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状况跟踪调查

时间:2022-01-21 06:10:35

气象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状况跟踪调查

摘要: 本文以我校气象类2012届本科毕业生为例,通过设计毕业生、气象行业相关部门调查问卷,并采用电邮、邮寄、传真、网络、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我校气象类2012届本科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基于毕业生基本情况、工作情况、生活情况,对我校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文献分析、实践调查、交流研讨等,深入分析研究,旨在进一步分析目前气象类人才培养不足和探索新思维新理念而提供支持和服务。

Abstract: Taking meteorological graduates of 2012 in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as example, by designing the questionnaire of graduates and meteorological industry-related department, this paper used e-mail, mail, fax, Internet, visits, seminars and other forms to do follow-up survey on the meteorological graduates in 2012. Based on the basic situation, working conditions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graduates, and their observ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it made in-depth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practice surveys, seminars and exchanges to further analyze the inadequate meteorological talents training, explore new ideas and provide support and services.

关键词: 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

Key words: graduates;employment status;follow-up survey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9-0263-02

0 引言

党的十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当前,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不仅仅是就业率提上去,更重要的是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质量如何、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对生活的幸福感如何,这应是衡量高质量就业的标准之一,当前全国高校普遍都非常重视大学生从学校如何走出去,就业率多高,却很少关心大学毕业生走出后他们的工作情况如何,家庭如何,缺乏对毕业生的跟踪,缺乏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了解,对母校的归属感认识,对学校的认可度的提高,由此而影响的将是毕业生未来的成就感和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1 2012届气象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012届我校本科气象类专业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海洋科学、大气科学(气候资源)、大气科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方向)、大气科学(人工影响天气方向)、大气科学(大气环境方向)、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等9个相关专业,共计933人,男487人,女446人。共发放调查问卷700余份,有效收回563份,收回率80.42%。

2 调查方式

通过设计毕业生、气象行业相关部门调查问卷,并采用电邮、邮寄、传真、网络、电话采访、走访、座谈等形式。其中,利用假期分别赴北京、天津、南京、泰州、无锡、上海、陕西等地气象局进行调研。同时充分利用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门组建了“气象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状况跟踪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进行专业调查。本次调查活动得到了龙虎网、中国大学生联盟网等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宣传。

3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包含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和学校的评价、毕业生对自己的评价、毕业生对老师的评价、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等部分。

4 调查结果及分析

4.1 针对毕业生的调查情况

4.1.1 毕业生基本情况的调查 其中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和学校名声”对就业影响较大,这两项指标比例超过80%;从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和幸福度来看,仅有23%的同学表示满意、53%的同学表示不太满意,其他学生表示想换工作;从专业对口方面来看,93%的同学表示比较对口。

4.1.2 毕业生对自己的评价 含个人素质和知识技能两个大的指标。在个人素质方面,共含遵纪守法、敬业奉献、团队合作、道德情操、承受挫折、服务意识、吃苦精神等几个方面,从调查结果来看,毕业生在校期间最需要加强的是团队合作、承受挫折和吃苦精神这三个方面;在知识技能方面,共含专业基础、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实践技能水平、文字功底水平、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从调查结果来看,毕业生在校期间最需要加强是计算机水平、实践技能水平、文字功底水平、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的提高。

4.1.3 毕业生对学校教师的评价 针对“您个人觉得在大学期间让你最受喜爱的任课教师是谁?”这一选项,60%的同学都写出了两位老师的姓名,从这些老师来看,都是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较大的教师;针对任课教师的综合评价中含职业道德、教学水平、敬业意识、教书育人、教学内容、个人魅力、学术研究等几个方面,调查结果表明我校教师在职业道德、教书育人、学术研究等方面学生的认可度较高,但是在教学水平、敬业意识方面学生的认可度不是很高;针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综合评价中,含有政治素质、服务意识、业务水平、道德品质、工作能力、生活作风、创新能力等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辅导员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道德品质、工作能力生活作风方面认可度很高,但是针对辅导员的服务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略显不足。

4.1.4 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 在“您认为在母校学习(或训练)的下列哪些方面对您工作影响较大”中排在最前面是三项是专业知识、实验与实习、课外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在“您认为在母校学习期间的最大收获是”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学到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了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生认为我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最强,而计算机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最弱;70%的毕业生认为我校教学计划过于落后,设置不太合理,应根据社会需求予以调整;40%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一般,教学质量不高;65%的毕业生对教师的教书育人方面表示基本满意,70%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学风较好,80%的毕业生认为学校考风一般;在“您认为当前毕业生在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待遇不高、不公平竞争现象严重”;多数毕业生认为学校最需要加强“为供需搭桥,大力建设就业市场”、“毕业生就业意向和就业市场的分析及开拓”这两项。

4.2 针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情况

4.2.1 用人单位选聘毕业生情况 从用人单位提供给毕业生的待遇来看,发达地区工资较高,同地区省局、市局、县(区)局待遇又有所差别,这主要是由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专业不对口、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实践动手能力较低。选择气象类高校来讲,用人单位主要集中选择在我校和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在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超过90%的用人单位都将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敬业精神和毕业生综合素质放在前三位考虑。

4.2.2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超过85%的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评价感觉较好。这说明我校气象类毕业生深受气象局的欢迎和青睐,我校一定要积极联系气象局,把握住这根主线。

超过76%的单位将专业基础扎实作为选聘我校毕业生的首要原因。由于我校在气象方面实力较强,多数学习气象专业的学生基础很好,因此,后期气象类专业学生的招生质量是关键,同步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尤为重要。

70%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适应较快。这说明,多数气象类学生在校期间得到了较好的培养,但是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这也是对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冲击,值得我们深思。

用人单位认为我校在对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动手能力、综合知识水平、外语水平、文字表达水平、计算机操作水平、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几个方面,应加强专业动手能力、文字表达水平、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此来看,气象部门录用毕业生目的非常明确,同步提高了对毕业生的要求和门槛。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文字水平和综合素质,应该有所举措。

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要加强毕业生适应环境能力、实践与操作能力、学习与创新开拓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针对“结合贵单位情况,与五年前相比较,您认为现在我校毕业生的整体质量是”一项,选择明显提高的占21%、选择略有提高占23%、选择基本持平占30%、选择有降低的占10%、选择明显降低的占16%。这个表明目前来讲我校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有所下滑。

4.2.3 用人单位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众多用人单位希望加强气象类学生气象精神(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用人单位建议增设应急减灾或气象管理、增加气象法规、行政管理等内容;在人才培养上,用人单位建议学校要加强毕业生专业基础,加强人生观、职业观教育,加强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用人单位建议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技术功底,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及实际操作水平需进一步提高,还建议学校要多培养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工作责任心和承受挫折能力。

5 结束语

笔者根据调查情况谈几点建议。

①对气象类学生的气象精神(准确、及时、创新、奉献)培养非常关键,这关系到气象行业的发展,关系到气象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气象精神的继承和传承,应该引起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高度重视。②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气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加困难,这需要高校不断强化与气象行业单位的交流和合作,在服务行业的同时,也要提高我校毕业生的竞争力,但人才培养质量是关键,否则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③要促进就业与行业接轨,就必须“周期性”进行教学计划研讨和改革,充分听取气象行业各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听取每一届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气象行业单位参加教学计划设置的比重。④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学风考风氛围,依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尽最大努力培养一批创新创业学生。⑤很多用人单位表示气象类专业(本科)没必要分的太细,这不利于学生气象综合知识的掌握,而在研究生阶段可以进行细化分类,有助于研究生科研和业务能力的提升。⑥而我校气象类毕业生身处气象行业,置身基层,他们的工作情况需要母校关心,需要跟踪和调查,多一份关心和牵挂,充分让每一位毕业生永远对母校有归属感,让他们永远记住“他们得常回家看看”。⑦强化辅导员、班主任和学校职能部门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综合提高行政人员服务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虹,毛薇薇.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及对职业指导的启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11).

[2]马晓玲.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查及分析[J].价值工程,2011(22).

[3]杨再强,申双和,景元书,赵小艳,江晓东.面向社会需求,应用气象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0(03).

上一篇:汽车故障诊断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关于董事会战略角色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