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经济的宏观取向选择

时间:2022-01-21 03:17:20

发展低碳经济的宏观取向选择

[摘 要]低碳经济的提法是基于人类对所处环境的深刻认识。2007年9月,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并提出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若干设想。与此同时,低碳经济的研究和试点正在启动。辽宁较早地提出了生态省建设的战略举措,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当前,有必要从深入分析辽宁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条件,以助于认清形势,明确宏观的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能性;宏观取向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3-0060-03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多年来,辽宁一直在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早在2002年,辽宁省就成为了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选取了多个行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试点,通过建立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和技术改造推进节能降耗,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碳排放。辽宁省人大在2006年为提高能源利用率就通过了《辽宁省节约能源条例》。在2007年又制定了《辽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在纲要里将建设生态省作为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期目标,计划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辽宁省2009年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又制定了《辽宁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在方案中明确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方案还提出了具体的减排目标: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下降到1.46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减少1亿吨左右。到2015年,力争将万元产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20%,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亿吨左右。应该说辽宁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当前,有必要深入分析辽宁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条件,以助于认清形势,明确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一、辽宁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经济状况

1.财政经济指标。辽宁省是全国工业行业最全的省份之一,大类工业有39个、中类工业197个、小类工业有500多个,传统的优势产业是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钢铁、石油化学工业和冶金矿山等重大装备类产品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以来,国家提出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辽宁经济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2007年,《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复。随着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从2004年开始,辽宁经济增长一直保持着较快的速度,经济规模和总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2004年,辽宁全省生产总值6872.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69.9亿元,增长7.9%;第二产业增加值3278.9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2823.9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2∶47.7∶4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529.6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了24.0%,一般预算支出是920.6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了17.4%。2009年,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辽宁经济在经历了2008年增速下滑后,迅速止跌回升,经济状况明显好于预期。辽宁全省生产总值增长率保持着13.1%,经济总量达到了15065.6亿元,达到全国的第七位,经济呈现出了持续回升的较好发展态势。从结构上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14.9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7821.7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5829亿元,增长12.1%。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为9.4∶51.9∶38.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1591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了17.3%。一般预算支出是2681.6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24.5%。2003年以来,辽宁七年GDP平均增长13.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增长21.8%,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了两个不低于,即不低于振兴以来的平均水平、不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

2.生态环境质量。辽宁从2004年使用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制定的评价方法开始对全省各市县生态环境进行质量评价。这个评价方法有五个指标体系,分别是生物丰度、土地退化、水网密度、植被覆盖、污染负荷等,这五个指标分别有不同的权重,最后经过综合计算出一个综合指数即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QI),根据这个指数确定相应的生态环境质量级别。按照这个指标计算全省2004年57个市县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大部分为优良和一般,其中优良级面积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和东南部,占57.2%;一般级面积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占42.7%,结果显示辽宁省大部分地区较适合人类生活。2007年,辽宁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65.7,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状况为良。其中生物丰度指数为64.9,植被覆盖指数69.2,土地退化指数8.5,水网密度指数24.8,环境质量指数86.8。2007年辽宁省生态环境质量类型的面积百分比分别为31.0%、37.1%、30.7%和0.3%。2008年,辽宁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62.3,与2007年相比有所降低。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状况为良。其中生物丰度指数为62.89,植被覆盖指数为65.99,土地退化指数13.19,水网密度指数为25.31,环境质量指数为72.78。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工业三废的大量产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之前,辽宁历年的三废排放量变化不大。从2003年开始,工业三废特别是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大增。

3.能源生产及消费。辽宁能源禀赋可以大致归结为富煤、贫油、少气。历史上,辽宁省作为我国曾经重要的煤炭工业生产基地,在“一五”期间建设了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如海州露天矿、五龙立井和兴隆立井等。但是从一次性的基础能源的总体状况来看,辽宁煤炭资源却出现了这样的总体走势,即由于多年的开采而呈现出枯竭的状态。而本溪、抚顺、阜新等这些辽宁的主要产煤区已经是煤矿资源枯竭的典型。从石油生产来看,辽宁省主要来自于辽河油田,生产能力有限。近年来,辽宁能源生产总量一直徘徊在7000万吨以内,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辽宁能源消费总量越来越高,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性不断增强。2003年,辽宁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为11430.7万吨,2008年,辽宁全省能源消费总量达到了17768.0万吨,6年间增长了55.4%。近年来,辽宁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特别是在节能减排,降低能源消耗方面有所突破。2008年,辽宁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1.617吨标准煤/万元,比2007年下降了5.1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426标准煤/万元,比2007年下降8.4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为1223.81千瓦小时/万元,比2007年下降8.17%。参照其他省份的能源消耗情况可以发现,辽宁的各项能源消耗指标都比较低,能源消耗降幅较高,节能减排成效明显。OECD组织2007年的《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显示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比OECD国家平均水平高20%左右。以2004年数字来看,我国单位GDP能耗比OECD欧洲国家高31%,比OECD国家平均高10.5%。当然还要看到,影响单位GDP能耗高低的因素有很多,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能源消费又以煤炭为主,势必导致能源消耗强度较高。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省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单位GDP能耗水平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能性分析

1.有利条件。通过对辽宁省情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到,辽宁已经具备了一些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利条件。

第一,高新技术产业粗具规模,经济结构转型正在进行之中。“十一五”以来,辽宁高技术产业各具特色的区域增长优势已经形成。如沈阳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沈阳动漫产业、大连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鞍山环保产业、抚顺新材料产业、本溪现代中药产业、营口矿产资源深加工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也带动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时,辽宁的节能减排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单位GDP能耗水平在全国范围内较低,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奠定了重要基础。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要求调整经济结构,淘汰高能耗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大多属于低能耗产业。一方面要求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高新技术本身也存在绿色环保的要求,能够比较容易的同低碳经济的研发结合起来,能够为低碳经济提供发展平台。

第二,人力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的科研技术实力。辽宁高校众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高端人才和培训实用型人才。同时,全省集中了一批全国一流的科研院所和科研人才。2009年辽宁实施“双百工程”以来,共引进海外研发团队211个,收购国外科技型企业达到了37个。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丰富的人力资源,为技术、制度创新和发展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撑。

第三,地缘优势明显,交通基础设施发达。从地缘上看,辽宁地处东北亚中心。辽宁位于东北亚、环渤海经济圈和环黄海经济圈的交汇处,是沟通国内其他地区与日韩、国内其他地区与东北的重要枢纽。在东北三省中辽宁是交通运输业最为发达的省份,也是东北三省中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这种优良的港口为辽宁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打开了窗口。同时,辽宁是全国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较为发达的地区。由于发达国家掌握着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加强开展合作交流,尤其是与发达国家进行合作交流,争取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支持。有利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交通网络,为辽宁与国内外各地区开展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基础。

2.制约因素。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制约因素的存在。而且,辽宁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辽宁当前的发展阶段,超出了辽宁自身的发展能力。

第一,发展阶段的制约。辽宁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在整个辽宁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大,产业结构很不合理,经济增长倚重耗能大、污染重的第二产业,耗能低、污染少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2006年以来,第二产业比重在50%以上,而且作为老工业基地,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一直是第二产业的支柱。从辽宁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老工业基地的客观条件来看,调整经济结构使其达到低碳化相当困难,而且成本非常高,严重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第二,能源结构的制约。辽宁的产业结构决定了经济对能源的严重依赖,尤其是辽宁以煤炭等燃料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使得辽宁经济节能减排形势严峻,高碳特征明显,碳排放强度还是较高的。从2004年开始,辽宁能源消费的总量节节攀升,由2004年的12454.0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9年的17768.0万吨标准煤,6年增幅达到了42.7%。但是能源生产总量却徘徊不前,并且将近70%来自于原煤的生产。由于能源消费需求是快速增长的,而能源生产又是以原煤为主,这种现状就使得辽宁高碳能源结构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无法发生根本性转变,在解决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上面临的形势严峻,对发展低碳经济十分不利。

第三,低碳技术的制约。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的核心所在,没有低碳技术的应用,无法实现真正的低碳经济。据世界自然资源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基准减排背景下,我国需要60多种技术,其中40多种技术属于我们不掌握的核心技术。可见我国低碳技术的落后程度。辽宁也不例外,在低碳技术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核心技术。在技术层面上,辽宁一直是缺少先进的、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除非有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否则辽宁将不得不面对一个所谓“锁定效应”的问题,技术水平落后给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严重障碍。

第四,制度环境的制约。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首先提出的发展理念。国内对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实践才刚刚开始。目前,辽宁省还没有将低碳经济的理念纳入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体制机制中来,专门针对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财税金融等各方面政策措施还有待完善。缺少良好的制度环境,就无法发挥对低碳经济的激励引导作用,势必阻碍辽宁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辽宁发展低碳经济的宏观取向选择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对辽宁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条件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直观的认识。辽宁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过高(50%以上),对煤炭等传统能源过分依赖(70%以上),GDP快速增长建立在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的前提之上,致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剧,资源环境代价巨大。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面临着能源供给不足的瓶颈,也面临着环境承载力接近域值的制约,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要而紧迫。发展低碳经济追求更高的碳生产率,能够将经济转型、环境保护、能源利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于辽宁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机遇。要想成功突破这些制约瓶颈,但又不成为前沿理念的盲目追随者和发达国家的附庸者,必须结合辽宁的基础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破除制约因素,确定符合辽宁自身特点的宏观取向。

第一,发展低碳经济要确保国民的发展权益。辽宁还处于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艰难的爬坡阶段,我们所要发展的低碳经济目标应该更加多元,既要应对气候和能源问题,还要保证国民的发展权益,保证社会福利水平逐渐提高。

第二,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构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离不开制度环境的支撑。从法律法规到行业标准,从行政许可审批到财税金融杠杆,诸多方面的制度都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在国家支持的前提下,辽宁应积极先行先试,长远谋划,探索运用制度手段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第三,利用已有的高新技术平台和人力资源基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低碳技术。高新技术产业,能源消耗低,污染少,属于高科技产业符合低碳要求。当前,应在循环经济取得较大进展的基础上,将辽宁已有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平台,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实现已有技术与低碳技术的融合,在发展这些产业的同时实现低碳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四,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发达国家在碳捕捉、碳存储等减排技术和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邻近辽宁的日本,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低碳技术。辽宁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吸收其先进的经验,引进其先进的技术。

上一篇:如何导向福利的均衡? 下一篇:我国现阶段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原因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