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

时间:2022-01-20 07:25:35

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8-2819-0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如何识别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加强事前监控、改进应对措施,对提高应对能力,降低护理风险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1 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

1.1 管理体制方面的不安全因素:质量管理体制是护理安全管理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2]。如管理层不重视各种制度的建立健全,约束力不够,对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预见性差或质量监控不力造成有章不循、违反操作常规、急救理论及操作不熟练、督促不够等都是造成护理工作不安全的因素。

1.2 护理人员方面的不安全因素

1.2.1 医护人员维权意识相对薄弱与患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的矛盾: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患者对自己就医权利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而护理人员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虽有所提高,但仍缺乏系统教育,少数急救人员仍缺乏法律观念与自我保护意识。这就要求护士中必须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同时也要学会用法律维护患者的利益和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以确保护理的安全性。

1.2.2 缺乏法律观念,轻视护理文件书写:完整的护理记录会给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一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同时护理记录也会成为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如护理人员忽视了对护理文件的记录可造成记录简单、漏记、错记、字迹潦草、时间不准确等,特别是在抢救危重患者时由于人员少、时间紧迫,急救人员多注重于测生命体征、执行医嘱、抢救用药、病情的观察,忽视了对护理文件的记录,一旦纠纷发生易造成举证不利。

1.2.3 部分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

1.2.4 院前急救护理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每个护士除要具备职业责任感,精益求精的护理技术外,同时也应具备相应的综合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现场救治的基本技能。急救患者的多样性,致病原因的复杂性,情况多变性,抢救过程又直接受现场人员的监督,急救人员不仅要全力抢救处置患者,还必须尽力排除各种干扰,以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急救质量。

1.2.5 护理人员心理素质不一,夜班时间长,心理压力大,院前急救体力消耗大,有时不易得到患者认同,造成对护理事业缺乏认同感。

1.3 患者及社会方面的因素

1.3.1 护理工作是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和支持。当前社会对医疗服务和医疗费用存在很多意见,加之新闻媒体等对卫生界不良现象的报道,使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和信任度降低,如患者的期望值过高,在就医时一旦达不到期望的要求,对医疗护理服务稍有不满就会引起投诉和纠纷。

1.3.2 “120”急救车通车不畅,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时间,车辆堵塞,影响急救车速度延误急救而引起投诉和纠纷。

1.4 急救设施、设备及急救药品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院前急救不仅现场卫生条件差,还受到携带急救药品、设备等限制,客观上为急救工作安全性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急救药品是保证患者得到有效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其质量直接影响效果,我们检查中常发现由于其品种较多、药物有效期时间长短不一等,增加不安全因素。

2 加强安全管理的对策

2.1 强化管理职能,加强管理措施,增强急诊质量监控。

2.1.1 成立急诊科护理三级质控小组,形成护士每班查、护士长每周查、护理部每季查。应通过检查和督促,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使护士认识到遵守规章也是一种自我保护。通过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2.1.2 针对急救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隐患,制定《护理安全事故防范措施》、《护理质控标准》等,定期培训考核《护理安全管理指南》、《护理应急预案与程序》及与护理安全管理有关的文件等,规范工作流程,及时正确地处理问题,避免差错事故发生,把隐患降到最低点。

2.1.3 建立科室月质量讲评,通报平时质控检查及护理部进行的出诊满意度调查结果等,从质量服务细节入手进行缺陷或差错分析,找出工作流程中的不足。通过护理质量分析对各项工作进行流程优化,使护理人员了解自己该做什么,怎样的服务才使患者满意,怎样的质量才是达标,激发护理人员的责任感、紧迫感,从而促进急救护理质量的持续发展。

2.1.4 协调与相关部门的工作,注重中间环节的控制:制订《危重病人转运规定》及《补充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规定》、《大批量急救报告制度》、《无陪护人员管理制度》等,规范急救行为及工作流程,协调好与接诊科室的电话联系。对非人力因素造成的纠纷认真做好解释,呼吁新闻媒体对不良现象作报道,协调社会相关部门进行解决,保证绿色通道畅通。

2.2 重视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护理安全与法律法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护理人员法律观念淡薄而发生的护理缺陷或纠纷时有发生,因此必须重视安全管理。但安全管理不应仅仅是管理者的责任,应该通过安全教育,使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法律观念。应围绕如何有效保护患者、急救人员及医院方面,分析所出现的纠纷产生的原因,自觉认识其危险性,从而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使护理安全工作常抓不懈。

2.3 规范急救物品、药品、仪器的应用及管理:护士对重要抢救器材的准备及其完好率与应用时的思维活动,是护士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思维方式等的综合体现。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调整了急救药品的数量、品种,制订了急救药品说明书,在药品安瓿上贴上小标签,注明其批号、有效期,便于接班,避免使用过期药品。为既保证长途用氧又保证转运楼道狭窄地段患者的用氧、减轻护理人员体力消耗,在急救车上均备有氧气钢瓶和氧气枕方便使用。在车载呼吸机一侧管道上接上墙式氧气流量表前的接头,这样可直接使用另外2个氧气钢瓶供氧,保障气源;制订急救仪器操作流程卡挂于仪器旁,加大对车载设备的管理,实行护理物品质量问题报告制,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2.4 增强出诊护士的急救意识,提高院前急救技术水平:定期对护士进行心肺复苏、中毒抢救、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电击除颤、心电监护、穿刺留置针、复合伤处理等的培训和考核。要求急救人员熟练掌握常见急症院前急救流程和急救护理常规,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急救服务质量,以过硬的技术赢得患者对医院的信任。

2.5 尊重患者的隐私权、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重视院前急救护理文书的书写:在完成急救任务的基础上准确及时的书写院前急救护理记录,应记录出诊到达时间、上车时间、到院时间、抢救措施实施时间及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病情动态的变化及执行医嘱的时间,使记录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史自强,马永祥,胡浩波,等.医院管理学[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

[2] 徐 龙,娄 婷.浅议医院如何适应医疗纠纷举证的新形势[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8):469.

收稿日期:2007-04-23

上一篇:慢性肝炎患者出院后的健康宣教 下一篇:运用角色扮演提高《中医筋伤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