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课堂范文

时间:2023-02-26 21:32:38

卓越课堂

卓越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改;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201-01

课改,对我们老师来说,并不陌生,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打破了往日的沉静,又特别是咱们县的语文课程改革,可是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我们课改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卓越课堂”。卓越课堂的核心内容,就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课改不断的深入,有人对自主学习的理解,有些走调了:“你想学哪一部分,就学哪一部分”“你喜欢读哪儿就读哪儿”……这些就是老师所理解的自主。这些现象的出现让人有些担扰。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这种学习方式在实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基于此,本人就自己在课改中的一点体会以及对自主学习方式的理解谈一些看法。

一、强化卓越课堂教学理念,增强“自主”意识,张扬主体个性,培养自学能力

“自主”首先应该是学生自己学习,然后是自觉主动的学习。学生必须明白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必须做好,而不是给老师学习,给父母学习。(这一点思想引导,在村镇中学将花大力气去落实)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一定要增强这种认识,然后想办法激发和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课改的实践在课堂,课堂的内涵是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情的全面掌握是关键。我们的学校地处边远城镇,学生对追求的思想意识是很淡漠的,80%的留守儿童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基本的行为习惯也成为盲区,这更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极大地难度。若说卓越课堂的实施,我只能说我们在试做,在点点深化。

卓越课堂文化的核心是坚持”以生为本”,由“师本课堂”回归“生本课堂”。在这方面,我们的学校也开展了很多工作,每周的校本教研课,每两周一次教研评论会,每月一次的示范教研课。另外,学校还开展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组织教师用课题研究探索学校课堂教学文化改革,引导和形成课堂教学主模式和学科教学分模式,促使每一个教师都成为研究型教育工作者。

二、给学生一个“舞台”,培养学生的自信,展示自我,寻找探索攀登的源动力

著名课程论专家钟启泉教授指出: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达成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中,“最有基本意义的是‘体验性目标’。‘体验’是作为一个人和谐发展,作为一个人全部功能的最基本的要素”。因此,语文课程教学不应当是简化的“上课―复习―考试”的模式,而应注重“活动―表现―体验”的教学模式。

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刻不忘记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适时给与肯定,适时搭建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在教学的同时,开展多种多样的小活动:课前五分钟的“讲话”、综合实践活动、诗歌品评会、唇枪舌战----辩论会、集中读书读报,读书笔记展示活动,百花齐放------能力展示活动,如“好记星”、“书写之星”、“诵读之音”、“幽默故事家”等等。当学生在讲台上自由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大胆的展现自己的才能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时,他们得到的是赞誉的目光,羡慕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我们会感觉到教室里如春天般温暖,每个生命都在这儿孕育着激情和希望,每一棵小苗都毫无虚假的雕饰,每一片心境的天空都如清泉洗涤过一样清澈澄净。只是识文认字的语文课在学生的心中就完全变样了,原来语文课也可以如此开心。不断积淀的自信,获得的这种“高峰体验”,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不竭的动力。

三、名师出高徒,关键在教学理念,需教给学生方法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个道理在心里如明镜似的,正如叶圣陶主张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又可以形象地表述为“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那么,最具价值的知识是什么?学习心理学认为是“策略性知识”,也就是所谓的“渔”。在教育工作中,“渔”就是落实有效的自主学习?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是否可以这样给教育工作一个建议:请给学生一支“钓竿”吧,让他们获得独钓大江之能耐。

自主学习一旦摆脱世俗,摒弃一些枷锁,它将如朗朗清空中的一轮皓月,清辉普照,因为它张扬着“我会做”“我能行”的自信,奠基着“有所作为”“追求卓越”的信念,也具体而微地体现着我们的育人目标。为了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我们一起践行卓越课堂的教育理念,实施这种教育模式,实现这个伟大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黄荣金.《关于“自主、探究和合作”教学的再认识》.

[2] 唐贵明.《自主、合作、探究》.

[3] 靳 彤.《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4] 刘永康.《走向深处:语文新课程教学100问》.

[5] 钟启泉.《差生教育与心理》.

[6] 叶圣陶.《在文学与教育之间》.

卓越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堂实效;卓越;提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00-01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多年来,从“减负提质”到现在的“打造卓越课堂”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步伐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师生交流更加畅通、学生兴趣更加浓厚等。然而不少课堂热闹背后表现出放任浮躁倾向,教学效率并不理想,如学生写的少了、琅琅书声少了等。专家说,致力于打造高效课堂,不是看老师“表演”、“剧场”的效果、“花样的翻新”,而是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和创造有效的课堂氛围,组织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快乐想学、主动要学、自主探学。在专家讲座、各级各类培训以及赛课评课活动引领下,结合自身实践,我从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实践化,教学评价多样等因素进行分析,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一、教学目标具体化

教学作为包含着多种要素的系统, 是一项复杂而而长期的工程。这意味着教学目标不可能一次完成。人们必须对其做出系统化的设计,保证整项工程的完成,目标分解正是在这个前提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便于对教学效果作出适当的评价。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与使用过程中,分解了的教学目标必须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与结构,并整理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对于某个教学目标来说,便具有两个不同的趋势,向下是不断具体化的趋势,这两个趋势在思维方式和实际操作上不尽相同,系统化注重事物之间的关系和主休结构,采用综合思维,将零散的目标放到整个目标体系中衡定其地位与价值,所以往往从宏观的总目标出发,演绎各层各级的教学目标,使不同的教学目标之间构成一种逻辑性条理性强的上下承接关系。李秉德(1991)先生指出,国外教学目标的研究倾向于从具体行为到整个体系的归纳方法,而国内则倾向于从整体目标到具体目标的演绎方式。所以国外研究强于目标的具体分析,而我国注重系统的目标体系。系统化与具体化这两个趋势虽方向不一,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化,离不开合理的逻辑的分解与分类,使目标之间上下连贯、易忽略目标的可操作性,流于形式,而无法适应学生特点和具体实践;过分注重具体化则容易失去整体的方向,也缺乏与其他目标的整体配合。系统化为具体化提供依据和方向,具体化为系统化提供可操作、可测度的步骤,两者相互补充。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应做到具体化趋势以“最适合学生发展”为基本出发点。采用分析思维考虑具体学习活动的编排,因地制宜,解决当前每个问题,具体更需要老师的智慧对教学目标重新理解,设计和分解。一般使用具体的可观察,评价的行为指标来描述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问题化

“问题化教学”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与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自学―互动―检测”三段式教学法在应用中的关键就是教学内容问化。“教内容问题化”的核心,是提取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有效信息,编织息结构,形成信息网络;然后把信息网络进行加工,形成一个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问题。再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教辅材料,使问题的答案规范化、科学化;从而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展示问题,开展讨论,再生成问题,升华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课本看过了,课也听了。重点内容、难点内容老师课堂上也讲授过,而且不止一遍,而做作业时往往会做错很多题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大致有几个方面:做作业前没有复习;学习时上课精力不集中;老师备课过程中没有深入钻研教材,对一些重点的关键词没有点强调。这就要求老师备课应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把教学内容问题化,加深学生的记忆,从而减少错误的发生。

三、教学过程实践化

环顾周围,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老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而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老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经过学生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把我讲的记下来”而扼杀。我认为,老师应当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构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实践能力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评价多样化

课堂教学改革要点之十,是教学评价多样化。表现为课堂教学中老师越来越注重运用评价这一杠杆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标准等作用,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一步步走向优越和卓越。老师应多几把评价的尺子,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针对达到的要求情况,给予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课堂上,有的老师接二连三地称赞 “好”“很好”“真不错”等,这样称赞多了,也就无法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某些情况下,将评价形态由显在状态转化为隐性,反倒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比如对学生的精彩回答予以重复或强调、对某个表现出色的学生一个微笑等。

卓越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卓越课堂;幸福感;课改

我认为,卓越课堂就是通过课改的过程来实现卓越课堂的目的,课改是改如何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因此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它更是一门科学。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近年来,教学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教学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必须进行切合实际的改革已成了社会的共识。但是今天我不是谈改革的重要性,也不是谈如何改的问题,我只想谈谈在课改中我个人的点滴体会。

一、卓越课堂的基本保障

1.领导的态度

认识有高度、视野有宽度、思维有深度、合作有效度、推进有梯度和执行有力度。正所谓,旗帜就是方向。

2.教师的行动

一个篱笆三个桩。卓越课堂的实现,需要全体教师的一致行动,教师需要加强二次备课、与学生合作、与同事合作、与他校合作、与科研合作、与专家合作,还要课题开发,来促进卓越课堂的实现。

二、会上课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本“师本”的课堂,渐渐走向“生本”。要创造出精彩的课堂,教师就要创建以生为本的课堂。将眼睛、大脑、嘴巴、双手全部还给学生,让其自己去观察、思考、表达、操作。学会“大智如愚”,善留空白让学生去填,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自己不会上课,即说服不了学生,更不能让其他同事信服。

三、会培训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家的引领。但更多的是通过参加不同的培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理念。既要会培训自己,同时也要会培训别人。

四、要有幸福感

要做有幸福感的教师。(1)学会接受生命中的“缺口”:首先要先接受工作上的“缺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自在、安逸、没压力。虽说教师这份职业跟这样的希望无法沾边,但换位思考一下,它可是“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2)接受同事、学生思想上的“缺口”。我们经常会因为其他同事工作的原因,学生的不听话、上课捣蛋、作业马虎等行为影响心情,导致对工作产生厌倦感。何不学会“放下”?正所谓“大人不计小人过”“人无完人”,更何况学生还是“小人中的小人”呢?

下面,我有几句启示警句――与大家共勉:兴趣是成功的开始;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变革是不竭的动力;视野决定境界;境界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

当然,教育永无止境,教也无定法,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以上观点,只是我在平时自身的教学及管理中的点滴的体会而已,要想使我们的卓越课堂真正能得以实现,还需要大家伸出彼此的手,一起打造卓越课堂,卓越课堂才会更

卓越。

参考文献:

廖金梅.卓越课堂之感[J].科学咨询,2014(02):18.

卓越课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卓越课堂;组织卓越课堂

一、卓越课堂的含义及特性

1.卓越课堂的含义

2013年7月,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印发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 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渝教基〔2012〕53号),通知强调:“卓越课堂”是指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提出分阶段推进“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卓越课堂”。卓越课堂在目标上:要整体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三维目标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课堂的内容必须体现层次性和多样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着力挖掘学科和课堂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灵活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卓越课堂既重视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既重视学习能力提升,又关注学习情感和态度。

2.以德为先之卓越课堂

我认为成功的卓越课堂应该具备以下特性:①德育为先,以德树人的品德性。品德是一个人一辈子学不完的课程,而卓越课堂打造“以德为先,追求卓越”的新型目标,有德才有才,在卓越课堂中只有注重教师和学生的道德教育、品德发展才会使得课堂达到以人为本的目标。②生动性。充分尊重师生生命、释放师生激情,加强师生相互沟通,不是教师“一言堂”,也不是少数学生的“多言堂”,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进行充分的表达、交流、思维、分享的师生、生生之间多维互动的课堂。③生成知识、创造智慧的双向性。卓越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以教材为基准不断擦出思想碰撞的火花,在这过程中一定会生成更多的知识以丰富课堂文化,在卓越课堂中,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不断创新,做“课堂的主要参与者”这是一个创造智慧的过程,学生的情商、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会隐性提升。④教师独特、学生独立的双独性。卓越课堂是平等而民主的课堂,谁都有展示成果的权利,谁都可以发表意见,任何人都可以超越自我,台上激情展示,台下热情互动,正是卓越课堂的魅力所在。教师是独特的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和独特的自身魅力,卓越课堂深深印有执行教师的性格和情感,这不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卓越课堂;同时学生是独立的,他们不依附于教师、学校,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和个性,这样的卓越课堂让教师和学生可以张扬个性、思维碰撞,不断创建“激情趣、凸自主、活思维、重过程”四大特征的活力课堂。

二、组织卓越课堂

组织卓越课堂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组织卓越课堂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必须在充分理解卓越课堂的蕴意的基础上,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卓越课堂的组织包括:组织课堂氛围、组织课堂学习状况。

1.组织创设性卓越课堂氛围

什么样的课堂氛围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课堂氛围是教师能否组织好课堂的重要指标。卓越课堂以“教师成为研究型人才、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双向进步为目标。新课程理念下以教师为课堂导向,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课堂氛围的构建尤其重要。

(1)凸激趣、有活力、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教学准备上,教师应该更加了解学生的切身实际,将学生的实际例子与教材相结合,多设计让学生参与进课堂的富有激趣的活动,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能够拓宽视野;课堂中学生千差万别,教学过程中意想不到的事情都可能发生,教师要适时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语言艺术,不仅可使教师具有魅力,焕发动人的光彩,而且可以使课堂充满阳光,充满和谐;教师在课堂上面带微笑,对每一个学生都表现出关注、欣赏的表情,用眼神表示自己对学生的鼓励和赞赏之情。微笑也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充分发挥,使课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微笑会让学生感到欣慰,为课堂教学营造宽松和自由的气氛。

(2)共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新型师生关系基础之上的平等协作、互助探究、共同进步的课堂氛围。卓越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共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师生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具有共同念、共同目标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学习团体。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个体自学、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确保课堂教学安排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探究、质疑、交流、练习。同时转变知识传授者、教学支配者的教师传统角色,建立民主平等、互助探究、和谐融洽、共同进步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转变教师和学生的传统关系,教师不再是单独的教,更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提出问题是主体意识觉醒,积极思维探究,发现新知识,产生问题的时候,无论是课中还是课后,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改变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讲的绝对正确、学生不敢开口问话”的状态,课堂气氛会在学生的提问中得到活跃。

2.组织卓越课堂学习状况

卓越课堂不是以知识、成绩排名,而是更加注重品德教育,以德为先的卓越课堂在转变传统师生关系同时,以新型的课堂模式关注德育教育。教师组织课堂学习状况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关注学生品德教育发展状况,卓越课堂是活力的课堂,学生会最大限度发挥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必须组织卓越课堂学习状况更为重要。

(1)一个都不能少,普遍关注学生。卓越课堂中师生是平等协作、互助探究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凸激趣、有活力、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必须要普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卓越课堂是以德为先,以德树人的课堂,在塑造学生品性与德行同时,教师要普遍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状况和品性得以提升的学习状况。一个都不能少,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都是卓越课堂的组成部分,教师要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课堂、掌控课堂,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在卓越课堂中感受与一般课堂不同的感觉。

(2)教师练就“火眼金睛”,提倡个性化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支潜力股,每一个学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发挥自己的潜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他相较于其他人更加闪光的地方,教师在卓越课堂中必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卓越课堂不已成绩论资排辈,更加注重德育,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提倡个性化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鼓励学生发展兴趣,在用心组织卓越课堂中,教师会发现更多学生兴趣颇多,更应该在其兴趣的基础上鼓励他们适度张扬自己的个性,在德育为先的理念下,卓越课堂本就是一个张扬个性、回归学生本质的课堂。

(3)教师追求卓越,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学生有独立的思维、独立的个性,但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课堂教学,而在卓越课堂上,教师更加关注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思想上有畏难情绪,没有下定必须要学好的决心;基础没有打好,想认真学,却难以应付,以前的知识没有掌握,很难处理现在的问题;因此教师更应该帮助这类学生在卓越课堂上不断发现自己的潜能,秉着卓越课堂“能力为重、以德为先、合作激趣”的新理念引导学生在与同学交往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与教师合作中分享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帮助这类学生痛下决心,搞好学习!

三、结语

卓越课堂作为最优化的课堂模式,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回归学生本质的课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授方式的变革,卓越课堂是平等而民主的课堂,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而卓越课堂中以德为先,能力为先以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德育,这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启发学生能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卓越课堂的德育效果。组织好卓越课堂定会进一步达到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 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渝教基〔2012〕53号)

[2]《加强高中课堂管理 追求卓越课堂》张菊著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Policy & Scientific Consult ,编辑部邮箱 ,2013年01期

[3] 张志勇《追求卓越的课堂》.教育探索,2013年05期

卓越课堂范文第5篇

重庆市推进“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以来,学校教师积极行动,并把实践中所思所惑所作所为记录下来向《今日教育》开设的“卓越课堂”栏目踊跃投稿。本期刊发的两篇来稿凝炼了一线教师构建“卓越课堂”的超群智慧。

《“卓越课堂”的进退之道》一文通过厘清新课改中存在的误区,深刻阐述了“卓越课堂”的本质内涵;《“说数学”:建构数学卓越“大课堂”》一文则更注重实践操作,提供了一种具有启发意义的数学教学模式。

到2013年的暑期,“卓越课堂”行动计划推进已一年有余,直面当前课改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在行政推动和专家引领下,课堂更需要每一位教师自我修炼专业成长,理念结合实践,践行“我的课堂我做主”。

十余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催生了新课堂。为此,重庆市提出打造“卓越课堂”的改革愿景。新课堂因何而卓越?笔者试用两句话来概括卓越课堂的本质特征:教师退,学生进,也就是“师退生进”。

一、“师退生进”是什么

“师退生进”可以分为良性互动的两个方面,一面是“师退”(教师退),一面是“生进”(学生进)。

1.师退:主宰主导指导

教师退,是指教师的教要退出课堂教学的中心。

新课程中的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意识。教师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一点,似乎并不成什么问题。但是,当前仍然高调宣扬“教师为主导”论却从侧面反应了新课改仍然没有彻底确立“教师为指导”的观念。

教学论的“主导”,并不是哲学范畴的“主导”,也不是一个规范的学术概念,它只是一个因长期使用而约定俗成的并不严谨的说法。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并不相同。有人把“主导”理解为“以教师指导为主”,这就很容易回到“教师为主宰”的立场上去。有人把“主导”理解为“教师以指导为主”,这才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师为指导”的观念。确立“教师为指导”,首先要摒弃“教师为主导”这个并不严谨的流行口号。

有人会说,摒弃“教师为主导”,与新课程提倡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相抵牾。这里混淆了两个范畴,一是教学范畴,一是管理范畴。指导属教学范畴,组织属管理范畴。诚然,教师是课堂教学中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唯一的成年人,他是学生课堂学习法定的领导者。传统课堂,常常并不区分教学和管理,一面拿教师作为管理者的地位去加强“教”的地位,把教师变成“主宰”者,于是“主讲”(满堂灌)、“主问”大行其道,一面又严重忽视对学习活动的民主管理、科学管理,“重教学轻管理”加剧了“有教无学”的现象。狭义的教学,应该严格区分教学和管理。“师退”的题中之义,提倡“教学退,管理进”。即教师在教学方面要退到指导者的立场上,把学生的学习推向教学的中心;在管理方面,教师又要树立组织者的意识,改革并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帮助学生将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贯彻“教师为指导”,关键在“限教”。一是限制教的时间,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二是限制教的时机,先学后教,教师指导要以学生学习为基础,因学施导。三是限制教的内容,凡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学不会但通过合作学习能够学会的,教师也不教。四是限制教的方式,教师的教根据学习内容和学情采用激励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实现艺术的教、科学的教、民主的教。

2.生进:客体主体主人

学生进,是指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推向课堂教学的中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中心,学生不过是被灌输的客体。对学生而言,上课就是“听课听课再听课,做题做题再做题”,很少有过真正的学习。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人的主体性,其内涵包括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超越性。发现人的主体性,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改写了对 “学习”的定义。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学习者对经验(知识)的重新解释和重新组织。实现真正的学习,只有教师方面认识到“学生为主体”是不够的。

近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与“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两个说法同时被广泛提及,后者出现较晚但有逐渐加强之势。这两种说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中,“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是核心。从教师方面看,多已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已开始尊重并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超越性。但是,从学生方面看,他们的主体意识还有一个唤醒的过程。只有激活了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学生为学习的主人”的提出,便是着眼于激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贯彻“学生为主人”,关键在“让学”。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指出:“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实际上,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他得学会让他们学。”[1]“让学”的关键在于“归还”。一是归还学生的学习时间。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本来就是学生的,所以教师不得以教的名义随意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二是归还学生的学习平台。课堂要构建小组学习共同体,为学生的合作和展示提供平台,课堂要变“教师表现的平台”为“学生表现的平台”。三是归还学生阅读教材的权利。让学生自己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让学生亲自经历并体验从“生活世界”到“科学世界”的探究过程。四是归还学生对教师指导的选择权。鼓励学生勤学善问,教师要因“问”施“导”,顺学而教。

二、“师退生进”不是什么

在各地轰轰烈烈开展的这场以“师退生进”为特点的卓越课堂改革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对此颇有微词。有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批评新课堂“学生坐圈圈儿,教师靠边边儿,上课发篇篇儿,考试零蛋蛋儿……”这里面,固然有教师们对新课堂改革理解不够透彻的因素,也应该看到,当下的一些新课堂改革的确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下面,笔者着重分析新课堂改革的四大误区。

1.“师退生进”不只是“上课发篇篇儿”

“上课发篇篇儿”是指教师通过编制导学案来指导学生的课堂学习。从昔日的“满堂讲”到“满堂问”,到而今的教师退到导学案背后指导学生自己学习,这给学生留出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也要看到,时下的不少导学案其实仍不过是改头换面的“习题案”,所谓学生自主学习,也仍不过是做习题,是“满堂练”。“满堂练”和先前的“满堂问”只是形式不同,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而且还必然走向“满堂讲”(对答案)。

我以为,编制导学案要注意三点。首先,导学案要“去习题化”。要力戒繁琐,要引导学生到教材中去,到生活中去,到创造中去,决不能把学生引向导学案里来做习题。其次,导学案要学程化。教案的编写,注重“教程”设计,导学案的编写,重心要转移到“学程”设计上来,把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生动地蕴含于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中去,引导学生养成对学习本身进行总结和反思的良好习惯。第三,导学案要情景化。编写导学案,教师要打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打通“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精选蕴含有教学价值的“学习课题”的学习载体,营造探究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师退生进”不只是“学生坐圈圈儿”

“学生坐圈圈儿”是指新课堂中组织形式的变革,变以讲台(教学)为中心的“插秧式”的组织形式为以学习共同体(学习)为中心的“圆桌式”的组织形式,这是“师退生进”最为关键的一步,墨守“满堂讲”“满堂问”的教师自然是难以接受和适应这一重大变革的。

但是,实施“圆桌式”课堂组织形式以后,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这里重点讨论两大问题。

第一,这种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组织形式正在不同程度地被滥用。一些教师以为,既是学生“坐圈圈儿”,则凡学习都必须是“合作学习”,于是乎个体学习在课堂中消失了。新课堂提倡三大学习方式,而每种方式都有其对应的另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对应“他主学习”,合作学习对应个体学习(独立学习),探究学习对应接受学习。“他主学习”和接受学习是被新课堂摒弃的,但是,个体学习却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并且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新课堂不仅不应该摒弃个体学习,还应该加强个体学习。“圆桌式”的课堂组织形式并非只适用于合作学习,同样也适用于个体学习。一堂好课要掀起合作学习的高潮,更要有充分的个体学习做铺垫。

第二,一些教师把合作学习当作学生之间的简单交流,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真正的合作学习,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必须有一个较为复杂的、可以分解的“学习课题”,二是小组成员能够自觉自愿地承担团队的学习任务,三是要有充分的个体探究的基础工作,四是要对个体学习成果进行加工——交流、提炼、整合。“伪合作学习”不如无合作学习,自然会被一线务实的广大教师所唾弃。

3.“师退生进”不是“剥夺教师的授课权”

有的学校推行新课堂改革,以“教师素质低下”“有的教师还没有学生讲得好”“教师讲不如学生讲”等等为由,矮化教师形象甚至否定教师作用,进而要求教师的教完全从课堂退出,剥夺教师的授课权。

这种做法不仅没有学理依据,也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教师不仅应该而且完全能够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一项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如果教师采用“激励性教学”方式,仍然能够营造相互尊重、较为舒适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同样能够带来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仍然能够稳定地促进学生‘内在价值’‘自我效能’及‘策略应用’的发展”。[2]

从某种意义上说,“师退生进”之“退”,不是“退出”而是“推出”,是以“退”为“推”,把学生的学习推向课堂教学的中心,推向自主学习的境界。如前所述,“让学”之教,不是不教,而是难度更大的教。卓越课堂需要卓越的教师,没有卓越的教师,就没有“让学”之教。“让学”之教是智慧的教,讲究“不教而教”;“让学”之教是合作的教,讲究“以学教学”;“让学”之教是专业的教,讲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师退生进”不是“一校一模”

当前,一些学校的新课堂改革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倾向,那就是“领导设计模式,强制教师执行”。我把这种倾向称之为“一校一模”。

且不说“一校一模”不可能完全适用于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学情以及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单看这种课改的推行模式,就是一种“以行政灌输来反对教学灌输,以不尊重教师的自主性来主张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的价值取向自相矛盾的模式。

卓越课堂改革成败的关键,恰恰在于是否尊重和依靠广大一线教师的自主性,是否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难想象,一项没有教师参与,没有教师创造的课堂教学改革,会得到教师们的广泛支持,会最终获得成功。

也许有人会说,不靠“行政灌输”,教师们是不会自觉开展课改的。这种说法明显违背了常识。试问,当年农村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靠的是“行政灌输”吗?相反,推动那次改革的,恰恰是小岗村的农民突破,恰恰是取消了某些行政限制。教师不愿搞课改,同样是因为现实存在着许多有形无形的限制(包括行政限制)。有教育观念的限制,当前“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观依然在许多教师中根深蒂固。有教学资源的限制,班额过大会导致小组学习秩序失控。有教育评价的限制,教师评价仍然主要是轻过程重考分,所谓“不得以升学率、学科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唯一”一加,教师脖子上的绳索依旧,而且可能勒得更紧……

为此,从学校层面推动卓越课堂改革,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观念指导。把课堂教学的“建模权”还给一线教师,学校只需从观念层面提出几项应该遵循的指导性原则。其二,硬件孵化。有时候,课堂“硬件”的改变会带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软件”的变革。减小班额,增加黑板,移走讲桌,“圆桌式”安排座位,这都是当下新课堂改革比较成功的经验。其三,典型引领。新课堂改革需要志愿者,需要积极分子,学校可以鼓励他们先试点,摸索经验,然后逐步铺开。其四,评价促进。教育评价不改革,其他一切改革都还会回到原处。

教学的根本性变革来自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和把握。

传统的“师进生退”的课堂教学,自有其教育思想做支撑,那就是“以知识为本”(这里指广义的知识,包含能力)教育观。这是教育本质的异化。教育原本应该是为人的教育,掌握知识也是为了人的发展。但是,教育一旦把注意力聚焦到知识身上,知识则反身变成了教育的目的,人却变成了获取知识的工具。与此同时,在知识传输的流水线上,教师同样也被异化成了工具。

卓越课堂范文第6篇

所谓课堂文化,按“百度百科”的释义,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一种氛围状态,一种精神气象。文化是无形而强大的力量。课堂文化就像课堂无处不在的空气,强烈地影响着师生的课堂生活和行为。它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因此,课堂改革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课堂文化重构的问题。

卓越课堂的文化构建,可以从理念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三方面着手。

一、“三主”――卓越课堂的理念文化

理念决定行为,思想决定高度。课堂文化的核心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卓越课堂要求课堂回归生本原点,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一)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是成长的生命、发展的主体。卓越课堂强调对学生自我、自主、自动的尊重,给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索的时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课堂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顺应生命的独特,分层次、分类别地设计多样化、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培养每个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其在原本基础上充分发展;这样的课堂必须建立以生为本的学习共同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最大化学生活动,让所有学生都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充分而自由、主动而生动,全面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二)教师为主导。卓越课堂应该是一个思维场,充满着浓郁的思辨色彩、思考氛围,促进学生高智慧的形成、发展和提升。因此,作为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首席,教师应该带着自己的思想内涵,用智慧去启迪、引领学生,并内化为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卓越课堂中,教师的任何教学行为,最终都是为了启发和激扬学生的自身活动和生命觉醒。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疑难点、发展点,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要随时调整教学思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 “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养成习惯―培养能力―形成品格”上下功夫。

(三)活动为主线。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卓越课堂要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心灵需求,摈弃机械、枯燥的讲授、训练,将生动扎实的学习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动感地带”。这样,学生在尝试、探究、展示、交流、争议、整合、提升等活动中,思维逐渐清晰、外显,逐渐形成完整的建构,从而提升学科素养,实现生命的发展。这样的课堂,必须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自由度和积极性,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在“问题”与“解决”的活动过程中,一次次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添“自发”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动力。

二、“三自”――卓越课堂的精神文化

学生是有着鲜明个性、鲜活生命活力的个体,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卓越课堂应该是师生心灵交汇的精神家园,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富有个性魅力的精神创造,是学生自然、自由、自主的精神畅达。

(一)自然。乱花渐欲迷人眼,繁华落尽见真淳。卓越课堂不是为了追求浮华,追求绚烂,追求所谓的亮点;它追求的是师生心灵的交融,精神的畅快,情智的共生。卓越课堂应该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化、简约化呈现,不繁琐,不刻意,不做作,摈弃功利,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放弃与学生学习无关的赘物,丢弃对学生发展无用的花招,使学习内容、组织形式、教学环境、学习心态等和谐共振,师生的教与学成为充满乐趣、充满智慧的心灵之旅,课堂呈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风光无限。

(二)自由。没有精神的自由,就不会有创新和创造的自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课堂中感受到自由,才能自觉主动地质疑、探求、展示,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澎湃,智慧、潜能和好奇心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教师也要在教学中自由释放,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智力资源,把握好教学生成的解决,才能在不可预知的有价值的交流中提升教学的智慧。这样的课堂,有非常宽松、和谐、民主、愉快的氛围和空间,教师自由地“触类旁通”地点拨;学生自由地“心游万仞”地畅所欲言,个性得到张扬,创新应运而生。

(三)自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卓越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天地,而不是教师给予的场所。教师要给学生的思维留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想、去试、去悟,去以大观小,以小窥大,领略所学的精妙。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励、唤醒、鼓舞,就是想办法搭建平台,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动机与需要。这样的课堂,有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有自主自信和相互尊重的学习气氛,学生有做主人的真正感觉,才能享受学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创造的灿烂与魅力。

三、“四生”――卓越课堂的生态文化

课堂是一个由学生、教师、教学资源、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小小的生态系统,必须顺应自然之境和自生之律,呵护每一个学生在这里自由地生根发芽、拔节长叶、开花结果。

(一)生命。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经历中一段具有生命意义的、焕发生命活力的人生体验。卓越课堂必须视每个学生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实现生命的发展。教师要在精彩预设的基础上,关注课堂生态活动的交互过程,让知识活灵活现地通达每一个学生心中,促成学生知识的记忆和生命的成长。生命的课堂必须师生平等,氛围和谐。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关注学生存在的物理生态,又关注学生活动的精神生态,更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形成,实现每一个学生心智发展的完整性、具体性、独立性。

(二)生趣。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性、具体性,认识事物从感知开始,而感觉器官参加得越多,认识也就越鲜明、确切。从这个角度讲,教师最重要的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顺应其认知特点、生命特征,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游戏情境、表演情境、实践情境等,把关注学生知识、情感、能力、智慧的形成,放置于生活化、情趣化的课堂生活中,放置于多维互动的学习活动中,使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效、经济地高度融合,使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在碰撞中融合构建并真实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这样的课堂,便呈现出一种“生命态”的“情趣”,以趣生情,以情促智,情智共生;这样的课堂,就是学生处于“悱”“愤”状态下的,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卓越课堂。

(三)生动。生命的成长是鲜活而灵动的,生动是生命成长的一种状态。卓越课堂要充满灵动、灵活、灵性,充满学生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不断创造的气息,就必须多维互动,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吸纳整合等,实现知识的建构;教师要善于利用“现场资源”,促进教学“现场生成”,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摩擦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开发智力,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掌握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这样的课堂,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文献补充、自制教具等传统教学手段,还要恰当运用多媒体、参观感悟、实践体验等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习兴趣、拓宽学习视野、提升学习境界,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四)生长。生命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成长。学校教育、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生命成长。从生命的层次、从动态生长的角度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就不应把学生看成一无所知的被动接受者,看成一味接受教师指令的工具,而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把课堂真正变革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学生各个方面得到和谐、自由、完整的发展。因此,“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自生长”的课堂是生态的,“共生长”的课堂才是卓越的。卓越课堂要用以情激情、以情唤情,以智启智、以思启思,促进学生情智和谐、情智共生;让学生既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也培养能力,形成习惯,陶冶情操,激活创新,最终实现成人、成才、成功的培养目标。

总之,着力卓越课堂的文化构建,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课堂形态和气质,让课堂充盈人文情怀,闪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长气息。学生沉醉其间,享受的是人文诗化的课堂生活,收获的是知识和精神的同构共生。当然,卓越课堂的文化构建有一个从理念走向操作,并形成完整体系的过程。相信有了出发,就会到达。只要我们朝着目标坚持不懈,课堂文化将成为常态,走向自觉;卓越课堂将成为一种享受,成为师生成长的生命绿洲。■

卓越课堂范文第7篇

一、卓越课堂,起于情

“情”,由“竖心”和“青”组成。竖心:竖,站立、直立,不是趴着,也不是浑身有病的形态,是正能量;情的右旁是青,青:年轻,贴近青少年。这里的“情”可理解为以年轻人般积极向上的心态,贴近青少年的情感,并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正能量。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德体现在对教育工作的执著和挚爱,体现在对学生真诚与热情的关爱,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它能焕发出巨大的感召力。卓越课堂,首先是教师课堂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师生间浓浓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情感的闸门在每一节课中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其次是以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为基点,以打动学生为切入点,精心设置教学情境、问题,突出探究、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培养学生学习的情志。《十万个为什么》之所以能成为青少年学生的经典读物便是最好的例证。

如果说智是一粒种子,那么情就是繁盛的根须,向记忆的深处,向生活的深处扎根;如果说智是幼苗,那么情,师生情感、智与学生情感的交流、碰撞就是不可或缺的肥沃土壤。

二、卓越课堂,动于智

“智”由“知”与“日”组成。知者,了解、明白之意;日者,本意指太阳,或是指一种时间单位。在情智课堂里,“日”指时间,情智的形成需要时间,需要等待;“日”为乾,指万物之本,引申为本源、最基本的道。知道了世间之道,是为智。智者,所知不仅为自然的基本道理,也明白人间人世的基本之道。

由此,从评价课堂实效的高低优劣角度,笔者把智育分为三个层次:知识、智能、智慧。知识,死记硬背、反复操练,让学生知晓、明白相关的常识,在信息时代,已经越来越势微,教书匠也;智能,源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学工作者也;智慧,以智生情明志,智以载道,不仅传授自然的基本道理,课程潜移默化育人,更重于引领学生做人之道、教育家也。

实践体验是育人的重要途径,自主合作探究注重学生知识过程构建生成是教学高效性的重要保障,同理同途——卓越课堂之卓越集中在一个字“动”。遵循知识、道德生成“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原则,通过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两个前置(问题前置、学习前置)、三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索)、四种形态(展示进行交流、点拨实现提升、纠错进行落实、开放实现拓展),各自扮演好老师是导演、是促进者,学生是主角、是探索者的角色,学生的主动、探究、互动,还学生课堂时间、空间、话语权、展示机会,学生在充分的情境参与、问题探究、展示互动中思想、情感、智慧得以碰撞、互补、生长和升华。

三、卓越课堂,达于情智共生

2012年9月,重庆市教委颁布了“提质十项规定”,要求各区县教委和中小学校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而提质的关键在于课堂。好的课堂,不仅仅是知识在量上的聚集,还是知识在质上的体现,它是集知识、能力、情感、品德于一体的“高质”课堂。好的课堂,应该是情智共生的课堂,要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达到学生情智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实现。

综上所述,情智共生,既是实现卓越课堂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价卓越课堂的重要指标。情智共生卓越课堂,更准确地说应是情智共生、卓越教育。

卓越课堂范文第8篇

1.以不同的人生身份走近文本

走近文本,是备课的首要任务,我预想我是作者、是孩子、是教师的身份走进文本。

1.1以“我是作者”的身份探求源初情感。“我是作者”,是“求其真”的过程。“识真”既是对作品的尊重,也是进一步求解的先在。文本主要传递什么信息,主要抒发什么情怀?其源初本义为何?时间、空间、阅历、气质都是横跨作者与读者间的鸿沟。“我是作者”要力争准备还原文字传载的信息。在识得其“真”,就须真切地走进,实在地揣摩,从而还原抑或再建。

1.2以“我是孩子”的身份开辟精彩磁场。教材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学生,教材的阅读学习是他们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凭借。“我是孩子”是一种真诚的教师情怀,而非故意做出的“下蹲”姿势;“我是孩子”为教师解读文本开辟了一个新奇的天地。“儿童的眼睛是奇异的。世界在儿童的眼里犹如童话一般。……我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啊,真的,那山那水也瞧着我,那花那树点头微笑,诱惑着我和孩子们投入她的怀抱。”(李吉林《孩子的眼睛》)。

1.3以“我是教者”的身份建构专业融合。“我是教师”是多种角色的融合。以作者的视角易于领悟文本的原始意义,以孩子的视角易于了解学习对象的心理状态,但这些还都不够,我们还要斟酌,作者所寓是否适于向孩子揭示,应该领导着孩子求解到何种程度?文本进入教材,除却原告意义的价值,编者又赋予其何种担负?这就是教师的视角。“我是教师”是一种专业解读,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同一般读者的文本阅读是不尽相同的。一般意义的阅读主要旨在理解文章内容、接收相关信息、获取精神享受等,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与自由度。教师阅读则更讲究准确与深入,更需考虑如何以其为凭借促成学生的言语发展、文化熏陶。

2.以不同的人生姿态走近文本

2.1做一个“信教徒”:洞察文本。每一个文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这种劳动的成果理应得到读者的认同尊重。受某些思潮影响,有些人总想着如何解构、颠覆甚或“大话”文本,我以为这是很不严肃的表现。即便“解构”“颠覆”,也应以洞察文本、占有文本为前提,也应该首先真诚地领会与感受。其实,很多的误会缘于误解。做“信教徒”是对文本认同的过程,是获得经验、汲取智慧、赢得力量的过程,也是即将飞起的必不可少的助跑。

2.2做一个“反思者”:探讨文本。如果说“信教徒”是“人”,那么“反思者”就是“出”。对教师来说,洞察文本、占有文本,仅仅是备课的前提,而研究文本,探讨文本,反思文本,才是备课的要务。教材曾经是教师、学生心中的膜拜,是少数学科专家、权威人士的意志物化,几乎成了“真理”的代称。正是长期囿于这种观念,我们的课堂鲜有争执与怀疑,教师习惯了教教材,孩子则习惯了以教材为标准的演绎与推理,与生俱来的好奇、怀疑渐行萎缩。其实,教材仅是课程资源的一个维度,教师、学生才是创造课程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不能拘泥教材,应允许争执与反叛。传统认为《斑羚飞渡》是呼吁人类要保护自然,敬畏生命。作者的意图果真如此吗?人类不去捕杀它们,斑羚们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非也!狼虎狮豹为了生存,依然要去猎杀它们。有了这个“与时俱进”的假设,《斑羚飞渡》昭示的就是:“为了种族的延续,面临抉择的时候,必须牺牲一部分来保存另一部分。”教师以“反思者”的姿态走进文本,才能备出“卓越课堂”的智慧。

2.3做一个“设计师”:重构文本。教材是静态的,课堂是灵动的。因此,备课的理想境界是:将教师、学生置于跟教材“等高”的平台,甚至,教师、学生也完全能够理直气壮地参与“自我教材”的构建,由此催生了全新的学习方式,有力地提升了课程质量。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去诗歌《木兰诗》外,还有四篇文章:《黄河颂》《最后一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表现爱国主题的单元,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应该是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反复钻研了这四篇课文之后,我决定采用单元诵读的方式突破难点,达成目标,重新整合教材。预设思路是:诵读文本,配乐《二泉映月》;观看视频,经典MTV《难忘九一八》;学生口琴演奏《思故乡》配乐;学生清唱《思故乡》;分角色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配乐《五月的鲜花》;全班朗诵《黄河颂》,配乐《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

3.以不同的人生“招数”走近文本

3.1从不同的角度去品读体味。我觉得,涵咏诵读是走近文本的重要策略,备课是语感的心理体验,声音的抑扬顿挫、起伏跌宕表现着读者对文本的了然程度。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朗读中一字一词间内涵的幽微意蕴,一句一段的跳荡的节奏张力,乃至语句中的微言大义、言外之意都必须细细咀嚼,再三体味。没有对语言文字的揣摩把玩,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在执教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在预设品读环节时,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这句话,我设计了三种品读法:一是吟诵;二是劝慰;三是自我鼓励,内心独白的方式。三种品读法,展示不同的人生境地:第一种欣赏的态度;第二种体悟诗本身,本诗是诗人在流放期间最艰苦的环境下给邻居的小孩子写的几句话,用劝慰人家时的语气;第三种推己及人,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当我们觉得自己的双肩已经扛担不了生活的重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握紧拳头鼓励自己,这个时候有一种内心的独白,悄悄的,鼓励自己。让学生体验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希望之感。

3.2从不同的维度去鉴赏共鸣。我们可以凭借语言文字驱遣想像去“放电影”,伴随着这一想象运动的还有情感运动。我们凭借在“放电影”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文章描绘的鲜明形象,甚或听到人物的言语心声,达到教材、学生、教师三者的共鸣;我们还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框架细部加工,把“灰色系统”转化为“彩色系统”,使得“我们相信看到了自己实在没有看到的东西”,甚而获得“象外之象”,塑造出一个新形象,建构新的价值和意义。解读《端午的鸭蛋》时,可以将其“现实意义”概括为“记忆的鸭蛋,民俗的底片”。如何把“记忆的鸭蛋”真实地从孤立隔绝中回归到现实中来,让民俗的底片鲜活起来。课堂上出示“一个问题”(回顾你所了解到的民俗,你认为这些民俗中承载着什么样的文化?)、“两则材料”(“韩国端午祭”捷足先登成功申遗;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冯骥才的故事)来引发思考,完成“与时俱进”的解读,从而唤起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敬重感、自信感。

卓越课堂范文第9篇

一、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是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有效课堂对学生的要求是:尽可能多地参与,尽可能多地掌握教学内容;对教师的要求是:洞悉教材、洞悉学生、洞悉课堂内外,兼顾优生、兼顾差生、面向全体,集体参与、共同参与、覆盖面大,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奖励和评价。

有效课堂还强调教师在备课上要做到:备教材、备心境、备学生、备导入、备方法、备设问、备层次、备训练、备语言、备板书、备课件、备小结等,在教学中努力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效果最佳化。

课改不是一年两年就能成功的,必须通过培训、学习、研讨等形式,使课堂从“无效”到“基本有效”,再到“有效”,让学生都能拥有一个“有效”的课堂。实现有效课堂也需要很长时间,因为涉及一批教师的观念要更新,方法要革新,尤其是中老年教师需要更长的时间。通过两年的改革,目前丰都县的课堂中,多数已经达到“有效”,还有部分处于“低效”,但是正在向“有效”进行转变。虽然许多课堂达到了“有效”,但是要达到“高效”,还需要努力。

二、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表现出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只有效率最大化或只有效益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二者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真正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要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有所突破,实现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高效课堂还应表现在高效的导入、高效的演示、高效的探究、高效的课件、高效的讨论、高效的作业、高效的合作、高效的考试、高效的反馈、高效的讲解、高效的小结、高效的备课、高效的板书、高效的批改等方面。

目前,课改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观念在转变,但难以根深蒂固。通过多次的培训学习,教师理解了“课改工作势在必行,传统教育必须改革优化”的硬道理,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按新课改的要求坚持下去,所以课堂改革一时有一时无,课改观念难以形成根深蒂固的思想。

2.领导在重视,但难以持之以恒。中小学领导班子成员外出学习课改的机会比教师多,回校后也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了推进,但是不论课改推进措施,还是推进制度等,都没有形成体系,各校只有一些零星的小措施,甚至有些学校的领导干部对课改工作互相推诿,不愿带头,自然也难以将课改工作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

3.教师在行动,但难以形成规模。通过县镇级的培训和县教委的推动,课改工作确实迈出了很大一步,许多教师在课改路上行动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课改路上有叫苦的、有停滞的、有后退的。这些教师,有些是自身素质的问题,有些是受他人的影响,有些是不愿努力……执著于课改的教师,难以形成规模,课改工作自然也就难以稳步推进了。

课改的推进从整体上讲缺乏科学管理,课改应该从细处着手,从规范抓起,要一步一个脚印,大胆地往前走,不畏惧也不退缩。

首先,应该制定“高效课堂五年管理规划”,包括一年目标、二年目标、三年目标、四年目标和五年目标,每个目标要有详细的工作方案,要能保证目标得到落实,避免各个学校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情况。

其次,要制定“高效课堂五年建设奖惩规划”,包括对单位集体的奖惩、对课改工作的质量管理人的奖惩和对教师课改工作的奖惩,必须保证年年兑现,鞭策后进,要让所有的课改人看到希望。

最后,是要制定“高效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包括高效课堂教师培训计划、高效课堂小组文化建设计划、高效课堂教学评价计划、高效课堂全开放计划、高效课堂学生能力提升计划、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建设计划等。只有做到一期一个行动,一月一个主题,一周一个措施,一步一个脚印,课改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

三、卓越课堂

什么是卓越课堂呢?卓越就是杰出、超出一般,也可以说是高超出众。卓越课堂是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课堂,是杰出的高效课堂,它突出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从本质上转变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建立了师生学习的共同体,彰显着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

没有高效课堂的基础,卓越课堂就是纸上谈兵。教育的发展切不可盲目追赶跨越,只能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

卓越课堂是高效课堂的最高表现形式,是高效课堂的精品,是课改人追求的一种更高境界的课堂。没有基础和能力达到卓越课堂时,还是要从头开始,打好基础,实现高效,追赶卓越。

达到有效课堂的标准是对一个新时代课改人的基本要求。只有课堂有效,才能更好地优化课堂,达到高效。在课改工作突飞猛进之时,千万不能停下来,停止就是落后,就不能实现高效课堂。不能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师,就不能称为优秀教师。

卓越课堂范文第10篇

去年底,全国享有自主选拔选拔资格的高校都陆续公布了自己的自主选拔招生简章。记者注意到长安大学今年的招生简章和往年有了一些变化,就这些变化的内容,记者采访了长安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丁珊教授,以下是采访内容。

记者:我们注意到,长安大学自主选拔招生简章是2012年12月27日的,时间较其他学校偏晚,请问个中缘由是什么?

丁珊:教育部2013年在自主选拔招生政策导向方面进行了部分调整,引导试点高校将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作为自主选拔的主要条件,着力减轻考生负担,杜绝自主选拔招生走向小高考。长安大学也对近年自主选拔招生的生源和学习就业情况进行了数据调查和分析,并结合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进行了全校大范围的讨论,从生源定位、选拔标准、选拔方式、招生专业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最终通过招生领导小组审议确立了2013年自主选拔招生简章。但网上报名时间从2012年12月28日至2013年1月28日结束,为期一个月,考试时间安排在3月3日,从时间和周期安排来讲并不晚,欢迎中学和高三毕业生关注报考。

记者:贵校2013年自主选拔招生简章中,写有“长安大学优秀生源基地中学,每校可推荐五名具有学科特长或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贵校均等地给予生源基地中学推荐名额,这种做法在享有自主选拔招生权的高校中也是不多见的,请问贵校这种安排是基于什么考量?

丁珊:今年虽然在简章中提出了“推荐中学范围和数量”,但这并不是自主选拔招生的核心问题,也不是唯一和必须的报名推荐条件,而是在以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为前提的考生自荐外留给优秀生源基地中学一些推荐自。我们相信这些对长安大学认可度较高的中学必然会认真履行推荐承诺,推荐好确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参加选拔考试。当然长安大学对优秀生源基地中学建设是开放的、长期的、动态的、相互的,我们非常欢迎那些希望申请长安大学自主选拔校荐的中学积极和我们联系,共同做好优秀学生的推荐和选拔工作。

记者:贵校2013年自主选拔招生增加了面试选拔。是不是面试选拔通过的学生就不需要参加笔试选拔了呢?什么样的学生能获得面试选拔的资格?

丁珊:长安大学2013年自主选拔招生分为自选面试选拔和笔试选拔两种评价模式,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应试优势选择参加考试形式,这正是更大程度地承认人才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从考试设计上讲,面试或笔试合格具有同等的效力。

我们严格控制可面试的人群数量,以保证在公平、规范、科学、效率的环境中选拔,确保面试过程管理到位,这样可能会客观限制面试申请者参加面试的机会,但确有学科特长或创新潜质的面试申请者如未能获准面试,仍然可能获得笔试机会。从这一点讲,面试选拔的考生的“准入”条件会更高一些,尤其在创新成果和特长层次遴选方面会更加严苛。

所有获得选拔机会的考生网上报名表中会明确有审核为“同意参加面试选拔”或“同意参加笔试选拔”的意见,请申请考生注意 。

记者:我们注意到,贵校2013年自主选拔招生有了具体的专业安排,一共是七大类44个专业。请问做出这种专业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上一篇:生态系统范文 下一篇:生态效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