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公正

时间:2022-01-27 09:59:09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这本书源于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公开课《论公正》。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在书中探讨了“什么是公正”这个古老又永远年轻的话题。

“让我们从一个故事讲起。”

这是桑德尔第一堂课的第一句话。他为这门课程设计、搜集了几十个故事和案例。这些故事和案例绝不是噱头或花絮,而是激发学生思想的起点——请看他的故事如何展开:

假设你是一个有轨电车司机,你的电车正以每小时六十英里的速度疾驶。忽然,你看到前面轨道上,有五位工人在工作。你想停下电车,但刹车坏了。你感到绝望,电车正在向五位工人撞去,他们必死无疑。就在这个时候,你发现轨道右边连接着另一根轨道,那根轨道的尽头,也有一位工人在工作。电车的刹车坏了,可是方向盘没有失灵。你可以把电车开上右边的轨道,前面轨道上的五位工人可以躲过一劫,但右边轨道上的那位工人却会被撞死。第一个故事结束了。桑德尔问:现在我们怎么做才是对的?请大家举手,有多少人同意电车转向?有多少人不同意?

再从这个例子引申开去,假如面对失控的电车,你是一个在桥上看风景的旁观者,你发现电车即将撞向五个工人,你感到自己无能无力去避免这场灾难。正在此时,你突然发现,你身边站着一个身材及其肥胖的人,你可以将他推下桥,落入轨道,从而挡住疾驰而来的电车。他可能会被撞死,但是那五名工人却将获救。(当然,你也考虑过自己跳下轨道,可你意识到自己身形太小了,恐怕无法挡住电车。)你是否会将那个胖子推下桥?这是否是正当之举?

这里便产生了一个道德的难题,为什么牺牲一个生命以挽救另外五个生命,在第一种情形看起来似乎是正确的,而在第二种情形看起来却是让人难以接受,甚至是错误的呢?这个是《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这本书中的一个例子,而这样的引人深思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

关于公开课。

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在哈佛讲授这门课已经30多年了,从最初的只能容纳15人的一个小教室,讲到了哈佛的“地标”——桑德斯剧场。这是哈佛历史上累计听课学生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是哈佛有史以来单学段参与人数最多的课程。现在,每周都有超过1000人走进这哈佛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课堂。拒说桑德尔教授到日本演讲时,主办方通过摇号发放的入场券竟被炒到500美元一张。我们只听说黄牛党关注火车票,医院挂号单,黄牛党炒哲学课门票,着实稀罕!

关于作者。

英国的《卫报》称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我认为,迈克尔.桑德尔跟国内的于丹、易中天等“明星学者”是有所不同的。不同之处在于,名声大噪的“公正”课并非是迈克尔.桑德尔学术事业的全部。早在1982年,桑德尔教授就以一本批判自由主义的著作《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声名大噪。该书以艰深而严谨的学理分析和深刻论点著称,是西方批判自由主义的代表性著作,桑德尔教授也就此迈入了一流哲学家的行列。

关于书。

我们知道,公开课是少有的成功课程,循循善诱,互动成功,讲解精彩,深入浅出,但是不可避免的有课堂教学特有的慢步调,以及部分学生提问的重复和没有代表性。而且有些深邃的问题即使是哈佛学生也是问不出的,有些太深刻的东西也是不合适在课堂短短的时间里拿出来讲的,于是有了这本书。这本书将公开课所涵盖的部分囊括进去,并进行了重新的整理,条理更清楚,论证更缜密。

《公正》的一个可贵之处在于它思考哲学的方式。

这本书跟其他的哲学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一味地在枯燥乏味地讨论一个个抽象的哲学问题,而是通过一个个案例引领我们发掘生活的哲学性。

在这本书中处处可见各种两难的境地:比如,富人通过巨额捐赠得到名牌大学的入学名额,是否违背道德?向富人征税以帮助穷人,在实现幸福最大化的同时,又是否违背了最根本性的自由权呢?再比如,有个嫌疑人,可能掌握了一个会导致成千上万平民死亡的恐怖袭击秘密,只有拷打他才可能获得该信息。为了获取信息,应不应该对他进行刑讯逼供?如果说应该?那么好,你是哲学上的功利主义者。因为你认为为了多数人的福利,可以牺牲一个个体的权利。但是,如果无论你如何拷打他,他都不会招,除非你对他三岁的小女儿实施酷刑,那么你还愿意做那个功利主义者吗?在成千上万平民的生命和一个小女孩的权利之间,你大约感到了迟疑。如果大家觉得这些例子离我们的生活太远,我们可以思考一些有中国特色的例子。比如一座房子挡在了为全市经济发展而建设的公路中,是不是可以强拆掉?

在分析这些案例的时候,桑德尔步步深入的追问与反诘让人置身道德的漩涡,唯一解脱的方式就是不停歇地思考。尖锐、复杂的问题被各种学说逐渐解构,但无论用哪家的学说去解析,桑德尔总能提出反对意见或举出反例。原本自洽的解释又被瓦解。

《公正》的亮点在于将历史上著名的公正理论进行回顾,激励读者对自己的公正观念进行批判性检验。

比如,在这本书里面,桑德尔开宗明义地提出,一个好的社会制度,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边沁首先发言:当然是能给每个人都带来好处的。如果不能照顾到每个人,就应该是能给大多数人带来福利和快乐的。嗯,桑德尔点了点头。但是,如果这个福利与快乐是建立在少数人的痛苦之上呢?比如,古罗马人把奴隶扔给角斗场上的野兽,作为大多数的观众们在观赏奴隶与野兽血肉厮杀之中获得了快乐,牺牲的也只是作为少数人的奴隶。按照多数人福利的观点,这件事是不是正确的呢?

《公正》的另一特点在于教给读者的与其说是真理,不如说是困惑;与其说是信念,不如说是迟疑。

何为公正?如何实现?而在这些问题上,迈克尔.桑德尔教授,无疑有自己的倾向。不过,在书中,他并没有急于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让听课的人在思维的碰撞中慢慢修正检视“公正”。

在读《公正》这本书之前,我们也许清楚自己的原则是什么,读完之后,可能反而变得糊涂,因为每一种观念似乎都有它的道理。它不断地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构成冲突的未必仅仅是“善恶”之间,一种“善”和另一种“善”也可能构成紧张关系。桑德尔提出的案例,诸如刚才所提到的“失控的列车冲向铁路工人,该不该牺牲一人来救其他五人”以及“医生能不能挖取一个健康人的内脏来挽救五个亟需救治的病人”之类,都让你明白,在涉及某些“善”的问题上,没有那么一目了然的选择。何为公正?读完该书,带来的是困惑和迟疑。但是,我认为,困惑和迟疑不一定是坏事。当人人都争当的真理代言人时,迟疑可能是一种充满理智的成熟。在某种程度上,“当你知道的越多,你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对于由这些争锋相对的问题引发的思考,迈克尔.桑德尔教授认为它们让理论得到不断改善和进步,让偏见和不足逐渐消失,让社会和人类向最终的公正持续迈进。我想,这不仅仅是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写这本书的意义,这更是我们每个人,特别是每一个司法人员努力的目标。

最后,请允许我用《公正》书中的一小段话结束此文。“自然资质的分配无所谓正义不正义,人降生于社会的某一特殊地位也说不上正义不正义。这些只是自然的事实。正义或不正义是制度处理这些事实的方式。”

上一篇:浅谈深基坑开挖的控制 下一篇:中欧光伏贸易战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