合作。

关键词: 中学生 自信心 特点 培养模式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在新的教育目标要求之下,自信心作为人的一种重要素质,作为成功的前提条件,是学生成功的立足点,是学习和创造的原动力。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这些观念都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有随时变化的可能,因此中学生时期是教师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质的关键时期。培养中学生自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本文中,我将在分析中学生自信心的特点的前提下,探究出其自信心的培养模式。

一、中学生自信心的特点

1.中学生建立自信心难度小,但是也容易失去信心。

中学生情绪起伏变化大,调控能力差,其情绪丰富而强烈,情绪起伏变化大,很不稳定,容易冲动。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帮助中学生建立自信心的起始是会有较多的切入点,难度也比较小。但是,正因为中学生不善于调适心理,因此自信心的稳定度就被大大削弱了。

2.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教师在学生自信心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明显。

中学生脱离了完全依赖老师的阶段,但是事实上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波动是最大的,不安全感也是最强的。此阶段的学生更渴望教师的关注与引导,因此在其自信心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3.中学生的叛逆倾向明显,容易产生过度自信或者过度自卑的情况。

中学生处于未成年与成年的过渡期,叛逆心很重,一个微小的细节就可能造成学生心理、情绪或者情感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产生过度自信或者过度自卑的情况。

4.不同年级的中学生自信心差异大。

在低年级和高年级中,学生自信心的差异会比较小,以初中为例,初一和初三学生的自信心存在的差异比较小,而初二的学生相对不够自信。这是因为初二学生存在更多不确定性因素。初二不像初一阶段那样是初中学习阶段的开始,每个学生都像一张白纸,新的开始代表着新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开创一个新的局面。而初三学生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每个学生的成绩表现都相对稳定了,课业知识的基础也相对牢固,所以自信心比较强。

5.不同性别的中学生自信心的差异较大。

由于生理上的差别,在小学阶段女生的发育比男生早,在身体和智力上的优势都比较明显,自信心也比男生强,但是中学阶段,男生到了发育的高峰期。在这个阶段,男生在身体上有了明显的变化,男女的身高差异日益凸显,在智力上,男生有了质的变化,因此男生在学习上、生活上比女生更具优势,自信心也就显著增强。

综上所述,在中学阶段,中学生的自信心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针对中学生自信心的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相应的自信心培养机制,这样有助于更好地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培养新世界所需的人才。

二、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模式

1.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教师的行为指导方针。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而言,教学观念是具有纲领性作用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把这个目标整合进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目前初中生学习自信心不足的比例有增大的趋势,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及包括教师在内的成人的反复指责、讽刺和挖苦,导致学生自我概念趋向消极,使那些自信心本来就不足,学习中又难以获得成功的学生陷入困境。①因此,教师需要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活动,从以课本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应该把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言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2.深入挖掘教材,把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教材相结合。

不同学科的教师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方式是有差别的。中学政治教师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应该立足于学科,深入发掘教材,找出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教师要善于整合教材重组教材,一方面把知识还原给学生,另一方面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并由此增强自信心。

为此,教师必须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搜集有关的资料材料,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来展示该学科的魅力。多媒体教学技术走进课堂,它以鲜明的色彩、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客观事物,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期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在感情和行为上的参与意识,使其主观上产生对新知识追求的动力。②

3.设置成功体验的平台,让学生有更多获取自信的机会。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创造成功的机会,让自卑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当中来享受成功的快乐,获取足够的自信心。若要更好地设置成功体验的平台,就要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采用不用的教学方式,这也是根据中学生自信心的特点必须采取的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实施“有选择、无淘汰”的分层异步教学新模式。③

要使得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其潜能,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创造更多教学方式,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教学效果。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才意味着学生拥有增强自信的机会。

4.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多作肯定性评价,夯实自信基础。

美国教育家罗达·贝克梅斯特尔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信,我们就必须相信他们。”中学生是非常看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的,这也是中学生对教师依赖性的一个重要表现。老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当学生受到教师肯定性评价的时候,学生会感到被赏识、被尊重、被重视,自信心会显著增强。反过来,自信心的增强使得学生有更好的表现,如此良性循环。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做肯定性的评价和特色评价。特别是在期末的报告手册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身上的不同特质来进行学期评价,这样学生才会有受重视的感觉。

5.家校合作,共同呵护学生的自信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过程中把家庭和学校联合起来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家庭和学校之间要建立比较密切的联系,家校合作,目的在于紧抓学生动向,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保驾护航。④学校要定期为家长开设一些心理课程或者讲座,让家长掌握一些重要的沟通技巧,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另外,家长要向学校反馈学生在家庭中的有关情况,双方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三、结语

随着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变革,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的方法和手段更加丰富,模式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认真探索,不断积累经验,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培养自信心,让新世纪的课程标准落实到位,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③楼石飞.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信心培养策略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1,(1):78-79.

②叶新武.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信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1):197.

④苏辉.浅谈如何增强中学生自信心[J].新课程(教师),2010,(8):82.

参考文献:

[1]苏辉.浅谈如何增强中学生自信心[J].新课程(教师),2010,(8);82.

[2]楼石飞.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信心培养策略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1,(1):78-79.

[3]叶新武.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信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1):197.

上一篇:基于知识整合的高校教学协同研究初探 下一篇: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