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卓越”要素刍议

时间:2022-02-11 09:21:57

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卓越”要素刍议

摘 要:卓越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一系列“卓越要素”。这些要素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于:卓越的培养方案、卓越的课程体系、卓越的教师队伍、卓越的教材系列、卓越的教学方法、卓越的实习基地和卓越的图书馆。建立科学的评估系统是检验和保障卓越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和培养的必不可少的措施。

关键词: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卓越法律人才;法学教育

一、“卓越涉外法律人才”概念的界定和诠释

“卓越涉外法律人才”首先必须是“卓越人才”。所谓“卓越人才”,也就是“精英”人才。一般认为,精英者,必须具备两大基本或核心要素。其一是具有非凡的潜能。也就是说,其基本素质、理解能力、知识广度和深度、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能力和交流能力超出了一般人。其二是具有公共意识,精英人才应具有致力于为国家、社会、人民大众甚至全人类利益服务的信仰、理念和决心。

其次,“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必须是“卓越法律人才”,必须具备深厚的法学理论素养、扎实的法律功底、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准确运用法律的能力,以及毕生致力于国家的法治事业,维护法律尊严、公平、正义的理想和决心。

最后,“卓越涉外法律人才”是一种特殊的专门性卓越法律人才。这类人才除了具备“卓越法律人才”的各项基本要素之外,还必须追加特殊的素质和品质要件。其一是必须精通中国的涉外法律、国际法律和世界上主要法系或国家的法律,并能准确地运用这些法律分析和解决中国在对外交往与合作中各种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其二是具有广泛的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国际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和处理国际事务的高超能力。其三至少掌握两门外语,并且至少能娴熟地运用一门外语。

总之,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一名卓越的“涉外法律人才”必须具有国际化的视角、国际化的知识体系和国际化的思维模式,换言之,一名高端的“涉外法律人才”一定是一名“国际化的法律人才”。

二、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卓越”要素

1.“卓越”的培养方案

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首要前提是,必须制订“卓越”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作为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指导教学各个环节。要制订出“卓越”的培养方案,就必须有创新的思维,突破传统法学教育培养方案的清规戒律,突出卓越涉外法律人才的“卓越”和“涉外”两大特殊要素的要求。卓越涉外法律人才的诞生是一个系统工程,除特例之外(即所谓的“天才”),绝大多数必须通过学历教育和社会历练两个承前启后的基本阶段。而学历教育是这两大基本阶段的基础。因此,制订一个科学的、符合卓越涉外法律人才教育规律和需要的培养方案至关重要。这个培养方案必须改革传统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分立的方案,应建立本硕连读(培)、硕博连读(培)和中外合作培养等多层次、立体、交叉并具有内在递进关系的复合性培养方案。

在操作层面上,笔者不主张在高考招生时就设立专门的或单独的“卓越涉外法律人才”专业或班级,因为在中国中小学普遍盛行“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单凭高考成绩难以准确挑选具有“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潜质的学生。一些国外或境外大学设立荣誉学院的做法及相关的培养方案似乎很值得我们借鉴。荣誉学院的通行做法是,招收的学生首先参加普通本科专业学习,然后,根据一年甚至两年的学习成绩,经相关学院推荐并经过专门的综合素质面试,择优录取到荣誉学院学习。荣誉学院开设了专门的跨学科讲座课程,主讲教师为相关学科的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和社会各界名流。然后,学生必须有至少1学年在国外著名大学学习的经历和至少3~5个月的社会实践经历。荣誉学院的毕业生必须同时修满原本科专业和荣誉学院的所有必修课程和指定的选修课程,且考试或考核成绩合格,方可同时拿到原本科专业学士学位文凭和荣誉学院的特殊文凭(有的大学将两种文凭合二为一但载有特殊的标示)。

必须明确的是,单靠课堂教学活动不足以培育出卓越涉外法律人才。此等精英人才的造就还必须经过社会的历练和积累。因此,培养方案中应规定进入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必须至少有5个月的社会实习时间,其中一半时间在政府部门,另一半在法律实务部门,而且要求实习的单位必须是国家或政府中的涉外部门、国际组织或涉外律师事务所。毕业实习结束后,实习生凭实习单位开出的鉴定书和实习生的实结报告,计入学分。

2. “卓越”的课程体系

卓越涉外法律人才的总体培养方案确定之后,必须设置“卓越“的课程体系予以实施。也就是说,进入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除了修满法学本科规定的核心(或主干)课程外,还必须修习一系列专门设立的课程,即卓越涉外法律人才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由三个基本板块构成。

第一板块为国际法律课程,主要课程有:当代国际公法与中国;当代国际经济法与中国;当代国际私法与中国;国际环境法;国际组织与国际法治;国际司法与国际仲裁。

第二个板块为交叉学科课程,主要课程有: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事务;当代外交。

第三个板块外国法与比较法课程,主要课程有:欧洲大陆法系概论;欧洲联盟法概论;英美普通法系概论;新兴国家(经济转型国家)法概论;比较法概论。

此外,在基本课程体系之外,各个卓越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和培养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设立若干选修课程。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进入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学生,必须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至少应达到英语六级。学生进入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班之后,还应专门开设涉外法律英语课程,并作为必修课。

3.“卓越”的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卓越”的教师队伍是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根本所在,因为无论培养方案是多么的“卓越”,也不论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多么的“卓越”,没有“卓越”的教师队伍去付诸实施,卓越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只能是美妙的设想,难以成为现实。因此,“卓越”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适应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需要的“卓越”教师队伍应符合如下基本条件:

首先,教师队伍的学科或知识结构必须完整和合理。根据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三个基本板块(国际法律、交叉学科和外国法律与比较法)的教师配置虽然应有所侧重,但应保持大致平衡和相互之间的协调。

其次,教师队伍的组成必须是专职、兼职和特邀“三结合”。其中专职占教师总数约占2/3,兼职和特邀教师约占1/3。

再次,专任教师必须拥有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或博士后研究人员,并具有较丰富的涉外法学教育的经验;兼职教师应是涉外政府部门、涉外实务部门和国际组织相关部门的业务主管或专家;特邀教师应是有关学科的知名教授、政府部门的资深政治家或外交官、国际组织的高级官员和涉外法律实务部门的大律师或高级顾问,等等。

最后,所有的专职和兼职教师必须通过合同予以聘任,以保证教师队伍的基本稳定。特邀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临时聘请。

4.“卓越”的教材系列

“卓越”的教材是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所用的教材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教材系列,即一整套专门适合卓越涉外法律人才教学的教科书。这套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或“卓越”之处在于,不能仅用中文撰写,至少是中英文双语编写和直接采用英文原版或自编英文教材,其中至少1/3的教材是直接引进的原版教材,另1/3的教材为自编英文教材,还有1/3的教材可以采用中英文双语编写。

5.“卓越”的教学方法

卓越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如讲座式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外,还必须探索一套适合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特点和需要的特殊教学方法。笔者特别推荐如下五种教学方法:

第一是英文教学法。既然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是国际法和涉外法律,而且教材的选用和教师的选聘特别注重“外语”要件,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主要采用英文教学,即采用专业英文的词汇、措辞、思维、句法和修辞以及表达范式组织和进行课堂和课外教学活动。

第二是中英文双语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尤其适用于那些含有“国际”和“中国”双重元素的课程,如“当代国际法与中国”、“当代国际经济法与中国”、“当代国际私法与中国”,等等。

第三是诊所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广泛地适用于美国法学院的JD学位教育之中。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美国以外的法学院吸纳这种教学法。我国近十余年来也有部分法学院引进这种教学法。其基本特点是法律问题式教学法。任课教师在课堂围绕社会发生的实际事例或教师和学生自行设计的案例进行法律事实解剖、分析并突出解决或处理的方法或途径,培养学生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来解决社会和生活中的种种法律纠纷或案件。笔者以为,在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中应大力借鉴和提倡诊所式教学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处理国家、自然人和法人在涉外、跨国或国际交往与合作中出现的各种法律问题的能力。

第四是模拟谈判教学法。准备、参与甚至主持国际谈判(包括各种双边谈判和多边谈判)是国际交往与合作活动中最经常和最主要采用的方式或途径。国际谈判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高超的技术。卓越的涉外法律人才必将是未来国际事务(尤其是国际法律事务)的设计者、操盘者或掌控者。因此,在教学中,适当采用模拟谈判式教学,尤其是聘请富有国际谈判经验的兼职或特邀教师主持这种模拟谈判教学,实属必要。

第五是模拟国际法庭或国际仲裁庭教学法。这里所指的模拟法庭或仲裁庭不同于常规法学本科教育中的模拟法庭或仲裁庭。它们是专门针对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这种模拟法庭或仲裁庭应完全仿照国际法庭或国际仲裁庭的模式组建,模拟的案件、诉讼或审理程序以及使用的语言都必须严格按照真实的国际法庭或仲裁庭那样操作。

6.“卓越”的实习基地

建立卓越的实习基地是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条件和要求。这里所指的“卓越”,主要是指其实习基地应不同于一般法律人才培养的实习基地。现行的一般法律人才培养实习基地不适合作为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实习基地。例如,检察院(尤其是基层一级)主要负责国内刑事案件的,基本或很少涉及外国刑法和国际刑法问题。长期以来,它们是本科法学教育的主要实习基地之一,但是,由于它们基本或很少涉及外国刑法和国际刑法问题,故不适宜选作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实习基地。

“国际”和“涉外”应该是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必备的专门元素。首先,它应该是专门涉外的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如外交部、商务部以及其他部委中的条约法律司或国际合作司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外事委员会,等等。其次,最高人民法院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的涉外法律庭和知识产权庭以及研究室和外事办公室、海事法院等是最佳的选择途径之一。又如,专门或主要从事国际和事务法律业务的中国律师事务所和外国律师事务所驻华分所或代表处也是适宜的场所。再如,中国的一些涉外仲裁机构,如北京对外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对外经贸仲裁委员会、深圳对外经贸仲裁委员会和中国国际商会以及省级国际商会等,均可以选作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实习基地。最后,笔者以为,最为理想的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应该是世界上重要的政府间组织的秘书处和争端解决机构,诸如联合国联合国秘书处、联合国各专门机构秘书处、WTO秘书处;欧盟委员会的内设机构;国际争端解决机构,如联合国国际法院、联合国海洋法庭、国际刑事法院、WTO争端解决机构、欧盟法院以及国际仲裁机构,等等。必须承认,在上述国际机构设立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基地或选派学生分赴这些国际机构实习在实际操作中有相当大的难度。首先,取决于这些机构是否接受学生实习,然后是选送的实习生能否符合这些机构的条件。此外,赴国际组织实习费用昂贵,但这可以通过培养单位和实习生共同承担的办法解决。

7.“卓越”的图书馆

任何高级人才的培养计划的实施都必须有相应的辅助设施予以支撑。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教辅设施莫过于图书资料。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就卓越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而言,现有的大学图书馆或法学院图书资料中心尚不足以适应需要,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建立专门的图书资料中心。其收藏和可利用的图书资料应集中于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和各国国家的国内法,并涉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等领域。图书资料的种类和范围必须包括所有的双边、多边和区域性条约协定;国际组织主要机关和辅助机构通过的各种文件及其背景资料;国际司法机构、国际仲裁机构和其他国际争端解决机构的裁决、报告或结论;各国有关国际法律和涉外法律的立法、行政法规和司法判决以及仲裁裁决;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外国法和比较法的各种著作、文集、教科书及辅助资料;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和国际军事等相关涉外学科领域的文献资料。上述各种图书和文献资料至少应包括中、英、法、德、日、俄等文字版本。而且,各种类型和各种文字的图书资源最好有纸质和电子两种版本。此外,先进的电子检索系统和服务体系也是一个卓越图书馆所不可或缺的。

8.“卓越”的评估系统

建立评估体系或系统对工程、项目、学科、专业或课程等进行检查和评估,已经是一种普遍的做法。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作为国家卓越人才计划的组成部分,同样应建立相应的评估系统,以检验这一新的重大举措的实际运作情况和实际效果。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能简单套用现行的本科或研究生教育或教学评估办法,而是应针对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设立专门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这一专门的评估标准的“卓越性”应围绕“国际”和“涉外”两个核心元素展开设计和确立。评估以四年为一个周期较为适合,因为一个教学方案的整体设施只有通过至少一届毕业生教育和培养的检验,才能看出其实际效果,才能总结出较为成熟的经验教训,便于随后及时修改和调整培养方案。就评估体系而言,应建立两级先后分别评估制度,即首先由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单位根据统一确立的评估标准自行进行评估,并将自行评估结果上报教育部主管部门。在此基础上,教育部组织专家进行最终评估。为保证评估标准的科学性和准对性,其制订应有国家和政府涉外部门的行政领导和涉外法律实务部门的专家参加。同样地,培养单位和教育部组织的两级评估专家组,都应吸纳涉外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作为其成员,而且两级评估的专家组成员应避免重复,从而最大程度上确保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公正性。

总之,实施卓越涉外法律人才教育与培养计划,是国家在新的形势下,根据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和全球化的趋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为中国的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要使这一重大战略举措落到实处,并能取得预期效果,笔者建议,应致力于八个方面开展工作,即“卓越要素”。其中,“卓越的培养方案”是首要的,其基本目的是为实施卓越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和培养计划确立具体目标、行动指南和操作规程。“卓越的课程体系”是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这里所指的“卓越性”实质上就是课程的“科学性”,而“科学性”的核心是课程的“国际性”和“涉外性”。“卓越的教师队伍”是根本,其中教师知识结构和教学与经验的“国际性”是关键,专职、兼职和特聘教师的“三结合”构成是基本的模式。“卓越的教材系列”是基础,引进英文原版教材和自编中英文双语教材是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基本物质条件。“卓越的教学方法”是最关键的主观要素,英文教学或至少中英文双语教学应是必备的要求,诊所式教育、模拟国际法庭、模拟仲裁庭、模拟国际谈判等应作为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常用方法。建立适合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特别需要的实习基地和专门性图书馆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和物质保障,其核心元素同样是“国际性”和“涉外性”。最后,确立“卓越的评估系统”,虽然不是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但它是确保这一特殊专门性高级人才培养质量的外在有效检验手段,其关键是评估标准的科学性和评估操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上一篇:国际贸易学科的困境与出路 下一篇:依托课程建设 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