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老师的影子

时间:2022-02-01 07:13:26

学生是老师的影子

常言道,徒弟随师傅。学生在很多细节方面与自己的老师极像,动作、习惯、语气、笔迹等等,笔者有个朋友与他的班主任走路时甩手的姿势都一样。可以说学生身上的很多优点来自老师,同样,学生身上的很多缺点也来自老师,学生就是老师的影子,所以在批评学生、指责学生的时候,老师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

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而老师是否具备终身学习的动力

老师经常指责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情绪严重、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不够等等,很多学生确实感觉不到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有个学生对我说:“真盼望世界上没有灯!”我很惊讶地问“为什么?”他的回答让我更惊讶:“没有灯我们就不用上晚自习了!”

学生没有学习源动力的原因何在?原因很复杂,但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教育者本身,老师是否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很多老师把学习定位在生存需要及完成上级任务上,经常听到有的老师埋怨:“整天这么忙,还培训学习!”老师的学习是被动的、是痛苦的,在老师这种情绪的感染下,我们的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吗?教师没有读书的习惯,没有终身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爱学习是不可能的。如果把学习当作一项艰巨的任务和谋生的手段,对任何人来说,学习都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老师都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学生也不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更难以体会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玩数学”的美妙境界。

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但因为学习热情不足,导致教师缺少广阔的知识背景,视野多局限在与本学科教材内容和考试有关的知识上,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就更少,这样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培养起广泛的兴趣呢?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呢?

二、学生缺少创新能力和问题意识,而教师是否具有创造的热情呢

老师经常感叹学生缺少创新能力和问题意识,报怨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举一反三,更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对有些学生更是插上智力偏低的标签。令人费解的是,求知本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从会说话开始就问个不停,一问到底,问得大人们都无法回答。可是接受了规范的学校教育以后,孩子的好奇心呢?孩子的异想天开呢?孩子那颗敏感的童心呢?这种可悲的现象不也是教育的“巨大成果”吗?

反思我们教育者,我们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呢?老师对万物是否保持着好奇心呢?老师对新事物是否保持着敏感度呢?老师是否保持着独立思考习惯呢?普遍的现象是,教学工作因循守旧,面对困难拖拉、逃避;备课有没有灵感,没有热情;不能创造性地使用资料和教材;死守十几年的讲课习惯,一说课堂改革就大加批判:“现在的教学方式就挺好,乱改!”难以接受新东西,对课程改革等新事物持消极态度。评课发现不了深层次的问题,找不到教育研究课题。北师大王磊教授在对山东省的老师进行新课程培训时,讲完后留下20分钟让老师们进行自由提问,在近10分钟时间,几千名老师无一人提出问题,最后王磊教授不得不困惑地进行了自问自答式的总结,匆匆结束了培训。

我们的教育给了学生多少试误的机会,给了学生多少自我选择的权力,我们的学生在已经安排“得极其到位”的学习环境下,有创造的可能和必要吗?学生的缺少自我反思,老师是否习惯于教育反思?老师的创造热情随着繁重的、单调的教育劳作而消失殆尽,个人生活也缺少应有的色彩和开拓精神。教师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没有创新精神,就不会点燃学生创造的热情!

三、学生缺乏动手和应用能力,而老师是否经常以探索的态度对待实际问题呢

中国学生考试水平高而动手能力差是公认的。我们的学生具备很强的做题能力,但一遇到实际问题便束手无策,在纸上分析实验的能力很强,一动手就笨手笨脚,这个问题已成为中国教育界反思的焦点问题。这种现象受应试教育的巨大影响是显然的,是老师难以改变的,但问题不能完全归究于应试教育。

反观我们的老师是否也存在类似问题呢,教学方法本身是不是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就存在很大缺陷?孔老夫子提出“学而时习之”,但是物理老师、化学教师不会做实验,解释不了身边的常见现象;生物老师和地理老师一起外出旅游,走不出一个小树林;语文老师写不出象样的文章;政治老师对生活中的简单经济现象不能做出解释等等,老师不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与本学科有关的基本问题,这已不是个别现象。老师是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学生缺少动手和应用能力就不足为奇了。所以,老师是学习者,老师是研究者,老师也应该是实践者。

四、学生情感冷漠、难以教育,而教育者本身是否也存在情感上的问题呢

有很多学生,成绩优秀但对老师的感情非常淡漠;很多学生缺少同情心,许多让人感动的人和事,他们却觉得无所谓,甚至不能说他们是心地善良的人;缺少基本的责任感,无论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自己,轻视生命价值,虚掷青春、及时享乐,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行事,更不要说为了他人而牺牲个人利益;不少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差,意志薄弱,爱走极端,逆反心理严重;缺少感恩之心,对家长的付出视为当然而不思回报,对老师的辛勤劳动视为应该而不领情,对他人的帮助坦然接受而不感激。这种现象确实让老师感到束手无策和寒心,反思我们的教育,方法与目标是否越来越远了呢?是否把某些最重要的东西给挤掉了呢?

为分数而战,为分数而活,其它的东西不重要,有些老师认为,搞卫生占用学习时间,整理内务占用学习时间,搞活动占用学习时间,听报告占用学习时间,看电视占用学习时间……,只有学习是正事,其它东西都会占用学习时间。分数至上,分数代替一切。学习成绩不好是大问题,不乐于帮助同学是小问题;学习成绩不好是大问题,不热爱劳动是小问题;学习成绩不好是大问题,不关心班级事务是小事。没有比学习成绩下滑更严重的问题了!

教育忽视了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忽视了学生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厌学情绪蔓延,使老师想要达到的基本目标――认知目标也不能完全有效地实现。课堂上缺少学生的情感交流,缺少让学生心动的东西,缺少做人的教育,不少学生不仅考不上大学,也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老师找学生谈话时,一般都是因为学生违反了纪律或学习成绩出现了问题,平时很少与学生谈笑风生、平等交心。当学生认为老师的教育只是为了成绩,甚至误以为学习是为老师学的,他们对老师的付出只有憎恶,还会有感恩吗?这样的教育当然收效甚微。我们给予学生的关爱很多,但这些关爱让学生太沉重、太痛苦、太难接受了!

可以理解的是,老师们被教学成绩所困,个人的精神生活极度贫乏,除了教学很少有个人兴趣,很少与家人进行情感交流,老师本身就生活在一种情感缺乏的状态中,没有情感的教育怎会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当然,本文仅从学生出现的问题来探究教育者本身的不足,实际上,学生的很多优点也是在潜移默化中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教育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好的教育能成就学生,运用不当也会伤害学生。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老师对学生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都要引起教育者足够的重视,在学生身上我们确实能够看到老师的很多影子!

上一篇:音乐教学智慧三环节 下一篇:新课程下的班主任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