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对城市居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时间:2022-02-04 07:53:47

论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对城市居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摘要: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利用CHNS对中国城市居民的调查数据,将我国城市居民按各种人口特征进行分组,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家庭收入在个人生命中不同时期――工作期、退休期,以及从工作起进入到退休期的过程中的变动趋势,从而论述了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对居民收入长期平等的影响,得到结论: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短期内确实是家庭收入分配更平等,但长期内这种作用则不明显。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参数设计是一个十分值的认真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收入变动;转换矩阵;社会养老保险

作者简介:徐梅(1977~),女,广西南宁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数量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4-0087-03 收稿日期:2008-05-30

一、引言

现阶段,随着中国体制改革的深入,财富经济发展到了拐点,民生问题成为根本问题。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作为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要承担保障老年人生活的保险责任,还必须承担收入再分配的社会责任。在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国家,接受养老金的人数总是要比提供养老金的人数小得多,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愿意缴纳税款支持养老保险体系,而这个体系只是为了给一小部分的人提供养老金?因为,养老保险具有再分配功能: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在一定程度上可使财富在不同的收入阶层和代际之间再分配;基金制(fully funded)也可以实现财富在不同生命周期内的再分配。Casamatta,Cremer与Pestieau(2000)建立了一个可以刻画不同个体劳动生产率差异的两期叠代模型,在社会福利函数中加入再分配因素,以此分析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功能。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家Tabel―lini(2000)也设计了可以反映社会保障在代内和代际间再分配的模型,模型中养老保险税与收入成正比而养老金与收入无关,其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方面都表明一个社会老年人口比例越高,税前收入差距越大,其社会保障水平也越高。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每个人在一生中的收入具有连续性、承前性。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如何影响人们一生的收入变动?能否帮助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居民收人的变动问题是现代福利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Sho-rocks(1978),Chakravarty,Dutta and Weymark(1985),Atkinson and Morrisson(1992),Fields and OKF(1999)建立了研究收入变动的公理、定义和度量方法。当然,更深入的研究可以参见Buckinsky(2003)把变动的程度当作收入者个人特征和宏观经济条件的函数,让变动程度对个人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GDP的增长速度、失业率、通货膨胀指数、最低工资进行回归,从而找出导致各年各组人的收入变动的原因。王海港也利用家庭调查数据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居民家庭的收入变动状况。

但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社会养老保险对居民收入再分配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收入静态分布格局的影响上,而且几乎没有涉及对居民收入变动趋势的影响。本文希望能够初步研究社会养老保险对居民收入变动影响,从而讨论起对社会居民收入的长期平等的作用。

本文第二部分介绍收入变动的研究方法,第三部分将中国城镇家庭按家长的特征分为不同的类型,并按家长年龄将这些家庭分为两个时期均处于工作期或处于退休期,以及前一个时期处于工作期后一个时期处于退休期,研究这些家庭由于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家长特征不同时的收入变动趋势。进而分析社会养老保险对居民收入长期平等的影响。

二、收入变动的研究方法

通常用来衡量收入分布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是基于横截面数据的分析指标,并不能反映长期内的实际不平等,而且有可能引起误导。为了更完整地反映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需要利用模块数据(panel data),来计算收入的变动。收入变动研究同一个人或同一组人不同时期的收入在同一群体收入分配中位置的变化,如:任意给定群体中有多大比例的贫困家庭会在下一年中继续陷于贫困,多大比例脱贫,又或者多大比例的富裕家庭能在以后的几年中一直保持富裕。

(一)样本数据的构建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联合对中国经济、人口、营养和健康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跟踪调查(ChinaEconomic,Population,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以下简称为CHNS,详细介绍请看www.cpe.unc.edu)。该调查虽然侧重于中国人口营养、健康和医疗保健方面,但是也对中国人口的特征、收入和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文就是参考了调查中关于这部分的数据。由于目前中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在城市设立得更早,农村刚刚试行,其效果还有待观察,因此本章主要对城市方面的人群特征、收入水平进行分析。本文使用CHNS数据中城市居民的资料来分析工作期和退休期的收入变化情况。为了研究以家长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不同区分的家庭收入变动模式,本文将家长的资料和家庭收入合并。

(二)研究方法的描述

与贫困和不平等的概念不同,收入变动至今尚没有统一的理论。据Fields(1999)的综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定义了收入变动多种概念,并有相应的度量方法或模型。据Shorrocks(1978)论述,常用时间依赖来定义变动,并用转换矩阵度量变动的程度。时间依赖(time-dependence)衡量个人和家庭现在的福利由过去决定的程度。收入变动的时间依赖可由一个定义收入从x――y转变的转换矩阵(transitionmatrix)p(x,y)=[pij(x,y)]表示,其中x和y分别是起始年和结束年的收入分配,x――y表示收入分配从起始年的x转变到结束年的y,pij(x,y)表示在起始年的分配x中处于第i等级的家庭在结束年的分配y中转变到位于第j等级的概率,m是收入分配从低到高的等级数量。根据定义对于所有的i,有

有两种极端的情形,一种是所有家庭的位置在两个时期都没有变动,后一时期的收入位置完全依赖于前一时期,这种情形称完全的时间依赖(perfect time dependence)。转换矩阵是一个单位阵,对角线上的元素都是1,其他元素为0。与此相关的是完全的反时间依赖(perfect negative time depend-ence),后一时期的位置与前一时期完全颠倒,反对角线上的元素为1,其他元素为0。这种分配也和时间有关,只是与前一种相反罢了。一个社会的分配与这两种矩阵越接近,那么从时间依赖的意义上说,这个社会的分配越缺乏变动。另一种是真正的非时间依赖(time independence),结束年的分配与

起始年的分配在时间上完全无关,不管起始年的收入位置如何,在结束年所有的收入位置上,有相同数量的家庭。可以用转换矩阵的chi-square值来度量这种接近的程度。如果是一个五分位的矩阵:

上式度量了一个分配的转换矩阵与完全的非时间依赖矩阵的距离。进而,利用x2可以比较两种不同的变动情形,x2越大表明与完全变动矩阵的距离越大,越具有时间依赖性,因而变动越小。略作变化成1-x2,值越大表示变动越大,越具有变动性,反之,越具有不变动性或稳定性。

三、按家长特征分组的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变动模式

我们将CHNS样本中对调查的城市家庭按家长的教育水平、工作类型和所在地区分组,表1详细列明了各组的收入变动。处于工作期的家庭,如果家长教育水平低。则家庭相对贫困,而且脱贫机会小,如果家长教育水平高,则家庭相对富裕,而且更容易持续富裕。处于退休期的家庭,无论家长教育水平高低,贫困家庭都比较多,所不同的是,教育程度低的退休贫困家庭脱贫机会小,教育程度高的退休贫困家庭脱贫机会大。从工作期进入到退休期的贫困家庭一般无法改变贫困的现实。

处于工作期的家庭,1997年以前家长在国有部门工作的家庭有比较小的机会能脱贫,而在非国有部门工作的家庭有比较大的机会能脱贫;1997年以后则截然相反,家长在国有部门工作的家庭脱贫机会大于在其他部门工作的家庭。从工作期进入到退休期的家庭,家长在非国有部门工作的家庭如果工作期内处于贫困状态,很有可能进入到退休期后仍然处于贫困状态,而家长在国有部门工作的家庭在1997年以前,如果在工作期内处于贫困状态,退休期后容易脱贫,1997年以后脱贫机会降低。

无论是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在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处于工作期的家庭中富裕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重大于贫困家庭。1997年以前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贫困家庭的脱贫机会比较小。1997年以后脱贫机会大大增加。处于退休期的家庭贫困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重大于富裕家庭。1997年以前,处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退休贫困家庭脱贫机会比较小,处于中西部地区的退休贫困家庭脱贫机会相对大一些;1997年以后则正好相反,处于东部地区的退休贫困家庭脱贫机会增大,处于中西部地区的退休贫困家庭脱贫机会减小。从工作期进入到退休期的家庭,如果是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工作期间贫困会导致退休期间继续贫困,在东部地区,1997年以后,工作期间贫困的家庭进入退休期后的脱贫机会变大。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1997年是一个分水岭。我国在这段时间国有企业的改革更加深入,伴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建立新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新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立之前,我国的养老保险服务的对象基本只局限在国有部门的职工。所以从工作期进入到退休期后国有部门的职工更容易脱贫,但是随着1997年改革的深入,下岗人数的增加,国有部门的职工在退休后更容易陷入贫困。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是各省统筹的,它的建立、完善是以本地区经济条件为依托的,所以东部地区在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以后,贫困家庭的脱贫机会增大了。

我国在1997年建立的养老保险体系,对收入分配的变动产生了影响,使得分配在长期内究竟比在短期更加不平等了,还是更平等了?

本文将短期比较和长期比较同列于表2中,包括7个起始年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和7个起始年和结束年的平均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2000年以前,平均收入的基尼系数均小于起始年份的,说明两年平均的收入分配比起始年的分配平等,2000年~2004年平均收入的基尼系数大于起始年份的,说明该时期收入更趋向于不平等。

四、结论

本文将中国城市家庭分为处于工作期、处于退休期和从工作期进入到退休期三种类型,考察了1989~2004年7期这些家庭收入的变动,变动在各类家庭和各分组家庭之间表现得并不一样,有快有慢,对长期平等的影响也不一样。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经济制度大幅变革的时期,也是我国建立混合式的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时期,收入的变动恐怕主要是由于经济市场化导致的收入来源和获得收入的要素的变化,以及社会养老保险对收入的再分配所造成的。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处于退休期的家庭中贫困家庭相比工作期的贫困家庭在全部家庭中占的比例更大,而且脱贫机会比较小;处于工作期的贫困家庭在长期来看脱贫机会比较大;如果工作期就贫困的家庭,进入退休期有40%以上仍然持续贫困状态。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生命周期理论,贫困家庭进入退休期后几乎没有办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生活状况,只能通过社会养老保险的扶持。当然,值得肯定的是,社会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作用增大了贫困家庭进入退休期后的脱贫机会。提高社会统筹比率,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按照工资等级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缴费率与工资报酬相关联的累进制,或者养老保险替代率与工资报酬相关联的累退制,来缩小收入初次分配的不平等。

第二,工作类型和地区因素对收入的影响以1997年为分水岭。1997年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前,家长在国有部门工作的家庭有比较小的机会脱贫,而在非国有部门工作的家庭有比较大的机会脱贫;1997年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则截然相反,家长在国有部门工作的家庭脱贫机会大于在其他部门工作的家庭。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双轨制”不能不被再次提及,由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计划和企业的退休计划不一样,社会养老保险的城镇覆盖人口与全部人口的缺口严重,导致了社会养老保险的二次收入分配没有发挥作用。因此,打破“双轨制”,逐步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养老保险参数设计应该增加激励效果,鼓励更多的私营个体企业和个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提高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第三,1997年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退休贫困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重要大于富裕家庭,不过脱贫机会也有所增大;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退休贫困家庭脱贫机会有所减小。如果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期间贫困的家庭会导致退休后持续贫困;如果是经济发达地区,工作期间贫困的家庭进入退休期后的脱贫机会变大。社会养老保险以各地区为统筹,经济发达地区以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依托,养老保险的社会负担相对较小,财政可以更多地提供支持,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更为完善,因此更能帮助贫困家庭在退休后摆脱贫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工作期内的贫困家庭可以预见,在退休后有极大可能仍然陷入贫困,他们更需要社会养老保险的二次收入分配向他们倾斜。政府或学者也意识到,未来养老保险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系统,提高统筹层次,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省级统筹,并为跨省社保关系转移提供新的建议,逐步实现全国范围的社会统筹,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的全社会供给功能。但是,建立全国统筹的信息技术支持并不困难,困难在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初次收入分配,以及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再分配不平等,尤其是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金额和标准不同,地区之间社保关系的转移时产生的养老金差额由谁来填补?用人单位肯定不愿意,只能运用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来补足中间的差额,这无疑又加大了国家财政的负担。

第四,教育程度差异也会影响到收入初次分配和社会养老保险二次分配的平等性。如果贫困家庭的教育程度高,则脱贫机会比较大;反之,教育程度比较低,一般仍然会持续贫困。所以通过给低收入的年轻人提供教育、培训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或者收入增长速度,将会比直接给予他们财政补贴更有效果。

总而言之,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在短期内确实可以使家庭的收入分配更平等,但是在长期内,尤其是社会养老保险自1997年改革后,对收入的平等分配作用有限,并且该时期的收入变动使得收入分配更不平等。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的二次分配在不同经济类型之间,不同地区之间是不平衡的,这严重阻碍了社会养老保险对居民收入变动长期平等的影响,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率和社会统筹比率,以及养老保险的缴费和养老金的计发办法仍有待商榷。

(编校:书明)

上一篇:区域经济差异及其适度区间的确定 下一篇:我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