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理论与实践模式的探讨

时间:2022-02-02 12:11:40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理论与实践模式的探讨

摘要: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教学和实践环节普遍存在的若干问题出发,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方面入手的一些改革策略,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这些策略分别是对理论教学内容上合理布局、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因材施教,进行差异教学、实践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及对学生编程与调试能力的培养等改进策略。

关键词:理论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模式;因材施教

一、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高校重要的基础课程,它通过Visual C++6.0的运行环境,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不仅熟练的掌握了《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语法和数据结构,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算法的设计与实现,为学生将来能自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高级语言进行编程的第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也是大学本科学生进行计算机二级考试中设置的计算机编程语言之一。其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因此,改革《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授课体制,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的学习。

如何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设计与调试程序的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

二、现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授方式的不当导致学生的学习问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上课时主要采取边讲授、边演示的方式,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所以教师讲授时如果把握不好教学知识点的难易及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很容易让学生感到该课程知识点散乱,枯燥无味。学生们只是在感观上理解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但并不真正掌握编程的技巧和方法,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学习,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实验题目选择不当产生的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实验普遍为“命题型”实验,教师根据讲授的内容,指定几个实验题目要求学生完成,以此来验证所学内容中的一、两个重要的知识点。这种“命题型”实验虽然对学生熟悉知识点和掌握简单的程序设计技能有益,但也存在致命的缺陷。首先,“命题型”实验之间无连续性,这就导致学生在做完本学期的十二个实验之后,依然不知道如何去编制一个完整实用的程序,没有一个整体的设计思路;其次,“命题型”实验的实验结果往往是唯一确定的,若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就意味着学生的程序有错误,这种实验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它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学生成为老师的提线木偶;再次,这种相互独立的实验很难保证实验内容的完整性,使得学生有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同时,由于学生数量相对较大,教师难以经常接触和详细了解大部分学生,导致缺乏对每个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客观而准确的评价。针对上述问题就需要教师对现有教育方法、讲课内容、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通过对课程教学、实验教学上的改革,使得学生在牢固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加强对编程能力、调试能力培养。

三、教学改革中采取的对策

1.理论教学内容上合理布局。目前,《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偏重C语言语法知识的灌输,教学用例组织缺乏前后照应,个别用例不太适合当前大学生的知识背景,不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理解和消化。因此,如何精选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教师备课和授课的重点,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重视教材,但又不能盲目的依赖教材,更不能照本宣科。因为各个专业的学生对于程序设计应用的领域和深度的要求都有所差异。因此,教师首先需认真研究教材,掌握教材中各章节的要点及联系,滤清线索。然后,在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教材的前提下,结合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设计,重新整合。譬如对《C语言程序设计》的语法内容以够用为标准,不要面面俱到,对不常用、难理解的语法不作重点阐述,只需教会学生今后需要时如何去查找即可。对于学生应该掌握而教材中没能详细阐述的内容,教师应在备课时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予以适当、适度地补充,并选择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用例来展示其应用,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获得全面合理的知识和规范系统的编程理念。

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传统的先语法后编程的教学模式,注重算法的讲解,首先以“启发式”教学法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按高级语言设计的思路分析问题,强调其与纯数学领域的分析方法的差异,并写出算法步骤,然后再基于C语言的语法规则编写代码。语法规则贯穿与问题实例中讲解,通过C语言常用语法规则在具体程序中应用,将语法规则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实践证明,这种“注重算法,在用中学语法”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积极性。

2.“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鉴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培养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和学生对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知识掌握的差异较大的事实,互动探讨的模式在教学别重要,由此“问题探究式”教学法适应课程特点,既有效改善填鸭式教学模式,又重视了学生自然存在的基础差异,尊重个性。其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探究,最终得出解答,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要想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好,就要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去质疑。而“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是抓住学生思路的最佳教学法。例如在介绍程序设计的分支结构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分支结构类型的算法的设计,就以他们熟悉的求ax2+bx+c=0二次方程的根的问题入手,请学生回忆数学上的求解公式并试图用C表达式书写出来。很快学生就得到了a>0时的两个实数根的C表达式。紧接着询问学生a

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基本内容和实例,将重点、难点在黑板上板书讲解,既避免了黑板教学信息量小和无法动态演示程序的问题,也解决了多媒体教学中交互性内容缺乏和被动大量灌输信息的问题。也可以将一些平时学生易出错、易混淆的问题提出来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和提出解决方案。如可能的话,在课堂上抽出几分钟,让学生上台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大家听也是一种很好的自主学习的方法。这样可以迫使学生养成课下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因材施教,进行差异教育。“因材施教,差异教育”策略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调整授课内容和进度,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的状态掌握所教授的知识。首先,在课前应对学生的心理和前序课程的设置情况有个初步的了解。其次,要精心安排授课内容。课堂内容一定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动不动就分析程序代码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丧失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教师授课时应当边分析问题边书写代码,并通过讲述或引导学生理解每条语句或每个模块的意义,尽量做到最直观的教学效果。最后,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譬如课堂用例要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之能产生浓厚的兴趣;作业要给学生留有思索和发挥空间,不宜过多、过大;讲课过程中要多注意学生的反馈,并随时调整授课的节奏和内容;IT领域是一个更新极快的领域,新知识、新观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教师将它们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上一篇:信息时代下广告学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研究 下一篇:培养中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