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讲论语观后感

时间:2022-02-01 06:23:31

观于丹讲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正确对待的认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常言道“知足者常乐”,知足的女人是最幸福的,那么为什么不让自己做个最幸福的女人呢?

于丹讲〈论语〉》用白话诠释经典,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作者用最朴素语言,穿插了很多简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讲述了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和人们说过的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使我学会如何用孔子的话理解生活,使我重新审视以什么样的心态重塑自已的人生观,明白了在工作和生活中怎么样才能学会快乐。

原来在电视上看百家讲坛,看于丹讲论语,如今我们二中学校每天吃晚饭时间都播出于丹讲《论语》,2013年在北师大读博入学时,于丹教授给我们博士班上过《国学》课,现在每天傍晚在二中校园内观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仔细倾听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了。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通过她的讲座,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她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她阐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内容,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观看了《于丹〈论语心得〉》,于丹教授用白话诠释经典,让我感悟到的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让我对《论语》有了认识,明白了其中的真谛,明白了在工作和生活中怎么样才能学会快乐。令我感触颇深。

其中之一,老和尚背姑娘过河的故事让我理解了“仁者不忧”的境界;国王寻找三个久思不解的哲学问题答案的故事让我明白如何做一个仁爱之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对待同事、朋友、邻居,都要以一颗仁爱之心去为他们考虑,要充分体谅到别人的难处,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同。

其中之二,网球明星和女孩买头花的故事告诉我应该以开阔的心胸去面对生命中的缺憾。告诉了我,如何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在工作和生活中,会经常会遇到不足和遗憾,那么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如果纠缠,那只能加重苦痛。其次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个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其中之三,一条小街上三家裁缝店挂牌子的故事,使我明白了如何做一个君子。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对自身道德修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追求自我理想和目标的时候,心中始终要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心中始终要怀有长远利益,国家、集体的整体利益。要学会认真倾听,能理解和尊重每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能坚持自己的观点。 书中这样的小故事讲了很多,茶师为了最有尊严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让我看到了心灵勇敢的力量;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与通往这座佛像的用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的故事让我明白内心要平和,要看到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有不同的快乐,要知足常乐。

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许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在现代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我们对圣贤与经典的概念也变的逐渐模糊,如何为人处世、以何种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似乎都已变的模棱两可。《论语》里面教给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在现实生活中,我总会遇到一些自以为是、恃才傲物的人。他们自以为懂得一点就夸夸其谈,其实这样的人很可悲。他们显示的其实正是他们所缺乏的。《论语》里的故事教育我:为人处世一定要低调、谦和,切忌妄自菲薄或自视甚高。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强中更有强中手。为人处世虽不能妄自菲薄,也不可自高自大,不要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从而高看自己,小看别人。做人要谦和、宽厚,千万不可恃才傲物。人不论地位尊卑、财富多寡、文化高低、体貌美丑、衣着丽陋、职务高低,人的自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人的核心价值的体现。一个人应该拥有自己的自尊,应该用心去维护自己的自尊

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没有荣誉和鲜花,但不能没有自尊。不管别人尊不尊重你,首先你自己一定要尊重自己。只有自尊的人才懂得尊重别人,也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松——自尊,不失其青翠;竹——自尊,不失其节操;荷——自尊,才会出污泥而不染;梅——自尊,才会孤芳凌霜众人赏。

人的自尊其实是一种内涵丰富的修养:自尊是从不趋炎附势、背躬屈膝;不会为尘嚣所乱心、不会为诱惑而动摇、不会为权贵所折腰。 拥有自尊、时刻维护自尊的人做人的准则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基本的人格;真诚正义,善解人意,助人为乐,是为人处世的前提;诚实守信,与人为善,是与人交往的准则。幸福不分贫富,自尊自信不依赖他人。

为人处事靠自己,背后评说由他人。有时我们太在意耳边的声音,决策优柔寡断,行动畏首畏尾,最终累了心灵,困了精神。就算你做得再好,也会有人指指点点;即便你一塌糊涂,亦能听到赞歌。能够拯救你的,只能是你自己,不必纠结于外界的评判,不必掉进他人的眼神,不必为了讨好这个世界而扭曲了自己。我可以没有条件,没有运气,但我不能没有憧憬,没有志气,没有自信。而我

要想拥有一份自尊,我就得先尊重别人,只有我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我,而且我还得做到即使是面对权贵也要不卑不亢。只有我自尊自信才能承受生活的考验, 博士导师常常教导我:“自尊是养成的,尊严是炼就的,自尊在于修养,尊严在于品行,有尊严就有自尊,有自尊不定有尊严,但要赢得尊严。自信是每个人所不可或缺的。有自信才有理想,才有希望,才有取得胜利的希望

。莫为失去什么而烦忧,因为我时刻都在失去;莫为拥有什么而得意,任何的拥有都是如此的短暂”。每当想起那些陪伴我的,哪怕再不起眼,我都心存感激,我为我自己的付出和收获而淡定。我艰难地往前走着,并不是因为前景灿烂,而只是因为我舍不得曾经的付出,所以我该坚持时坚持,该放下时一定要放下。我就获得了一份属于我的自尊自信。这就是我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困境面前的我千锤百炼、被人误解时我的无奈之感、迷失时的困惑心境让我更加成熟,微笑着面对每一天;人生路上我的生活才会绚丽多姿,才会展现出我卓越的风采。

上一篇:精忠岳飞观后感 下一篇:社区妇女群众的好姐妹(街道妇联主席典型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