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大学校园中的“三育人”目标

时间:2022-02-04 07:02:19

【摘要】1.1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更为强烈 大学生不同于小学生和中学生,他们的自主意识更为强烈,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对于教师他们不再会盲从,而会根据自己已初步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

如何实现大学校园中的“三育人”目标

摘要: “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这不仅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探讨大学校园学生与中小学学生的差别入手,对更好地在大学校园实现“三育人”的目标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教书育人 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

所谓“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这不仅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如何才能较好实现“三育人”的目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相比的显著特点

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相比,不同点有很多,较为显著的有如下几方面:

1.1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更为强烈

大学生不同于小学生和中学生,他们的自主意识更为强烈,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对于教师他们不再会盲从,而会根据自己已初步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教师的所做所为进行评判,进而得出相关结论。与自己内心行为准则相符的言论他们更易接受,反之,则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1.2对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要求更高

与小学、中学的学习模式不同,在大学校园,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更多的是在课堂教学环节,而课后的互动环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自身的自觉性。学生只有主动去学、去想,才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较好地与任课教师展开互动,更好地掌握知识。

1.3对大学生的集体生活的能力要求更高

大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主要是在大学校园内,父母不在身边,因而除对学校所开设课程的自觉学习能力外,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相比,集体生活的能力的要求更高。此处所提的集体生活的能力包括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与同学融洽相处的能力,遇到挫折时的自我排解、自我安慰能力等。

综上所述,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若想在大学校园较好实现“三育人”的目标,需要立足现实,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2.在大学校园更好地实现“三育人”的对策

2.1以启发式教学代替灌输式教学

在教书育人方面,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应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启发式的教学取代灌输式的教学。在小学、中学时代,由于时间充裕,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讲述同样的知识点,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加强理解的目的。但在大学的教学环节中,一门课的学时是固定的,不可能再采取小学、中学时代的那种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够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除讲述该门课相关的知识点外,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该门课的合理方法,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课后自主学习过程中,也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做好学习引导工作,比如说,告诉学生在该门课的学习过程中,课后可以去图书馆查阅哪些方面的资料从而帮助理解;此外还应告诉学生正确认识不同的学习环节,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比方说明确告诉学生,在教师的授课环节中应该达到的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底限,在课后自学环节中、考前复习环节中又该实现什么目标。可以说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环节中丧失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是觉得课堂所授内容难以理解,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丧失自信,进而厌学。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在上课环节中可以明确告诉学生不要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不理解是正常的,因为初次接触以往没接触过的知识点觉得陌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关键是要耐心听下去和学下去。教师应尽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只有这样,教书育人的效果才会有良好体现。当然作为教师本人,在授课环节中,也应注重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不断加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教养、治学态度方面严于律己,用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

2.2切实抓好班主任工作

在管理育人方面,对于大学校园来说,学生初进校园最先接触到的是他们的班主任,班级一开始的学风、班风的建设也离不开班主任的监督和引导,因此在这个环节中,班主任所担负的责任重大。对于班主任来说,应该尽量陪完学生在大学学习的四年,这样管理才具有连续性。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我觉得最基础的应该是针对刚进大学的学生的工作,应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所谓的“适应”,不单单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生活上的适应,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适应”。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往往习惯以自己为中心。在高中及以往阶段的学习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往往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诸如自理能力、自控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而这些方面的能力,往往决定了学生初进校园的适应能力。此时,家庭方面的不足,在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时,就得由班主任去尽力弥补了。作为班主任,应该关心学生的心理动态,特别是学生刚进大学期间,要同班级里的学生加强联系。尽管这些孩子进了校园,已是大学生,但他们的心理上还没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刚离开熟悉的环境,尽管对陌生的环境有新鲜感,但随着新鲜感的淡去,集体生活的不适应感、照顾自己的吃力感等一些负面感觉就会涌上心头,主要表现在开始想家、同宿舍的人之间有矛盾找班主任申请换宿舍等,此时,班主任对这些现象应理解并积极去面对、解决,不能一味斥责,应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也可以以谈心的方式介绍以往自身在这种过渡阶段的一些感受,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从而方便进行下一步的引导。在这段过渡时期,班主任工作要达到的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只有这样才会少一些矛盾,多几分和谐。此外在班级一开始的学风、班风建设环节中,一定要对学生从严要求,此时的“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对于学生本人来说,只有一开始端正了态度,在未来的几年大学生活中才能少走弯路,从而更好地学习书本知识、锻炼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其他相关能力,才能更好地为走向社会做准备;对于高校来说,这样也能更好地实现管理育人的目的。

2.3大力提倡奉献精神

在服务育人方面,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高校不同于社会上的其他以营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更好地向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在这个环节中,每位教师所承担的责任都不容小觑,在各项工作中对教师的奉献精神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每位教师应将自己定位在一切服务于教育事业的宗旨上,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之中。当学生心理上存在障碍时,班主任、辅导员或专职人员应通过与他们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心态、内在思想,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授课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引导;当学生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教师也应积极进行沟通协调,让遇到困难的学生感到大家庭的温暖,让他树立克服各种困难的信心,增强其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这些有自主意识的大学生,有大约四年的时间独立生活在学校里,在这段时间中,学校的态度、教师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其今后的工作、生活态度。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端正自身的心态,通过我们的工作,更好地实现服务育人的目的。

总而言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本职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只要做到以情育人、以行导人,就一定能更好地实现“三育人”的目标

上一篇:成人高等教育招生问题浅析 下一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