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02-07 11:15:20

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即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数学教学学习方式的创新,就是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性学习,建构有利于学生发展和潜能开发的学习模式。下面就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兴趣和求知欲

1.巧设悬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内容而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兴趣。如在教授平面内有n个点,任意两点连接成一条线段,问总共能连多少条线段时,首先提出假设:假姐我们毕业已10年了,现在大家又见面了,每两人之间握一次手,问总共握多少次手?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得出结论,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兴趣。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数学创造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学生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解决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

首先出示两个问题:一块四周有宽度相等草坪的花坛,它的长18m.宽15m,如果花坛中央长方形的面积为154平方米,那么草坪的宽度是多少?某地在发展农业经济时,如果要使2006年无公害蔬菜的产量比2004年翻一番,那么2005年和2006年无公害蔬菜年产量的平均增长率应是多少?尝试由学生解决列出方程。

其次,通过观察实际问题列出的方程,对照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从而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命名;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二次项系数为什么不等于零?一次项系数、常数项是否也有限制?再请学生自编几个一元二次方程,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讨论、探究,将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二、诱导学生质疑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应当经常为学生创造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新异情境。要善于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或寻找答案。在概率教学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要在一只袋中装入若干个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而颜色不同的球,使得从袋中拿到一只红球的概率可以怎样放球?这样的问题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刨新意识,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探究。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培养质疑精神,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时,布置这样一道题:在某年全国足球甲级A组的前九轮比赛中,大连万达队保持不败,共积分25分,按比赛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一分,问该队共胜了几场球?这种短小精悍的新题,难度不大,可使一些“足球迷”即兴求解,以新引思,以新促思,以新成思。

3.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通过阅读去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应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切不可因为学生的问题与自己的备课有异同或怕影响教学进度而给予制止。寻疑贵在主动,只有具有主动积极的精神,才能寻找到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乐于寻疑,从而更乐于学习,更乐于自主学习。

三、信马由缰――让思维插上创新的翅膀

一般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可以是先联想后猜想,联想越丰富,猜想就越合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越明确。美国数学家G.波利亚说“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到这个定理内涵,在你完全作出详细证明之前,你必须猜想证明的主导思想”。由此可见,引导学生联想和大胆地猜想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开发智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不设标准答案,鼓励求异

求异是创造的先驱。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如在解决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墓碑上记载的问题时,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列方程,当学生列出方程后,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给出答案!有一个同学给出了正确答案:84。他说:我认为,人的年龄应该是正整数,而且这个正整数肯定能被方程中每个分母整除,而方程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84。所以我认为是84。这样的练习很能刺激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在教授代数式的实际意义时,鼓励学生尽量列举与自己生活有关的或是自己身边的事例,但不少于3个,且不能是同一个事例。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而且能对代数式的实际意义更加领会。

3.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如:现有A、B两名学生,A的六次测试成绩为:60、65、69、78、83、92;B的六次测试成绩为:85、83、89、91、87、94。问:你认为谁的成绩好?请说明你的理由。这样问题的设计,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上一篇: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结合传统美德教育 下一篇:教育贵在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