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01 04:31:28

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范文第1篇

2011年,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出要贯彻落实党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的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部署。迄今为止,“卓越计划”完全是在全日制本科教育中实行,相关研究颇多。如早在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课题组[1]针对“培养下一代卓越的国际化工程师———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做了研究综述。汪泓[2]指出,工程设计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卓越计划”的培养核心。龚克[3]提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摒弃以“知识点”为本的评价标准,而要形成一整套以素质为本、适应社会动态需求的评价体系,并应用到整个培养过程中。林健[4]对“卓越计划”的学校工作方案也进行了专门的研究。遗憾的是,鲜见继续教育与“卓越计划”的相关研究。我国现行的继续教育在工程师培养方面针对性不高,远不及“卓越计划”的标准,致使学生认识不到工程设计地位的重要性,缺乏现代工程的创新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对现代工程有关的知识、文化、经济、社会背景方面的了解浅显,缺少参与实际工程管理的经验。[5]因此,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在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上显得不足。文章提出将“卓越计划”在继续教育中实施的观点,希望“卓越计划”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继续教育“卓越计划”可行性研究

1.继续教育对象的需要

企业在职人员是继续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他们的学习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学历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职业能力的需要。但是,继续教育却不能及时有效地满足这些方面的需求,基本上都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以教材为基础,以知识为要素,以讲授为方式,导致学生所知甚多、所会甚少,能说会道、无力能行。因此,众多在职人员需要“卓越计划”在继续教育的实施。继续教育的学生具有先天的职业工程师的需求倾向与素质定位。“卓越计划”的实施目的是培养造就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兼优的各类型高素质人才。继续教育培养工程人才的目标可以说与“卓越计划”的培养方针不谋而合。

2.继续教育性质的需要

继续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持两者的教育目的一致。国家教育部对高等工程教育有明确的教学任务,要求其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主动满足各行业的需求,树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发展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保证在国际化环境中也有竞争优势。要想构建结构合理、类型多样、适应动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继续教育要更加重视与各行业的密切联系与合作、更加重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加重视国际大环境下的综合能力培养。针对高等工程教育中的需求,继续教育可实施“卓越计划”进行适应性调整。

3.“卓越计划”的需要

“卓越计划”在继续教育中开展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卓越计划”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培养标准来自通用与行业两个方面以及着重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继续教育则要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培养造价工程师、研发工程师和质量工程师等各种类型的工程人才。“卓越计划”需要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和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联合教学是培养计划的重点。[6]目前,我国工程师的在校培养基本上还是沿用本科的基础教育模式,在职业培训方面严重不足。继续教育有实现“卓越计划”的先天性的在职实践条件,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三、继续教育“卓越计划”路径选择

继续教育“卓越计划”的路径应从转变观念入手,通过转变教育方式、转变师资队伍、转变教育手段,实现“四个转变”,最终达到继续教育为高等工程教育服务的目的。

1.转变观念,树立职业教育意识

(1)学校需要转变观念。我国要想培养出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人才,首先得思考卓越工程师在现在乃至未来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础和条件。大量实践证明卓越工程师的“卓越”体现在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强调有多丰富的专业知识或有多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所造就人才尚不能称为卓越工程师,这就需要继续教育思考“卓越计划”培养的是“什么人才”的问题,并且是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下思考。高校要想真正迎合“卓越计划”的需要,不仅仅是在原来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几门专业课程就可以的,而是要把大纲的基本要求变成基本任务,包括提升品行、强化能力与优化知识结构,还要构建完成由这三个任务形成的一整套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2)企业需要转变观念。企业要转变观念,首先应该明晰自己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其中就包含参与人才的培养与推动教育的发展。[7]总理也曾多次提起,企业与企业家身体中不仅要长流着道德、诚信的血液,更重要的是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支持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就是企业和企业家应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同时,在校企联合教学过程中,企业可选择适合深造的员工到合作高校培训,大幅减少新晋员工的培训时间和成本。高校也可优先提供研发的具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给合作企业,加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校企密切合作还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也对教育的成果进行了综合的检验。可以说,校企联合能够真正形成双方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达到二者双赢的目标。(3)政府需要给予支持。陈希(男,中国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在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报告中强调,“卓越计划”是教育部的重大改革项目,是我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研究制定出能顺利推动“卓越计划”实施的政治举措,为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卓越计划”涉及经济、劳动人事、知识产权、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国家有关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推动和保障其健康全面发展。[8]

2.转变手段,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1)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具有创造性实践的过程。[9]学生是创新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主导创新实践活动,这是创新性实践教育的本质要求。其次,在整个创新实践教育过程中都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学前选题、学中实施到学后评价等教育活动中都应重视学员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而综合提升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继续教育应该系统地构建创新实践活动体系。(2)多功能适应性能力培养。“卓越计划”培养的目标是多类型的卓越工程人才。继续学院需要从自身教学特点出发,结合各行业发展要求,培训学员在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中都能以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胜任要求,使每个学员都能成为多功能适应性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学院可以借鉴戴毅[10]提出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套餐式”教学,在设计继续教育部门的工作职能时,有针对性的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方向与学院特色制定培养计划。(3)国际化能力培养。“卓越计划”需要面向世界,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为我国从工业大国转变成工业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卓越工程人才、开拓国际市场。概括来说,对国际工程师的要求有:拥有国际视野、易于在跨文化环境中沟通交流、善于组织团队并能够建立竞争优势。在培养卓越工程师时要注意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重视和注入“面向世界”的国际化工程师定位所需的教学内容和国际规则,同时要从工程教育和工程学历国际化互认的角度,参考发达国家对毕业生规定的能力要求。

3.转变教师,抓紧新型师资建设

(1)提高校内教师的能力。基于“卓越计划”的需要,只有专业性的理论知识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这就要求学院教师拥有较丰富的教学能力。鉴于当下教师疏离社会实践,学校可以定期安排一部分教师到合作企业参与工程项目,并要求教师记录工作笔记、实践心得,这些都会是很好的教学材料。只有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的综合实践经验,才能高效的引导学生吸收内化专业知识,并能指导学生如何将理论再现到实践当中。[11]学院也可以出台包括职称评定、任期考核、实践补贴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和优惠措施,倡导教师通过参与工程项目研究、出国考察等方式强化工程背景与综合素质,建立一支与“卓越计划”相符合的师资队伍。[12](2)聘请企业工程师兼职授课。由于学院实践教学方面比较薄弱,可以从合作企业中聘请一线工作人员负责实践课程。这部分教师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工程经验,最好是具有工程师或以上职称。他们在工程第一线积累的实践经验是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的教学材料,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就业方面的注意事项和规则。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企业工程师与学院教师联合教学,由专职教师主导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的教学,由企业工程师兼职教授工程实践操作和就业形势指导。这样由兼职工程师与专职在校教师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从根本上满足学员的在学需求和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3)改革教师授课模式。“卓越计划”需要教师从知识信息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导者,从传统的单向灌输知识信息的验证式教学向注重从问题出发的师生互动型的研究式教学转变。[13]学院教师要在学前提出学习任务、研究目标和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在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他们指明研究方法和路径;在学后给出综合评价,既给出客观的评价结果,又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乐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4.转变方式,由单纯地掌握知识转变为合理地应用知识

“卓越计划”培养的工程师质量标准要求达到“卓越”的高度,培养的学生不仅创新能力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能适应国际化竞争的环境。继续教育“卓越计划”培养人才的定位方向十分明确,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学会合理应用在工作中。(1)注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制定。合格的卓越工程师应该具有满足自身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综合基础素质、创新素质、职业发展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14]前文也指出,品行、能力、知识结构三个维度构成“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因此,学院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工程实际,加强综合性设计内容,同时把职业道德、安全意识、环境意识等基本素养逐步融进课程设计中。[15]基于“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要求,继教学院可以采用“逆向思维”制定培训方案。这种方案制定方式打破了以往固定死板的思维,以实际需求的工程知识点为切入口,构建树状课程方案并优化各知识体系的权重,制定出有学院特色的“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体系。(2)加强情境学习。在“卓越计划”培养过程中,还要给予学生适宜的学习情境———课堂与现场相融合,一个贴合实际工作的学习情境。传统的“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适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学院要积极试点自主学习、小组探讨、探索性实验,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研究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工程项目中“做中学”,这种动态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6]学院还要继续加强校企联合教学,以项目为引领,重构教师指导的、学生主动的新型教学过程,使理论与实践零距离结合。(3)建立综合教育评价体系。在传统的继续教育评价环节中,教师都是采取总结性的或以最终成绩为主导的评判,忽视了学员在教育进程中的自我改变。继续教育“卓越计划”应该明确的是学员不断构建新知识技能和应用知识能力的动态过程,教师的考核标准需从“成绩评判”转变为“成效评判”,学生的学习焦点需从“考试结果”转移到“学习过程”。“卓越计划”的评价不能像本科教育一样是单向的他人评价,而应让处于被动地位的学员主动参与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效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善,使他们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这样更便于多方面、多角度地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也方便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改进和完善。

卓越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91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2

“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举措,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项目。“卓越计划”包括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和卓越农林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自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以来,我校“卓越计划”教学工作得到较快发展。现有7个部级和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专业、1个部级卓越医生专业、1个省级卓越法律人才专业和4个部级卓越农林人才专业。“卓越计划”教学管理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项新的课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本文介绍了我校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以期达到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

1 加强领导,增加投入

加强组织领导,增加经费投入,以保障“卓越计划”工作正常开展。

1.1 建立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以校领导为组长,以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对“卓越计划”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教务处设立卓越办公室,负责对“卓越计划”工作的组织和协调;试点学院成立工作小组,负责对本学院“卓越计划”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督导;合作企业成立实践教育中心,负责“卓越计划”工作在企业的具体安排和实施。

1.2 设立专项资金

一是近年来投入近100万元,资助相关学院开展“卓越计划”项目建设工作。二是在正常经费划拨的情况下,一个卓越班每学年增加10万元用于教学工作。三是先后投入近20万元资助教师开展“卓越计划”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另外,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也加大经费投入,促进卓越计划工作的开展。

2 建立卓越班学生选拔和淘汰机制

为保证人才培养的“卓越”性,首先是严格卓越班学生选拔。学校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完善了卓越班学生选拔和淘汰机制。

2.1 从在校生中选拔

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卓越班学生选拔实施细则》文件精神,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卓越班学习。

2.2 通过高招直接录取

在做好招生宣传的基础上,通过高招录取组建卓越班。从招生情况看,卓越班学生高考成绩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2.3 卓越班学生实行淘汰制

卓越班学生出现学业警告和记过以上纪律处分的,取消卓越生资格。同时,因其他原因,难以适应“卓越计划”学习要求的,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卓越领导小组批准后,可退出卓越班。另外,大学一、二年级非卓越班学生成绩专业排名前5者,可申请加入卓越班学习。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卓越师资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卓越计划”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3.1 做好教师遴选工作

选拔教学水平高、科研项目多且有企业背景的优秀教师从事卓越计划教学工作,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3.2 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培训

积极创造条件安排相关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和锻炼,以增加企业经历、强化行业背景和提升实践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以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3.3 做好企业任课教师选聘工作

选聘有一定教学能力、实践工作经验丰富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人员从事卓越计划教学工作,并履行相关聘任手续。

另外,在外出进修、挂职锻炼、职称评聘及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考虑卓越计划教师。同时加大课时补贴,卓越班教学工作量按普通班1.5倍计算,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4 构建创新人才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体系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开办“卓越计划”专业和实施“卓越计划”教学工作的核心,应给予高度重视。

4.1 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经过广泛调研,在合作企业的深度参与下,各“卓越计划”专业分别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如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按照“厚基础、精专业、强实践、能创新”的指导思想,制订了包括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和课外能力拓展”的五模块人才培养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又如卓越法律人才专业培养方案突出了“三个注重”,即注重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

4.2 建立“3+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3+1”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走出去、走回来、校企交替、学用相长”的改革思路开展教学工作,具体为2.5年(学校)+0.5年(校企)+0.5年(企校)+0.5年(企业)。其中两年半在校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接着半年在校学习专业技术核心课程并到企业进行工程认识和生产实习;接着半年在企业开展职业素养实训、现场操作和企业项目设计,然后回到学校学习选修课并完成全部课程设计教学任务;最后半年主要在企业完成提高综合能力的毕业设计教学任务。

5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

实施“卓越计划”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在这方面实践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1 加大实践环节力度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首先,从人才培养方案源头上增加学时学分,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以保证实践教学环节时间。同普通班相比,卓越班实践环节高出10学分以上。其次,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学生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再次,是重视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毕业设计应由校企教师共同指导完成,毕业设计题目应来源于相关企业并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如技术改造、科技攻关和项目推广与应用等,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5.2 遴选合作办学企业

加强校企合作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一环。在遴选合作办学企业时,一方面要考虑企业与学校是否“匹配”,另一方面要考虑企业能否积极参与学校教学工作。我们以企业能够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为条件,包括培养方案制订、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研究、毕业设计指导和培养质量评价等;以学校多形式服务合作企业为纽带,包括项目合作、产品开发、员工培训、人才输送等,先后建立了一批效益好、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的合作办学企业,并形成了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机制。

5.3 建立企业实践教学模式

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合作企业参与教学的主要方式有技术人员的讲座和报告、现场教学、各类教学实习、毕业设计和技术创新等,从中可以看出主要为涉及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对于累计一年的企业实践环节,我校相关卓越工程师专业探索形成了“分段渐进式”教学模式。第一阶段为企业认识实习,第二阶段为企业生产实习,第三阶段为企业岗位实践,第四阶段为毕业设计。通过实施“分段渐进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逐渐得到加强,提高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6 结 语

卓越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德国;卓越大学计划;精英大学

2005年,德国“联邦与各邦教育计划与研究促进委员会”正式通过了“卓越大学计划”,决定挑选一批精英大学进行重点资助,藉此改变德国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二流地位,重振德国大学昔日的辉煌。

一、德国高等教育改革背景

1. 新自由主义观念对德国大学传统的冲击

长久以来,德国的高等教育提倡平等原则,注重资源的平均分配,在德国大学之间并无所谓的竞争压力,也缺乏国际竞争力的理念。20世纪80年代,以市场化、多元化、私有化为标志新自由主义开始兴起,新自由主义将教育纳入市场竞争的机制中,主张高等教育治理必须市场化、去中心化与重视绩效,要求减少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干预,由市场力量来引导教育的运作与发展。新自由主义冲击所造成的全球化、国际化、欧洲一体化对德国的经济、政治及教育体制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德国在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引入了新自由主义所强调的“小政府”与“市场竞争”等理念,这种理念集中体现在以“卓越大学计划”为代表的革新中。

2. 国家与大学关系的转变

德国属于联邦制国家,根据德国《基本法》的规定,各邦享有教育立法和行政管理的最高权限,联邦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在各邦间进行协调。相较于各邦在基础教育与中等教育所享有的高度自,高等教育则受到联邦政府较多的管制。但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冲击,在高等教育方面,德国国家与大学的传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国家由过去的提供服务的角色转变为促进者,开始强调减少政府干预,重视投资报酬以及引入竞争效率的市场经济取向。

3. 德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下滑

近年来德国的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的表现并不突出,根据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The Time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最新发表的2013-2014排名①,德国大学中最好的名次为慕尼黑大学的第55名,其次是哥廷根大学的第63名;而上海交通大学所发表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最好的名次为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第50名、海德堡大学的第54名以及慕尼黑大学的第61名②。这样的结果的确对德国高等教育造成了相当大的震撼。

二、“卓越大学计划”的实施内容

“卓越大学计划”是由联邦教育部授权的德国研究协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简称DFG)和科学委员会(Wissenschaftsrat,简称WR)负责组织与实施。该计划第一阶段从2006年至2011年,总经费投入为19亿欧元,其中75%由联邦政府承担,其余的25%由各邦政府负担,资助重点有三项,分别为:卓越博士生研究学院、卓越研究团队和精英大学。

博士生研究学院的选拔标准必须依照以下三个准则:(1)研究与培养的环境。注重博士生的水准与研究的环境、领域的发展与对学术的贡献、博士生文化的持续发展、各学科间的衔接以及国际影响力。(2)培养计划。注重培养计划的质量与原创性、博士生在研究领域的整合、教授的指导计划、提升博士生学术发展的指导计划与策略以及国际学术的交流。(3)管理结构。注重管理与机构的大力扶持、与校外机构的合作以及重视博士生的两性平等。

研究团队的选拔标准必须依照以下三个准则:(1)研究。注重研究质量与原创性、研究计划与各个研究领域的相关性、跨领域的研究、对该研究领域的重大影响,以及研究的可应用性与合作的对象。(2)参与的研究人员。注重参与研究人员的品德、新进研究人员学术培训与发展计划、研究人员的两性平等。(3)管理结构。注重对现有资源的运用、组织与管理以及对大学结构发展的影响。

经过两个阶段激烈的竞争,最后审核通过的有39个博士生研究学院(Graduiertenschulen)、37个研究团队(Exzellenzcluster)与9所精英大学(Zukunftskonzepte)。

三、“卓越大学计划”的论争

“卓越大学计划”本身的提出理念、目的与实施方式,与过去德国的高等教育传统生态截然不同,因此自该计划实施以来,各界诸多的支持以及批评声浪随之蜂拥而至,这种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主要体现在文化、权力及大学理念这三个方面。

(一)文化的冲突:对传统平等原则的冲击

2007年10月,卓越博士生研究学院、卓越的研究团队与精英大学的获选名单出炉后,德国共有37所大学被贴上卓越与优秀的标签,并且可以得到大笔资金的资助,而其他落选的大学则只能望洋兴叹,精英大学的诞生使得德国整个大学体系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德国研究协会(DFG)主席克莱纳(Matthias Kleiner)就表示:“这样的结果,使得德国大学平等的传统彻底宣布终结”。他认为此计划不仅能提升大学的学术研究层次,更能借由尖端研究的开发带动商业与工业的繁荣与创新,因此大力支持此计划要一直不间断地发展下去。③反对意见则认为,精英大学的选拔加剧了社会与大学的分层,只资助少数的大学,而使得大部分大学无法得到经费的补助,如此并不能真正提高整体高等教育的质量,反而导致教育公平的问题。

(二)权力的冲突:松绑或捆绑

“卓越创新计划”在权力的冲突上,主要表现在国家与大学关系的改变。联邦政府引进的竞争机制使得国家与大学的关系从“国家控制模式”转向为“国家监督模式”。虽然国家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有所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力有丝毫的减弱,政府为了提升大学的国际知名度,不断地推行新的政策来主导大学的发展,以回应全球竞争的需求,这些由政府主导与推行的政策显然只会加剧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控制,国家的权力也在无形中更加扩大。

(三)大学理念的冲突:重研究、轻教学

自1810年洪堡创建柏林大学以来,其所提倡的“教学与研究的统一”的精神,成为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典范,当时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效法与借鉴的模范,并使德国大学独领一时之潮流。洪堡精神的核心价值即主张,大学的目的为加强研究与培养人才,两者应同时并进。这样的理念后来得到美国学者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的进一步阐释,他认为大学的目的不只在创造知识,也在培育人才。这个理念对后来的美国大学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意义。④

然而从“卓越大学计划”实施内容来看,其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似乎忽略了教学的重要性,这显然与德国高等教育长久以来所秉持的洪堡“教学与研究的统一”的精神背道而驰。教学与研究是大学的两项重要的职能,两者关系是否能保持平衡,是决定大学的学术卓越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

“卓越大学计划”的推出与实施不仅显示德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更是将德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均衡发展转向差异化发展。在实施成效上,无论该计划是否能如预期成功地将德国重新打造为国际学术的研究重镇,该计划的实施本身已对德国高等教育起了相当大的影响,如通过两轮的选拔过程,无论获选与否,许多大学的知名度与声望因此而提升了,更重要的是在新自由主义竞争理念的影响下,德国高等教育结构突破了传统的格局,不断走向卓越。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3-2014[EB/OL]. .

[3]德国“卓越大学计划评述”[EB/OL]..

③德国“卓越大学计划评述”[EB/OL].http://www.dfg.de/download/pdf/dfg_im_profil/reden_stellungnahmen/2012/statement_kleiner_exin_120615_en.pdf.

卓越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卓越工程师;英语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58-02

一、研究目的

“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应需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努力培养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作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本科院校,如何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满足社会对卓越人才英语能力的需求,是我院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核心取向。本文抽取150家当地企业,设计企业对卓越人才需求的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及实地访谈,研究适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校卓越英语人才的培养策略。

二、研究设计

按照均匀分组抽样方式从淮安市456家企业中随机抽取150家企业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32份。本次调查内容设计主要针对驻淮企业对卓越人才的英语人才方面的需求,涉及被调查公司的基本情况、公司招聘英语人才的条件以及公司急需解决的人才问题等。

(一)企业招聘人才英语能力条件。在回收的132份有效问卷中,有16家属于外资企业,占样本总量的12.12%;36家合资企业,占样本总量的27.3%;22家大型国有企业,占比16.7%;民营企业占比超过一半,其中中小微企业市场相对份额较大。132家企业中1/3以上企业近3年对外交流活动频繁,对人才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较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型国有企业对卓越人才的英语能力要求较高,22家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有17家要求CET6级证书以及良好听、说、读、写能力。外资、合资企业通常对应聘人才的外语交际表达能力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拥有流利听、说,外事交流的能力以及接待外宾、洽谈协商等基本的口译能力。占样本总量过半的民营企业,对卓越人才的英语能力,主要体现在综合应用能力方面。调查访谈显示,中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以及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渴求,通常希望应聘者能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同时拥有较强的实践、操作应用能力,能够用英语解决公司在对外交流、技术融合等方面的问题。调查问卷中,针对企业对招聘人才的英语能力(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书面翻译能力、口译能力)看重的: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外资、合资企业对卓越人才的要求层次较高,对应聘者更看重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小微企业则倾向于人才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即外贸信函处理、产品资料精确翻译、外事接待等,其中对书面翻译能力以及阅读、写作能力要求较高。中小微企业由于规模、资金、创新障碍等原因,对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应用能力的卓越人才更加青睐。

(二)高校卓越英语人才培养缺口。从企业反馈的数据来看,高校对卓越英语人才的培养缺口很大,132家企业中65家企业表示更愿意招聘“双料”人才,即“外语+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单一的专业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企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需求,精通国际经济贸易、公司管理、技术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在就业市场上颇受青睐。问卷显示,62.9%的企业认为现在的毕业生通常缺乏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高分低能的现象严重,英语考级证书不少,却无法准确翻译公司产品资料,无法胜任简单接待、洽谈任务。39.4%的公司对高校毕业生英语交际能力不甚满意,有公司反馈CET6考500多分的同学无法与外宾进行正常交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高校外语教学存在的弊端。其中对外语高端人才需求较多的大型企业,认为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高端英语人才越来越短缺。

三、研究结论

(一)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缺乏。调研数据显示,企业对高校卓越英语人才意见中,62.9%的企业选择“实际应用能力缺乏”。企业招聘卓越人才对英语能力的要求中,对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达67.8%,远远超出以往企业对英语考级(CET4、CET6、BEC等)证书的关注。但同时,有16.4%的企业倾向于英语口译证书(上海中级口译、上海高级口译、江苏省口译1、2级证书)的选择,这表明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更关注人才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卓越英语人才培养要符合更高的目标,即能够听懂并参与讨论英语讲座、国际学术会议等;能够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能够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简短的报告和论文;能够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资料等,即要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养、能够用英语有效进行实际交流的应用型复合人才。这就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即能够有效使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翻译专业学术资料、参与会议并发表观点的能力。因此要增加高校语言技能类课程(如学术英语听力、英语视听说、中高级口译)、语言应用类课程(如科技翻译、商务口译、学术英语视听说)等课程的建设。授课教师要通过学生学术交流、演讲、辩论等多元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二)复合型“双料”人才短缺。调研显示,企业对高校卓越英语人才类型要求中,49.2%的企业选择“双料人才”缺乏。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用英语流利地听、说、外宾接待、洽谈协商等基本的外事交流能力,已经成为很多大公司、外资企业需求重点。如何培养“外语+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双料人才”已经成为“卓越计划”定位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调查显示,能够达到上述更高要求的高校毕业生,在企业招聘人员中不超过10%。企业普遍认为学生的读写能力一般较为扎实,但是听说及口译能力较弱,语言应用及专业英语能力欠缺,而这恰恰是现代企业卓越英语人才的关键。因为学生入学英语基础薄弱、听说能力差;学生对英语重要性认识不足,简单地认为通过CET6就过关;高校语言应用类课程(如科技翻译、商务口译、学术英语视听说)等课程设置不足,或者教学没有达到要求;ES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如科技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开设不足等,使毕业生很难达到卓越英语人才培养要求,复合型“双料”人才短缺在所难免。

(三)人文素养不足。现阶段就业形势严峻,企业对国际性卓越人才需求缺口却很大。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跨文化国际性卓越人才的知识Y构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改变了传统的衡量人才的标准。合格的卓越人才除具备优秀的专业素质之外,还必须拥有相当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管理交际能力和较好的综合外语素质,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卓越外语人才的需求。调查显示,32.4%的企业人为高校毕业生人文素养不高,除了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以外,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泛,无法达到就某一历史、文化、社会话题展开分析的要求。《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若干意见》指出:“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作为现代大学,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文精神不仅要贯穿于高校人文学科教育中,也是整个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建设内涵。“跨文化交际”、“英美国家概况”、中国文化为主的英语文学类选修课,在人文精神培养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仅有助于改变高校人文教育相对缺失的现状,也是贯彻现代教育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速、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使命,也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作为执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坚持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目标,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努力为社会培养“外语+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双料人才,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向前进,曹佩升.高职英语需求状况及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研究[J].中国外语,2009,(02).

〔2〕周玉顺.高师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7).

卓越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自动化;遴选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卓越计划”的全称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在面对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紧迫要求下,教育部于2010年6月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的重要改革项目。2011年中国计量大学作为第二批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名单的高校,相继有“自动化”“产品质量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被列为试点专业。本文将以中国计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自动化专业的运行情况,探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学生选拔与管理,为学生遴选与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卓越计划”特点与要求

“卓越计划”具备三个鲜明的特点,包括让企业深度参与到培养过程中,依据国家政策和标准培养人才以及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这就对学生和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学生需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同时要求对工程实践、工程创新与研究有较强的兴趣等要求。学校需要制订适应于学校与专业优势特色的标准课程,建立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教学形式,完善建设教师队伍,增加校企合作与联合培养,将工程教育紧跟时代步伐,并逐步面向世界。

三、“卓越计划”学生遴选与管理现状

“卓越计划”学生遴选目的是提高生源质量,从“卓越计划”试点实施以来,许多专家根据其培养目标和原则制订了众多遴选方案,一类如张安富鼓励高考中成绩优异学生报考“卓越计划”专业[2]。对于试点专业生源,可采取高考录取时以提前批次统一招收,或者向全校各类专业,依据双向选择的原则统一选拔。另一类如林健提出专业应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积极鼓励“卓越计划”学生选拔来源应具有多样性,包括从校内各个专业中进行遴选,通过加强宣传与跟进配套政策措施吸引优质生源参与选拔;本科层次学生的遴选主要通过高考录取、校内双向选择、自主招生等途径。在遴选实施方案中,因招生时段的不同,主要分为采用高考录取时招生、在新生入学后二次招生两种。上述两种主流招生遴选方案各有其优缺点,但在浙江省普遍采用新生入学后的二次招生,如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

“卓越计划”的管理现状存在一定的问题,体现在传统教育管理思想、教育管理组织、教育体系上;传统教育管理思想,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传统教育管理M织,主要以高校为主体组织,企业参与培养过程占比小;传统教育体系方面,其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

四、学生遴选的探索与实践

1.学生遴选组织框架

为确保“卓越计划”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工作组由院长、教学分管副院长和专业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专业培养方案制订与修订事宜,同时负责试点专业学生选拔与管理,积极组织校内外教学活动,对接校企联合培养。根据自动化专业优势特色,给出了“卓越计划”实施修订意见,在这个组织框架下,成立了“卓越计划”自动化专业的学科必修课、学科选修课改革子项目组,强化实验室课程建设,增进校企联合与引进企业导师等事宜。

2.学生遴选程序

针对“卓越计划”的特点与要求,在综合考虑各个方面意见与因素下,经过机电工程学院“卓越计划”工作组的多次会谈,确定了新生入学二次遴选招生的具体程序,包括进行新生宣讲会,令学生全面了解“卓越计划”的培养方向与目标;接着采用学生自主报名的方式进行笔试,然后根据比例确定入围面试的名单,经过面试后对入围复试的所有学生进行综合排名,按照分数从高到低进行录取。该办法在我校2014级“自动化”专业已经实施。2014年,我校“卓越计划”自动化专业从2014级356名学生中,采取学生自愿申请、学校择优选拔的方式遴选出了“卓越计划”自动化专业试点班25人。

五、学生管理的考核与改革

1.评价考核方式

遴选入“卓越计划”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需要严格按照“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学习并进行评价考核,学生管理由学生处、教务处及相关学院等部门协调分工与管理。“卓越计划”学生学籍管理应严格按学校的学籍管理办法执行。

由于“卓越计划”学生采用“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分为校内学习(3年)和企业学习(1年)两个培养阶段。“卓越计划”自动化专业不仅是校内的优势专业,并且在与同类院校的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因此,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要服从企业管理规定,企业也将对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进行评价和考核。

同时,“卓越计划”学生具有退出机制,若在学校学习期间成绩累计挂科两门以上,或在企业学习阶段因不服从企业管理规定,造成责任事故等情况,该学生将被退出试点班。

2.教学管理创新与改革

“卓越计划”教学管理模式需要创新与改革,在教学管理思想上,应重视以人为本的观点,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应建立起以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树立面向工程实践的教育新观念。在教学管理组织上,企业作为实施“卓越计划”的主体之一,需担负至少一年的学生培养任务,应逐渐让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构建出高校和企业共同管理与负责的教学管理机制,推进企业的产学研结合与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在教学管理体系上,应建立创新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推动我国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

六、结论

总之,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及其对学生和学校的要求,针对试点高校及专业招生遴选与管理方面的现状,以提升生源质量为目的,有机结合中国计量大学自动化专业优势特色,采用入学后二次遴选招生“卓越计划”学生,同时对学生选拔过程,教学管理的评价考核方式进行了探讨,为学生遴选与管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林 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卓越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计划”;地方院校;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279-01

0引言

自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以来,目前国内的实施状况是2010年10月已有首批高校具体实施的“卓越计划”,延伸到国内900多所工科专业本科院校,这些地方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卓越计划”的具体的实施方案。西安科技大学积极抓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个契机,选择具有特色的试点专业,从各个层面积极开展了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具体工作。

1以特色专业为基础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策略

1.1 建立以“学校+企业”联合为后盾的管理模式“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从现在的学校封闭内部培养模式转变为“学校+企业”的联合培养模式。具体措施包括:

①学校、企业联合成立“卓越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实施工作小组、咨询专家组。其中,领导小组负责实施的决策、指导和总体协调工作;实施工作小组负责日常组织与管理工作;咨询专家组负责指导专业标准、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培养过程的实施,成员由工程教育专家、企业领导、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及有关校领导组成。②学校成立学生遴选工作小组,负责学生遴选的组织与实施工作。

1.2 建立一套科学、公开、公正的学生遴选制度坚持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西科大首批“卓越计划”招生3个专业,每个专业每年招收30名学生,共遴选90人。限定为新入学的与“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新生。采取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方式,通过笔试、面试等环节遴选,最终确定试点班入选学生。遴选及录取的具体程序为:①新生入学后4周内,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学生自愿报名。②根据笔试成绩按录取人数1:2的比例确定参加面试学生的名单。③面试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面、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团队精神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等。④学校根据考生笔试和面试的总成绩排定名次(其中笔试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40%),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初选录取名单。⑤初选录取名单在教务处网站公示。⑥试点班录取学生若与原高考录取专业不一致的,办理转专业事宜。

1.3 建立完善的试点专业学生管理与考核制度①试点专业学生的学籍管理由教务处负责;教学组织与管理在教务处指导下,由相关学院负责。②学生管理在学工部指导下,由试点专业学生所在学院负责。为每个试点班聘任具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和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并为每个班级配备专职辅导员。③试点专业学生按专业单独组班、单独组织教学。实行双导师制,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实行相对分段、共同指导(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原则上每5名学生配备1名专业指导教师和1名企业指导教师。④试点班专业学生校内学习阶段,基础课程以考核知识的笔试为主,专业课程主要采取大作业、读书报告、学术论文等注重对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在企业阶段的学习,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并结合学生在企业实习的综合表现评定成绩,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核。

1.4 为学生提供科学、完善的退出机制

1.4.1 对于不能适应实验班学习的学生,允许转出实验班到相应专业(或原专业)继续学习,并保留已取得的学分。具体可参照校内转专业学生课程认定程序执行。

1.4.2 进入试点班的学生,若无特殊理由,不得申请退出试点班学习。出现以下情况者即被取消或主动退出试点班资格:

①学习期间出现学籍警示、考试违规等情况,则取消其试点班学习资格,其学习警示记录计入后续学习过程,并按照《西安科技大学学生学籍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②在企业学习阶段,不服从企业管理规定,影响恶劣或造成责任事故者,或经过企业综合考评不合格者,取消其试点班学习资格,并按学校相关规定进行处理。③学生若确因客观原因,难以适应“卓越计划”的要求,可以提出书面申请退出试点班,经“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审核批准方可退出。

1.5 落实师资,建立科学的教师选聘机制建设一支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面向工程教育的师资的队伍。西安科技大学的卓越工程师试点班级教师选聘任课教师的机制分为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两种。

①担任试点班专业的任课教师,由“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所在学院聘任、校“卓越计划”工作小组审定,企业聘任教师由学校颁发聘任证书。②校内教师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一年以上企业实际工作经历或与企业合作科研工作的经历,或取得相应的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资格证书。③企业教师须有工程师以上职称,具有丰富工程经历,能力强,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1.6 学校提供相关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西安科技大学为参加“卓越工程师”试点班的学生提供一系列激励机制以鼓励学生认真学习。

①“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选拔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竞赛活动。②进入“卓越计划”试点班且毕业时成绩合格的学生,可优先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具体选拨条件参照学校相关规定)。③教师聘任、绩效考核等方面制订相关政策,引导工科类教师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

2结语

面向工程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是目前工科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出从工科生中培养出真正的“工程生”,打造中国的“卓越工程师”,为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欣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J].2006年4月30日,《石油教育》双月刊 5/2011.

[2]冷英.地方工科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途径之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考试周刊73期/2011.

[3]罗代忠,罗万成,李瑞.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4):4-6.

卓越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卓越人才;培养;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57-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得到了各高校的重视,各高校积极落实卓越计划[1]。吉林某高校以“一本招生”为契机,结合“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要求,在试点专业中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自2012年起,面向2012级学生实施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涉及植物保护、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共三个本科专业。结合我校学科优势,在试点专业中分别实施以“应用型”为主和以“学术研究型”为主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加强教学改革,制定符合学生个性成长需要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和路径,努力培养基础深厚、学术精通、视野开拓、素质高超,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人才和有献身国家农林事业志向、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卓越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一年,我们对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卓越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

1.按培养目标定位分别制定培养方案。①以分段和分类培养为原则,制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构建了有别于普通专业的卓越人才培养课程框架。②基础课程(外语、数学、化学)进行了改革,采取必修与自主选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重构课程内容和方法体系,以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人才培养需要,体现个性培养。③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减少交叉重复,普通化学实验与分析化学实验整合。④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和新生研讨课程。由本专业权威教授主讲,引导学生尽快了解本专业,产生专业兴趣。

2.制定并论证课程方案。①开课前一学期组织课程教师制定课程方案,内容包括课程设计、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以培养目标为依据重新设计课程体系。②组织专家和卓越计划专业负责人从课程基本情况、课程设计、与专业之前开设该课程的差别、课程实施后的效果等方面对课程方案进行论证、指导。③自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对外语、微积分、动物解剖学等15门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论证。

3.课程实施。①必修课程:每个专业一学年开设20至23门课程,1000学时左右。②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创新,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③课程考核:在卓越计划专业开设课程中积极推进考试改革,强化过程考核和多元化考核方式,开卷比例和过程考核所占比例均比普通班有所增加,开卷课程占50%。

4.质量保障情况。①教学条件与经费保障。公共基础课的实验室为全校学生使用,为了提升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水平,在省级以上项目建设上,优先推荐涵盖基础课实验室的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充分保障了卓越计划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②师资保障。授课教师主要由教学经验丰富、热衷教学改革的副高级及其以上职称教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讲师担任,个别课程受师资限制由助教承担。

5.教学效果与成绩分析。①期末考试成绩。对动物医学、草业科学、水产、植物保护、农学、应用生物科学、食品科学、粮食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2012级学生成绩进行分析,卓越班与普通班相同课程,与同学院其他专业学生成绩进行了对比,无论是平均分和及格率都无明显差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成绩略好些。②教学质量检查情况。学校教学督导员对实施卓越人才培养的三个专业教学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并与相关领导、专业教师和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总体上任课教师教学态度较好,大部分学生都能严格遵守学习纪律,认真努力学习,完成作业,但仍缺少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进入卓越计划的学生层次参差不齐,无法按既定目标培养。①卓越班高考成绩平均分略高于全校录取平均分,但各专业内差异较大:植物保护456分,低于全校平均6分;动物医学471分,高于全校平均9分;仅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录取平均分509,明显高于全校平均水平。②卓越班学生来源中有三分之二为二本学生。卓越班总人数195,一本招生数48,二本招生数147。③卓越班内部学生层次差异较大。卓越班共有40%的学生高考成绩低于全校录取平均分,二本招生中一半以上学生高考分数低于全校高考录取平均分,卓越班内和卓越班各专业内的学生高考成绩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最高589分,最低403,相差186分。

2.学生缺乏专业了解,专业指导不到位。列入卓越计划的三个专业学生当中,很多学生对专业不太了解,学院缺乏较为深入地专业指导,有的专业组织教授开设了专业指导课程,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3.优质教学资源学生满意,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对学校提供小班授课的优越条件感到满意,也有一小部分一本学生对享受优质资源感到心理有压力。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授课质量很高,但课程学时太多,为完成课时,教师讲课速度太快。部分学生反映,小班授课课堂人数太少,课堂气氛沉静,课堂互动不起来。

4.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与其他学生无明显差异。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对于学生的选拔没有成绩考核,学生认为没有什么优越感,二本学生学习基本没有压力,只有部分一本学生觉得有压力。学生学习没有激情,缺乏主动性,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效果方面与普通班并无明显差异。

5.学生活动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习造成影响。学校校园文化较多,学生参与学生活动较为频繁,分散学习精力,第二课堂内容设计和时间安排上与第一课堂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学校在考评方面,对学生要求较高,考评分占学生整体评价分数的30%,直接影响奖学金的评定、入党、保研等,不参加活动就没有考评分数,尤其是有的专业人数过少,参加活动的人员较为集中,还有的专业经常被要求硬性出观众。

三、解决措施

1.从2013级开始,卓越计划分班(英才班、实验班)时间从第三学期调整到第一学期。即新生入学后进行选拔,分出英才班和实验班,其中英才班学生从全校学生中选拔,选拔出真正对专业感兴趣,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培养,避免优质教学资源浪费。

2.英才班实行滚动机制,不合格学生可退出,实验班优秀学生可进入。

3.加大指导、检查和监督力度,组织学校教学督导员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及实验教学情况进行随时跟踪和检查,提高对授课教师的考核评价要求。

4.加强对学生学习风气的引导,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兴趣。

5.完善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并对承担卓越计划专业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以确保课程实施效果。

6.协调相关部门,为卓越计划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卓越人才计划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2],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深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基础扎实、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强、个性与人格健全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水平人才。要结合高校自身特点,整合教育资源,调整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坚持“重素质,夯基础,强能力,扬个性”的育人理念。对于实施过程中不合理因素要及时地进行调整,以便能更好地实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汪云香,等.卓越人才自主学习行为的观察与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3,(4)26-29.

[2]韩响玲,等.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推进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2)10-13.

[3]张全国,等.实施综合改革工程培养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高等农业教育[J].2013,(7)3-6.

卓越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21世纪COE计划 全球COE 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55-05

[作者简介]王涛涛,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广东广州 510520)

日本自1990年起开始更加关注高等教育的学术研究领域,以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出台了措施和政策,包括大学评估认证制度、整合国立大学、促进国立大学的法人化、将市场机制导入高等教育等措施,其中最著名、成果也最为显著的政策是2002年出台的“21世纪COE计划”(Centerof Excellence,COE,卓越的研究教育基地)与2003年起实施的“特色大学教育支持计划”(GoodPractice)。这些计划按照学术审议会的定义是为了打造“具有丰富创造性的、能推进世界最顶端的学术研究的卓越研究基地”。前者目前进入第二阶段“全球卓越的中心(研究教育基地)计划”(GlobalCOE Program,全球COE计划),后者以重点发展大学的特色,通过竞争性的经费资助来推进学校特色化改革与教学效果的提高。改革的目标为:建设世界一流科研基地,培养优秀年轻科学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此举是日本在“大学结构改革方针”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引入竞争机制进而带动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重要计划。系列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利用重点资助的方式,建设世界一流科研基地,起到辐射效应,进而提高日本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一、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

(一)计划背景与内容

20世纪初,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下,日本政府在临时教育审议会上提出了国际化、信息化、高度化、多样化的发展目标。此后政府开始更加关注高等教育的全球化问题,引入竞争性原则,有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想法,希望从700多所大学中选拔出30所大学建设为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等教育机构,称为“顶尖30构想”。2001年文部科学省提出“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主张对卓越的教育研究进行支持,目的在于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研究型大学。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于2002年6月14日正式实施,旨在促进大学教育研究系统的重组与改革,积极发展前瞻性创新学术领域,并培养具有研究才能的博士生,提升大学研究技术的层级与标准,改进研究生教育和加强研究能力,以便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发展国际领先性的卓越研究及建立国际卓越的教育和研究中心。计划原则上一次资助5年,一项一年资助1亿至5亿日元不等。由第三者评估机构日本学术振兴会设立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委员会审批及评估计划的整体运作。

(二)计划类别

2002年日本政府确定了4个学科类别和1个领域结构分别为“生命科学”,“情报、电学、电子工程科学”,“化学、材料科学”,“人文科学”和“跨领域、综合领域、新领域”结构,每个领域选出30个研究基地,提升领域的学术水平。2003年资助“医学”,“数学、物理学、地球科学”,“机械、土木、建筑等其他工程科学”,“社会科学”,“跨领域、综合领域、新领域”这4个学科类别和1个领域结构。2004年集中资助“新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2002年申请项目共464项,通过113项,各领域的通过率相当接近,整体通过率平均约为24.4%;2003年共申请611项,通过133项,整体通过率约为21.8%,其中“数学、物理、地球科学”领域的通过率较高,约为27.9%,“跨领域、综合领域、新领域”最低,约为14.2%;2004年“新科学领域”申请降至320项,通过28项,整体通过率约为8.8%。

(三)获选学校类别

表2显示,从2002年至2004年通过2l世纪卓越中心计划资助的学校类别来看,国立大学得到大部分资助名额,2002~2004年分别占总资助数的73.3%、72.9%及82.1%,三年资助项目高达204项,平均资助比例为76.1%;私立大学的资助比例低于国立大学,这三年分别占总资助数的22.1%、23.3%及14.3%,三年资助项目60项;公立大学三年的资助比例为3.6%、3.8%及3.6%,三年仅资助10项。然而目前文部科学省的最新统计显示,各类别大学数量依次为国立大学86所、公立大学95所、私立大学597所,国立、公立、私立的比例分别是约11.1%、12.2%和76.7%,国立大学的院校数量最少,却得到大部分的资助。由此可见,日本的国立大学具有较高学术研究实力。

(四)资助金额

表3显示了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2002年至2004年资助额度的变化。国立大学在2002~2004年受资助金额比例分别是77.6%、78.5%和79.2%,公立大学比例则是3.2%、3.0%和2.5%,私立大学为19.2%、18.5%和18.3%,资助金额因为2007年(评估2002年的计划)~2009年(评估2004年的计划)间的中间评估结果而有所增减。

(五)评估方式

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的评估方式按照评估的时间分为两种:中间评估(Interim Assessment)及事后评估(Posterior Assessment)。

1.中间评估

中间评估的目的在于审核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这些项目的实施成效为何,并检查其进度。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日本学术振兴会)所聘请的专业人士和专家给予适当的意见,以使计划所使用的经费得到更合理的配置。评估的时间在计划资助的两年之后,由学科专家及研究计划领域国际动向的专业人士共同进行评估。评估项目有运行状况、效果及未来展望等。对中间评估结果的使用,有五种处理方式,包括:(1)计划有变更,但执行仍可达到最初目标,建议继续开展;(2)已达到最初目标前提,应参考相关建议并做进一步努力;(3)目前计划对完成预期目标有困难,应做适当修正;(4)根据现况判断难以达成最初目标,建议大幅缩小最初计划规模及修改计划目标;(5)计划继续进行,努力后仍难以达成预期目标,建议计划执行终止。

2007年文部科学省公布的中间评估结果中,有10个计划被要求做适当的修正,2个计划被建议大幅缩小原定计划规模与修改计划目标,削减了约6.8亿日元资助经费;2008年的中间评估只有4个计划被要求作适当的修正,计划实行至今,还未有计划被要求执行终止。

2.事后评估

五年计划结束后,将由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委员会进行事后评估,评估项目与中间评估项目大致相同。由计划委员会决定审批、评估方法及评估项目,委托综合评估委员会进行各领域审核,之后进行书面与口头的简报评估,此时接受评估的校长或研究中心的负责人须针对研究中心的进度以口头的方式进行报告,委员针对当初申请书的内容与现今研究中心成果作意见交换,必要的时候到实地了解状况。判断研究中心是否能够达成预期的目标,是否有修正、终止计划的必要性,最终得出评估结果。

二、全球卓越中心计划

(一)计划背景

2005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构筑大学教育的国际魅力暨全球卓越中心计划”,又称为“全球COE计划”,这是基于“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的架构下,文部科学省于2007年进一步推动第二阶段的卓越计划,与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主旨基本相同,涵盖对各研究领域计划的资助,为研究单位提供经费,一项一年资助5000万至3亿日元不等。与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相比,相同的是,计划申请两年后会有中间评估,资助结束后会进行结果评估,确保经费使用效果;不同的是,全球卓越中心计划基本是以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行的继续研究,主要方式是联合国内外大学与研究机构强化提升日本大学的国际竞争力,以达到国际顶尖教育水平,因其层次更高,所以获得的经济支持力度也更大。

(二)计划内容

由日本学术振兴会制定大学及科研机构申请全球卓越中心计划及通过审批的条件和必要事项。

1.申请要点

申请要点十分简明,主要有以下几点:(1)只有大学校长才可以申请计划;(2)卓越中心计划成员必须是组织或研究所的成员,须为计划负责,如果领导计划核心研究员退休成为兼职人员,他仍需继续负责该计划的执行;(3)计划领导者分配计划成员的职能,并且为进行整体计划负责;(4)计划领导者必须是研究所的全职教职员,而其他计划成员可以是全职或兼职人员;(5)计划的成员不能兼任其他计划成员;(6)申请计划的大学校长必须提交计划书给文部科学省,计划书内必须说明如何让研究所在他的管理下发展为一个世界级的研究或教育中心;(7)计划书的内容不需包涵所有研究活动,着重阐述中心计划;(8)研究中心应以所在的大学或科研机构为核心,核心负责计划整体运行的基本保障。

2.经费使用

在每个财政年度决定计划的内容及预算,经费必须精确地反应在卓越中心计划的实施内容之中。两年后的中间评估将会决定之后第四及第五年的经费提供,也有可能被缩减预算。经费分配要求,70%的经费应分配在纯科研上;30%的经费分配在机构的开销上,包含设备费、人工费、会议费等。

3.审批要点

计划的审批要点也十分明确。(1)申请书应包含大学未来发展的理念,反映其独特的体制特色,在大学校长管理下,应有科学的规划,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教育和研究中心;(2)过5年的资助结束后,大学的卓越研究中心应能继续运作成为一个国际优秀的教育和研究中心;(3)该计划的目的是建立一个高水平教育和研究中心,以培养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中心必须从事国际性的、创造性的、先锋性的研究;(4)计划(特别是跨学科,综合领域,新学科)应融入以创新为主旨的研究项目;(5)卓越研究中心在全球卓越中心计划之后应有后续规划,将各项成果及层次继续深化、提高;(6)如果核心大学要与其他机构合作实行其卓越研究中心计划(包括国内或国外机构),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和可操作性的辅助计划。

(三)计划类别

由2007~2009年的计划类别变化可得知,全球卓越中心计划的资助类别架构大致上与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相同,这说明了日本文部科学省强调科学研究计划的连续性。

从表4可以得知2007~2009年的审批结果,该计划2007年共申请281项,通过63项,平均通过率为22.4%;2008年共申请315项,通过68项,平均通过率为21.6%;2009年共申请145项,通过9项,平均通过率为6.2%。可以看出,2007年的各领域通过率整体而言与前一期的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通过率虽然相近,但结构却变化很大,主要原因是同一领域的申请项数锐减所致。

(四)计划经费

由表5得知2007年至2008年的经费资助变化,全球卓越中心计划2007年资助经费约为158亿日元,2008年为179亿日元。国立大学两年资助比率分别为84.9%及82.8%,占有比例较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时期比例更多,相对的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资助比例在减少。

(五)计划效果

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委员会对实施计划实际效果的分析主要基于中心所培养的博士与教师的成果来分析:

1.博士培养效果

(1)在校博士生。以所有研究基地的主持人所属的研究所为参考系,博士报考人数、博士入学人数、博士在校人数的增幅分别为3.9%、6.6%、7.4%,可见卓越中心计划只是轻微地带动了博士人数的增加。

(2)博士的工读机会。博士的工读机会可分为研究助理、博士后研究员、研究员(除博士后研究员之外的研究者)、教学助理与约聘事务或技术职员。除教学助理的增幅较低(3.3%)之外,其余工读机会在实施COE之后大幅提升(都提升50%以上)。

(3)博士就业状况。博士就业状况可分为博士后研究员(同所或不同所大学)、大学助手或讲师、公立研究机关、企业界或其他职业,从表6可以看出,实施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对博士就业有着不错的效果。

(4)。实施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后,这些中心的状况不论在学会论文、国外学会论文、学术性期刊(含学报、会议演讲论文集等)还是正规刊号刊物上的数量都有提高,其中学会论文增幅为28.30%,国外学会论文增幅为52.30%,学术性期刊论文增幅为31.80%,正规刊号论文增幅为27.30%。可见,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对促进各类型的具有显著效果。

2.教师研究成果

(1)合作研究。实施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后合作研究的状况变化为:国内合作研究由7 269项增加到10987项,增幅为51.10%,国外合作研究由2 422项增加到3 679项,增幅为52.60%。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内或是国外的合作研究数量在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之后都有显著的增长。

(2)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次数与人数都有显著的提升。人文科学的研讨会次数由48次增加为149次(增幅293.8%);社会科学由105次增至381次(增幅262.9%),领先于各领域(平均增幅为125.3%)。

卓越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地方院校;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质量

教育部“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其实施是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旨在通過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培养造就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化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2010年6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卓越计划”入围学校,共61所高校列入实施计划,主要集中于“985”和“211工程”高校,河南省只有一所高校入围。201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卓越计划”入围高校,共有133所高校,这次入围的高校以地方院校居多,河南省入选高校包括河南工业大学等6所。

1.问题提出

国内“卓越计划”从2009年开始实施,虽然我们可以借鉴北美、欧洲的一些国家成功的工程教育经验,结合世界及我国经济发展、产业需求以及高等教育现状,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但在其发展過程中还有很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第二批“卓越计划”入围高校大多属于地方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无法和“985”“211”高校相比。因此这些地方院校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简单照搬第一批入围院校的方法,而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列入获批的“卓越计划”专业名单,也是河南省高校中惟一被批复立项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一所省属地方高校,如何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并综合考虑计算机专业发展历程和建设现状,如何科学定位“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在“卓越计划”的实施中探索一套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进行探索和思考的。

2.解决方案

地方院校在实施“卓越计划”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身办学的优势,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河南工业大学根据地方院校的特点,充分考虑行业办学背景(“河南省”和“国家粮食局”共建)和面向河南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需求,明确“卓越”软件人才培养的核心定位与目标(基于地方高校实际情况和地方产业行业发展,培养符合国家“卓越计划”基本要求的专业人才);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充分依靠和利用计算机科学系教师,以项目为驱动,分工合作,强化過程管理;充分依托学校对该项目政策和经费支持,配套学院专业建设经费支持;以“卓越计划”为核心,充分结合学院部级特色专业建设、学校“优培工程”第一层次专业建设项目及自身多个相关省级、校级教研项目,开展研究和实践,确保“卓越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

2.1构建地方院校“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河南省地处中原,大中型规模软件企业为数不多,企业出于自身实际发展需求,对“卓越计划”实施過程中的认知实习、企业实践等环节热情不高。这就要求采用灵活的方法开展校企合作。

河南工业大学充分考虑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和地方高校的办学特点,结合河南省经济建设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重点面向河南省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人才需求,并考虑辐射中部地区及全国,构建以地方信息企业为主的互惠共赢、深度合作机制,有效落实和实现在人才培养過程中的校企合作,坚持“把教育注入企业,把企业引入校园”理念,建立“两个中心”。

①学校与企业在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参与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与管理,使其成为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的稳定基地,成为学生介入企业软件开发与维护实际工作环节的基地,中心亦是企业员工培训的基地。

②企业与学校在学校共同建立研发中心。研发中心按企业模式管理,成为校企合作共同申请、承接各类软件工程项目的平台,不仅有利于企业开展技术预研,还成为教师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积累工程经验与提高工程管理的平台,学生在研发中心也能参与到软件工程项目。

2)实行“团队化双导师制”管理。

学院建立“卓越计划”实验班,人数为30人。学生按4~5人一组进行分组,每小组配备一名教师担任学术导师,全方面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直接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同时为实验班聘请若干名企业工程师担任企业指导导师,定期与学生座谈,指导学生在企业阶段的实践性学习。

2.2构建地方院校“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

对于刚刚入围“卓越计划”的地方院校,应充分吸取其他院校在“卓越计划”实施過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科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标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通過深入分析软件行业发展的特点以及河南省信息技术的现状,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以“软件测试”方向为主,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形成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卓越计划”计算机专业软件培养及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行业规范,学院整合大一和大二两个学年的计算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压缩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践课课时,在大三开设软件测试方向的多门必修和选修课,安排学生在第四学年完成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在最终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通识课程占总学时的37.61%,学科平台课程占总学时的27.6%,专业平台课程占总学时的12.54%,专业实践类课程占总学时的22.22%,详见表2。

2.3构建地方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落实“卓越计划”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需要科学地、全方位地规划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在整个培养過程中要切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的要求,构建校内外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专业学习与科技创新竞赛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锻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過程中应当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校内实践环节包含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突出各知识点的验证和综合运用,如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的课程设计安排了“面向对象程序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软件综合课程设计”等,这些课程设计采用项目驱动形式,结合精简化的实际工程项目或围绕项目的关键技术,制定课程设计内容。学生通過课程设计,逐步训练自身的软件开发能力,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为校外实践打好基础。校外实践包括认识实习、在岗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三个阶段,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相对集中地完成企业实践环节。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真题真做,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软件开发和运维,例如部分学生在郑州信大捷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毕业设计過程中,直接参与该公司承担的公安部“移动警务通”模块的研制开发工作。

2.4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作保障。目前存在的普遍情况是高校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和经验;企业工程师有实际经验但没有太多时间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通過项目和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尽快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支持“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的保障。为此,学校每年选派2~3名专职教师到软件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项目开发,时间为6个月至1年。按照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教师在挂职锻炼期间教学工作量可减免。在考核时对参与企业技改项目或开发项目的教师,按照其参与项目的程度给予量化确认。实践锻炼结束后,考核合格者按其实践锻炼的实际时间,每人每月发放500元实践锻炼补贴,学院同时也给予等额补贴。每年利用假期选送5名左右专职教师参加系统设计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等相关培训及资质认证,逐步全面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每年从企业中聘请2-4名有经验的高级职称人员或技术骨干担任学院的客座教授,定期为教师讲授软件工程项目开发的讲座,外聘企业教师的待遇,根据学院专业需求和授课效果按每课时200-300元的标准支付报酬。学校严格外聘企业指导教师的选拔,注重考核与培训。通過这种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逐步提升高校自身师资队伍水平,最后实现以高校为主体,以企业为重要补充的师资队伍模式。

2.5建立“卓越计划”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

如何评价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构建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是“卓越计划”实施過程中尤其需要关注的。

切实有效的考核体系能够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考核体系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对“卓越计划”实验班学生实行动态管理、择优进入与分流的滚动考核机制。对于不适应学习、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学院建议学生退出。退出后学生可以转到对应专业普通班继续学业;普通班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及学习情况提出申请,通過考核后加入“卓越计划”实验班学习。在教师的考核方面,学校教学督导组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工作,督导组和学生共同评价教师能力,考核不過关的教师不能继续担任“卓越计划”实验班的教学工作。

建立具体的评价机制来衡量“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日常教学過程中,实践教学类课程的评价从分数制变为等级制,从单,一的成绩评价变为综合性评价;在企业教学過程中,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项目参与過程中的主动性、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完成质量等方面给出综合评价。另外,通過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来衡量社会对学生的认可度。

3.结语

卓越计划范文第10篇

“卓越计划”实施的基本目标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基本方式是校企合作培养。(一)“卓越计划”专业采取“3垣1”培养模式组织教学即校内学习累计3年,企业学习累计1年。采取在校学习3年、在企业累计学习实践1年的“3+1”培养模式,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企业学习包括在企业开设课程、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学生在企业实践可通过顶岗工作,使学生完成分层次、分类别、分岗位、分流程的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二)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企业既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又参与培养过程,并为学生企业实践学习提供条件保障,让学生在企业学习先进技术、方法和设备等。培养方案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实现课程与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企业学习与校内学习之间各教学环节设计上的无缝对接。“卓越计划”试点班单独组班、单独授课,充分发挥人数少、教学组织灵活、教学方法改革容易实现的优势,大胆尝试以工程实例为背景的案例式、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卓越计划”专业所在学院应为“卓越计划”班配备具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和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并为每个班级配备专职辅导员。对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采取“边教学、边实践”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尽早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或科研项目,使学生在“做中学”、“研中学”,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培养。“卓越计划”专业学生应实行双导师制,每5名学生配备1名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1名企业指导教师,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实行相对分段、共同指导。校内专业课教师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一年以上在企业实际工作或从事企业科研工作的经历,或取得相应的从事工程施工的资格证书。实际执行中要求为教授上课。

二、我校“卓越计划”实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重视程度不够,机构不健全,缺专人负责、缺系统筹划、缺具体措施,有的学院把“卓越计划”专业按常规专业的培养模式组织教学,其优势尚未发挥出来。合作企业、实习实践基地部分专业尚未落实,校企合作培养力度不够。培养方案、特别是企业学习方案尚未完全落实,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合作培养机制不健全。

三“、卓越计划”实施建议

第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认真学习《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等“卓越计划”实施的指导性文件,领会精神、把握关键。第二,健全机构,狠抓落实。各相关学院要成立专门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卓越计划”工作,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第三,开拓创新,克难攻艰。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抓紧抓好关键环节和难点工作,按照“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创新校企产学研合作新机制、新方式,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抓好合作企业选择与洽谈、实习实践基地遴选与建设、企业导师聘请等难点问题。充分发挥人数少、教学组织灵活、教学方法改革容易实现的优势,大胆尝试以工程实例为背景的案例式、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主动性。第四,总结交流,引领示范。积极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经验,及时总结交流,发挥“卓越计划”的示范、引领作用。在下一步工作中,学校将紧紧围绕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指导方针,规范管理,科学发展,进一步优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完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上一篇:气动技术范文 下一篇:会计专业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