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借与贷

时间:2022-01-28 07:30:53

上海社会朋友之间的一个交往规则是:宁当施主,不当债主。

当然,不向私人借钱并不代表上海人不爱向银行贷款。调查显示,上海人具有更频繁的借贷倾向,上海人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消费的比例已经占到了超过人口的1/4。

理性借贷,诚信交友,这日益成为上海人的主流生活模式,体现出一座商业都市的文明程度。

宁当施主,不当债主

文/何菲

上海社会朋友之间的一个交往规则是:宁当施主,不当债主。

美国学者华瑞克说过:保持友情最好的办法是,绝不给朋友任何负担,也不借钱给朋友。

上海人轻易不肯借钱给别人,也不会轻易向别人开口,在钱的问题上最好是互不搭界,免得彼此尴尬。上海人如果借钱给你,通常就没抱着对方能还钱的希望。即使你还了钱,他从心理上也会对你敬而远之。所以在上海,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典当行业都是很兴旺的。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莫求人,在上海比较通行。

困难时代上海人之间借钱的情况比现在要普遍一些,但一般是有借有还,再借不难。那时候,人的距离比现在近,借钱是友谊的体现,诚信也比现在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一般都能按时归还,且心存感激。

而如今,很多时候借钱就等于友谊的终结。

上海人的亲情友情相比其他地方显得疏淡一些,平日各自经营自己的小家小圈子,很少抱团,少了一些传统乡土意识浓郁的国人流传了几千年的“亲亲”思想。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市民阶层最早出现于上海。什么是市民阶层?就是乡下没有土地、仅依靠薪水来维持生活的阶层。在这种背景下,上海人平日理财中的危机意识比较强,每月所得相当部分会存起来防病防灾。都市工薪族挣钱不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安排,每个人都有各自难念的经,所以能用于亲友之间互相扯借的钱就十分有限。不把自己的负担转移给朋友,这是一个有善意且拎得清的人最基本的认知。

身在上海,一般人日常开销平时自己都能应付,而一旦借钱实际上就是遇上了自己应付不了的事,是很难按承诺的时间来还钱的,甚至有可能就根本还不上钱。在上海人看来,能挪出一部分钱借朋友就应该是对对方很大的恩惠,是友谊的体现,但却往往得不到对方的理解与体谅,而不能按时还钱,把友谊变成了债权。催账总是难以启齿,朋友总是躲着你,友谊到此为止。早知如此,还不如一开始就不借呢,反正借不借,朋友都是没得做了。所以逢到朋友来借钱,多数人会面露难色,借口推托。碍不过面子,江湖深一点的人通常采用是这种做法:他问你借1万,你送给他1千,以后的来往就明显少了。

如果不借钱给你,其实说明朋友对你的诚信没有信心,也就是对你没有信心。换个角度,也可以说他为了你们的友谊而不借钱给你。也或者说对你们的友谊没有信心。

所以在当下的上海,如果双方不是互为“生死契阔”的关系,只要是一开口借钱,不管实际上借没借,友情都是遭受了重伤,都是很难再复圆了。一个成熟而自重的人也是不会轻易开口提这个让朋友和自己都难堪的问题的,否则会让自己伤心,让朋友尴尬,让周围的人对自己失去信心。商业都市,别用钱来考验友谊。当友谊变成筹码时,这友谊本身在你心里已经货币化了。在上海,有些口,不到万不得已,是开不得的。

借债的日子

文/郑自华

我们家曾经举债度日,时间长达15年之久。

1958年,父亲去世了。父亲的离开,不仅给我们精神上以巨大打击,在家庭财政上,更是带来无以复加的创伤。因为,全家8口人的生活担子全由母亲一个人挑着。更重要的是,父亲去世后才一年的时间,3年困难时期就来了。

母亲是一家纺织厂的中层干部,每个月的收入108元,在当时,这绝对是高工资,可是用108元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已经不易,还要支付我们兄妹6人每个学期的读书学费,这就太难了。以1962年为例,二哥要交高中学费,每学期12元,我交初中学费6元,3个弟弟妹妹交小学学费,每人每学期3元,最小的弟弟到幼儿园,除了学费,还有书簿费,一人每学期也要一二元钱。这样算下来,开一次学,少说也要50元左右。无奈之下,母亲将自己的困难向组织上汇报,厂党委很关心,当即指示厂工会予以解决。

1965年,大哥大专毕业分到外地工作,1969年,二哥大专毕业到泰州军垦农场,1970年,妹妹到安徽军垦农场,1973年,最小的弟弟到上海近郊的南汇农场。屋漏偏逢连夜雨,旧债未去新债又增,我手里保留了几份当时的记录:二哥到泰州,家中支付的全部费用是138.07元,其中的大件是23.50元的人造革箱子。还有一份材料,是1967年的借款明细表,这年年初共有借款712元,到了这年底,尚有484元,还款速度达三分之一。

尽管4个兄妹、弟弟都到了外地,但是,大家都十分关心家中还款情况,每次写信,总是问还款进度,还积极寄钱回来。二哥到了泰州,第一次拿工资,再向别人借了点,就寄了40元回来。

漫漫长夜15年,我们一家终于等来了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这天。1975年的大年三十,利用兄妹到上海探亲、全家团圆的时候,母亲向大家宣布,背了15年的债终于全部还清了。母亲说:“希望你们记住,在任何时候不要借债,借债的日子太艰难了。”说完,母亲放声大哭。望着才53岁已是满头白发的母亲,我们也跟着掉下了眼泪。

几十年来,我一直牢记借债的那段辛酸日子,因此,抱定宗旨,坚决不借债,由于我墨守成规,也失去了很多因借债而可以改变生活的机会。1997年,我花了14万元买了一室一厅的房子,其实,我只要贷款30多万元,就可以将一个楼面买下来,这样共有两间两室一厅,一间一室一厅,然后将两间房租借出去,用出租房的房钱,再加上每个月还款一千多元,若干年后,我就拥有近200平米产权房了。

事后,当我将这一切和母亲说了以后,母亲沉思了半天,对我说:“毕竟时代不同了,借债也要与时俱进啊!”

借,只是一种雅称

文/茅永民

熟悉我的人,对我都有这样一个印象,大大咧咧,粗线条,直肚肠。没想到我也会有“隐私”。在过去十几年里,只有我和他知道,连老婆也蒙在鼓里。

那是多年前的一个下午,接到一位老朋友的电话,约我到一家咖啡店碰面。那时,电冰箱是紧俏商品,他弄到一张票子,但缺了几百块钱。不用说,是要我借钱给他补上那缺额。正巧,我几年积攒的“小金库”里正好有这笔款子,便二话没说借给了他。当时,我俩的借贷关系,就像是“求婚”,没有“第三者”。老朋友很坚定地许诺春节前一定还我。我当然也讲了些诸如“不要放在心上,这是我的私房钱,没有人来干涉”、“什么时候还都可以”之类的客气话。以后,我俩还是你来我往,一如既往。

到了春节,我突然意识到他应该还钱了,可这时,他却无声无息地“失踪”了,不来电话,更不亲自找我了……

借钱要开口,我认为这口很难开,需要勇气;而讨钱就更难了,我觉得我无论如何是没有这种勇气的。

就这样,他不来找我,我也不敢去找他。真不敢想象,多好的一对朋友,竟被区区几百块钱给活活拆散了。

直到一天,圈子里朋友聚会,出乎我意料,他一见我,竟然神情坦然,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点不提“钱”的事。也真怪,我却像欠他钱一样,只要站到他身边,就无法控制地紧张起来,生怕有什么不合适的举动引起他的误会。

这样,我们又经常在一起,也有单独见面的机会,但一直不提“钱”的事,好像这事根本不存在。

现在,只要一想起这事,心里就觉得不舒服。肚子里的肠子也无法再“直”下去了,老觉得不可思议。

这些钱是我用劳动换来的,大部分是我在夜深人静时,辛辛苦苦爬格子挣来的。好端端地在我口袋里,就被他轻而易举地拿走了,一点安全感也没有,这不就是在“偷”在“抢”吗?再一想,好像又不是这么回事,这钱,当时我是完全心甘情愿地给他的。所以,他这“罪行”又不能成立。再说,只要他活着,这“欠我钱不还”的结论就不能成立。因为,到目前为止,他“不是不还,只是还没有还”。你看,这里面还真微妙呢!谁让我当初还说“什么时候还都可以”的?

想到另一层,当时他向我借钱,光明正大,理由正当,神情自若,然而,我如果提钱,那情形就不可想象。这时的我,肯定会搜索枯肠,借词推托,需要很高的技巧。但有一点肯定,无论我说出如何周全的理由,神色肯定像是在犯罪。

有一年夏天,为了一件事上他家。一落坐,他就殷勤地打开冰箱,取出冷饮款待我。在享受冷饮时,我心虚得不敢看冰箱一眼。谁知,他的话题很自然地转到冰箱上:“这么热的天,我觉得这冰箱最管用,不能想象,没有了冰箱怎么办!”我喃喃答道:“是啊,是啊!”“你还记得吗?当时为了弄张票子,动了多少脑筋。”“是啊,是啊。”“时间过得真快啊,今非昔比啊!现在买冰箱还可以分期付款呢……”他滔滔不绝,只可惜,就是不提借钱之事。

他果真“健忘”了。

有一次,在另一朋友圈里,我无意中透露了这一秘密。要声明,我没有指名道姓。不料,我的这些“知识朋友”高谈阔论起来。一位说:“借”,只是一种雅称,“借”的理论,完全建筑在“还”的假设上,有了它,才名正言顺,理直气壮,你才会心安理得借给他。到现在这地步,是因为你分不清“借”和“要”之间深奥的关系。另一位高手说:你这人不聪明,换上我,当时就大大方方将钱送给他,因为,这钱横竖是完了,你还不如换个好名声!

真听不懂了,反而是我“错”了!

秋后账难了

文/郑树林

俗话说“秋后算账”,那账算的可是一年的总账。以前农村里种田时只有到了秋天丰收时,才能还上春夏欠下的那一笔笔债务。而大都市的秋后算账一般则是到了年终发奖、工资节余或者做生意回笼资金之后的偿还。这秋后算账在如今早已过时了,什么秋后冬后的,没钱还谁也奈何不了。

阿荣是与我从小一起长大,一起参加工作的好友,又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个体户,没多久又赶上了出国到日本去留学。我们每个同学都借钱给他,帮助他顺利出国。没过几年他从日本回来,身价百万,借的钱自然连本带息全部还清。不过,他还是孤身一人,住的是他父亲留下的老公房。那年上海的房价很低,股票市场红红火火。每次见面我们都让他先买一间房,找个女人结婚,可他总是说要在股票市场上赚上更多的钱,再考虑买房的事。然而一夜间股市大跌,进入了漫长的熊市,阿荣也好像人间蒸发一样。

忽然有一天他领着个女人来到我家,并介绍是他的老婆,我责怪他:“结婚这么大的事也不告诉一声,太不够朋友了吧。”原来,那年股票套牢,输得很惨。那时认识了现在的这个女人。这个女人在市中心有一套三室一厅办公兼卧室的家庭公司,主要是做印刷生意。受阿荣邀请,我和太太去了他们的办公室,看上去生意还蛮红火的。那天阿荣和他老婆还请我们吃了一顿海鲜大餐,太太在回家的路上说:“阿荣肯定有什么事要侬帮忙。”当时也没有在意。没过几天,阿荣和他老婆真的来了,说有事商量。原来他们准备买一台印刷机,缺少点资金来“调头寸”,于是我打电话给妻子让她将现金取出借给他们。阿荣写了借条,说好了年底就还。一晃几个月过去了,马上就要过年,可阿荣那儿一点动静也没有,电话也没有办法联系。赶到他们的新房兼办公室一看,早已人走楼空,一打听,才知道这办公室是租借的。

我找到阿荣住的原来的老公房,这家伙一个人在家里孤零零的,看到我们的到来,他一点都不惊,反而从抽屉拿出来好几张借据复印件:“我上了那个女人的当,连父亲的抚恤金都搭进去了。”原来他和那个女人根本没有结过婚,他们是在做股票时认识的,因为股票市场不好,那女人动员他一起租房开公司同居,什么印刷厂、印刷机都是借口,春节前夕那女人卷走了所有款项,不知道到哪里去了,留下一大笔的借据让他承担。我不知道他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看看他家里值钱的东西几乎没什么。“你的股票现在怎样?现在股票市场这么好。”“股票里的资金这两年慢慢地也市值缩水得差不多了。”阿荣给了我一句话,等有钱了慢慢还。

自从这次借钱之后,我对妻子说不再管经济上的事了,我太相信朋友,我不知道现在的人借到钱之后将会发生什么事,能不能还上?什么时候还?以前有“救急不救穷”的说法,而今什么是急,什么是穷,已很难分别。阿荣竟会在借钱中失去了信誉,失信于朋友,付出这么沉重的代价,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春来秋往,好几个秋天过去了,秋后算账账难了啊。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教训,我只希望阿荣能在未来的股票市场翻个身,早点将那笔借款还我。

钱难借,情更难还

文/葛文潮(发自纽约)

犹太人有句谚语:不要借人钱,也不要问别人借钱;莎士比亚把这句谚语改了一下,借哈姆雷特的口说出,不要借朋友的钱,也不要借钱给朋友。

因为人都是有些贪婪的,借了钱后都不太愿意还钱,这点古今同然,所以为了借钱失去友情,亲情,智者不为也。

话虽然这么说,但过日子谁都有手头紧的时候,特别是碰上生病,千载难逢的发财良机,交学费等急等着用钱的时候,不借钱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现实生活里人还是免不了俗,借钱,被借都跑不掉。

我从高中就开始借钱了,这人生刚有点颜色就开始借钱全是给金庸害的。那时金庸的书刚进上海滩,书少价贵,书贩子奇货可居,那把刀磨得贼快,我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金庸的魅力太大了,硬着头皮挨宰。有两次连被宰的资格都没有,钱太少,无奈只好向同寝室的兄弟开口,兄弟真是兄弟,把伙食费拿出来给我去挨宰。另一次就没那么顺利了,跑去华师大跟表哥借,结果被训了一通,因为高考将临,我还在为金庸消得人憔悴,他实在看不过眼。

再后来令我印象深刻的借钱经历,就是为去日本的盘缠筹措。母亲默默地跑去和亲戚朋友借,时而忧,时而喜,时而愁,时而呆,时而愤怒,时而牢骚,最后总算把钱都凑齐了。若干年后母亲回忆这段经历,直说一辈子不要再借钱,没想到借钱这么难,问亲戚借比问朋友借还难。寒冬腊月母亲斜穿上海滩两次,一次来回花了四小时,总共花了八小时才从一个亲戚那里借到钱。

在东京的时候,好友小平是个非常有义气的人,看到马来西亚的同学没钱付学费,就把自己的生活费拿出来借给他们,半年后为了帮女朋友付学费,他更是把自己余下的钱都拿出来,本来想马来西亚的同学会还点钱给他,但那些同学都还不出,他自己的生活顿时失去着落,我知道后把我所有的钱分成两分,一人一半,本来没指望他还,他母亲来东京的时候还是还了给我。

在纽约的时候,有两次有意思的借钱经历,一次是去拜访一个客户,结果迷路了,正好遇到一个白人小伙也迷路了,两个人就叫了一辆出租车说好费用平摊,到了地头,那个白人小伙可能看到我皮夹里有钱,就死缠着要我借给他20美金,从来没遇过这种情况,看他讲得可怜,还信誓旦旦地说一定还给我,想想20美金也不算什么,就给他了。他给了我电话号码,但我知道那个电话号码肯定是假的,分手后我就把那个电话号码扔了。另一次是员工麦克来借100美金说儿子生病需要手术,我嘴里虽然说你一定要还的,但心里已经是当送掉100美金了,果然麦克再没还回100美金,不过给活更卖力了。

钱难借大家都知道,但人情更难还,体会到的人就少了,所以我不是万不得已不会去借钱,借也是和最好的朋友借,因为好朋友大家不计较人情。而当别人来问我借钱的时候,会问个金额大小,能够承受得起借了不还的金额,我都会借。当然很多时候买个人情的意味大过借钱的意味。

一句话温暖心窝

文/吴春华

银行再次加息那天傍晚,几个报人正在公园旁享受习习凉风。我的电话突然响起亲人铃声。

喂,妈,什么事啊?

和你爸爸在看电视,银行又加息了。你还是把房贷还了吧!

哪有那么多钱啊?

我们合计了一下,你凑点,其余的我们借给你。

啊?!可能要四十万哦!不好吧,这人情欠大了!

你这是什么话!你是我身上掉下的肉,什么人情不人情?!你把这么多的钱给银行,我们存在银行的钱又没有多少利息,多不划算!

对不起对不起,妈。好,我明天就查一下还有多少,准备好了给你电话哈!

每次银行加息都让人郁闷,这也让大家觉得央行调控手段的单调可笑:总是看到经济过热,却看不到无数的房奴在挣扎。加息的背后永远是贷款利息的更上层楼。每次大家都觉得增加几十块没有关系,但这次数一多,就不能再细算了。以前每月本金和利息一样多,现在每月给银行的利息远超本金。

现代社会早已是物质丰富,人情淡漠。借钱无疑是最难以启齿的事情。尤其对朋友,我是绝口不提这事的。以前曾哈哈地开着玩笑,半真半假地试探不同朋友,要么哎哟不巧刚刚借出去十万,要么糟糕我没财政大权得家里人做主,让你话未出口心已凉。都是知识分子,颜面是一定要照顾的。这样的时候,照顾的还有双方多年的友谊。有句最流行的话,不要说钱,说到钱就不亲热了。

几年前因为要“移民”中国科技城,买房的首付全是爸妈和兄妹帮忙凑的。父母本来可以投资妹妹单位的集资房,因此失去机会。现在那房子涨了四倍。这让我的内疚也随之倍增。稍等经济缓过来,还了他们的钱,就不再想借钱了。

妈妈的催促让我倍感幸福的同时开始清点家里每笔可能凑齐的资金。但凡上了心便诸事马虎,连打牌的朋友都看出来。女友突然就开口了:如果你妈妈凑不够,需要的话我可以借些给你!怕是自己听错,我愕然地看着她。她笑道,你不要这么看我,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我每次买房总有一两个朋友借钱给我。虽然钱不多,但心里的感觉很受用。

最终我没有借她的钱。但我已经把她当了知己。患难见真情。尤其在借钱这事上,哪怕只是一句话,也温暖了朋友的心窝。

[专家支招]

朋友有很多种,有熟悉的朋友,也有一般的朋友,在借钱与人时要区别对待。对于熟悉的朋友,在困难的时候互相帮忙包括借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朋友之间是相互信任、无所顾忌的。而对于一般的朋友或不甚了解的朋友,那就要想清楚,如果他确实有困难也要依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对于那些信誉本来就不好的朋友,则要大胆婉言拒绝。

对于数额较大的钱要谨慎处之,可以通过一些物的凭证比如借钱的时间、地点、介绍人以及其他的依据,来寻求法律的保护。对于数额较小的情况,当遭遇借钱不还时,不妨采取反借钱的办法,等对方想起时,再提醒对方曾经欠钱的事实,这样既使自己免受损失,又不伤彼此和气。

当然,不向私人借钱并不代表上海人不爱向银行贷款。最新一期针对京、沪、穗、深四地高收入人群理财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京、沪、深各地的高收入人群在理财方式上体现出很明显的地方特色,北京人偏爱储蓄,上海人具有更频繁的借贷倾向,深圳人最爱炒股。上海人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消费的比例已经占到了超过人口的1/4。而且如今上海人更可以在没有任何抵押、质押或担保的情况下,仅凭自己良好的信用向银行借钱。这种针对个人的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可用于正常消费需求及劳务等费用支付,贷款起点为1万元人民币,最高额不超过10万元,最长期限为一年。中国银行之所以能在上海率先推出这种针对个人的信用贷款业务,是基于这个城市逐步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

理性借贷,诚信交友,这日益成为上海人的主流生活模式,体现出一座商业都市的文明程度。

当下:以房养房的酸甜苦辣

文/董水淼

阿英是一家公立医院的普通护士,别看她貌不惊人,但办事的干脆利落丝毫不让须眉。

2000年春季,她老公单位正实行补贴价购房政策。因考虑到儿子已上大学,成家立业就在眼前,除了现有的住房外,终归要另购一套房子备用,阿英就动起了“以房养房”的脑筋。双休日与老公一起去看了单位提供的几套房源,要么地段太差,要么房型陈旧,都是一些挑剩的“鸡头鸡脚”,而且价格偏高,减去单位补贴并不见得便宜。2000年上半年上海房市尚未启动,房价处于低谷,内环线以外地段稍远一些的商品房每平方只要两千多元。经同学指点,四月底夫妻俩慕名到靠近宝山区大场镇某绿化面积超过40%的新建小区参观,一眼看中底楼的一套两房两厅的现房,爽快地付了1万元定金。5月中旬,购房合同正式签订,两口子除了花光多年积蓄支付30%的首付款外,还与银行签了18万元长期贷款,每月需还本付息近2千元。

购房的热情和兴奋消退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舆论和还贷的压力。七年前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如今解放,单位同事在议论中把贷款购房者看成另类,认为这种人“吃饱饭唔没事体寻事体,脑子坏脱了”。因此,阿英在单位绝口不提购房之事,还贷也是从老公的工资中扣除。由于夫妻双方都是工薪阶层,儿子还在读书,18万元贷款乃第一次冒险尝试,每月近2000元的还款不是小数目,因此,新房钥匙一到手,阿英便整天想着如何早点搬家,尽快将老房子租出去以减轻房贷压力。哪知房屋出租并非易事,不是价格谈不拢就是房客提出的种种要求无法满足,弄得她将近两个星期心里抖抖霍霍,没有睡个安稳觉。好不容易通过中介找到合适的房客,让利签下租房合同,紧接着就是匆匆搬家。搬家的辛苦人人皆知,一概家什装箱的装箱,打包的打包,尤其是书蠹头老公的藏书太多,整整装了二三十箱,收拾清理、包扎捆绑,天天忙到深更半夜。新房子来不及装修,先安装好防盗门,铺上塑料地板,接通电话、煤气、自来水,加上洗澡必须的热水器等,搬进去再说,一切都将就着过。讲起来也好笑,新房刚搬进去那时,连卧室、厕所、汰浴间的门也没有,窗帘则用三夹板代替,反正儿子住校,夫妻俩自由自在、百无禁忌。墙壁没有粉刷,不小心衣服碰到会沾上一大片白粉……如此这般前后折腾了近一个月,才初步安定下来。此后,租房的烦恼又接踵而至。当然,苦中也有乐。每年春夏之际,在自家的小院里种种葡萄、养养姣凤,莳花弄草、赏月听蕉,所有的困顿、烦闷都会烟消云散。就这样既快乐又艰苦地过了三年,最终因底楼太潮湿衣物容易霉变,加上最大的问题:冬季有一个多月不见阳光,阿英与老公商量后才依依不舍地将这间房子卖出,重新贷款置换成另一套更大的小高层景观房。

2003年下半年起,房市日涨夜大、节节攀升,甚至发烧到不可理喻的高度。阿英单位的同事得知她贷款购房的故事后纷纷传扬,称赞她有先见之明,更佩服她的果敢决断。诚然,阿英是通过房贷在经济上翻了身,但贷款购房的酸甜苦辣和“以房养房”的种种艰辛,没有亲身经历的人们又怎么会晓得呢?

往事:初尝典当

文/茅永民

那是二十年前的事了……

当时,我所的一艘船停泊在栖霞山下的南京炼油厂码头,我出差去了南京。

办完了事,离坐火车回上海的时间还有六个小时,我就逛起了附近的小镇。

小镇不大,却是我喜欢的那类,很原生态。更要紧的是,小街两边,一家挨一家地开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店,令我惊喜的是,还有几家卖古玩与字画的,显示出既繁华又文化的气息。

突然我眼前一亮,这是家卖杂货的小店,门口堆着许多杂货品,一位白发老婆婆坐在那里扎鞋底,“问题”是在婆婆的脚跟下放着一只大约35―45厘米椭圆型的大砚台。我喜欢收集古董,特别是砚台,便马上走过去端详起来。砚台的石料不怎么珍贵,是太湖石,吸引我的是上面的石雕,我一看那就是“八仙过海”。经过我的仔细琢磨,我下了定义――此作者定是大师,雕刻精细,人物栩栩如生,我立刻喜欢上了!

我的行动一直被老婆婆注意着,她不动声色,斜眼看着我。我问:“这砚台卖吗?”老婆婆只点点头。我又问:“多少钱?”她抬起右手,举起食指。

“一百?”

老婆婆嘴里发出轻蔑的“哼”声,“你说一百元能给你吗?”

“那么是一千?”

老婆婆这才有了微笑。

这太贵了!要知道,当时我的月收入才一二百。

因为老婆婆有种爱买不买的腔势,我倒有点老江湖遇上了新问题,便一步步地“进攻起来”。

“五百,行不行?”

老婆婆坚决地摇摇头。

“六百!”

她还是摇头。

这时,一个中年男人走了出来。

“同志,老实告诉你吧,这砚台是一个小家伙拿来换钱的,他说是他家里的,我不懂这东西,但我感觉这是值钱的,你要是真的想要,就八百吧,一口价。”

经他这样一说,我更加有了占有欲,但一摸口袋,实际上我只有七百元不到。这就让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有点像“乞丐”了。实际上,那时口袋里有几百块钱已经是大款了,因为上海去南京的火车票也不过十几元。正当我为难的时候,我突然看到不远处有家“寄卖商店”,我急匆匆地奔了过去。

我不知道我当时怎么会这么地果断,原因现在明白了,是因为太喜爱这砚台了,我摸出了手腕上的“上海牌”手表和包里的“海鸥牌”相机,这两件东西可是我当时最值钱的东西。结果,手表和照相机卖了150元,然后我义无返顾地换来了这块很重的“石头”。

回家是半夜了,当娘子知道这石头的来历后,望着我半天说不出话来。

然而有一天,一收藏朋友来我家,鉴定了砚台后说,确实是名家的作品,按现在的市价至少值15000元。娘子又一次说不出话来。

当时虽没典当行,我认为,“寄卖商店”就是起了这个作用。

小心你的信用记录

文/吴春华

如果不是需要第二次贷款,秦茜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无信用”记录已经将自己发展之路堵死。找到我的时候,她已经跑了三个多月,愤怒积压在心里:之前的一个晚上,她无奈地推掉了本可盈利百余万元的工程。

2005年,嫌月供麻烦的她一次性还了房贷。今年,为了承包九寨沟的一个工程,她和丈夫进场垫资需要200万,短款30万。在四川他们有价值两三百万的住房和门面,贷款区区30万应该不在话下。不想把所有的填表、评估、申请结束后,银行很遗憾地告诉她,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显示,他们有“无信用”记录。震惊的他们找到当年房贷的农行:当年还贷是该行所有营业员都知道的事情啊!怎么还有这样的记录?原来,因为她已还贷,农行之后的一次系统升级,将她的户头都删除了。但农行与人行之间的信息没能有效衔接,在人行的征信系统,还是从前的记录。

由于需要得紧迫,她马不停蹄地赶往自己还有写字楼的重庆。各种手续很快办妥,还是几百万的资产在那里,她没有想到,还是那个无信用记录,将自己的贷款路卡死。等她到人行找说法,工作人员告诉她,征信系统只是银行发放贷款的一个参照,不是决定因素。但所有的商业银行在办理贷款的时候,没有一家银行不以此为标准:一旦有朝一日追究责任,对一个没有信用记录的人发放大笔贷款是不符合行业要求的。在日益叫紧的放贷风险控制中,谁也不愿意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就这样,她不得不放弃了贷款,也放弃了工程。通过我,她找到了本市最大的媒体投诉,但出来的客观报道让她失望了:银行是有责任的,但她多年没有关注自己的信用记录也是有责任的。如果在还贷之后及时查证自己的有关记录,错误会得到及时更正。

为什么不借钱?秦茜告诉我,他们曾经有千万资产,但开挖金矿的决定让他们一度为基本生计发愁。这过程中饱偿人情淡薄,绝不再开口借钱。而房产也是不能随意处理的:两年前她曾卖掉一处商品房,现在的价格居然已经打了一个滚儿。

学会运用贷款这一方式更好地理财,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事业,已经是现代人的共识。但是,你知道你在征信系统里的信用记录了吗?

上一篇:老上海的香烟广告 下一篇:“景行里”的陈年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