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的一点探索

时间:2022-01-31 12:27:38

多媒体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的一点探索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综合使用,必将推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进步。本文就多媒体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作文教学;多媒体;综合素质

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给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它另辟蹊径,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冷漠、呆板的面孔,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为贴近学生的实际。为作文教学的“顺风而呼”?和?“登高而招”,提供了十分便捷高效的工具,使得作文教学改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

一、拨动心弦诉衷情,触及实际写真话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是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来讲解写作知识和技巧的。许多学生知识面狭窄,作文时可利用的信息贫乏单一,对生活的体验浅显被动,?“无话可说,无从写起”。学生把“背、抄、套”当成了作文的法宝,勉强写出来的作文也大多是无病、空洞矫情的,以致于千人一面,毫无个性和新意。难怪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

而多媒体辅助作文教学就有利于解决这个难题。利用多媒体提供视听、动态甚至动画组合的作文情境,用多种感官可以多向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调动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写作,从而写出依题合意的佳作来。

多媒体辅助作文教学具有以下的作用:

1、图文并茂,声形俱备,丰富学生感知。

感知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整体的反映,它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学习是从感知开始的,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是通过多种感官共同获得的。请看下表:

人的各种感官获得知识的比率

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比率?83%?11%?3.5%?1.5%?1%

“风动荷溢香,云淡月增辉”,利用多媒体中光、声、电等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声形俱备。利用多媒体教学作文时,教师根据多媒体集声音、图画、文字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大量的信息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音像手段呈现,使丰富的生活成为学生多彩的书本,将生活本身、事物实貌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作文教学活动,全面感知学习对象。学生眼耳并用,视听结合,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得作文教学内容具有无穷的张力,学生乐于从中享受审美的乐趣,接受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2、再现场景,引起注意,激发写作兴趣。?

以往学生阅读作文的内容,总是显得兴趣不浓,而现在,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的友好交互界面和超文本结构提供大量的素材给学生,给的材料可以是文字的,图画的或图表的,还可以是动画的,影像的。通过多媒体再现场景,能较好地解决写作中的重点难点,为学生作文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因为学生在获得素材时,注意力常常容易被新奇、具体、强烈、鲜明、动态的刺激吸引。多媒体以其绚丽的色彩、活动的画面等,刺激着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引起学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

那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学习的潜在意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改变了他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所处的被动地位,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主动的能力构建者。

学生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观察深刻,感受深刻,就能触发写作动机,发现题材价值,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我手写我心”,从而将作文表达的外驱动力逐渐转化为内驱动力,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言之有物,真切感人。?

二、佳作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应用多媒体教学,如幻灯投影、录像显示、录音收听等,能把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映出来,以便优化作文评改。?

利用多媒体,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欣赏大量的作文素材,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材料,然后通过键盘把作文输入计算机,显示在屏幕上。教师则利用计算机网络,针对学生习作,

加强个别辅导。教师还可以及时收集学生的典型例作,利用多媒体评

改作文,提高评改的效率。

在评改作文时,我利用Powerpoint分别列出了几个栏目:

①“榜上有名”,将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名字及其优秀习作显示在屏幕上,表扬优胜者,讲评欣赏习作。

②“绿野寻芳”,从作文写得一般的习作中找出精彩的词、句、片段,作为美点提供给学生作素材。

③“实话实说”,利用网络资源下载的优秀习作以及教师的下水作文,让学生来点评,取长补短。

④?“妙手回春”,把典型的文章病例显示在屏幕上,供大家分析、讨论、推敲、修改。通过集体评改,提高修改效率,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辅助作文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当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仅局限于多媒体技术,它的途径还有很多。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引进作文教学课堂,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效果是显著的,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

郑伟琴(1974.2--),女,江苏常州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

上一篇:珍视并挖掘化学教学中的生成资源 下一篇:从中招阅卷看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