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随笔范文

时间:2023-02-27 11:11:49

爱情随笔

爱情随笔范文第1篇

随想

"我"一直恨父亲。

父亲,那个深深伤害母亲,却浑然不知的人。

他娶回了她,却带给了她无数个黑夜漫长的等待,他知晓她对他的爱你,却视而不见,只因曾被另一女子深深地伤害,却关上了那扇门,紧锁着,不露一丝缝隙......

那个傻女人,一心等待,默默地守在你身边,希望用她的爱打开你紧闭的门窗,哪怕是一丝缝隙,她也会倾其所有,希望有一天,他会接受她。

一头乱蓬蓬的头发和一双枯树般的大手。

那是小时候记忆中的母亲。

忘不了,忘不了母亲的辛劳,她那双枯树般的大手撑起的家。对于母亲,家是她的一切,而爱父亲,则是她一辈子的坚守,可她始终跨越不了那道鸿沟,因为他的心是硬的。他让爱他的女人承受原本不属于她的责任,带给她无尽的等待与伤痛......

这也是“我”恨父亲的原因。

因为他对母亲的冷漠,让我对他心灰意冷。他白净修长的手指映入我的眼里,是那般的刺眼,世界上难道还有比这更痛苦的吗?她,深深地爱,爱到病了,仍执着......

阿弥,她得病时念叨的竟是父亲的小名,一直到最后,她都没听到,父亲对她说一句爱意的话。

夕阳欲坠。

他用苍老的手梳着她蓬乱的头发,一辈子,她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去追寻自己的爱。可当他顿悟时,她却病了。

再也记不得他了,那个她曾经深爱的男人。

晚霞从盘缠的葡萄缝隙里细碎地筛落下来,洒在父亲的身上。远处田野的麦穗金黄灿烂,仿佛和夕阳连成了一体......

最后,她收获了夕阳的爱情。

爱情随笔范文第2篇

忧与爱

陈亢

我的父母亲几乎是一路打着闹着勉强走完了他们婚姻的前半程,那里没有爱情,只有礼教和责任,然而命运终究是公平的,后半程虽忧患重重却也因爱情而一路芬芳。

母亲在我高一那年的暑假被查出宫颈癌,之后的两个月父亲便陪着母亲在上海接受手术放疗和化疗。我永远不能忘记母亲术后化疗归来我见他们第一面的情景。母亲倚靠在床头,寥寥几根一节手指长短的白发扎根在薄得几近透明的头皮上,眉毛也是雪白的样子,惟有眼睛还保有原来的颜色,却消逝了以往的神采,嘴唇紫中泛白,干涩得像久未浇灌的土地。她的一只手笼在被子里,另一只手被父亲轻握着,整个人苍白得仿佛能瞬间被阳光穿透。父亲也似乎一下子老了几十岁,整张脸几乎皱成了核桃,本就脱发的他如今头皮上终于一根不剩。他们的手始终握在一起,手臂都细得好像仅余骨架,一黑一白对比鲜明却又和谐温暖。

母亲被化疗抽干了气力,话都不能说,最多抿抿嘴唇作微笑的样子。她的一个眼神,父亲端水过来喂她;她的一个眼神,父亲端来尿壶把输尿管放进去;她的一个眼神,父亲拿来枕头垫高她的背;她的一个眼神,父亲……医生说母亲需要好好调理,如果五年内不出现任何问题,那一切都好;一旦出现任何问题,生命堪忧。于是父亲买来许多抗癌食谱,照顾母亲之余便拿来钻研,变着法儿地给母亲滋补。平日里偶尔扮小丑、变魔术来使母亲开心。他还常常教育我和弟弟要好好学习,让母亲放心,这样母亲的病才能好得快些。

一晃两年多过去了,母亲的身体在父亲的悉心照顾下日渐好转,父亲的眉峰也舒展了许多。应该是半年前的一个夜晚吧,我偶然醒来,发现他们卧室的门漏了缝,正想悄悄上前把门合紧,却从门缝中看到月光下父亲温暖的侧脸。月光抚慰着熟睡的母亲,父亲坐在床畔轻轻描摹着母亲的眉眼,那一刻,他黝黑的脸柔和得像要融进月色里。

如今,他们从不吵架,在家里彼此偶尔的对视也总流泻出无尽的温柔,出门也总手挽着手,俨然是一对热恋中的年轻人。

忧患虽已淡褪,他们于其中产生的爱情却颜色依旧。

【考生来信】

赵(道夫)老师:

其实我的作文一直不好的,高考算是幸运吧,要我谈点感受还行,经验可真说不上。

我觉得随笔最重要的就在于真情实感,这一点具备了,其他格式之类的注意一点就好了。对我来说,我比较喜欢写生活中的小事,算是挖掘生活的点滴吧。要找到自己擅长写的类型,这样高考时才能得心应手,而这要靠平时多尝试练习。

作文除非文笔非常(好),否则最好不要玩花样,质朴、以情动人永远是上上策。我想高考我的拿分点就在这里。其他的我也没什么能说的了,谢谢赵老师您的谬赞,能给我这样的机会回顾一下自己的曾经,呵呵。

到这里要祝您身体健康,合家欢乐了,同时也衷心祝愿您的随笔教学更上一层楼!

您的学生:陈亢

2012年7月28日

【教师放言】

看着陈亢同学的考场真文与来信,心中颇激动与欣慰。意外的惊喜并不意外,平时的随笔训练终于有了回报。

我们盱眙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的同仁痛感于学生作文质量水平的原地踏步,作文题材渐趋窄化、泛化。我们经过学习、思考、分析并达成共识,2012年初在高三的最后一个学期鼓起勇气,探索实践,将“随笔”引入作文教学,努力让写作成为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激扬青春热情、激发智慧发展的自觉需求和主动行为。我们在现实的功利和未来的理想之间找准了随笔这一契合点,找到了行之有效地促进学生成绩提高和生命成长的途径。

随笔最讲究真诚,不仅在写作内容上求“真”,而且要在写作态度上求“诚”。叶圣陶先生曾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实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积郁,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他还进一步从写作程序来说:“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蔑、卑鄙的态度。”

正是随笔训练为陈亢同学种下了“真实、真诚”的写作信念,使她的写作思维耕耘生活的土壤,使她的文章充盈着真情实感,赢得了高分。她带着这一科学的写作信念和随笔写作习惯上路,她的人生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她不仅赢得了高考,而且将赢得人生。

因为真情实感,所以动人肺腑。文章的生命力和感染力都在作者自己总结的“真情实感”四个字上。

这原汁原味的高考考场之作,一个标点、一处遣词造句,教师都没有改动。陈亢是我教的高三(8)班的学生,平时写作也只是中等水平,吃了我不少批评,但练了半年随笔后,她这次高考却给人以意外的惊喜,第一卷160分,她考了123分,圆了大学梦,实属不易。考完后,她就跟她姐姐李倩老师说:文章写好后,读了,自己都要流泪了,而且用了随笔。成绩公布后,她太高兴了,说估计123分中就有60分的作文分。

于是,我就让她把考场作文默写出来,给她的学弟学妹们看看,并请她写一段写作感言。这就有了上面的学生来信。

综合考场习作和考生来信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四条启示:

1. 写自己的生活。她说:“我比较喜欢写生活中的小事,算是挖掘生活的点滴吧。要找到自己擅长写的类型,这样高考时才能得心应手,而这要靠平时多尝试练习。”她的考场习作,就写了她自己的家庭中父母与癌魔战斗的过程,从而表现出爱情在忧患中成长、发展的主题。

2. 写真情实感。她说:“我觉得随笔最重要的就在于真情实感,这一点具备了,其他格式之类的注意一点就好了。”真情实感,一是真实,源自生活,有生活气息的文章,才有味道;二是真诚,不玩虚情假意。

3. 质朴,不卖弄,不矫情。她说:“作文除非文笔非常(好),否则最好不要玩花样,质朴、以情动人永远是上上策。”

爱情随笔范文第3篇

一、贴“心”评语——一些往事难以忘怀

妈妈叫舅舅拿钱让我上学,舅舅说好,可舅妈抢过话筒说:“姐,也不是我说你们,儿女是你们的,过年没回来也就算了,竟然连学费都没有,你们在外面做什么事!你不体谅你哥哥的辛苦,也想想爸妈的操劳。钱,我是不会给的,你们实在是无药可救……”我知道我该回去了,我又给他们带来难处了。开学已经两天了,我坐在回去的列车上,当列车进入山洞又驶向光明的那一刻,我决定了,我放弃了。但我知道不久的将来,我会为我的选择而后悔的。第二天起床,爷爷对我说别担心,奶奶已经去借钱了,事情会解决的。如果父母能像爷爷奶奶那样关心我们就好了。几天后,我还是回到了充满书香的学校。看到一些能读书却没心读,在学校浪费光阴的人,我感到老天对我是多么的不公平啊!

我给写作者的回复是:“很多人会因经济困难愁读书,但同样很多家庭都想千方百计坚持读书,只要能顶住暂时的困难,忍住眼前的羞涩,认真学习就能考上大学。要更争气,更有骨气,要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并邀她“有空可到老师家来看看,看有没你喜欢看的书。”并写上我的电话号码。

第二周的随笔,她又写道:姑姑低沉地说:“我劝你啊,还是去打工挣钱算了,找个好老公嫁了吧。这样家里也不会那么困难,你也可以过些好日子。”姑姑“善良”的劝告,但却如一把锐剑穿过我的心脏,好痛,好痛。那晚夹杂着寒意的春雨好像在为我伤心哭泣,我的心里真的好混乱,好难过。我想对着天空大声呼喊,发泄内心深藏的忧郁,可是我怕,我不敢。也许我对生活还抱有希望吧,我想起了老师您给我的鼓励,我想听到你那爽朗的笑声,想从您的声音中索取些什么。我打了这个电话,响了好久却没人接听,我非常失望。而想不到,老师您竟然回电话了,我真的好高兴,至于您邀我去你家的时候,我又犹豫,老师会喜欢我这个忧郁的人吗?无论如何,我都很感谢老师,在我伤心的时候响起了你的笑声,热情地邀我去你家做客。我心情这么低落,怎么能带到老师家去呢,我犹豫着。但放下电话后,我的心却轻松多了。

我读后感到很欣慰,给她的评语是:“你是个懂事的好女孩,背负着这么大的压力,仍然能够坚持学习,直面生活。老师家随时都欢迎你来玩。”这样一来二往,先是在每周随笔上交谈,后来和她直接交谈,真诚对待,不断地开导她,鼓励她,和她交朋友,慢慢地她变得越来越开朗,每隔几周就会主动到我家里来玩。学习成绩也越来越优秀。

从这件事中我体会到教师要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学生,关心学生。高中学生随笔是教师了解学生情感的最直接的切入口。从高中第一周起,我就对学生作出要求:每周一篇随笔,不限字数,但写随笔不能敷衍了事,要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希望把老师当作朋友,有什么心事就尽情倾吐。对老师的教学及为人也可做评价,一句话:写真。这样,学生消除了为应付老师而写的心理,由被动变主动,对生活中的人、事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随笔的内容涉及很广,如学习、亲情、爱情、友谊、社会几乎无所不包。我从随笔中获知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在随笔上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与他们交朋友。

二、桌上谈“情”——一些故事涛声依旧

一位开餐馆的朋友跟我讲,有天晚上有两个十六、七岁的中学生去他的餐馆吃饭,上好菜后,看见其中一位从书包里拿出四瓶啤酒,他们边喝酒边互相诉苦,原来这两人都是期中考试没考好,不敢向家长汇报成绩,但是学校又准备开家长会。父母对自己的期望非常高,自己学习也很认真,但无奈的是往往考试成绩都不理想,担心会考不上大学。因此在餐馆里倾吐心中的苦恼,借酒浇愁。我的朋友看了,猜想他们是初次尝试喝酒,便走过去提出用两个菜跟他们换两瓶酒。这样做是不想让他们稚嫩的身体受到酒精的折磨。

朋友的话至今萦绕在我耳旁,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中学生正处于一种情感迷茫阶段,高中阶段尤其明显。封闭型的心理状态把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被人理解的欲望同时带来了,而社会、家长及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都使这种情感迷茫的状态无法回避。如果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中学生的情感教育,就不能保证他们的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执教《项脊轩志》时,除了紧扣课文的内容,仍要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可抓住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他们同父母的所谓隔膜、代沟问题,把中华民族赡养父母的传统思想,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培养健康的思想品德。

三、谈“情”说“爱”——一些话题正大光明

早在刚出来工作时,就听同事说,前几年有位刚参加工作的新班主任就跟学生大讲特讲大学谈恋爱的自由,把大学里谈恋爱描绘得天花乱坠,学生对此更加神往好奇,结果她班的学生高一就出现了好几对谈恋爱的。同事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恋爱这个话题太敏感了,万一引导不好,结果就会适得其反。最好就是不去触碰这个敏感话题。”我听了被吓一跳,从此不敢轻易和学生提此话题,生怕弄巧成拙。但高中语文教材中却有不少涉及爱情的作品,如《关雎》《与妻书》《荷花淀》《孔雀东南飞》等。面对这类课文,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如果教师对这个问题顾左右而言他,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这种回避的做法,反而加深了学生对爱情的兴趣,去涉足并尝试它。学生成熟早,中学生早恋也似乎成了一种风气。所以更应该抓住这类课文来一个正确的引导。

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不能视爱情问题为,不应回避爱情这个话题。如讲到《荷花淀》的爱情内容,用爱情故事里奏出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赞歌感化学生;讲《与妻书》时,阐明国家和小家的关系,从作者令人动容的娓娓叙述中表现出对妻子对国家的挚热浓情。这样,结合课文我们一方面讲清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的爱情,一方面以大量的早恋导致学业失败的实例,讲清什么是所谓的爱情。与此同时再组织展开关于早恋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要求有定论,但教师要归纳总结,申明自己的看法,晓之以理,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样,学生消除了神秘感,也从老师那得到了真正需要“金玉良言”,其效果是很明显的。

中学生时期的心理特征是敏感而不稳定的。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一触即发的丰富情感,但又缺乏足够的自持力。这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人理解的欲望,使他们对爱情更加充满了渴望。教师态度上稍不注意就容易导致学生早恋。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惟一的工作和全部工作可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作为教育工作者,主要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语文由于其学科的性质特点,更成为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态度倾向和正确价值观赖以形成的重要阵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以“情”动人,辅之以恰当的方法,必能使情感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爱情随笔范文第4篇

今年,阿莹又带来他的新随笔集稿《欧洲苦旅》,我为他对文学的这种孜孜以求的执著精神所感动。

这是一部特殊的随笔集。开卷品读,十年前的历史瞬间在你眼前蓦然闪现,那一幕幕历史画面历历在目。这是一次特殊的旅程,在遥远的纽约,凝聚了20世纪骄傲的世贸大厦双子座就在一天前被两架喷气式客机穿透,那座直指蓝天的象征性建筑,在世人眼前轰然坍塌,弥漫的烟尘吞噬了无数生命――“9・11”成为一道历史的分水岭,更是一道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和伤痛。但对翌日登上旅程的阿莹来说,他当时还来不及细细咀嚼和厘清这一恐怖的历史事件真相,只觉得这是一次郁闷的启程,久久期待的旅程居然会在一种恐怖的氛围中开始。也许,这就是恐怖主义所要达到的意图。

这次欧洲之行,是一件期盼已久、令人神往的愉快旅程,因为他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留给人类的美轮美奂的艺术珍品,充分享受艺术魅力;一睹那些演绎过无数历史故事的遗迹与建筑,领悟悠悠历史的真谛;还可以走进那满目皆是奶牛与风车的牧场,尽享和平宁静的田园风光。当然,他们还将参观两个规模宏大的防务展览,那是当今世界顶尖武器的集中亮相,其中的奥妙与新奇更会给他们此行带来别样的诱惑与期许。 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们的视线投向艾文河畔静谧的斯特拉福德小镇深处的莎士比亚故居。伟大作家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让一代一代人为之着迷。不过,这座静谧小镇眼下显得冷寂,以至于冷寂得让人生出些许的“恐怖”来,不由得让作者想起纽约世贸大厦上纵身跃下的点点飞影,那个揪心场面令人断肠。夜幕降临,伦敦也近了,不断地听到远远近近的警笛声,显然纽约腾起的浓烟已经刮到了这片土地上,凄美的传说又在与今天的爱情嫁接,但恐怖的阴霾依然挥之不去。

当然,凡尔赛宫的雍容华贵与国人昔日蒙受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已成为一道难以忘却的历史记忆。不过,雨果笔下的浪漫主义经典之作、香榭丽舍大道的历史文化,与埃菲尔铁塔和皇宫交织在一起展示着巴黎的辉煌。恐怖的阴影似乎亦欲覆盖巴黎的繁华,但巴黎人好像并没有过度恐慌,大街与景点没有显露出任何异样,不由得令作者想起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时的坚毅和从容。作者感慨埃菲尔铁塔下的巴黎确实美丽典雅,这里和平宁静的生活是一种享受。作者在本集中的每一篇随笔,都像一幅幅精致的油画,勾勒出欧洲各地旖旎风光和历史文化;又像一曲曲动人的旋律,流淌着莫扎特的《交响曲》,舒伯特的《小夜曲》,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字里行间无不褒扬真善美,谴责掠夺、战争、恐怖,浸透着充满正义的爱,描绘出一片弥足珍贵的和平景象。令读者在获得阅读喜悦的同时,备感应当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

爱情随笔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畅想激发;影评拓展;日记普及;专栏嘉奖

俗话说:“会唱不留口,会写不留手。”作文靠多练笔,千锤百炼。倡导学生写随笔是写作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笔者将从“畅想激发”、“影评拓展”、“日记普及”、“专栏嘉奖”等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写随笔,期待“写作成为学生生命中最美的歌唱”。

一、畅想挑动创作神经

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在《侏儒警语》中说:“意欲作文而又为自身羞愧乃是一种罪恶。为自身羞愧的心田上不可能生出任何创造性的嫩芽。”①周国平也曾感慨:“岁月把一个个小哲学家改造成了大俗人。”在我心中,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一个诗人、一个作家。平庸冗长的灌输式教学只会禁锢思维,抑制心灵,以致好奇的天性逐日磨灭,畅想的遥不可及。因此,我们需要畅想!畅想可以解放心灵,畅想可以放飞思绪,畅想是信马由缰,畅想是野渡无人,畅想能激发欲望,畅想能获得自信,不激动就不灵动,不自信就不创造。温儒敏教授在北大承办的“国培计划”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上发言时曾强调:“作文课和阅读课一样,需要气氛,需要熏陶,需要不断激发学生表达言说的欲望。无论什么教学法,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应当想办法营造一种氛围,引起学生动笔的兴趣。”②鉴于此,我在这组随笔正式启动前,提前半月上了这节“畅想我们的十二月随笔”课,创设写作的氛围,开启畅想的心扉。站在讲台上,我满怀期待地述说着我对十二月随笔的期望:

它应该很真(本真)

它应该很美(唯美)

它应该诗意盎然(超然)

它应该飞向未来(永恒)

之所以写下这四行字,是源于我对优秀作文的理解。真正优秀的、有生命力的作品首先是真诚和自然的。应该尊敬文字、贴近文字才能喜爱文字,坚决反对无病。自然、生活、阅读共同组成肉体和精神的真实。不浮游,不空洞,踩着泥地,用好我们的文字。“邮票传递信件”是平常,可邮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是诗意,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者陆春祥在杂文《向邮票学习》中充满智慧地阐述了邮票的精神,使邮票的韧劲中透出率性气质和浓郁诗情。诗意来自哪里,来自轻柔的心,来自深沉的思。那么――如果有雪,一定不让它孤单落下!

二、影评拓展创作时空

十二月随笔创作期间,恰逢教学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其间备课组设计了观看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战争影片《钢琴师》并要求完成影评创作的活动。

在我心中,《钢琴师》这部“用艺术的美丽揭开了纳粹血腥屠杀的序幕”、被誉为“史诗般的杰作”的影片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它之于写作,就是一眼深厚沧桑的井,就是一片波涛汹涌的海。当学生置身其间,他们的眼睛、耳朵、心灵都将接受暴风骤雨式的洗礼。那些在战争中被侮辱、被践踏、被放弃的景象和命运将深深震撼着每个人,“自由、和平”绝不只是口号,那将是从心灵深处激荡起来的呐喊。

周小乐:当我看到钢琴师走在死一般空寂的城市――不,应当说是城市的废墟时,心中感到一种难以言尽的绝望,并且我相信这绝望不及那钢琴家当时心中情感的万分之一。这样的城市,连飞鸟也从不飞过。

影片拓展了学生的创作时空,给了同学们丰富的情思和创作的激情。结合电影评论写作指导,同学们从作品主题、现实意义、人物、场景、细节、悬念设置、矛盾冲突、叙事线索、情节节奏等诸多方面生发议论,不仅能紧扣“电影”来“评论”,亦能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优秀作品更是构思独特,见解独到。《钢琴师》影评掀起了十二月随笔创作的一次高潮。

三、日记深化创作习惯

“真正的写作,是从写日记开始的。”“我要再三强调写日记的重要,尤其对中学生而言。当一个少年人并非出于师长之命,而是自发地写日记,他就已经进入了写作的实质。”(周国平语)这次我们提出的班级日记有别于个人私密的日记,它既有一个相对共同的写作对象――“我、班级”,又可以靠近日记细密和琐碎的特征。似乎可以更自由、更个性,三行两行,长长短短,可以不布局谋篇,即便只是灵感的一个速降,神来一笔,未尝不精彩。谁说这一短暂的精彩不可能成为未来某大作的萌芽呢?曹禺写下旷世巨著《雷雨》之前引起其写作兴趣的,不也“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么?

从2010年12月1日起,两个班的同学分别开始了这项为期31天的日记创作,一天之内写作者无数,既有自始至终的日记拥护和跟进者,也时时有新面孔、新形式、新风格,兴之所至,不拘一格。

王利平(12月3日去黄龙体育馆聆听李云迪独奏):所有人都静默了,连呼吸都变得慢起来,他的钢琴声征服了听众,征服了冬夜的冷风。

秦晴(12月11日感慨冷暖不定的天气):这个冬天来得犹豫不决,地理老师的知识突显匮乏。明明已经冷锋过境,今天突然来了片会下雨的乌云,气温却有所回升。早晨一起床便对着一柜衣服不知如何是好。

四、专栏嘉奖创作先锋

在畅想十二月随笔的时候,我看到敖雨飞同学的畅想:“我想开辟一个小板块,叫‘单身万岁’,让各位无身边之人的光棍们写一篇赞颂单身生活的大型随笔。”看到敖总(同学们都这么叫)的设想,我哑然失笑,真是率真可爱得紧,从教12年来,我也是第一次碰到敖总这样的女孩,有魄力且充满智性。当专家教师家长都在论述早恋危害的时候,学生中已有如此清亮的声音,岂不可喜可赞?敖同学一直痴迷创作,我阅读到她的第一篇随笔《生死之地的记忆》时就盛赞其记忆之富裕,感受之鲜活,我真的很想搭建一个平台,让像敖总这样的创作型选手来施展手脚。当即,我找到她,对这一设想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愿意做最强大的后盾。有此激励之后,双休日一过,敖总带着优盘来找我,原来她觉得应该正式的招募启事,阐述她对这次主题创作的设想,希望选到更多的优秀作品。招募启事摘选一二:

恋爱如果不能让人愉悦,那么这段半空中的感情就没有开始或继续的必要。

我们相信,自己也是可以当自己的太阳神的,单身简单,两个麻烦。

单身的并且还想继续单身的人们啊,我们一起大喊:单身万岁!

我真诚地希望,“单身万岁”可以成为一个心灵的借口,可以让失恋的人们振作起来,让单身的人们不要感春悲秋。

“幸福的爱情都是一种模样,而不幸的爱情却各有各的成因,最常见的原因有两个:太早,或者,太迟。”“要耐心等待。不要太早地相信任何甜言蜜语,不管那些话语是出于善意或是恶意,对你都没有丝毫的好处。果实要成熟了以后才会香甜,幸福也是一样。”相信很多教师和家长都明白这个道理,但稍有不慎,便会沦为说教,非但不能心如所愿,反而风起云涌。如何与学生讲早恋,如何借语文教师的特殊身份与学生讲早恋,我一直孜孜以求良方妙药,今天,敖总给了我一个良机,岂能错过?再则,我始终坚信同伴辐射的力量,某些时候,这些力量绝不亚于更高级别的教育。

我愿意相信青春的孩子自有青春的理性,青春的孩子自有独立的“木棉树”精神。青春珍贵,青春不容奢侈消费,我即是我,不是谁的附属,这样的自我觉醒弥足珍贵!感谢敖总,这组随笔正是开在“十二月随笔”中的奇葩!

爱情随笔范文第6篇

就文体来说,《讲坛随笔》或许不甚严格,它既有理论文章的严谨和缜密,又有散文的隽永和洒脱,同时还有杂文的犀利和睿智。全书共七十四篇文章,将立身做人、为官处事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涉及到了。讲人生观价值观,最忌的是空洞,蔡多文的《讲坛随笔》,力戒这种弊端,他把那些大道理揉碎掰开,以讲故事、说格言、话人生的形式,让读者在阅读中细细琢磨、慢慢品味。

读《讲坛随笔》的“勇”。每一位军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不管再忙再累,擦拭武器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当枪刺、枪身、来复线散发出的闪闪寒光刺向你的瞳仁,你必定会感到眼前一亮、心中一动,仿佛自己也变成了没有一点杂质的枪,那搏动的心音就是钢枪铮铮的奏鸣。枪身的锈蚀可以擦掉,但如果精神一旦锈蚀,擦除起来可就要麻烦得多。于是,便有一代代文化勇士拭锋芒于灯下,踏履痕于朔漠,立风骨于寒营,听嘶鸣于长风。《讲坛随笔》就是这样的作品。

作者通过反观杰出人物,透析他们身上显现出的超人气魄、不同寻常的热忱、破釜沉舟的勇气,呼唤着时代勇士和强者的精神亮剑:“在我们的文化中,精神上的软弱和消极,生活中过多倚重于立身处世的智谋和技巧,以此作为一生奉行趋利避害的根本,而忽视了对精神和心灵层面的关注,岂不知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及事业的成就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在于是否拥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一往无前的勇气以及成熟独立的人格。逃避和消极的哲学磨损着一些人的理想和个性,让生命变得卑微和平庸。”

《讲坛随笔》溢满英雄情结和阳刚之美。“生命之旅是一条美丽曲折的幽径,路旁有妍花,有丽蝶,有累累的硕果,但我们很少去停留观赏,很少采撷吮吸,一心一意地赶路,一脉相承地追随,一鼓作气地奔波,只因我们心中栽种着更加美丽的理想,只因我们身上激荡着铁流滚滚的血液。”是的,在许多年以前,当多文还是一名基层干部的时候,我就在他的一次自由来稿中,被类似这样的文字所击中,为这些文字里的血性所震撼。

蔡多文在本书《后记》中说:“这些年来,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思想教育,怎样才能改变和避免那种概念化的照本宣科、照转照抄呢?怎样才能改变听众对思想教育的逆反心理呢?对于当代中国国民,构筑我们核心思想体系的大厦最需要的是什么?在我看来,我们经常所说的主流思想体系,要切切实实地让老百姓所接受,就必须反思我们思想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必须对其进行革命性地改造。于丹、易中天们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和鼓舞,既然他们能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国学,为什么就不能用同样的方式向老百姓普及我们发了多少文件、印了多少理论读本所要阐述的主流价值呢?”在当前图书市场迎合之风、戏说之风盛行的时势下,他的这一创作理念是需要巨大的思想勇气和写作勇气的。

读《讲坛随笔》的“仁”。蔡多文对这支人民军队有着一种刻骨铭心的仁爱情结。而当这种情结化为迫切的关注和深深的凝望,其思想之光便不时喷涌而出:“一个国家可以只有很少一点兵器与军队,但必须蕴藏着这样一种可能:天边一声枪响,全民族霎时蹦跳起来扑向天边……”

读《讲坛随笔》,不得不让人正襟危坐,我感佩多文对汉语经典的娴熟,好像已经将其烂熟于心了。多文表现出了迷人的精神魅力和道德热忱,他兼收并蓄,旁征博引,显示了开放的心态,这是一切理论家、文学家必备的素养。书中广泛涉猎了宗教和哲学经典,如:儒、道、佛、圣经以及黑格尔、康德等鲜为人知的内容,展示了他广博的道德仁义。

读《讲坛随笔》,你会为作者放达谦逊的人生态度、深刻的见解、新鲜的哲理和真诚的灵魂拷问所折服。这是因为,在我们这个社会,无论阳光多么灿烂,总会有大地的阴影、社会的阴影、心灵的阴影,发现、揭示和治疗这些阴影,就是《讲坛随笔》的使命所系。

蔡多文不仅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生活中的他宅心仁厚。尽管沿街乞讨者中不乏骗子,但只要是他碰上乞丐总要或多或少施舍一点;为了等候一位失主认领失物,他在刺骨的寒风中守候到深夜,直至失主归来;2008年《人生悟语》一书出版后,从农村走出来的他,想到还有许多贫困山区和革命老区的孩子没有书读,毅然拿出几乎全部稿酬,为广东20余所希望小学和常德老家的孩子们捐赠几万册图书……

读《讲坛随笔》的“智”。蔡多文涉猎广泛,思维纵深,他从一个人成长的多角度来审视人类的精神轨迹,来寻找道德火种:那些能把人类从黑暗里解救出来的亮光,而不是那些令人消沉的事件与人物。“每天必看日出”的福楼拜,那个不向提着裤子的“敌人”开枪的奥威尔……从他们身上,蔡多文读出了人性的美好和感动,而且把最崇高的赞美献给了这些精神道德楷模。蔡多文的精神足迹遍布古今中外,他努力寻找人类精神先烈和道德先驱留下的星星火种,通过自己独特的思索和写作来还原、显现它们,意图照亮心灵,点燃激情!而所有的这一切,皆缘于他内心的清澈和明亮。

《讲坛随笔》始终透露出由责任和忧患演绎的智慧:泱泱中华五千年,厚以载物的传统文明,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生命光环。但这光环罩住的也有保守者行动的迟缓,还有恋旧者思想的畏缩。“人生之路遍布困顿,不少人只是在不可预知的心态里茫然前行、随遇而安。在历经生命与存在的顽强撞击后,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付出,应是人生最高境界上的涅口。”他的这种智慧还表现在:擅用“思索”这把“手术刀”,深入生活的肌理,剖析现代文明的疴疾。

《讲坛随笔》是一本开明祛昧的典籍。对心灵归宿的追求是人类最崇高最神圣的特征之一。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得好:“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但如今的人们,好像越来越淡忘了古典。如果先前是“神”遮蔽了人,现在则是“人”遮蔽了人,是人们自己在遮蔽自己,总以为今人开明而古人蒙昧。我们也许“明”于现在,却常常“昧”于过去也“昧”于未来,我们也可能“明”于事却“昧”于人,尤其是“昧”于那些精彩的人。

《讲坛随笔》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深入透彻地阐释了人生幸与不幸的源头。书中关于婚姻与爱情的精辟论述,关于信仰与道德的经典透析,读起来饶有趣味,让你感到亲切“诚服”,而不是被动“驯服”,并且确信对寻求理想有所启发。蔡多文记录的不是任何抽象的道理,而是他自己心灵感悟的结晶,即便书中所提供的一些生活小窍门,也是通过他的“阅历和观察”获得的人生经验之谈。

蔡多文在《后记》中还说:“这几年,我将这种带有对政治工作创新性的探求和想法,在各类讲坛、报告中作了探索性的试验,其反响和赞誉连我自己也不曾想到。去年,我又把讲坛上、课堂上讲到的反响比较好的观点,以随感随笔形式撰写了名为《人生悟语》的一本书,其在军内外读者中产生的广泛影响,更让我始料未及。”也让蔡多文从中感受到改革我们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群众是何等急迫和期待,并且深深感到要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来阐述文学主张和教育理念,用文学形式表现政治生活的“现在进行时”,主动用文学去干预生活。

读《讲坛随笔》的“诗”。人民军队也是一个诗的海洋。从红军、八路军、志愿军,到中国人民,诗随征途吟,歌伴战斗唱。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在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英雄史诗。诗意军旅造就了蔡多文的文思泉涌、情景交融的文字风格。

《讲坛随笔》充满轻盈、优美的文字美,诗意盎然。它所带来的意象,仿佛就在芳香的阳光里,一首动人的诗歌探出绿色的藤蔓,穿过雪白的窗,爬满红色的墙,彰显勃勃的生命力和细致的美,给文字带来灵动的气息和高贵的蕴藉,使平凡的生活绽放出一缕霞光的异彩。

《讲坛随笔》是对漫谈式散文随笔的探索和实践。自“五四”以来的中国散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抒情式的,另一是漫谈式的。可以说,以周作人、汪曾祺为代表的漫谈式散文体现着一种达观主义:对人生必有的缺憾报以坦然,认可相对性而避开绝对性,是对生命有限欢愉的一种退守。它既摆脱了那种无病的矫饰主义,也避开了那种有病的感伤主义,有一种“万物静观皆自得”的从容与潇洒。蔡多文以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和大纵深的思维跨度,以随意赋形、无拘无束的文体,以诗情画意般的语言深深打动着读者。

没有高深的洞见,没有冷峻的批判,没有人性的探秘,一切诉说都自然而然,就像在大雪覆盖的冬日里,一位面容和善的长者坐在炉火旁,缓缓地与你促膝而谈。蔡多文就是用这样一种探寻的目光去审视,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思索,一种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在书中,我们看到一个个难解之谜,听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另类的,也是原汁原味的;是人性的、道德的,也是诗意的,充满热烈的情感,像温泉一样汨汨流淌。

读《讲坛随笔》的“行”。正应了宋代杨万里的一句名言:“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蔡多文的道德文章,令人感佩,其本身就是社会担当之行。从《老实人乃聪明人》《常常修剪心灵的花园》《最难打败的是自己》《掀开恋爱的面纱》,到《想起了失窃的罗斯福》,展示出的对人生命运的深切关注、对知识理想的不懈追求、对道德信仰的执著坚守,无疑是中国军人最本质的精神内核:忠诚。《讲坛随笔》凝聚着蔡多文将军的忠诚:他把祖国比作圣地,把共产党比作圣殿,把人民比作圣人,从来没有停止“朝圣”的追赶,从来没有停止“崇高”的追随。

蔡多文以异常深厚的生活功力、理论功力和文字功力,以洞幽烛微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和艺术体验,尽情地将思想修养、作风历练问题剖析和研判得淋漓尽致,虚中有实,灵动飘逸,激情磅礴。既有绵密扎实的生活经历,又有舒展从容的情思飞扬,每一个命题都浸漫了强烈的客观感受和主观浪漫,使原本枯燥的说教有了很强的艺术张力和思想穿透力。正如他在《作者感言》里写下的:我们确实需要有道德的熏陶和灵魂的净化,理论应当悦于心,聚于魂,化于行……

蔡多文还在《后记》中说:“称其‘随笔’,当然是文学。我想用文学形式搞教育,去普及我们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论对文学还是对教育,都是很有意义的新尝试。随笔是一种抒情特色很鲜明的文学体裁,它能紧追时代的脚步,最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大众的心灵脉动,因而决不能把随笔搞成单纯的茶肆酒楼的闲适文学、无病的消遣文学,甚至搞成抒发小情小我的小天地。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不应消极地回避生活,而要以手中之笔主动去干预生活,去为我们这个时代鼓与呼,去为我们的民族传承最优秀的文化基因,努力为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多作贡献。”

爱情随笔范文第7篇

首先是展示教师风采,阐述教学理念。下面这节“第一节课”是比较成功的。

意,指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作为基本的语言工具,其基础作用不言而喻。我只想强调的是语文学好了对个人人格魅力的提升有不可比拟的作用。唐代荆洲长史韩朝宗才华横溢,李白非常钦佩,做文道:“生不羡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从来佳人怀吉土,哪有淑女爱金夫”。有文采的人,往往得到众多红颜的追慕,此不必细表。有文采的妙处,还可从下面的对比中来发现。《还珠格格》中最常用的句式:我好喜欢好喜欢你哟!除了连用两个好,并无其他的妙处,用于表述爱情的美好徒显苍白和肉麻,我这样认为,不知道你们以为如何。再来看冯延巳的《长命女》,看别人如何描绘爱情的美好: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长健,三愿如同粱上燕,岁岁长相见。多么有诗情画意。这都是学好语文的妙处。我到过农村许多学生家里,在春节的时候,很多门户上都贴“招财进宝“四个字,很一般,但有一次,我却发现有了不同,贴的是:门对青山摇钱树,户迎绿水聚宝盆。怎样,语文的档次就出来了。

信,指信念。每位同学都要坚定学好语文的信念和决心,丝毫不能动摇。我强调三点。一是你们都能学好语文,这不是信口开河。我批改过你们的入学试卷,有一部分基础很不错,相对差一点的,也很有潜力。二是你们要充分相信正在给你门上课的老师我。(自我介绍)。三是要对学校有信心。(介绍学校)。同时,我还要特别提醒和告戒大家,语文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永无止境,要对自己有十分高的要求。有两句诗可以佐证:“千斤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说的是纵然有司马相如那样优美的文笔,也有无法准确表达感情的时候。无独有偶,在画界也如此。“世上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方。指方法。学习语文没有捷径,但绝对是要讲方法的。方法因人而异,但原则是需遵循的。古人讲:工夫在诗外,很适合现在语文学习的现状。综观近几年来的高考,我们不难发现,要从课本中寻找到高考试卷的标准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也就是说,学习语文要灵活,不能死板,要以教材为参照,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原指写文章的最佳状态,引用到这里就是指学习语文的感觉,只要有了这种感觉,你的语文水平也就真出来了。学习语文的方法还很多,此处我不多讲,在今后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有更多的机会一起探讨,就此打住。

遇到问题,不要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记住:成功者自救。海子说过:为了生存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如果老是想着什么“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你怎么去培养自己的自信?我要说的是:靠朋友不如靠父母,靠父母不如靠自己。这个世界只有自己帮自己,别人才会去帮你!

我们还要要求学生学习语文克服两种不正确的态度:

一种是懒散,漫不经心,认为语文学习就是那么回事,学了长进不大,不学也不会考不及格,与其白花功夫作无谓的付出,不如痛痛快快地学其它课程。另一种是急于求成,不愿做细致琐碎的积累工作,企图一日吃个胖子,幻想着一朝一夕十天半月语文水平就能有很大的提高。

有些教师还会有自己的“教学常规”,第一节课时也要晓谕学生。如一位老师的“教学常规”是这样的:

1、选编优秀作文,每周(每月)出一期玻璃橱窗或班级语文园地等。可以通过各种园地发表学生的文章。学生毕竟有发表的欲望,获得同学、老师的认同是每个学生写作训练时的共同心愿,也是每个学生产生并增强写作兴趣的必由之路。

2、随笔。给学生以最大程度的自由,不作任何形式的限制 ,提倡写“放胆文”“放手文”,其间即使出现了片面的认识,甚至错误的观点,或者接触到某些“禁忌”话题(如早恋等),也决不横加指责 ,更不随意公开,而应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理解,更要为学生的隐私保密。在随笔训练中应淡化刻意追求写作技巧的倾向,让写随笔如同挚友促膝谈心、知己交流感情那样轻松、自然、普通、融洽,使随笔能反映真实的生活风貌 、真实的内心世界。对学生随笔定时进行评比、展览。

爱情随笔范文第8篇

然而,综观叶灵凤多姿多彩的文学生涯,其实还有一大段虽已不是空白却仍存在盲点的时期,那就是抗战胜利以后定居香港的叶灵凤。我这样写,不是说叶灵凤这一时期的政治态度,那是十分明确的,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多次回国观光,并且参加国庆观礼,就已说明了一切。我是指他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还有许多作品不为研究者所知晓。

1949年以后生活在香港的内地作家,就数叶灵凤和曹聚仁、徐訏三位笔耕最勤,成果最多。何况叶灵凤涉及领域特别广泛,除了早已为人称道的书话创作,还包括了香港史、香港风物志、中外性学等。他还继续写小说,如以陆游爱情悲剧为题材的短篇历史小说《钗头凤》和本书所收的《残稿》中提到的拟写的另一篇历史小说《湿发记》。

叶灵凤当时不但长期主编《星岛日报?星座》,而且为香港《新晚报》、《文汇报》等多种报刊杂志撰写专栏,最有名的专栏是“霜红室随笔”。这些专栏文字数量惊人,书话部分在其生前已编集出版了《文艺随笔》、《北窗读书录》、《晚晴杂记》(部分)等,身后又出版了他人编集的《读书随笔》(三卷本)、《叶灵凤书话》、《叶灵凤随笔合集》(部分)等;香港部分,也已出版了《香港的失落》、《香岛沧桑录》、《香海浮沉录》和《花木虫鱼丛谈》等。除此之外,仍有相当部分至今未能得到系统的搜集和整理,这当然是叶灵凤研究上的一个严重缺失。

值得庆幸的是,叶灵凤这些未能编集的专栏文字中,已有一小部分选入与他人的合集《新雨集》、《新绿集》、《红豆集》、《海天集》和《南星集》中。按照叶灵凤的说法,这种多人的“散文合集,是近年新流行的一种单行本形式。……合集的好处是可以使读者用一本书的代价读到较多几个作者的文字,这比刊物又有点不同。因为是经过整理的,比较有系统。若是用菜式来比拟这‘精神食粮’的话,合集就是有点像是‘拼盘’了。”进入这“拼盘”的叶灵凤那些篇章无疑也是经过他自己从专栏文字中筛选整理的“佳肴”。因此,我就以此为基础,编选了这本拾遗补阙性质的《霜红室随笔》,目的是让读者再次领略叶灵凤随笔小品的艺术魅力,进而更全面地认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学。

本书中的《文艺行脚》很值得注意。这组文字写叶灵凤1957年10月到访北京的所见所闻,沈从文陪同观赏湖南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阿英陪同逛琉璃厂、徐迟陪同参观全国文联大楼看到揭批丁玲、冯雪峰的“大字报”等,以较为客观谨慎的笔触写出了一个香港文化人在1957年这个特定的年份里对内地文艺界状况的片断观察和感受,为那个时代留下了难得的一鳞半爪。而《天末怀人》、《静安寺的雪泥鸿爪》诸篇则充满了浓厚的怀旧情绪,是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文坛的可贵回忆。

叶灵凤素以“杂览”著称,因此,本书中更多篇章中外古今,无所不谈,文学、艺术、民俗、风土……谈必晓畅有趣,自有见地。从永乐宫壁画到昭陵六骏,从中国历代碑刻拓本到柬埔寨吴哥窟浮雕拓片,从郑成功胡须之有无到洪秀全画像之真伪,从马可孛罗笔下的卢沟桥到欧洲18世纪“台湾志书”的骗局,叶灵凤均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哪怕写普通的山楂和红枣,叶灵凤也是别出机杼,旁征博引之余,又使人感到温馨亲切。

如果有研究者读了这本小书,对叶灵凤香港时期丰富多样的随笔小品产生进一步的兴趣,则予愿足矣。

本书的编选得到了赵国忠兄、赵龙江兄的鼎力帮助,谨此深致谢忱。

还须说明的是,书中译名和“的得地”等均保留原貌,不作更动。作者的个别笔误,则加编注说明。

爱情随笔范文第9篇

作为一名长期在军队院校和一线部队任职的政治主官,繁忙的军务决定了蔡多文将军创作的散文随笔化。从《逆境中的人生之路》到《乡情如歌》,从《游目抒怀》到《掩卷遐思》,从《情系香江》到《香江情韵》,从《人生悟语》到《讲坛随笔》,将军的每一部书,都是他在路上、车上、枕上、下部队时记下的“心得锦什”,是他在边防、海岛、哨所给官兵授课时留下的“随感札记”。作品一气呵成,少有雕琢,是意志和激情燃烧的道德圣火,是思想与心灵耕种的精神硕果。

读蔡多文将军所著300余万字的8部书,不知道在多少纸片上记下过我的感动,但至今感觉没有足够的能力把这些散乱的感悟和亢奋的思绪集合起来。近日花城出版社推出将军的《讲坛随笔》,突然打开了我情感的闸门,迫不及待地抛出一些阅读散记,但愿能引出读者心中的“宝玉”。

读《讲坛随笔》的“勇”。每一位军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不管再忙再累,擦拭武器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当枪刺、枪身、来复线散发出的闪闪寒光刺向你的瞳仁,你必定会感到眼前一亮、心中一动,仿佛自己也变成了没有一点杂质的枪,那搏动的心音就是钢枪铮铮的奏鸣。枪身的锈蚀可以擦掉。如果精神一旦锈蚀,擦拭起来可就麻烦了。于是,便有一代代文化勇士试锋芒于灯下,踏履痕于朔漠,立风骨干寒营,听嘶鸣于长风。《讲坛随笔》就是这样的作品。

蔡多文将军通过反观杰出人物,透析他们身上显现出的超人气魄、不同寻常的热忱、破釜沉舟的勇气,呼唤着时代勇士和强者的精神“亮剑”:“在我们的文化中,精神上的软弱和消极,生活中过多倚重于立身处世的智谋和技巧,以此作为一生奉行趋利避害的根本,而忽视了对精神与心灵层面的关注,岂不知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及事业的成就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在于是否拥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一往无前的勇气以及成熟独立的人格。逃避和消极的哲学磨损着我们的理想和个性,让生命变得卑微和平庸。”

《讲坛随笔》溢满英雄情结和阳刚之美。“在灯红酒绿的物化时代,大款们醉生梦死,夜夜笙歌,有些人丧失了精神追求,丧失了责任感和进取锐气。他们轻视一般劳动的同时又志大才疏,对物质享受极度渴望却囊中羞涩,他们丢弃尊严,终日来往于各种饭局之间。我们这个时代呼唤英雄气概,这是我们民族的魂啊。今天,当我们回首历史,企图找回失落的豪迈和阳刚时,面对那些逝去英雄的背影,依然抑制不住那种高山仰止般的崇敬。”是的,我从许多年以前开始,就一次一次被蔡将军的文字所击中,为这些文字里的血性而震撼。

读《讲坛随笔》的“仁”。蔡多文将军对这支人民军队有一种刻骨铭心的仁爱情结,当这种情结化为迫切的关注和深深的凝视、冥思,便时不时地爆发灿烂的思想火花,奇思妙想喷涌而出。“一个国家可以只有很少一点兵器与军队,但必须蕴藏着这样一种可能:天边一声枪响,全民族霎时蹦跳起来扑向天边,传送带淌出不尽坦克……”

读《讲坛随笔》,不得不正襟危坐。我感佩蔡多文将军对汉语经典的娴熟,好像已经将经典烂熟于心了。蔡将军表现出了迷人的精神魅力和道德热忱,也就是古代的儒家所谓的“德”或者“道德力量”,使人毫不犹豫相信将军的理论。他兼收并蓄,旁征博引,显示了开放的心态,这是理论家、文学家必备的素养。他在书中广泛涉猎了宗教和哲学经典,如儒、道、佛、圣经,黑格尔等鲜为人知的内容,展示了将军广博的道德仁义。

读《讲坛随笔》,你会为蔡多文将军放达和谦逊的人生态度,深刻的见解、新鲜的哲理和真诚的灵魂拷问所折服。这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无论怎样阳光灿烂,总有大地的阴影、社会的阴影、心灵的阴影,发现、揭示和治疗这些阴影,就是《讲坛随笔》的使命所在。

蔡多文将军不仅是这样写的,还是这样做的―生活中的蔡多文将军宅心仁厚。尽管沿街乞讨的人不乏骗者,只要是他碰上乞丐总要或多或少施舍一点;为了等候一位失主认领失物,他在刺骨的寒风中守候到深夜,直至失主归来;2008年将军所著《人生悟语》一书出版后,从农村走出来的他,想到还有许多贫困山区和革命老区的孩子没有书读,毅然拿出几乎全部稿酬,为广东26所希望小学和常德老家的孩子们捐赠5万多册书籍……

读《讲坛随笔》的“智”。蔡多文将军涉猎广泛,见地独特。他从人类成长的很多角度来审视人类的精神轨迹,来寻找道德火种:那些能把人类从黑暗里解救出来的亮光,而不是那些令人消沉的事件与人物。“每天必看日出”的福楼拜,那个不向提着裤子的“敌人”开枪的奥威尔……从他们这里,蔡将军读出了人性的美好和感动。将军把最崇高的赞美献给了精神道德楷模。将军的精神“足迹”遍布古今中外,他努力寻找人类精神“先烈”和道德先驱留下的星星火种,通过独特的思索和写作来呈现它们,以图照亮心灵,点燃激情l而所有的这一切,缘于将军内心的清澈和明亮。

《讲坛随笔》始终透露由责任和忧患演绎的智慧:泱泱中华五千年,厚以载物的传统文明,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生命光环。但这光环罩住的有保守者行动的迟缓,有恋旧者思想的畏缩。“人生之路遍布困顿,不少人只是在不可预知的心态里茫然前行、随遇而安。在历经生命与存在的顽强撞击后,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付出,应是人生最高境界上的涅。”蔡多文将军的智慧还表现在:擅用“思索”这把“手术刀”,深入生活的肌理,剖析现代文明的疴疾。

《讲坛随笔》是一本开明祛味的典籍。对心灵归宿的追求是人类最崇高最神圣的特征之一。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得好:“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但是现代中国人越来越淡忘了古典。如果先前是“神”遮蔽了人,现在则是“人”遮蔽了人,是我们自己在遮蔽自己,总以为今人开明而古人蒙昧。我们也许“明”于现在,却常常“味”于过去也“味”于未来,我们也可能“明”于事却“味”于人,尤其是“味”于那些精彩的人。

《讲坛随笔》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深入透彻地阐释了人生幸与不幸的源头。书中关于婚姻与爱情的精辟论述,关于信仰与道德的经典名言,读起来饶有趣味,让你感到亲切“诚服”,而不是被动“训服”,并且确信对寻求理想有所启发。蔡多文将军记录的不是任何抽象的道理,而是他自己的人生感悟的结晶,即便所提供的生活小窍门,也是通过他的“阅历和观察”获得的人生经验之谈。

读《讲坛随笔》的“诗”。人民军队也是一个诗的海洋。从红军、八路军、志

愿军,到中国人民,诗随征途吟,歌伴战斗唱。我军的光辉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在党的绝对领导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英雄史诗。诗意军旅造就了蔡多文将军的文思泉涌、情景交融的文字风格。

《讲坛随笔》充满轻盈、优美的文字美,诗意盎然。它所带来的意象,就仿佛在芳香的阳光里,一首动人的诗歌探出绿色的藤蔓,穿过雪白的窗,爬满红色的墙,充满勃勃的生命力和细致的美。给文字带来灵动的气息和高贵的蕴藉,使平凡的生活绽放一缕霞光的异彩。

《讲坛随笔》是对漫谈式散文随笔的探索和实践。自“五四”以来的中国散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抒情式的,一是漫谈式的。可以说漫谈式散文体现着一种达观主义;对人生必有的缺憾报以坦然,认可相对性而避开绝对性,是对生命有限欢愉的一种退守。它既摆脱了那种无病的矫饰主义,也避开了那种有病的感伤主义,有一种“万物静观皆自得”的从容与潇洒。蔡多文将军以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和大纵深的思维跨度,以随意赋形,无拘无束的文体,以诗情画意般的语言征服了读者。

没有高深的洞见,没有冷峻的批判,没有人性的探秘,一切诉说都自然而然,就像在大雪覆盖的冬日里,一位面容和善的长者坐在炉火旁,缓缓地和你促膝而谈。蔡多文将军就是用这样一种探寻的目光去审视,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思索,一种博大的胸怀寻求顿悟。在书中,我们看到一个个难解之谜,听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另类的,也是原汁原味的,是人性的,是道德的,也是诗意的,充满热烈的情感,像温泉一样汩汩流淌。

读《讲坛随笔》的“行”。正应了宋代杨万里的一句名言“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蔡多文将军给部队讲思想政治课时,经常说一些大实话:“干活干活,人要想活,就得干”,诸如此类的经典之语常常成为官兵们评价将军的口碑。

蔡多文将军的道德文章,本身就是社会担当之行。从《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辛勤耕耘最美的花园》、《打败自己》、《掀开恋爱的面纱》到《永怀感恩之心》,展示出作者的对人生命运的深切关注,对知识理想的不懈追求,对道德信仰的坚定执守,是中国军人最本质的精神内核:忠诚。《讲坛随笔》凝聚着将军的忠诚:他把祖国比做圣地,把党比做圣殿,把人民比做圣人,从来没有停止“朝圣”的追赶,从来没有停止“崇高”的追随。

蔡多文将军以异常深厚的生活功力、理论功力、文字功力,以洞幽烛微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艺术体验,尽情地将思想修养、作风历练问题剖析和研判得淋漓尽致,虚中有实,灵动飘逸,激情磅礴。既有绵密扎实的生活经历,又有舒展从容的情思飞扬。每一个命题都浸漫了强烈的客观感受和主观浪漫,使原本枯燥的说教有了很强的艺术张力和思想穿透力。正如他在本书扉页写下的:我们确实需要道德的熏陶和灵魂的净化,理论应当“悦于心,聚于魂,化于行”……

在市场经济最活跃的这片天空下,在近临“两前两制”的这片热闹的土地上,蔡多文将军还能坐得下身,静得下心,满怀了对理论和文学的执著与虔敬,在文字的“沃野”上纵横,在思想的“广场”上漫步,在审视和思索中打捞岁月的沉香,在对比和反观中追回人性的光辉。读《讲坛随笔》,不觉已随作者将祖国河山走了一大半,又将五千年历史梳理了一遍,不是地理胜似地理,不是历史胜似历史。我却更倾心于作者包容四野、骛极八方的胸怀,倾心于他与我们的民族、人民、军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拳拳之心,倾心于他充盈的内心世界。

所有这一切,让我们读到了:中国人、中国军人、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脊、铁血、铁骨”,“如阳光、月色、星辰、彩虹般,穿越智慧人生和瑰丽事业,熠熠闪光,煜煜生辉”……

(《讲坛随笔》,蔡多文著,2009年12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纪念对新年画工作的指示发表6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纪念签批《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发表60周年座谈会,于2009年11月13日在北京举行。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美术家协会以及年画之乡的代表出席了座谈会。

1949年11月13日,亲自签批了《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这是建国后由刚成立的文化部颁发的关于政府文化工作的第一个文件。该文件将新年画工作列为新中国第一个春节文教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并特别强调“在印刷上必须避免浮华减低成本,照顾群众的购买力,切忌售价过高”,号召各地发动和组织美术工作者积极从事新年画创作。

60年来,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等单位先后举办了6届全国年画展,有360多件优秀作品获奖并出版。全国涌现了大批优秀的年画创柞队伍,创作了数以万计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新风尚的年画作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座谈会回顾了党和政府多年来对新中国年画事业的关心与支持,总结了60年来年画艺术工作的经验和成绩,并对新形势下如何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神、弘扬和振兴优秀传统年画艺术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爱情随笔范文第10篇

在过去的随笔综述中,我已经阐释了“投其所好”、“开挖宝藏”、“奏响诗弦”、“阅读彼此”、“名家映衬”、“移情共振”、“师生舞墨”、“摘抄孕养”等写作教学的方式。本文将从“畅想激发”、“影评拓展”、“日记普及”、“专栏嘉奖”等四个方面继续论述,期待“写作成为学生生命中最美的歌唱”。

一、畅想挑动创作神经

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在《侏儒警语》中说:“意欲作文而又为自身羞愧乃是一种罪恶。为自身羞愧的心田上不可能生出任何创造性的嫩芽。”①周国平也曾感慨:“岁月把一个个小哲学家改造成了大俗人。”在我心中,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一个诗人、一个作家。平庸冗长的灌输式教学只会禁锢思维,抑制心灵,以致好奇的天性逐日磨灭,畅想的遥不可及。

因此,我们需要畅想!畅想可以解放心灵,畅想可以放飞思绪,畅想是信马由缰,畅想是野渡无人,畅想能激发欲望,畅想能获得自信,不激动就不灵动,不自信就不创造。

温儒敏教授在北大承办的“国培计划”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上发言时曾强调:“作文课和阅读课一样,需要气氛,需要熏陶,需要不断激发学生表达言说的欲望。无论什么教学法,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应当想办法营造一种氛围,引起学生动笔的兴趣。”②鉴于此,我在这组随笔正式启动前,提前半月上了这节“畅想我们的十二月随笔”课,创设写作的氛围,开启畅想的心扉。

站在讲台上,我满怀期待地述说着我对十二月随笔的期望:

它应该很真(本真)

它应该很美(唯美)

它应该诗意盎然(超然)

它应该飞向未来(永恒)

之所以写下这四行字,是源于我对优秀作文的理解。真正优秀的、有生命力的作品首先是真诚和自然的。应该尊敬文字、贴近文字才能喜爱文字,坚决反对无病。自然、生活、阅读共同组成肉体和精神的真实。不浮游,不空洞,踩着泥地,用好我们的文字。“邮票传递信件”是平常,可邮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是诗意,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者陆春祥在杂文《向邮票学习》中充满智慧地阐述了邮票的精神,使邮票的韧劲中透出率性气质和浓郁诗情。诗意来自哪里,来自轻柔的心,来自深沉的思。那么——如果有雪,一定不让它孤单落下!

十二月的风信子,十二月的燕子掌,十二月的君子兰……

十二月的世界艾滋病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澳门回归纪念日、国际篮球日、诞辰纪念日……

十二月经霜的树叶是否“猝然脱离树枝,像一群飞鸟一般,在风中飞舞”?(莫泊桑语)

十二月,浪涛起伏般的千山万岭,是否“很快变得荒凉起来”,“再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绿颜色”?(路遥语)

十二月,严冬封锁的大地,是否“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萧红语)

在我们的笔下,将诞生一个怎样的十二月?

薛静怡:我会愿意用我的眼睛,去凝视哪怕一只卧藏在落叶下挣扎的小虫;我要俯身用我的鼻子,去努力地呼吸哪怕一丝被冷落的空气;我会用我的耳朵,去聆听哪怕花瓣落下的声音;我要用我的手指,轻抚哪怕再凛冽的风的形状……

徐恬:我想要在十二月记下身边的人给予我的温暖,我想要在十二月对自己的无聊想法表示嘲讽,我想要在十二月描述各种因为忍受不了气温而走在一起的感情……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迎接日益走近的十二月!

当我看到史立竹同学的畅想之后,我便决定速速打印张贴到班级展板中,让它定格,让它燃烧……

世事总是易被淡忘,我们总是在许久之后,在我们已经长得很大的时候,试图回想年轻的日子里,我们在做什么,或吵架、恋爱,或奔跑、沉思……

可惜时间就像沾了水的毛笔,将回忆的画卷点淡,淡得看不出颜色。

于是我们需要一支笔、一本册子,承载2010年十二月的我们的喜悦与忧愁。

经年累月后,当我们再翻开它时,记忆仿如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般回放,也许我们会想起张狂岁月里那些飞扬的轮廓,那些曾与我们休戚相关的少年的脸。

十二月随笔,我期待着!

畅想的魅力何在?聪明的你一定感受到了。你看,这些文字足可以让我成为一个幸福的舵手了,这些文字蕴蓄的能量足可以鼓起风帆。十二月随笔,已然起航。

二、影评拓展创作时空

十二月随笔创作期间,恰逢教学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其间备课组设计了观看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战争影片《钢琴师》并要求完成影评创作的活动。

在我心中,《钢琴师》这部“用艺术的美丽揭开了纳粹血腥屠杀的序幕”、被誉为“史诗般的杰作”的影片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它之于写作,就是一眼深厚沧桑的井,就是一片波涛汹涌的海。当学生置身其间,他们的眼睛、耳朵、心灵都将接受暴风骤雨式的洗礼。那些在战争中被侮辱、被践踏、被放弃的景象和命运将深深震撼着每个人,“自由、和平”绝不只是口号,那将是从心灵深处激荡起来的呐喊。

邢乐怡:当我看到钢琴师走在死一般空寂的城市——不,应当说是城市的废墟时,心中感到一种难以言尽的绝望,并且我相信这绝望不及那钢琴家当时心中情感的万分之一。这样的城市,连飞鸟也从不飞过。

影片拓展了学生的创作时空,给了同学们丰富的情思和创作的激情。结合电 影评论写作指导,同学们从作品主题、现实意义、人物、场景、细节、悬念设置、矛盾冲突、叙事线索、情节节奏等诸多方面生发议论,不仅能紧扣“电影”来“评论”,亦能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优秀作品更是构思独特,见解独到。《钢琴师》影评掀起了十二月随笔创作的一次高潮。

三、日记深化创作习惯

“真正的写作,是从写日记开始的。”“我要再三强调写日记的重要,尤其对中学生而言。当一个少年人并非出于师长之命,而是自发地写日记,他就已经进入了写作的实质。”(周国平语)这次我们提出的班级日记有别于个人私密的日记,它既有一个相对共同的写作对象——“我、班级”,又可以靠近日记细密和琐碎的特征。似乎可以更自由、更个性,三行两行,长长短短,可以不布局谋篇,即便只是灵感的一个速降,神来一笔,未尝不精彩。谁说这一短暂的精彩不可能成为未来某大作的萌芽呢?曹禺写下旷世巨着《雷雨》之前引起其写作兴趣的,不也“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么?

从2010年12月1日起,两个班的同学分别开始了这项为期31天的日记创作,一天之内写作者无数,既有自始至终的日记拥护和跟进者,也时时有新面孔、新形式、新风格,兴之所至,不拘一格。

陈伊俐(12月3日去黄龙体育馆聆听李云迪独奏):所有人都静默了,连呼吸都变得慢起来,他的钢琴声征服了听众,征服了冬夜的冷风。

陈扬航(12月11日感慨冷暖不定的天气):这个冬天来得犹豫不决,地理老师的知识突显匮乏。明明已经冷锋过境,今天突然来了片会下雨的乌云,气温却有所回升。早晨一起床便对着一柜衣服不知如何是好。

叶诗瑶(12月25日圣诞节记忆):静静地下了场小雪,空气比昨日冷得多,但却有几分难得的如浸洗后的清新。淘气的气体急匆匆地钻进鼻子,一会儿又缓慢地从鼻子里出来,变成了暖暖的热气,然后一点点消失在眼前。任由冷空气在你的鼻子里穿梭吧,那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这是一趟超级自由的列车,任何同学都可以创造方向,任何同学都可以描画沿途,风光无限,无限风光。我完全退席了,只有满满的好奇、惬意的惊喜。

四、专栏嘉奖创作先锋

在畅想十二月随笔的时候,我看到敖雨飞同学的畅想:“我想开辟一个小板块,叫‘单身万岁’,让各位无身边之人的光棍们写一篇赞颂单身生活的大型随笔。”看到敖总(同学们都这么叫)的设想,我哑然失笑,真是率真可爱得紧,从教12年来,我也是第一次碰到敖总这样的女孩,有魄力且充满智性。当专家教师家长都在论述早恋危害的时候,学生中已有如此清亮的声音,岂不可喜可赞?敖同学一直痴迷创作,我阅读到她的第一篇随笔《生死之地的记忆》时就盛赞其记忆之富裕,感受之鲜活,我真的很想搭建一个平台,让像敖总这样的创作型选手来施展手脚。当即,我找到她,对这一设想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愿意做最强大的后盾。有此激励之后,双休日一过,敖总带着优盘来找我,原来她觉得应该正式的招募启事,阐述她对这次主题创作的设想,希望选到更多的优秀作品。招募启事摘选一二:

恋爱如果不能让人愉悦,那么这段半空中的感情就没有开始或继续的必要。

我们相信,自己也是可以当自己的太阳神的,单身简单,两个麻烦。

单身的并且还想继续单身的人们啊,我们一起大喊:单身万岁!

我真诚地希望,“单身万岁”可以成为一个心灵的借口,可以让失恋的人们振作起来,让单身的人们不要感春悲秋。

期待欣赏各位的作品!

“幸福的爱情都是一种模样,而不幸的爱情却各有各的成因,最常见的原因有两个:太早,或者,太迟。”“要耐心等待。不要太早地相信任何甜言蜜语,不管那些话语是出于善意或是恶意,对你都没有丝毫的好处。果实要成熟了以后才会香甜,幸福也是一样。”相信很多教师和家长都明白这个道理,但稍有不慎,便会沦为说教,非但不能心如所愿,反而风起云涌。如何与学生讲早恋,如何借语文教师的特殊身份与学生讲早恋,我一直孜孜以求良方妙药,今天,敖总给了我一个良机,岂能错过?再则,我始终坚信同伴辐射的力量,某些时候,这些力量绝不亚于更高级别的教育。事实证明,敖总的呼唤是充满感染力和行动力的。在一月中,敖总一共征集到9篇大作。且看:

秦诗画《当一个人》:上帝赐予我们两只手,是为了让我们学会一个人取暖;上帝赐予我们两只脚,是为了让我们学会一个人走。

徐恬《单身万岁》:如果你足够有勇气/那么数一数各个时期陪在你身边的人吧/会永远陪伴着你的/除了天空、土地、空气/只剩下自己

来程颍《不如相忘于江湖》:既然一把伞下撑不下两个人,总有一个人的肩膀会让雨落到,那就一个人大步往前走吧。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我愿意相信青春的孩子自有青春的理性,青春的孩子自有独立的“木棉树”精神。青春珍贵,青春不容奢侈消费,我即是我,不是谁的附属,这样的自我觉醒弥足珍贵!感谢敖总,这组随笔正是开在“十二月随笔”中的奇葩!

五、结束语

2010年12月,31天,107个孩子,留下一本22万余字的《十二月,沿途》,而记忆的厚度、情怀的宽度以及抱负的远度或许远不至此。承蒙老天厚爱,十二月的雪的确来得那么迅猛,那么酣畅,那么慷慨,那么多情。我想说的是:雪,没有辜负十二月随笔;十二月随笔,亦没有辜负雪。沉醉于斯,心向未来。

注释:

上一篇:幼儿园托班教育随笔范文 下一篇:随笔心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