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目标背景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建设工作分析

时间:2022-01-25 04:14:37

体育强国目标背景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建设工作分析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统筹分析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产业及体育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建设工作,旨在为体育强国宏伟目标的实现储备优良的国防军。

【关键词】竞技体育;强国目标;后备人才;国防军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38-01

一、体育强国“强”之现状

1985年我国制定的《2000年的中国体育》中提到,我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标志是:1.全国有近5亿人参加体育活动;2.青年一代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有明显提高;3.在奥运会上名列前茅,大多数运动项目达到和接近世界水平;4.出现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体育科研成果,在重要领域有所创新和突破;5.普遍增加群众体育活动场所,建成一批现代化的场地设施;6.拥有一支又红又专的体育队伍,彻底改善体育队伍的人才结构。

二、体育后备人才建设内容及模式

(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指具有一定体育天赋,经过系统训练后,可能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的青少年运动员。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到改革开放再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格局和模式也在不停地更新。事实证明,过去“举国体制”下的后备人才“三级训练”培养模式发挥了巨大作用,新时期“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将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未来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二)群众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我国群众体育后备人才主要从事与群众体育相关的事务。延边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秦立忠副教授提出,群众体育后备人才的专业输出主要依托一个口径两个渠道:以教育为口径依托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两个渠道为人才保障。但近几年,虽然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体数量增加了许多,对群众体育的开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深入实践可以得知,由于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上岗制度及薪酬标准没有明确,指导员的真正价值没有最大范围内得到体现。普遍上,群众体育的开展依赖于体育局及相关单位的器械保障和体育爱好者的自发组织。

(三)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本质是培养未来体育事业的教育者。其特殊性在于学校体育的工作对象本身就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后备人才。目前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者、教练、教师等构成了学校体育发展的现有核心人才,其教育对象―中小学、高中甚至大学学生是推动学校体育及其群众体育、社会体育、体育产业甚至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

学校体育后备人才还有一个特质就是不仅需要掌握体育知识,更需要良好的素养,对体育发展规律要有较强的敏感性和动态性。

(四)体育产业后备人才培养

国务院办公厅已经于2010年3月24日正式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0]22号》。这表明政府已经意识到体育产业的发展问题。但当前体育高校及其他职业院校培养的体育人才往往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但综合能力,如市场洞察力、实践造作能力稍差。这与体育产业后备人才在实践上需要“体管结合”、“体艺结合”、“体社结合”的状况不相适应。体育产业后备人才在属性上其实属于经济人,而在培养中如若只单纯地划归为教育体系内,无视产业的经济作业和经济属性,对于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是具有破坏性的。

(五)体育科技后备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体育领域的科研人才主要聚集在高校,以教授、副教授、讲师、教练和研究生为主。事实上,由于研究生扩招,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下降明显。博士研究生数量和质量也无明显优势。体育科技领域的后备人才培养问题,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大突出问题。从当前我国体育类科研在国际的低引用率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体育科学研究技术还亟待提升。中国要想真正达到体育强国水平,必须依赖于科技,依赖于科技人才。

三、体育强国目标背景下后备人才的培养系统

(一)体育强国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系统性

体育强国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其不仅仅包括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还包括体育产业、体育科技、体育文化等。其后备人才培养培养也应该是一个大的系统,决不能孤立地看到某一方面,体育强国未来目标的实现,必须统筹兼顾各个方面的后备人才培养,其内容就包括以上所讲到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群众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育产业后备人才培养、体育科技后备人才培养等。

(二)强国目标下人才培养的共通性

由以上无论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还是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科技等后备人才培养形式上看,学校教育对后备人才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省市的运动技术学校和业余体校,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加大了对文化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力度;群众体育的“一个口径两个渠道”人才培养原则,也仅仅扣住了教育系统对其后备人才培养的感化与熏陶作用。

(三)强国目标下人才培养的转化性

既然各后备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最终都服务于体育强国目标,重视人才之间的转换性即显得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当前,我们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事态良好,其成功的经验很多可以用于其他人才的培养上。例如:“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方式等。

参考文献:

[1]杨春燕.试探体育强国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11,2(2):4-5.

[2]周丽萍等.“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研究探析[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1(33):103-104.

[3]穆鹏等.后奥运时期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6(1):8-9.

[4]阳艺武.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理论问题思考[J].第三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峰论坛,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2.

[5]秦立忠等.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初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26(3):53-54.

[6]杨帆.中国体育产业占GDP的0.7%[N].中国商报,2009-01-12(2).

上一篇:浅谈操作技能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培养 下一篇:藏起来的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