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的法律规制

时间:2022-02-11 06:18:15

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的法律规制

摘 要:我国绿色信贷政策主要依靠政府行政力量推动,效果不明显。商业银行作为主要实施主体在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未充分发挥。为此,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法律建议:明确将信贷补贴纳入绿色信贷法律体系中;统一绿色信贷环境风险评价指标,避免商业银行执行难;鼓励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完善政府、银行、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绿色信贷实施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强化商业银行的法律责任。

关键词: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法律规制

中图分类号:D923.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158-02

一、践行绿色信贷政策是现实需要,具有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但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针对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态势,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金融部门在信贷工作中落实国家环保政策。2007年国家环保部、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提出绿色信贷政策。2010年银监会又《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进一步规范银行的业务行为,推行绿色信贷政策。

二、绿色信贷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落实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和行动力不强

商业银行是商事主体,这一性质使其在落实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和行动力大打折扣,要向公司股东负责、谋求经济利益等经营宗旨注定银行自利性与绿色信贷公益性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目前我国石油、电力、钢铁等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虽然是粗放型经济行业,存在众多环境、社会问题,但却是各银行竞相争夺的客户资源,而绿色信贷对两高企业贷款的严格限制与压制无疑与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背道而驰。另外,商业银行经济利益至上的传统价值理念和银行业竞争的白热化也弱化了商业银行落实绿色信贷政策的积极性和行动力。

2.缺乏统一的法律实施标准,银行执行难

目前商业银行在践行绿色信贷时并无统一的法律实施标准,特别是欠缺与绿色信贷配套的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标准和行业环保绩效评价指南等技术性标准。由于法律实施标准的缺位,造成银行在接受企业或个人贷款时,即使能够获得比较完整的环保信息,授信审查时也只能凭借简单的定性依据做出判断,审查标准不一,随意性强。例如中国人民银行的《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规定:“金融机构应依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和环保部门通报情况,严格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对未通过环评审批或者环保设施验收的项目,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可以看出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对企业耗能排污状况的审查只能凭感觉决定是否给予贷款支持。目前国家对绿色信贷中涉及的相关标准没有具体法律规定,商业银行也就无法按照统一的标准制定内部配套细则发放贷款。

3.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少,缺乏创新性

我国绿色信贷政策由政府推动,具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色彩,无论扶持性的还是限制禁止性的均缺少市场机制支撑,这种政府主导性使得商业银行大多被动践行政策,更不要说在推行绿色信贷政策中起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国家扶持性的信贷资金主要是国家开发银行单一渠道实施,缺乏商业银行的参与与竞争,商业银行推出的金融产品集中在对“双高行业”的贷款限制以及对环保产业的资金支持,并无其他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性。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开展碳金融衍生品创新,也无推广低碳生活的绿色信用卡、绿色租赁和绿色存款等相关绿色产品。

4.环保信息沟通不足

2006年人民银行和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共享企业环保信息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将企业环保信息纳入企业征信系统,并从2007年4月1日起正式展示在企业信用报告中,同时要求各金融机构在办理、管理信贷业务时,把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办信贷业务的重要依据。2007年人民银行在《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加快完善企业征信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环保门的沟通和合作。虽然在国家层面和一些省市已经建立环保部门和银行监管和授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但环保部门信息更新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影响了银行绿色信贷的执行效果。企业的环境状况是动态的,而且企业的贷款行为很多不是一次性的,每次贷款应该根据当时企业的环境污染状况来进行审核,如果信息沟通不畅,一些“改邪归正”的企业就得不到贷款,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也是不充分的。

5.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

中国绿色信贷在政策设计上有一定强制性特点,但具体执行中更多呈现出自愿性特点,强制力不够,根源在于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因此,银行在执行绿色信贷政策时还是更多从银行的商业利益考虑,对一些界限不清,短期难以暴露问题的企业仍给予信贷支持。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也造成各银行在绿色信贷政策的贯彻执行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挫伤了认真贯彻执行绿色信贷政策的银行的积极性。

三、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的法律规制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商业银行法》为主体,以《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和其他部门规章为重要组成部分、以金融司法解释为补充的中国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从现实需求及发展看,三部法律对节能减排形势下出台的绿色信贷政策的支撑和保障不够充分。

1.明确将信贷补贴纳入绿色信贷法律体系中

由于节能环保项目公益性强、见效慢、回报低,各国普遍通过政府政策性银行的介入给予节能环保项目直接低息贷款,或通过商业银行的参与来发放低息贷款的方式支持绿色信贷的实施。我国政府通过贴息等政策激励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但这些政策性规定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太弱,使政策变为无实际用处的装饰。

目前我们有必要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如英国的《家庭节能法》、日本的“环境评级贴息贷款”、德国的“对环境项目的金融补贴政策”等,对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进行信贷补贴,用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保障这一政策的有效落实。

商业银行按照低于市场利率的优惠利率为企业提供绿色信贷,国家财政可对按照市场利率计算的利息额与实际贷款收到的利息之间的差额给予补贴,保证商业银行的正常盈利水平。法国政府每年都组织巴黎国民银行、农业信贷银行、里昂信贷银行等进行绿色贴息贷款的利率投标,由利率最低者获得发放贴息贷款的资格。居民如果通过绿色信贷购买绿色产品和服务,可享受折扣或较低的借款利率,其差额部分由政府对消费者进行补贴。

2.统一绿色信贷环境风险评价指标,避免商业银行执行难

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时存在着随意性,没有统一审核标准。存在贷与不贷的模棱两可时,银行往往很难做出决断。统一绿色信贷环境风险评价指标能够使商业银行审核贷款时有章可循,可避免银行贷款的随意性,保障绿色信贷的高效实施。

在我国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中,绿色信贷环境风险评价指标可规定在《商业银行法》第四章贷款与其他业务的基本规则一章,作为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基本准则。也可由人民银行或银监会制定单独的部门规章,具体规定商业银行贷款的环境风险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关乎商业银行贷款的发放质量和绿色信贷政策的实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规定在《商业银行法》中更为适宜,使之作为商业银行贷款的基本准则,切实推动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政策。

3.鼓励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目前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政策的应用只限于加强贷款项目的环境审核,在市场稳定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保证利润还不会更积极地调动更多资金参与节能环保领域。世界各国商业银行与绿色信贷政策相关的金融产品开发,是以国家的优惠政策为基础的。如德国信贷扶持政策,不仅很好地处理了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客户之间的项目利益,还运用多种融资金融产品开发和销售手段推进对温室气体减排具有显著效应的绿色金融政策,取得良好的成效。因此,我国推动商业银行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应当借鉴国际经验,由国家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当前各银行开发的绿色金融产品,如欧美国家各大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普遍参与炭交易的金融服务,纷纷开展排放额度和排放许可的交易与经济业务,达到了银行盈利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双重目标。如加拿大城市银行推出了一项“清洁空气汽车贷款”套装产品,为客户提供3%~4%的优惠贷款利率。这些金融产品的创新,大大推动了绿色金融事业的发展。

4.完善政府、银行、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

一是环境保护部应定期或不定期向人民银行、银监会、金融机构通报环境违法企业名单。通报时企业名称要规范,要将其组织机构代码证号一并通报,这样利于金融机构准确确定环境违法企业,并有效避免环境违法企业可能在违法曝光后更名注册逃避信贷制裁。

二是银行总行要与环保部建立定期沟通渠道,加强双方互利合作。各分行也应与当地环保部门增强沟通,争取环保部门的支持,加强日常信息交流,建立健全环保合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

三是建立网络信息交流系统。建立政府、银行、企业网站,将有关的文件、经验材料和数据资料等信息网络共享,同时从庞大的信息数据库筛选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源,对其进行开发、优化和整合,使三者联系变为多向的直接交流和互动。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确保录入数据准确和查询的双向畅通,使信息交流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

5.建立绿色信贷实施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强化商业银行的法律责任

我国《商业银行法》作为商业银行基本法,其对商业银行的法律责任规定不明确,对践行绿色信贷政策的法律责任更是无从规定,只有在违背第74条第3款、第7款和第8款(三)违反规定提高或者降低利率以及采用其他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七)违反国家规定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的;(八)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或者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的)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这对商业银行从事绿色信贷业务的法律责任有一丝参考作用。对此,有必要在《商业银行法》法律责任一章中规定银行的环境污染连带责任。通过这一法律规定,规制银行向“双高行业”发放贷款,迫使银行主动承担环保责任,充分发挥其在绿色信贷中资金导向的无可替代功能。因此,必须对现有商业银行相关法律规定进修必要的修改,建立健全绿色信贷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为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法律后盾。

另外,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21、23条规定中明确规定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的监管,制约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

参考文献:

[1]曹明德.生态法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叶汝求,任勇,[德]厄恩斯特・冯・魏茨察克.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社群主义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功能优化 下一篇:高校英语电影教学中学生审美意识培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