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整合的高校教学协同研究初探

时间:2022-10-01 12:46:42

基于知识整合的高校教学协同研究初探

摘 要: 针对高校传统的个体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点之间孤立分散的缺陷,本文提出基于知识整合的高校教学协同模式。通过高校教学过程中课程、组织、内容等多方面的协同,改变以往师生、学科、课程、知识点和教学要素相互分离分割的局面,发现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整合,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并有效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与创造能力。

关键词: 知识整合 教学协同 知识云

在传统的高校课程分科教学模式下,各个科目的教学是独立而分立的,单个课程与教师所传授、培养的知识和能力往往难以充分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而大学生所习得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往往呈现“条块化”、“分立化”特点,不能有效进行知识整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学相长,以教为学的先导环节,学生知识整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先从教学环节的改善与创新着手,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研究资源和智力资源,改变教师、学科、课程、知识点、实践能力之间的分散、孤立状态,在师资组合、培养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协同,是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教学协同的必要性:知识整合的视角

高校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学习组织,教学过程是一个传递信息、传授知识的过程,就内在实质而言,是知识与信息的流动和知识的再创造。就当代社会的要求而言,储存多少知识量很重要,但学生如何将各种信息与知识整合起来并在其知识体系中建立起相关联系更重要,这对最终的人才培养效果至关重要。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形势对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高校教学应发挥全能化、集约化的资源和平台优势,进行相关教学的协同创新,从知识整合的角度出发,改变以往学科、课程、知识点和教学要素相互孤立的局面,教学由“单兵作战”转型为“协同作战”,所传授和培养的知识与技能由以往的“点状”转向“网状”,给学生提供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弥补当前大学生知识条块分割的不足,促进其知识整合是高校教学协同的起点。伴随高校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单一课程、问题、知识点上的知识流动过程不断优化,学生在获取、接受等方面更加有效,在此过程中知识或信息储量不断增加,具备了知识整合与创新的基础,但未能形成知识整合与创新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学协同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必要性:首先,教学协同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串联起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知识融合和协调,培养其对信息与知识的组织能力。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同学学习认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非常扎实,甚至课程考试成绩很优秀,但是在需要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理解或解决现实问题或撰写学术论文时,其知识整合与创新能力上的缺失较为明显,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信息、方法是分散的。其次,教学协同能够使学生在接受不同的专业内容、方法、视角和教师的影响时,一方面培养质疑、批判、论辩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比较、整合、建构与创新的能力。很多学生在学习完多门相关专业课程后,会产生诸多类似“为什么相同的问题,每门课说得不一样,每个老师讲得不同,答案又不一样?”的疑问,当然这种内在激荡与质疑是学生进行知识整合与创新的第一步,但如果缺乏教学协同,学生内在的知识就可能是一种矛盾而未有机统一的杂乱状态。最后,教学协同有助于促进“教学相长”。就学生而言,知识的整合与协同是一种新能力;教学协同要求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培养等方面,相互支持、取长补短,这本身就是教师相互学习的过程,能优化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二、高校教学协同的内涵

1.高校教学的课程协同。课程协同一方面建立起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把高校教师在某一领域有较为精深的研究整合进课程中来,做到人尽其才。借鉴国外高校经验,课程协同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1)合作课程,由相关的术业有专攻的教师共同设计、讲授。如《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分析》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研究对象处在发展变动之中,仅靠单个教师的知识、视野难以把握,可以整合历史、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合作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讲授、更新教学内容和材料、规划课程提纲,等等。(2)共同讲授课程。这类课程通常框架体系比较成熟,但涵盖多学科的主题,比如《中外政治制度》由来自研究中国与西方政治的教师分别讲授课程的某一部分。(3)联合式课程。这与高校模块化课程设计思路类似,但大多数的课程模块的开设较为分散,集合式课程则将两至三门相关主题的独立课程同步讲授,并定期召开一些联合研讨会,有利于学生及时进行知识整合。(4)阶梯式课程。这种课程适合于“大课”,一门课程可以由教师、助教或助研等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完成,教师主要教授基本原理、课程框架、重点内容等,助教如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等组织研讨班和复习课程、负责准备教学资料、批改作业等,研讨和作业等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分散知识。(5)云课程模式。借鉴当代的“云”概念,分别讲授多门具有相关性课程的教师发掘课程之间的联系,共同设计一些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框架,将各门课程中的基本原理、主题、方法论、分析工具等整合起来,课程本身没有变化,但课程之间的联系、知识的整合却能为学生所把握。

2.高校教学的组织协同。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协同不可避免地要在教师、学生、社会等之间展开。首先,应强化教师协同,增强教学内容的全面性与联结性。当前较多地通过组建教学团队实现协同,但团队往往大而不实,流于形式,应强化合作交流的紧密性、成员结构的差异及互补性和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建立科学的角色规划、合理的团队目标和有效的考核机制,在学科内部根据专业领域建立更加精细化的协同团队,比如笔者所在的政治学专业,可以适当组建“政治思潮”、“政治理论”、“政治科学与方法”、“比较研究”等协同团队,而不是笼统的“政治学”教学团队;协同团队应成为教学协同的对话交流平台,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知识整合为主线,发掘各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方法、流程等,使课程之间衔接有序;当然,更要注意不同学科、不同团队之间的协作与对话,避免知识传授过程中的重复与空白。其次,应培养学生的协同学习意识与能力。随着高校扩招,大班教学使得师生直接沟通、对话、讨论的空间被压缩,这一瓶颈必须克服。笔者曾让学生组建若干个8人的协同学习小组,要求各小组围绕某个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查阅资料、撰写报告、期终汇报,使其内部互相沟通配合,自主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最后,应拓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视为师生协同合作的重要形式,但仅凭课堂教学无法把专业知识与技能全部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资产”,尤其是一些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表现更为明显,学生经常会在课堂之外产生很多疑问,因此师生协同不必局限于上课时间,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新媒体、新工具拓展师生协同的空间,如互联网(包括各类即时通讯工具)、短信等均是当代大学生常用的媒介,笔者曾利用“微博”展开师生互动,收效良好。

上一篇:把你的真心放在我的手心 下一篇:中学生自信心的特点及其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