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大众竞技运动提高体育课堂实效

时间:2022-01-16 10:30:41

如何用大众竞技运动提高体育课堂实效

摘要:竞技是体育运动的基本形式,以健身为目的的大众竞技运动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开展大众竞技运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营造良好的体育竞争氛围,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改变体育课中学生懒散的状态,为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大众竞技;体育;课堂实效

目前,在应试教育的举国大教育体制下,学生体质下降,甚至某些大学取消了运动会长跑项目,对此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大学生乃国之骄子,国家栋梁,如此“积弱”怎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我们知道,体育教学既不是一般的身体锻炼,也不是单纯的技术练习,体育教学应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习惯。目前,仅有的体育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才是问题的关键。

一、大众竞技运动进入课堂的理论基础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对竞技运动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一味地强调专业化的竞技运动项目,忽视了休闲性、康复性的运动形式。另一种是把竞技运动和学校体育视为不同性质的运动方式,对竞技体育进课堂持否定的态度。如何把大众竞技运动纳入到体育教学中去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国际竞联在《竞技宣言》中,对竞技的解释是:“凡是包括自己和他人的运动竞争,或克服自然障碍的运动比赛都是竞技”。根据上义,我们认为竞技的核心就是比赛,不论是水平高低,以创造优异成绩为目的的竞技运动,均属于竞技的范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竞技运动只是一种比赛方式,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只不过是竞技运动的一种,而不能看作竞技运动的全部。

现代竞技体育必须有良好的场地,完善的设施,先进的研究手段等,而这些条件除了高水平运动队外,只有学校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的主要基础之一,这就为大众竞技纳入体育教学创造了条件。

二、大众竞技运动能够适应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大众竞技运动可以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竞技运动是人的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意志品质以及协作精神等综合能力的竞比,通过竞技运动促成运动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的体育素质教育的培养。竞技体育中树立的公正、公平、协作、团结、友谊、诚实等道德观念,是社会不可缺少的文化教育,对青少年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的成长都具有现实意义。因此,竞技体育进入学校体育,对学校体育教育有着促进作用。

1.强调技术教学与竞技精神的结合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单纯的运动技术学习,效果并不好。开展体育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参加体育锻炼,掌握运动技术是必要的。如果在运动技术教学中脱离了竞技,以运动技术练习取代了竞技,那么,运动技术的枯燥练习会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为运动技能是在运动比赛中产生发展的,脱离竞技,技术不可能真正掌握好;脱离竞技,技术只能是花架子;脱离竞技,体育教学就成了无本之源。竞技体育可以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示范,增强吸引力,探索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给予技术性指导和服务。

2.突出发展身体素质与竞技体育相结合的特点

以体育教学直接发展身体素质,既是教学目标的错位,也不符合身体素质发展规律。参加大众竞技运动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它是在学生争先求胜的心理驱使下自觉进行身体锻炼。学校体育的首位目标是增强人的体质,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知识;培养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我们都知道,缺乏内心需求的锻炼,是无法调动学生锻炼积极性的。无论是简单的肢体重复,还是逼迫性长跑、负重等运动课次,都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厌倦的情绪。

三、体育课堂引入大众竞技运动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设计上,教师应根据体育器材、班容量大小、运动水平高低以及教学进度合理分组,组长由学生自己推选。教师要运用小组的累计比赛成绩作为考核的最终成绩,把每个学生进取心紧紧的拴在集体的荣誉上。比赛的竞争性与集体的荣誉感,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要设计和营造符合学生竞争比赛的氛围和条件。从国际上看,竞技体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大众体育开展得都比较好。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到各小组巡回,并认真观察典型的最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学生最需要教师指导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必须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组织学生通过比赛进行对抗竞争,根据学生的竞争情况制定适宜的竞赛规则,通过规则诱导达成身心教育目标。竞技运动可以较好地反映学生的身体机能、运动技术、意志品质、协作精神等综合的体育素质。在教学比赛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指导、小组合作、评价激励的合成作用,创造教师教其所长,学生学其所好的良性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议论文教学初探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