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2-01-19 04:14:35

团体心理辅导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实践探索

摘要:目前,中职院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着凝聚力、归属感缺乏,学生主动交往意识不强,自我管理意识差等问题,本文对团体心理辅导引入班级管理的可行性进行了实践探索,并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了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中职;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15-02

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重要组织,也是学生对自我进行教育,发展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者创新工作方法,积极营造乐观、和谐、团结的班级文化,对学生个体成长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随着教育者观念的转变,团体心理辅导形式正逐步地应用到班级管理中,这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局面。

一、中职院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应该有全体班级成员共同要达成的目标,所有班级成员都能积极为达成共同目标而付出自己的努力。然而,大部分中职学校班级都存在凝聚力不够的问题,同学之间不能相互信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普遍较差,学生自我管理意识较弱,导致中职班级的教育功能、管理功能日益弱化。特别是“90后”的中职生自我主体意识增强,集体观念淡化,不愿意或者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往往要求学生服从自己的管理和安排,服从学校的制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个体差异性及学生自我成长的发展需求,这些导致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凸显不少问题:一是班级凝聚力不够,常用的活动形式如运动会、体育活动、歌唱比赛、朗诵活动、演讲活动等班级活动已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二是学生缺乏自我管理意识,班主任只关注学生每天是否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否违反班规班纪,从而采取措施如何减少这些不良行为,学生则被动地、形式化地维护各种规章制度,班干部则负责监督同学不违纪、不违反班规班纪,班级运作效果差;三是同学之间喜欢小团体交往,有的仅局限于本寝室同学,同桌、前后桌之间以及与班级其他同学的交往较少。

二、在班级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思考

1.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认为:团体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对个体有很大的支配力,团体中每个成员之间,都会有彼此交互影响的作用,个体的行为受他从属的社会团体的影响和制约,团体行为深深地影响个体的行为。

团体心理辅导也符合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各类行为进行观察学习。此外,柏恩的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人际沟通理论、罗杰斯个体中心理论、行为训练理论等也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理沦基础。在专业团体中,领导者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彼此尊重、平等,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建立安全感,成员能真诚分享、体验,能促进成员自我觉察、自我成长。

2.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班级的可行性。一个班级的学生往往年龄、文化水平、家庭状况(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生活方式等具有一致性,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又面临着共同的心理困惑,适合做团体心理辅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班级作为一个团体相对稳定。班级成员只有出,一般很少有中途进入的,这符合团体辅导活动要求,有利于成员心理安全感的建立。二是符合中职班级学生心理发展需要。中职生生理、心理还不够成熟,自我意识强,作为班主任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往往不能奏效,而团体心理辅导主要应用游戏、体验、分享开展活动,辅导者与受导者之间是平等、民主的关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能较愉快地接受教育。三是指导者了解班级问题,便于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工作。班主任与学生相处时间多,对学生个性及行为特点和班级共同存在的困惑较了解,将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成长。四是班级心理辅导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并可结合班级中发生的具体事件进行讨论,使讨论更贴近当时情景,学生体验深刻。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1.加强班级归属感,增强班级凝聚力。班级凝聚力不够是班级管理者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之一。为了探讨提高班级凝聚力的有效方法,笔者做了主题为“班级团队合作”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具体操作如下:首先设计班级问卷,了解班级问题;根据问卷反应的问题确立主题为“培养团队精神”辅导活动,活动主要安排在班会课或自习课时间进行,活动后要求学生写体会、感受和心得。如可以举办下面的活动:(1)大风吹——吹大风,大风吹过穿白衣服的人……穿白色衣服的同学主动站出来;(2)心有千千结——排好队伍,牵手自己左右边的两个人,打乱队形后自由活动,听口令后再按原来的状态牵手。这样会成为一个个结点的混乱队形。试试怎样解开这些结点?活动后讨论:我们是如何解开死结的?失败的有何感想?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死结”?我们该如何面对?

2.改善同学关系。进入中专生活,很多同学都觉得处理同学关系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批阅周记发现很多问题事实上主要是没有正确认识自我,缺乏沟通所致,因此笔者把辅导的关键定为通过团体活动以及从其他成员的交流中学会正确认识自我,体验沟通的重要性并学习必要的人际沟通技巧从而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活动一般分5~6次进行,下面是其中一次辅导过程。(1)暖身活动:(翻树叶)让所有成员站在叶子上面,领导者宣布规则;活动结束所有成员探讨一下问题:(1)任务完成的关键是什么?(2)适当的人际距离对人际关系有帮助或影响吗?(3)如何理解里面的人际沟通问题?(2)填写人际特质检视表,填写自己喜欢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学习,可以是外在(外貌、形象等),也可是内在(乐观、幽默、温和、宽容等),活动结束,引导讨论。(3)学习沟通技巧。情景扮演。(4)分享角色扮演的感受与心得。(5)折纸游戏。体验双向沟通的重要性,分享感受与心得。

除了上述活动,还针对班级问题开展了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信、异往等主题活动,通过将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技术运用于班级建设中,本班学生更团结,同学间的关系较融洽。基本改变以前以寝室为单位的小团体活动。从学生的反馈表看,“在活动中可以自由发言,不受拘束”,78%的同学认为“在团体中感觉舒服,有安全感”;76%的同学认为“在团体活动中对同学的信任感增强了,更愿意和同学交流,更愿意和同学说心里话了”,学生在团体分享和体验中产生了认同感、归属感及人际的和谐。

四、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级学生主动参与性有待提高。一般团体辅导成员通常是通过海报、宣传单及教师的介绍等经过面试选择合适的成员,他们在参加团体前基本了解本次团体辅导要达到的目标及活动的具体安排,根据自己的意愿及需要选择是否参加,因此团体成员在活动过程中能积极体验、参与活动并容易接受指导者的辅导。在班级中开展的团体辅导,团体成员是自然生成的全体学生,如果学生在参与前对具体活动目标及要求不知情的情况下,让他们参加团体辅导,有的学生很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另外有些团体活动并不适合所有同学,学生本身并没有要改变的意愿,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作为班级团体辅导的实施者每次活动前需要思考符合本班级特点的辅导活动。

2.班级辅导团体大,对领导者要求高。一般团体辅导在10~15人之间,领导者较容易掌控局面,能关注到每一个个体,而班级团体人数多,一般分成多组进行,领导者往往顾此失彼,有些辅导主题并不是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辅导后甚至有学生说,“怎么又让我们玩这样的小儿游戏?”“我只是为了玩游戏而玩游戏,没什么感受和体验。”活动过程中还有部分同学表现沉默,觉得自己没什么可说的。因此,怎么设计符合班级学生的团体辅导活动,让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真正受益,是教师需深入学习和实践的问题。

3.班级辅导时间不易控制,分享不够深入。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各种活动只是辅导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借助活动,成员进行体验、感受并把这些与团体成员进行分享,成员才能真正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通过分享,成员能从其他学生那里获得有益的经验,这比单纯的讲道理更能让学生接受。但班级团体辅导由于关系的特殊性,在分享时学生往往易话语过多或偏离主题,如果干预不及时,导致时间拖沓。另外,人数较多,团体规则和规范遵守方面不够理想,部分学生认为这不是正式的课堂学习,导致有少数同学迟到、请假现象,从而影响其他成员的情绪和整个团体气氛,导致分享效果也受到影响。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卢学钦.李毓灵.发挥团体心理效应促进班级管理优化[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5).

[3]隋光远.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教学参考材料[Z].2005.

[4]范乾坤.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9).

作者简介:吴小琴,女(1976.9-),心理学硕士,中学二级,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

上一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精品开放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