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对患儿家长心理因素的探讨

时间:2022-02-12 10:45:16

儿科护理对患儿家长心理因素的探讨

【摘要】目的:儿科护理的患者满意率低,影响到护理服务水平。加强对患儿家长的心理因素分析,对于提高服务满意率非常重要。本文重点对患儿家长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儿科;护理;患儿家长;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173-01

1 前言

随着当前护理方式的转变,儿科护理的对象并不局限在患儿本身,患儿家长也是重要的群体,他们的表现直接影响到患儿的情绪,对护理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分析患儿家长心里因素,对于促进和谐医患关系十分重要。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2013年2月至7月,450名住院患儿家长,均为独立行为能力的成人,平均年龄30.15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占28%,高中及中专以下53%,专科以上19%。对患儿所患疾病的认知程度:完全认识10%,基本认识29%,缺乏认识54%,不认识或不知所措者7%。

2.2 方法:主要采用临床访问的形式,与患儿家长交流、沟通、访谈,直接获取患儿家长心理状况;观察患儿家长的行为,分析其心理状态。然后,对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归类、整理,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2.3 结果:患儿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环境,配合治疗,得到最佳的康复。10个月期间患儿家长无一例护患纠纷投诉,赢得了家长和患儿的信赖。

2.4 患儿家长心理问题及其表现

2.4.1 紧张与焦虑

家长对入院环境感到陌生、对患儿疾病缺乏认识、住院期间患儿病情发生变化、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等引起。

2.4.2 恐惧与担忧

家长因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检查产生的恐惧等引起。对护士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家长所表现出不信任或要求换另外护士操作等的行为,甚至在医务人员操作时,家长出现哭泣、愤怒等表现。

2.4.3 怀疑与不信任

家长因对疾病不了解而怀疑治疗方案、由于医务人员的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由于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的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等。

2.4.4 自责与容忍

家长认为孩子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并对此感到十分内疚、对生病中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也不加管教等。

2.4.4 迁怒心理

对医护人员的期望值过高,希望医生、护士有回天之术。一旦病情恶化,便横加责难,甚至打骂医护人员,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3 护理对策

3.1 首先护士要具有真挚的同情心,要理解家长由于孩子生病带来的痛苦,只有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才能赢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注意观察和仔细分析不同的心理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才能发现家长的需要并满足这些需要。

3.2 消除家长的焦虑情绪。护士应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通过介绍病情、疾病的发病原因、一般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尤其对家长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详细讲解,如饮食护理等。使家长对疾病有所了解,并对自己可以为孩子所做的事情有信心。

3.3 做好沟通,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针对患儿疾病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家长对其有所了解和准备。主动将检查步骤和方法、目的向家长说明。向家长解释个体存在差异,治疗要因人而异,消除家长怀疑。鼓励指导家长多与主管医生沟通,以消除患儿治疗过程中的各种疑虑。

3.4 及时、快速的接诊

在门口安排导医接诊,患儿入院时热情接待患儿及家长,并进行预检分诊。对于病情较为稳重的患儿,先抢救、后登记挂号,同时开放绿色通道,分诊后立即用平车送入抢救室,通知医师抢救。护士应使自己从着装、语言、表情、动作到专业技术水平都给家长可信赖和亲切的感觉,实行微笑服务,获得家长的信任。

3.5 正确引导,争取患儿家长的配合。护理人员应理解患儿父母的心情,多做正面的引导和教育,使家长明白,溺爱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贻误病情。指导家长创造条件分散患儿注意力,使其暂时忘掉疼痛,积极配合治疗。

3.6 树立良好的护士形象,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保持整洁的仪表,亲切的微笑,对家长尊敬,恰当的称呼,必要的安慰。多与患儿进行交流,给患儿更得的,会使患儿家长倍感温暖。护士要不断丰富自己,练就过硬的技术水平。为患儿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如静脉穿刺时,尽量一次成功,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患儿家长的恐惧感。

4 讨论

护理质量的好坏对于确保诊疗效果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意义重大。儿科是护患纠纷的高发科室,其护理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患儿的突然入院对家属来说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家属的正常生活被打乱,可能格外紧张、焦虑,会产生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家长是患儿的支撑者,保护者,利益上的代表者,家属的负性情绪,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心理健康,还直接影响患儿的康复。心理护理是适应新的医学模式下产生的一种高层次护理,是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存在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需要及心理状态,利用心理学理论和技能,给予患者支持、关怀和帮助。心理护理有利于满足特殊状态下患者舒适与安全的需要,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及时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压力,让患者保持相对积极稳定的情绪。本研究在急诊患儿的护理中对家长的心理进行干预,主要方法有及时、快速的急诊,加强护患交流和创造人性化的治疗环境,消除了家长对医疗护理存在的疑问,有效的缓解家属因患儿患病而带来的心理压力。结果显示,观察组家长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5 结束语

总之,对患儿家长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护理干预,对于患儿家长的不良心理反应能够给予正确的引导,促进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培养患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利于病情的稳定和恢复。与此同时,还能够降低医患矛盾,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儿科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如竹,曾晓英.护患沟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马丽.人性化护理的实施与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

[3]张俊.门诊患儿家长候诊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2009

上一篇:双下肢长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82例分析 下一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加强舒适护理对生存质量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