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中国气派

时间:2022-01-28 12:45:0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中国气派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中国气派在态度作风上主要体现为:浩然正气、大气、和合之气以及厚重之气。在地位、力量上主要体现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日益发展强大的新中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气派 态度作风 地位力量

自1938年10月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时起,中国文化界的一些知名知识分子便试图从各自的角度来阐释什么是中国气派,有的只强调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有的只侧重于符合中国特性的内容,也有把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并重的。做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清楚到底具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气派。要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气派,就要先了解什么是“气派”。对此,《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指人的态度作风或某些事物所表现的气势。”那么,如何理解“气势”呢?《现代汉语词典》进一步解释:气势是“(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某种力量和形势。”那么,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气派,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表现出的中国特色的态度作风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在国际上的地位、力量。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中国气派在态度作风上的主要表现

1.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正义与真理之气,是道德之气和科学之气,总之一句话是正气。浩然之气是持之以恒坚守真理的道德勇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中国气派的至高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在面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倾向时,要在坚持中发展;在面对教条主义倾向时,要在发展中坚持。不论是在发展中坚持还是坚持中发展,都需要极大的坚守真理的道德勇气。浩然之气是建立在真善认知基础上不怕艰难困苦甚至流血牺牲的勇气,不是匹夫的血气之勇。同志用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以及“三讲”中的“讲正气”很好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浩然之气。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讲正气”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形成的好传统、好作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坚持同一切歪风邪气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能否做到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以及能否“讲正气”是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否体现出浩然之气这一中国气派的根本依据。浩然之气要靠持续不断地遵循客观规律为人民做好事来生发培养,只有这样,浩然之气才能成为至大至刚之气,否则,浩然之气就会疲软。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在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鞠躬尽瘁。

2.大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实际上中国是大国,也是小国。大是因为中国面积大、人多。地大物博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尤其是在革命困苦之时真正的共产党人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胜利充满信心的物质基础。小是说中国还是个穷国,中国革命和建设都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既能看到中国的大,也不讳言中国的小,便是一种大气。思想中的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等都有大气象。大气是大视野、大眼界。新民主主义论中论述的中国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的思想,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都是从大局出发的思想成果;大气还是大局观,要突出“两点”中的“重点”。邓小平理论中的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思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沿海与内地要互相支持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同志论述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都无一不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很好的大局观,大气派要有大气量,是怀。有容乃大,大气量表现为虚怀若谷,包容多样。同志一贯要求共产党人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他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有大气量也才能有大开放。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讲话谈到,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有大气量也才有大胆略,有大胆略也才有大创造和大改革。没有大胆略就没有思想中的农村武装割据、统一战线;没有大胆略也不会有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大改革。没有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气魄,就干不成任何大事。大气还要以大爱、大信为基础的。大公无私的大爱才生大气,心底无私天地宽;一个自私自利之人,必是眼光如豆、小肚鸡肠之人。大气之人必须是坚持群众观点的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心里才会有底气,心里有底气也才能有大气。

3.和合之气。和合之气是和平之气、合作之气,也是生气勃勃之发展和谐之气,是对立统一中重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中国智慧。和合是中国人一贯的精神追求,也是全体人民群众团结进步的重要动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不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和贯彻实施和合精神。两次国共合作、建立广泛统一战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共同富裕、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目标、科学发展观等无一不体现和合精神。和合是诸多异质因素、要素的辩证统一,即多元和合。和合首先需要承认多元的、多样的事物的存在,它不是一元,一元即是同、单一、惟一,“同则不继”,“和合生物”。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实现和合的第一步。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和合是诸多优质因素、要素的融合。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只有积极的、优质的因素也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合。这种优质要素的融合是一个重新扬弃、选择的过程。和合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来统筹兼顾、各得其所,实现人、财、物的优化聚合,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和谐。

4.厚重之气。厚重之气即为民族精神之底蕴深厚。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扎根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当中,而不能割断中国历史。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革命和建设中的洋教条主义,生搬硬套外国的东西,正如所指出的那样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这种态度完全否认了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应当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找到在中国生长发展的根基。针对这个错误,强调马克思主义要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方面,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探索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形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目标追求以及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形式都体现了厚重的中国历史文化之气。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中国气派在地位、力量上的重要体现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联系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力量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得成果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中国气派的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三大成果。

1.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我们所要的理论家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要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以科学的解释,给以理论的说明。我们要的是这样的理论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我党历史上曾涌现出一批学贯中西、享誉中外的理论大家,这些理论大家带动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提高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扩大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的交流和影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应有下列品格: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浓厚修养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合二为一,不可或缺。⑵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爱国爱民、忧国忧民,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牺牲精神。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说真话,能言人不敢言;勤于善于思考,能言人所不能言。⑷思想开放,眼光敏锐,洞悉国内外社会思潮,取长补短,为我所用。⑸要有中国实践的根基,理论不仅来自于中国的具体实践,而且能够很好解释中国的实际,指导中国的实践,找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性。⑹语言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为中国人喜闻乐见。当今中国,党领导人民正在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这一伟大的历史创造活动中,应该也一定能够产生当代的理论大家。我们要有这种责任感,这种雄心壮志。

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思想。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创立了新民主主义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理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其理论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开创者是邓小平,其重要成果是邓小平理论。在此之后,我们党又不断探索,先后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标志着我们党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没有离开中国特点,同时又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所检验证明了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力量要求理论必须:⑴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真理的科学解释力量。⑵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改造世界的力量。⑶用理论抓住事物根本的科学性、代表了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价值性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性来说服群众、掌握群众,使中国人民群众表现出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⑷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用“对话古今”、“中外对话”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包容力、自信力、亲和力及鉴别力。⑸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来永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生机活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有力武器,而且对世界其它国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提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思潮中的地位及话语权,世界将越来越多地倾听中国的声音。

3.不断变化发展的、日益强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的实践成果: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百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找到一条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新中国的成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极大地鼓舞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挥洒大国气派的起始,新中国的成立使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的信念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实践成果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的三十年;是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的三十年。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最显著成就是快速发展。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做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也日益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是与时俱进的中国,与时俱进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将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举起你的双手吧,日渐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是我们的。

参考文献:

[1]《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2。

[2]《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2。

[3]《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2。

孟凡现: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上一篇:论实训教学改革条件下写作教师素质的提高 下一篇:旅游在现代困境中的审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