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手段的类型及对策

时间:2022-02-03 02:03:08

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手段的类型及对策

【摘 要】 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手段有传统作弊手段的“单打独斗性”和现代作弊手段的协同趋势。加强监考能使问题得到最直接、最有效的改观。但从制度层面来看,严密的组织工作让试图作弊者无机可乘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随着作弊技术和作弊工具的日益先进,防弊技术也需要不断更新。

【关键词】 大学生考试;考试作弊;类型;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针对不同的考试作弊手段种种

考试作为学习效果和资格水平的评估检测方式,在古今中外的学业评估、官员选拔、职员聘用、升学、晋职以及工作评价等过程中广泛使用,在教育、社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领域,考试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深刻地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的发展[1]。在目前形势严峻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考试从其目的性来看,除了为取得学历学位所必须的课程考试之外,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入职考试。大学生参加课程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毕业证、学位证,进行入职考试的目的是为进入理想的行业工作做准备,当然,大部分大学生只有先毕业才能就业。而对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有的学校将其与学生的毕业证、学位证挂钩,有的学校并没有作要求,但用人单位却将其作为招聘人才的条件,因此,其到底属于课程考试还是入职考试,只是认识的不同,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不管是课程考试,还是入职考试,其考试形式、难易程度、学生对其认识及思想重视程度,都会影响考生作弊的动机和行为。

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浸染、滞后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不合理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引导等都可能导致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出现[2],但考试作弊的危害性是不容置疑的。考试作弊破坏考试公平、侵犯其他学生的利益、损害学校的声誉、降低高等教育的公信度,甚至造成学风、教风、政风、世风的浮躁与恶化,因而应该引起高校、教育者、受教育者、家庭等多方面关注。2008年,浙江大学的冯利君对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15所不同层次院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5.4%的大学生有过作弊经历[3]。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趋于普遍日益成为共识,作弊的方式也多样。传统的作弊手段主要包括偷看、夹带、传递、刻桌印/手记、代考/替考、违反考场纪律、手机作弊、换卷及其他类型,这些传统的作弊手段主要存在于大学生的各种课程考试中。学生用这些手段进行课程考试作弊最直接的诱因是他们能够运用这些手段很容易找到试题答案。而与之相对应的入职考试,从考试的环境、方式、内容等方面来看难度都大于课程考试,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手段也趋于隐性化、智能化,通常使用磁共振耳机、骨感耳机、针孔摄像头等先进的作弊器材与外界传递试题及答案来完成作弊过程,当然,这些现代作弊手段使用成本高,但“收益大”,所以,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冒此风险。总之,高校大学生针对不同的考试采取不同的作弊手段:相对容易的课程考试,较多地体现传统作弊手段的“单打独斗性”;相对有难度的入职考试,较多地采取现代作弊手段,体现其协同趋势。

二、高校对学生不同的作弊手段采取对策

大学生课程考试的出题、考试、阅卷和成绩登录等环节主要由学生所在的学校组织,高校在遏制考试作弊的行动中更具主动权。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剖析大学生作弊的动因,提出了各种应对大学生课程考试作弊的对策,普遍认为高校应从以下方面来使学生不想作弊、不用作弊、不能作弊、不敢作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善考试体制,完善评价体系;加大监察力度,加强监考培训;规范考试制度,严肃考风考纪[4]。上述对策建议的落实都会使得考试作弊问题得到改善,但大多涉及相关各方的思想问题,更具长远意义,很难“立竿见影”。加强诚信教育只是预防作弊的辅助手段,不可能杜绝作弊,而且当作弊带来的收益大于其风险时,诚信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通过提高惩罚力度也不可能解决问题,因为无数实践已经证明,无论处罚多么严厉,带有侥幸心理的应试者大有人在[5]。改革考试方式涉及教学改革的推进,更是战略工程。所以,从课程考试学生利用偷看、夹带、传递等传统作弊手段的特点来看,加强监考能使问题得到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改观。但从制度层面来看,严密的组织工作让试图作弊者无机可乘才是解决作弊问题的关键,就这一点而言,入职考试的很多做法值得借鉴。

与课程考试相比,大学生入职考试的组织更为严密,这体现在试题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考号生成的随机性、座位编排的技术性、监考培训的重视性、防弊技术的先进性、阅卷及成绩登录的保密性等。尽管这些入职考试在考前、考中、考后等环节的组织更严密,但各种电台、网站频繁曝光的“高科技”作弊器材见证了这些作弊手段的隐蔽性、智能性、协同性,这些现代化作弊手段使用范围广、影响大,甚至可以异地操控,其危害不容忽视。其中最常见的是考场内外的协同。考场内外协同作弊是一种组织结构复杂的作弊形式,它由三个环节组成,即试题获取、答题和传送答案,试题从考场内到考场外、答案从考场外到考场内的传送过程主要是使用经过高科技包装的橡皮、圆珠笔、眼镜、钱包、隐形耳机等作弊器材通过无线微波视频、音频来实现。这种作弊手段的隐蔽性往往使监考人员很难发现,所以,实践中主要通过使用屏蔽器拦截、干扰作弊信号的传递。屏蔽就是对两个空间区域之间进行金属的隔离,以控制电场、磁场和电磁波由一个区域对另一个区域的感应和辐射。屏蔽技术是在普通非屏蔽布线系统的外面加上金属屏蔽层,利用金属屏蔽层的反射、吸收及趋肤效应实现防止电磁干扰及电磁辐射的功能。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效防止了现代化作弊手段危害性的蔓延,但随着作弊技术和作弊工具的日益先进,我们的防弊技术需要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 刘朝亚,王润孝,支希哲.以优化课程考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1.3.

[2] 安玉发,郑培爱,卢兆彤.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 张玉虎,卢旺.大学生考试作弊动因及应对策略[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4).

[4] 裴丹红.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防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2).

[5] 游兰菊.考试及成绩管理过程中的防协同作弊技术及其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作者简介】

田 娜(1983-)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管理学硕士,西安文理学院商学院助教.

上一篇:现代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策略初探 下一篇:军人忠诚观的内隐研究基础和研究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