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的根本出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时间:2022-01-20 11:31:17

高职教育的根本出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摘 要:本文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阐述了教育创新与高职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直接关系,重点论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并从逻辑上论证了创新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人才培养模式

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这一科学发展观,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推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方针。本文是通过阐述创新教育与高职教育发展的关系,来启示高职院校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作者经过若干调查与思考,发现高职院校本身的教育创新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这似乎比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要紧迫得多。而且,教育创新包含了创新教育,于是我们拓宽了创新教育的外延而写教育创新。这是两个内涵不同而紧密相连的概念。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它孕育并滋养了整个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而作为社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巨大杠杆的教育――尤其是现代高等教育――更是在不断地创新过程中显示出它的功能和生命力,也正是在不断地创新过程中使它自身获得生存和发展。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教育创新处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教育创新之所以被摆在最显赫的位置,是因为它一方面直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引导社会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又肩负着辅助和完善社会上层建筑的任务;而且教育又是社会治理的另一只手。社会的进步依赖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依赖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依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可见教育是社会循环之始,社会进步是社会循环之终。因此,教育创新是整个社会创新的基石。只有教育创新才能推动科技创新乃至整个社会的创新。

教育创新是整个社会创新的基石,而高职教育创新,则更是处在教育创新的最前沿。因为高职教育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庞大的分支。它代表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它的任务是培养社会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它与经济、与市场更贴近。市场的瞬息万变,使得高职教育者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举措。我们知道,一种思想、一种理论的形成,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一种思想可以统帅一个历史时代。而一种科技发明的生命周期很短,往往只几年时间或更短的时间,如IT行业,平均18个月,技术就已经更新换代了,IT业最新发展的技术往往没有来得及进入教材,致使学历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现实脱节,甚至有些专业的技术,学生刚毕业,其技术就已经被淘汰,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如果不尽快在办学模式上加以创新,不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尽快适应市场需要,紧跟市场形势,这个问题将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桎梏。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迅速实现专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这是高职教育的职教性所决定的。高职教育的产业化不等于将学校企业化,高职教育的市场化不等于将校办企业利润化。高职教育除了职教性的一面,还有高教性的一面。学校是教育机构,教育的对象是人;企业是经营机构,经营的对象是物;学校以学生为本位,一切围绕学生转;企业以产品为本位,一切围绕利润转。尽管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但仍有一些高职院校步入误区,以为产业化、市场化就是将学校办成变形的企业。之所以提出高职教育产业化、市场化,就是为了以学生为本,这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调,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教育创新的内容固然很多,诸如办学理念的创新、办学模式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管理机制的创新等等,而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的重点应当是办学模式的创新,即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是社会所急需的人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高职教育“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虽然已成为共识,但理念通过什么途径把它变为现实,从而转化为物质的东西?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落实,来体现。其中人的综合素质是关键。所以人才培养模式是办学理念的标志和集中体现。而目前有些高职院校仍然照搬本科模式,并且忙于专升本的准备,使有些专业与市场严重脱节。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中较为新颖,较为可行的有“订单式”、“工学交替式”、“校企联合式”等人才培养模式,这几种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把“入口――培养――出口”三者有机地连接起来,把专业理论与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最新技术成果能及时引进课堂。瞬间的信息能及时传递,使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库,使企业成为学校的实训场。目前我校实训中心就属于“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学生通过两周的实践学习,作为进入实习单位的起点,这就具有某种创新思想的成份,学生较能有效地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些技能都是市场所需要的。实训的指导教师多为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家,既能诠释理论,又能指导操作。我校的这种实训活动还处在起始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我们认为这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创新显然要具备创新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人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创新的第一要义不是能力,而是素质,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了创新意识,就有创新的紧迫感、自觉性、积极性和热忱。有了创新精神,就敢于破旧立新、大胆怀疑、不满足于现状、不怕失败、百折不回。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创新思维的外现,是人文素质。而创新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没有创新实践,无从得到创新能力,但创新实践又不能脱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所谓创新教育,实际就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是素质教育更高层面的要求。

为什么说创新教育的实质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深化?因为创新思维的培养依赖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积累。理由如下:

1.创新要敢于质疑,对未知领域抱有极大的好奇心,遇事要追问到底,不弄清楚决不罢休,这是一种心理素质。

2.创新要有巨大的热忱,全身心投入,为了自己的追求,可以废寝忘食,这是一种人文精神。

3.创新需要意志和毅力,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可以终身乐此不疲,百折不回,这是一种意志品质。

4.创新需要大智慧,这种智慧来自对哲学的领悟。有了哲学的领悟,就善于想象、联想、幻想、假定。这是一种心理特质。

以上都是思想道德素质的一个方面,有了以上素质的综合积累,就为创新思维提供了前提。

所谓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即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包括道德、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没有这种人格、气质和修养,就不可能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当然就不可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古今中外所有的发明家、创造家,他们成功的道路,无不证实了这一定律。一个没有人文气质、人文品格的人,绝不能成为科学家。素质是人的内在品格和智慧,创新是将这种内在的品格和智慧外化为物质和方式。所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实践教育创新的基本素质。

这里我们还要重申一下,要实现创新的目标,首先应该从逻辑上弄清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的关系,这两个概念不是交叉关系,而是包容关系,即教育创新中包含了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实质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教育,比如我校让学生在实训中发展个性,自主创意、自行设计,大胆质疑;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如何掌握面试的技巧;如何制作简历;引导学生自主创业,掌握企业的技巧,培养创业的能力等等,这些都属于创新教育的范畴。所以我们的结论是:欲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必须狠抓教育创新,要抓教育创新,必须抓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忠云,张瑞品.创新机制、突破人才强校战略.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3―4期.

[2]常立学.树立新的办学理念、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3―4期.

[3]魏庆曜.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加快紧缺人才培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第16期.

[4]温景文.高职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构建.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1期.

[5]张珏.改革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职教新路.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2期.

上一篇:少儿素描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浅析昆体良的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