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时间:2022-02-07 02:40:15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为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成为当今世界改革的中心内容,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导精神,我认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从以下做起。

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教师是关键,因而教学中要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坚持自主性原则,给他们一个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从中发现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自主探索,教师只起引导、点拨作用,从而使课堂教学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体,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要注意的是教师对待学生出现错误或问题,不是指责而是加以引导补充;对学生思维受阻时并非置之不顾,而是给以启发和引导;对学生创造性答案,更没有冷漠相待,而是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给以热情的赞赏和鼓励。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解题中别出新裁的思想,哪怕是一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维,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通过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达到学生让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形成创新能力的目的。

2 教书育人,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的态度、注意力、毅力、兴趣、动手能力及肌体的协调性等,但是人的思维是伴随着情感、意志、兴趣等心理活动而活动的,人的思维能力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与非智力因素的优劣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而应当特别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1 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 充分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是教书育人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教学,可以有目的地、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教圆周率时,讲一讲祖冲之父子的成就。还可通过祖国古代和近代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形成他们刻苦学习,勇于进取的精神。

2.2 挖掘“数学美”的魅力.古代哲学家普罗克拉斯指出:“哪里有数,哪里有美” 。美是吸引人们关注的永恒问题,数学中的美的因素极为丰富。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三点:

2.2.1 简洁美。精炼的数学语言,体现了简洁美。如奇数的概念,即“ 不能被2整除的整数”。这句话是何等的严谨!精炼!此外,巧妙的解题方法也能体现出数学处理问题的简洁优美。

2.2.2 和谐美。数学中的和谐美体现在图形的对称、数学结构的统一.如平面几何中的切线定理。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对称”、“统一”等数学中的和谐美的揭示,这必将调动学生认真思考如何表现这种美,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谐而完美。

2.2.3 创造美。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正是这诸多能力构成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产生创造美的愿望。如在数学教学中,对题目的推广和化为“一般”,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形式。

3 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具有创造性思维,是形成创新能力的条件,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综合性较强的信息作为思维训练教材,设计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找出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发散思维能力。

3.1 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力. 观察是创新的基础,因而只有通过观察才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同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容易触发一般结果的猜想,对深层关系的预感,这是一种可贵的创新性素质。因而,教学中我们特别重视,通过设计适当问题情境,让学生去观察、探究、发现。如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先复习乘方意义,然后举实例。

(1)25 ×23= (13)4×(13)6=

(2)a3×a5= m7×m2=

让学生动脑动手,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两组例子的特征,从而得出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加以推广作用。另外,还应尽量为为学生提供观察、发现问题的机会。如解题过程中,故设误区,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认知冲突等。

3.2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也是探索活动中进行创新的基础。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新性想象开始的。青少年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因而要加以培养,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积累,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多方向、多层次、多角度的联想。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的解法时,先让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3(1-x)=2(x+9),然后让学生自己解3(1-x)

3.3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进行发明创新不可缺少的品质,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因而在教学中,首先要设计开放性和探索性问题,使学生思维得到流畅性的发散,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知识间联系得到加强,创造性思维素质得到发展,同时享受到发现和创新的喜悦。如例1已知直线y=-12x+b过点A(-2, 5 ),且与x轴交于点B,又知抛物线y=mx2-x+n经过点A、B两点,(1)求点B的坐标(2)求m、n得值,然后回答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纵坐标-3的点?若存在,求出该点横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其次,通过一题多解,使学生思维得到变通性的发散,即沟通知识和方法之间的联系,又开拓了解题思路。从不同角度去探察同一问题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分解因式:-a2+1

( 1 )原式=1-a2=(1-a)(1+a) (2)原式=-(a2-1)=-(a-1)(a+1) (3)原式=-(a)2+1=(-a+1)(a+1),运用非常规解法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独特性的发散,学会用前所未用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解决问题,从而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

创新活力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国运盛衰。民族兴旺,系于教育,在教学中,注重知识有机结合,注重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会对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重大意义。

上一篇:语文教师怎样表达师爱 下一篇:如何摆脱目前书法教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