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过程化’学习”之二:世界,早安

时间:2022-02-10 05:36:00

“中学作文‘过程化’学习”之二:世界,早安

命题意图

在批改《9月4日这天》这篇作文时,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同学们的视界太窄!比2008届窄,比2005届更窄。

以前写作这个题目时,总会有学生将眼光投向校园之外,投向校园外广阔的世界。从这样的作文中,可以读出学生们“读圣贤书,想天下事”的“当拏云”的少年心,读出他们对世界的关切与感怀。但此次作文却没有了这样的阅读喜悦,多数作文不仅局限在“我”的9月4日,局限在“我”的9月4日的校园、教室,而且从记述的内容与感受中也很难看到“我”与世界的关联,更有不少作文编造内容。

两个班不到90篇作文,我统计了一下:写同学这天过生日的有15篇,写一星期来新生测验很失败的有20多篇,写住校一星期了想家的有20多篇,写周末要与其他学校的同学一起去看老师的有20多篇,另外一些大多就是写上高中后的一些新感受,如哪位教师怎样,哪门课程怎样……

我原本期待有学生能写到这天美国的金融危机,写到美国大选,写到股民,写到民工,写到公交车,写到骑自行车上班的人,写到路边的乞丐,写到一缕晨曦,写到一片落叶,写到一只蚂蚁,写到一滴水,写到一片猪肉,写到怎样惦记着昨天没有看完的书,深情回忆以前的这天的情景,想象50年或100年之后“9月4日”的情景,想象这天天堂的情景……但这样的内容太少太少!

原因何在?最大原因是之前的教育,已失去了照亮灵魂黑洞的理想之灯的导引。在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体制中,没有哪个学生可以逃脱这样的命运。

怎么办?高中语文教育要有所作为,应尽可能为学生们点亮那盏照亮灵魂黑洞的理想之灯!为此,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不可偏废。

因此,在具体指导学生的作文学习中,就要坚持设计与他们心灵相通、能力可及的题目,引导他们“读圣贤,念天下,思作为”。

于是,“世界,早安”的题目产生了。

这是一个要求用温馨之笔向世界传递作者温馨之情的题目。它切合那满布阳光的少年心灵,或将唤醒那沉睡已久的少年心愿,或将激活那沉潜生命深处的少年情怀。

前期指导

1. “早安”是一个问候语,一般用于早上见面时。

2. “世界,早安”是对“世界”的问候,用以表达对世界的友爱、感动、感怀、感激、感恩……

3. “世界,早安”中的“早安”,是面对“世界”由衷而发的问候。因此,“世界”必需给问候者以心灵的震动乃至震撼,“早安”才可以“由衷而发”,否则“早安”二字就会说得很勉强。

4. 所以,带着新奇,带着感动,带着热爱……描写“世界”,是本文非常重要的内容。

习作评析

世界,早安(一)

丁 楠

早安。提笔写下这句再普通不过的问候短语,再轻轻用气声发出两个简单的音节,竟然觉得有一种莫名的情感忽然涌上心头。是因为在夜幕降临之后思索清晨而显得荒诞吗?似乎不尽如此……

这一问一答看似俏皮,实则笨拙,可以删去。

想起来,真的很久没有道过“早安”了,这一次是应该难免有些陌生的吧。也不知从何时开始,日日起床便不外乎两种状态:要么手忙脚乱地赶着穿衣洗漱吃饭出门;要么在妈妈的催促声中赖到很晚,依然贪恋着不完整的梦乡。

“早安”二字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剔出了常用词汇的范畴之中,然而对全新一天的期待与喜悦也就此消失了吗?或许我现在就该去寻回那久别重逢的熟悉,用发自肺腑的声音响亮地说:“世界,早安!”快乐本身就很单纯美好,又有什么理由不直率坦诚地去分享,去表达?

“久别重逢”改为“久违”。

我想说一声“早安”,以一种尽情忘我的姿态。当红日初升射出第一缕绚烂金光的时候;当晶莹的露珠在芽尖上呈现难以捉摸的色彩的时候;当枝头的麻雀开始跳跃着吱喳聒噪的时候……我想赤足在潮湿的草地上狂奔,拥抱最纯净最凉爽的空气,跟每一朵调皮的白云打招呼。当万物都沐浴着和谐的晨晖迎接新生,我又怎么可以冷漠地把自己封闭在狭窄的房间里,对窗外的精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世界,早安!”我要把这句话送给广阔神奇的大自然,有没有山谷愿意收藏它的回声?

有没有溪流愿意重复它的节奏?

我想说一声“早安”,以一种亲切善良的口吻。当爸妈犹豫了很久把我裹在身上的被子“残忍”地掀掉的时候;当室友互相催促着要加快速度清醒过来的时候;当街道开始熙熙攘攘传出小贩叫卖声的时候;当我做好准备面对新一轮紧张刺激的挑战的时候……我想充满活力地伸开双臂,哼几段不成曲调的轻快旋律,对碰到的每一个人点头微笑,然后热情地问候。感谢上苍赐给我幸福的岁月,感谢家人、朋友、师长,还有那些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感谢支持、理解、爱,还有自己不服输的倔强,让我有梦可追,有未来可闯荡。

“世界,早安!”

我要把这句话送给所有认真生活,彼此扶持的灵魂,有没有一颗远方的心愿意回应它的讯息?有没有一双朴实的手愿意传递它的温暖?

现在,有这样一个坐在教室里奋笔疾书的女孩,宇宙之中她的存在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瞬、一点。而她却觉得自己的心正在无限地放大,因为里面装着这样简单却意味深长的四个字:“世界,早安!”

两个“时候”后的分号改为逗号。“聒噪”改为“吵闹”。

“自然”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

“重复”改为“流淌”。

三个“时候”后的分号改为逗号。

“灵魂”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

“一颗”“一双”删掉,“愿意回应它的讯息”改为“做出善意的回应”,“愿意传递它的温暖”改为“相互间传递它的温度”。

(作于2008年9月26日)

世界,早安(二)

佚 名

像问候早安这样的话语,我不知已讲过多少次,对父母讲,对同学讲,对老师讲……却从来没有过哪一次对世界问候早安。

世界早安,是一种态度。当我们说一项技术的精准和高效,会用国际水平来形容,当我们讲到一座城市,例如上海这样,我们也会说它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显然,在我们心中,国际化,世界水平的,也就是最先进的。当我向世界问候的时候,不正代表了我向往着最先进、最高级的目标么,不正代表着我有向最高点不断进取的态度?向“世界”问候“早安”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着高目标,积极向上,敢想敢干的人。因为世界早安本身,就代表着如此态度。 “早安”“世界”需打上引号。

“世界早安,”应改为“世界,早安!”后面两段开头处与此同。

此句累赘,删除。

世界早安,是一种胸襟。当我开始苦想关于“世界早安”这一主题时,总有一个词“海纳百川”萦绕在脑海中。于是去深思,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世界,就像一片,广阔无边。无论谁,来自哪里,是亚洲的黄皮肤,欧洲的白皮肤,又或是非洲的黑皮肤,都被吸入世界的范围。世界本身,不会歧视谁或排斥谁,只有无条件地包容。也因此,我们有了像世界红十字会组织,贸易组织,残疾人组织,一提起就会令人感到温暖,为全世界服务的组织。是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世界的胸襟,正是世界早安的胸襟。广大的胸襟,如同大海能够包容风浪,我们也能包容种族、地域、文化的差异,能包容历史的隔阂。当我们大喊世界早安时,是否有畅快之感,是否有与世界同行,把酒言欢,高谈阔论的豪情,是否有万物霜天,天大地大的爽气?这便是世界的胸怀,令我心思神往的胸怀。

世界早安,是一种魄力。作为一个民族,作为中国来讲,向世界问好,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曾经的闭关锁国,使得文明大国衰退落后。当河流入海时,水流越是接近入海口,流速越是快。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对于民族来说,越接近世界,重视交流沟通的民族,发展也越是迅速。如今的改革开放政策,体现了一种向“世界”说“早安”的魄力。“神舟”飞船的相继发射,太空留下中国人漫步的身影,嫦娥奔月计划的实施,我们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北京奥运会,我们在家门口创造辉煌,从东亚病夫蜕变到体育强国,一切的巨大成就,都是和世界交流的硕果。我们的民族,拥有如此气魄,令我们自豪。

“世界,早安!”作为高中生的我们,要有这种积极面对世界的态度、胸襟和气魄。就自身而言,对我们的成长相助莫大;就民族而言,是继续前行的重要力量。那还等什么?来吧,让我们一起,从下一个早晨开始,深情地呼告:“世界,早安!”

“一个词”后面应加破折号“——”。

“贸易组织”不当,删。

“大喊”改为“道一声”。“世界早安”改为“世界,早安”。

“心思”改为“心驰”。

“当……迅速”几句不当,删除。

“‘神舟’飞船……自豪”几句没有扣住本段的核心“魄力”讲,需调整角度。

“相助莫大”是生造词语,整个句子改为“是成长的助推器”。

(作于2008年9月26日)

总评:

两篇习作都将眼光投向教室之外,都表达了对“世界”的深情礼赞。从这个角度说,两篇作文都符合题目命意。

第一篇将眼光投向了“广阔神奇的大自然”和“所有认真生活,彼此扶持的灵魂”;第二篇将眼光投向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思考,思考“世界”对“我(们)”的意义。

第一篇关注的两大块内容,涵盖了“世界”的基本内容: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显示了作者思维的严谨。第二篇从三个方面思考“世界”对“我(们)”的意义:视界引领、胸襟开拓、魄力锤炼;虽然没有表达得很清楚,但这一方向还是很清楚的,也就是说作文的大思路是清楚的。

两篇习作还传递给了我一种感动——

第一篇开篇说:“早安。提笔写下这句再普通不过的问候短语,再轻轻用气声发出两个简单的音节,竟然觉得有一种莫名的情感忽然涌上心头。”有一种真切感动着我。之后的文字不断将“一种莫名的情感”清晰化,且在不断清晰的过程中使“我”于感动中对“世界”礼赞的情感不断加浓、加深、加厚。有一种真诚感动着我。当作者在文末诚实地写下——“觉得自己的心正在无限地放大,因为里面装着这样简单却意味深长的四个字:‘世界,早安!’”——读这些话时,有一种真实感动着我。读完这篇文章,我为作者那种将自己的心交给“世界”的赤诚所打动。

第二篇开篇说:“像问候‘早安’这样的话语,我不知已讲过多少次,……却从来没有过哪一次对‘世界’问候‘早安’。”也有一种真实打动了我。虽然后文对我的感动不及第一篇,但作者努力试图把自己交给“世界”的愿望还是给了我感动。尽管思虑不够成熟,但作为一位刚从初中跨入高中的学子来说,这样的思虑已不容易了。我很看重学生的这种向上的“赤诚”之心。我相信,只要同学们能坚定地朝着这样的方向前进,假以时日,一定会有更大进步。

也很显然,这两篇作文不在一个层次。

第一篇比第二篇强。第一篇属优秀之作,第二篇需修改的地方不少,尤其是讲“魄力”的一节,后面的文字与中心句几乎是脱节的。

另外,从第二篇文章主体部分的行文看,作者心中已然有了应试作文的套路。这一套路帮助作者迅速成文时,也限制了作者自主发挥,自然也就不能“运笔自如”。上面讲到本习作写“魄力”的一节后面的文字与中心句几乎脱节,也与此很有关系。与第一篇习作相比,在“运笔自如”方面第二篇逊色许多。

要写出“运笔自如”的清新自然之文,一定要摒弃套路。只有意随题生,文随意发,章随文成,文章才是真正的“我手写我心”。都说文章有法而无定法,理多半在此。

疑难指津

1. “世界,早安”这一题目写作的关键点在哪里?

这一题目写作的关键点是对“世界”的理解与把握。“早安”是问候,是祝福,是感激,是感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感?或产生这些情感中的一种?关键是你认识到了“世界”的意义,或理解、认同了“世界”的某种品质,而后由衷地抒发某种情感。如前两篇习作,第一篇是感觉到了“世界”对“我”的恩赐,这一声问候充满感激。第二篇是认识到了“世界”对“我(们)”的意义,这一声问候是鞭策“我(们)”前行的进行曲,其中也蕴含着感激。

2. 这一题目更适合用哪种表达方式写作?

学生先要区别“我喜欢用哪种表达方式”与“这个题目适合用哪种表达方式”。

现在多数学生只在乎“喜欢用哪种表达方式”,不理会“适合用哪种表达方式”。这本来没有错,但有时会吃亏。因为有些题目确实更适合用描述的表达方式表现,有些题目更适合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阐述,有些题目更适合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抒怀,有些题目更适合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诠释。

像“世界,早安”这一题目,具有抒情性,但又不能完全直接抒情,所以最好是用描写、叙述的方式抒情,如第一篇习作。用议论的方式写起来就有点难,如第二篇习作。

本次作文没有发现完全用描写、叙述方式完成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描写、叙述的表达意义,我写了一篇《世界,早安》的下水作文:

晨精灵以最舒适的姿势,亲吻着东方明珠的塔尖。几乎每天,乘着第一缕晨曦,晨精灵总是第一位赶到这里,向它眼中的世界道一声:早安!因为,这里有太迷人的风景!

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这个世界东方的明珠,这个世界著名的港口,这个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这座中国最繁华都市,在晨曦之下,是那样的安详,那样的谐和。

浦江似一条闪光的腰带飘动着,将城市分为两半,若隐若现、高低错落的楼宇在浦江两岸静静地矗立,淡淡的灯火如无数条长龙在楼宇间静卧,不时有一些车辆在灯火下静静地游动,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汽笛的鸣响……有时,晨风轻轻吹过,淡淡的朝云漫溢城市的上空,整座城市犹如一艘有着乳白色顶篷的巨型的邮轮在海上浮动。

慢慢地,随着云开日出,城市似乎也开始转动起来。先是无数的人从楼宇中走出,接着是许多的车辆从楼宇中驶出,紧接着,四通八达的公路便如游龙般在这一千多万平方米的城市间穿梭环游起来了。

慢慢地,一切似乎都游动起来,阳光也随着整座城市游动起来!

此时此刻,晨精灵总是以最欣赏的眼光,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与阳光一起参与到这个游动的游戏中。

它或潜入陆家嘴,潜入中心公园,潜入围绕中心公园的每一座建筑。它无数遍欣赏这些东西合璧的高楼大厦,无数遍欣赏在这些大厦中愉快相处的各色人等,它有时甚至会偷偷地拍拍那个耸着肩向他的中国同事问候早安的安哥拉人。

它或潜入地铁,潜入二号线,随着一位时尚女子由二号线转一号线,一直抵达终点,然后再乘上那个德国公司的大巴,疾驰着奔向那个刚刚开工的建筑工地。这是由中德法公司共同开发的一个大型建筑群,工人们正在走向各自的岗位。它发现,朝阳之下,那一顶顶红色安全帽有着最醒目的亮光。

它或潜入上海颇具人文气息的中学——复旦附中,与学子们一起晨读。它最喜欢那《声律启蒙》的平平仄仄与抑扬顿挫,什么“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什么“茶对酒,赋对诗,燕子对莺儿”,真是令人无限陶醉啊!

……

“嘀……嘀……嘀……北京时间八点整。”八点一到,晨精灵知道,它不能再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停留了。它还要追赶晨曦的脚步,向西而去,一路上还有巴格达、耶路撒冷、巴黎、伦敦、纽约……无数的地方,无数美景,恭候着它的光临。它将要同样以最舒适的姿势,亲吻那里的土地,亲吻那里的人民。

依依不舍地,晨精灵以最动情的姿势,给中国大地再次深情一吻,以最深情的语调,向古老而年轻的中国再道一声:早安!

(作于2008年10月10日)

3. 描写是作家的看家本领

作家格非说:一个人死了,“就像一首歌谣消失了”。另一位作家余华对格非的这一说法非常佩服,但余华同时又说,博尔赫斯的说法也许更有意味。博尔赫斯说:“一个人死了,就像一滴水消失在水中。”

谁说得更有意味,不是这里想探讨的问题。这里只想借此引出一个话题:描写,是作家的看家本领;精妙的描写,是作家的重要追求;绝妙的描写,更为作家们所津津乐道。就像格非与博尔赫斯的句子。其实,在我们的知识储仓中,描写绝妙的名句还有许多——“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何落九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描写对作家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只有描写才能使文章真正生动起来,形象起来,使文章如生活本身一样多姿多彩,如世界本身一样千姿万态。一言以蔽之,只有描写才能使文章“活”起来。因此,没有哪一个作家不重视描写的。也正因如此,我们读书,才要去揣摩作家们描写的精妙处、绝妙处;我们作文,也要学着使用描写,用描写来使自己的文章美妙起来。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揣摩描写、使用描写,这里选取大家常感困惑的几个地方做一点阐释。

先说比喻在描写中的意义。比喻使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加突出,使作家表达的情感更加鲜明。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精妙的描写都含有精妙的比喻。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用“特产”来比喻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让读者想起品尝过的各地特产:贵州的茅台、新疆的哈密瓜、新郑的大枣……它在突出“悲凉”这一“北国的秋”的重要特征的同时,也将作者对“北国的秋”的深爱、深味彰显无遗。再如他说:“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以“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喻“北国的秋”,不仅将“北国的秋”浓烈、隽永的特征呈现出来了,而且将作者对“北国的秋”的爱推向了更深广的境界。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每个读者心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就是“瓦尔登湖”,梭罗的这一比喻借助读者的想象将瓦尔登湖在风景中“最美”的特征推向了极致。接着,他又用“眼睛”来喻瓦尔登湖,同样是借助读者的想象将瓦尔登湖明澈、灵秀、深邃等特征推向了极致。

比喻体现作家的想象力,绝妙的比喻是作家奇特想象的产物,所以它往往能带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回味无穷的韵味。正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因此,比喻是多数作家们最爱使用的修辞手段,并且往往是在最难状写的地方获得最大的描写效果。如“愁”难写吧,贺方回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比之,李煜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之;“月色”下的“光与影”难写吧,朱自清以“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比之。

次说“白描”与“细描”体现不同的描写风格。白描是用最精炼、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风貌或景物特征,它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描法,如出水芙蓉,自然传神。鲁迅把它概括为十二字:“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自己也是白描的大师。他的小说、散文许多地方都使用白描,如《故乡》中开头的景物描写以及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形象的描写、杨二嫂形象的描写,都是不加渲染、铺陈,而是寥寥几笔就传神地将景物或人物的特征呈现出来。“时间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里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阴晦”“冷风吹”“呜呜响”“苍黄”“横”“萧索”“荒”,这些描写将一个没有活气、令人倍感悲凉的“故乡”展现在读者眼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在简洁的对比描写中,一个为生活所压而变得麻木、迟钝的闰土形象就站在读者眼前了。细描是用细腻的笔触详尽地描绘人物或景物(场景),对描写对象进行渲染、铺陈,如镂金错彩,绮丽华美。大致说来,西方作家,尤其是现实主义作家、自然主义作家多用这样的笔法。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左拉等大作家的作品,都有非常精彩的细描。

最后说说精妙的描写体现作家体察生活的独特、真切与深刻,体现作家对生活的追求,是作家生命的深度化入。从本质上说,作家用什么样的手段描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体察生活的独特、真切与深刻。只有对生活有了独特、真切与深刻的体察,描写才可能精妙、绝妙。若停留在生活的表层,没有彻骨之爱,没有切肤之痛,没有洞悉之见,就只能人云亦云了。梭罗写出那样宁静、恬淡、智慧的文字,写出那样“和平”的瓦尔登湖,最重要的是他体察到了“这样‘和平’的瓦尔登湖”。作为读者,也许我们只要欣赏这种“体察”的“独特、真切与深刻”就可以了。但作为写作者,也许我们还应当明白这种“体察”背后的某些东西,比如对生活的追求。梭罗抱着“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奋人生,阐述人生的更高规律”(徐迟《〈瓦尔登湖〉译本序》)的目标,独立地在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里生活两年多,“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同上),这才诞生了《瓦尔登湖》这部杰作,才可能有那些描写瓦尔登湖美丽的文字。从这个角度说,作品中那些精妙的描写,都是作家生命的深度化入。因为描写不是客观叙述,它的背后有作家独特的体验、强烈的情感,甚至深邃的思想。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有李煜对“愁”的独特体验——源源不断、越来越多,有强烈的情感——感伤、孤寂、痛惜。梭罗说:“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这里有梭罗对瓦尔登湖的独特的体验——明澈、灵秀、深邃、博大,有强烈的情感——赞叹、热爱,有深邃的思想——人在“大地的眼睛”的观照中,将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污浊、愚笨、肤浅、狭隘)。

先前引述的格非与博尔赫斯的话更具有深邃的哲理,值得好好体味、把玩。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0433)

上一篇:至真至诚至情至爱 用感动为春天开幕 下一篇:有关《史记》体例的几个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