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科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9 01:54:26

七年级数学科总结

七年级数学科总结范文第1篇

一、确定本课题研究的方向

七年级数学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的方向是:以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为样板,以学生为主体,全面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为目标,努力探索出更适合城镇、农村中学数学的教学模式。

二、具体实施

1.改进集体备课的方式

七年级数学科在备课组长组织下分工合作,在学期开始就在组内商定备课活动、内容的安排,主要包括每个成员的主备课范围、辅备人、集体备课主讲人等。每周一至周四,由备课教师熟悉教材,自我初备(不一定形成文字材料),并对比周一已经发送到备课组公共电子邮箱的由主备课人已经完成的教案。每周四下午4:00到6:00进行集体交流,原则上周四当天下午形成集体备课教案,从下周一至下周五为个性设计与反思即二次备课的时间。概括说来,我校集体备课流程共分四步。

(1)初备。每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就是下周的教学内容,根据一周五个课时教学内容的基本情况,先将新课程教学教案落实给不同的主备课人进行初次备课。之后,主备课人需以思考提纲为中心深入吃透教学内容,并总结和整理出其中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重点,确定出教学目标。再就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和如何突破重难点教学内容做深入思考和设计,最后达成交流意见。

(2)集体交流。交流内容包括:主备人针对讨论提纲提出自己的思考观点、理解、设计以及相关依据,其他教师负责补充、完善;由主持人针对这次备课中的问题或上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组织讨论。集体备课的最大的益处在于,促进有价值信息的沟通交流,实现最优化教学资源的共享,推动教师间的共同进步。另外,为了创设融洽良好的交流环境,我们摒弃了过去交流时需做记录的要求。各人记自己认为值得记的东西,可以是别人的观点和方法,可以是听了别人发言触发的瞬间的思考。发言时不分主次,某一方面能力强的、掌握信息多的可以多说几句,才入门的、经验欠缺的可以多听听,学学别人的方法。

(3)形成教案。集体交流两小时之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教案。

(4)个性设计与反思。一个好的个性设计或深入的反思比单独备一课的教案更能提高人的业务能力。

2.加强集体备课管理

在管理方面我们做到“四定”“两结合”。“四定”,一是确定了集体备课的周期(上周五至下周四);二是确定了集体备课流程;三是确定了主备、辅备人的职责;四是确定了集体备课的考核评价制度。“两结合”一是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本备课组在完成备课任务的同时,探索着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并逐步由刚性的制度管理向弹性化的人本管理转变的管理方式。我们集体备课的目的首要的是形成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其次是减轻教师笔头抄教案的负担。二是备课和培训相结合。集体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吸取的过程,这本身也是一种师培的过程。

三、通过集体备课实践所提炼的观点

(1)集体备课前离不开自备。

(2)要发挥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备课组成员必须人尽其能。

(3)备好教师上课用的教案,更有必要备好学生课前预习的学案。

(4)在集体备课中精编练习题,抓好教学反馈环节,是提高集体备课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5)头脑风暴应该放在上课之前,教学反思放在课堂之后。

在集体备课后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我们的课堂反馈手段多数是完成课本的习题,但很多学生采取抄袭手段应付教师的检查,使得反馈缺乏真实性。后来我们精编一些配合教学使用的同步练习题,以便更真实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更好地调整教学进度。

如何才能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没有固定的标准,就现阶段而言,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学习。

七年级数学科总结范文第2篇

一、平移的性质归纳

通过几何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观念是数学新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 , 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 , 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 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这实际上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 , 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教材中《平移》这个内容,恰恰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过程,与数学科的严谨性相违背,应当及时更正,让学生真正体会几何内容的研究过程。教材的第 28 页:归纳

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这是对平移的性质的总结,第 2 点中的“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不够全面。如下图: ABC 沿射线 AB 的方向平移 5cm 后,得到 A′ B′ C′。其中连接对应点 A、A′与 B、B′的线段 AA′与 BB′不是平行的位置关系,而是在同一直线上。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不止这两种。“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的位置关系,应归结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因此,应改为“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二、“各”与“分别”的区别

教材的第 101 页:例 4、2 台大收割机和 5 台小收割机均工作 2 小时共收割小麦 3.6 公顷 ,3 台大收割机和 2 台小收割机均工作 5 小时共收割小麦 8 公顷 .1 台大收割机和 1 台小收割机每小时各收割小麦多少公顷 ?解 : 设 1 台大收割机和 1 台小收割机每小时各收割小麦 x公顷和 y 公顷。在《现在汉语字典》中,“各”的解释为:副词,表示不止一人或一物同时做某事或同有某种属性。“分别”的解释为:分头。其中,“各”侧重于“同”,而“分别”侧重于“不同”。本题问了两个未知数 , 在问题中“各”应为副词,表示两个未知数是平等关系 , 可以用“各”这个词来表达。但是在设的时候 , 它们要用不同的未知数 x、y 来表示,就要用“分别”这个词来表达。此题的设应改为:“设 1 台大收割机和 1 台小收割机每小时分别收割小麦 x 公顷和 y 公顷”,或改为“设 1 台大收割机每小时收割小麦 x 公顷,1 台小收割机每小时收割小麦 y公顷”。并且,在教材第105页“探究1”,分析的设也有类似的问题。应改为“设每只大牛和每只小牛 1 天分别约用饲料 xkg和 ykg”或改为“设每只大牛 1 天约用饲料 xkg, 每只小牛 1天约用饲料 ykg”。

三、对总体、个体、样本三个概念的解释错误

七年级数学科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数学思考;教学反思

一、数学思考的内涵及教育意义

1.数学思考的内涵。

数学思考亦即数学思维,顾名思义,指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和原料的思维活动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曾提出,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实际上,数学的学术形态通常表现为冰冷的美丽,而数学知识的教育形态正是火热的思考。

2.数学思考的教育意义。

我们来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学习数学有用吗?”当然有用。因为数学是一种思考方式。学习数学绝对不是无休止的解题训练,我们需要悟到其中的思考方法。若干年后,你可能忘掉了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但唯一忘不掉的是数学思考方法。

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的教学实践

1.在体验感悟中进行数学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感悟数学”。作为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进行数学思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在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2.1节“比0小的数”一课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比零小的数”的不同场景,通过这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并设置如下问题:①你注意过天气预报吗?屏幕上的天气预报电视画面里,哪个城市最冷?②天气预报电视画面上的“-3℃”表示什么意思?你能说出下面其他图片中带“”号的数表示的意思吗?③这几幅图片中有小学里没学过的数吗?你在其他地方还见过这样的数吗?④你对“0℃以上的气温”与“0℃以下的气温”的感受相同吗?⑤0℃以上的气温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气温用负数表示,你能用正、负数表示收入与支出、增产与减产等问题中的具体量吗?借助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从见过负数,到认识负数的本质,进而运用负数解决相关问题。在这样不断地体验中感悟,在不断地感悟中深入体验,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更趋深刻。

2.在动手操作中进行数学思考。

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动手操作中找到灵感、激活思维、解决问题,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进行数学思考。在边动手边思考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1.2节“活动 思考”的教学,课本安排了三个探索活动,活动一:通过剪纸活动,感受图形的性质。活动二:通过搭火柴棒活动,感受图形的位置关系并探索数量变化规律。活动三:通过观察月历,发现有序排列的数字的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活动落到实处,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活动和探索,当然教师要精心组织和引导,有效调控活动的全过程。学期开始,笔者将全班同学分成6个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合理分工,2~3人操作,1人做记录,一个人做归纳总结,陈述小组操作结果和对活动的反思。进行活动时,笔者把探索活动分解成五步:第一步取一张长方形纸片,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特征,并设置问题:你会将它剪成一个正方形吗?第二步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裁剪,并思考剪成的图形是正方形的理由。第三步小组陈述操作结果及理由。第四步根据情况可进一步提出“你还能剪出什么样的几何图形?” 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

3.在解决问题中进行数学思考。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交替地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经历该过程中,数学思考起主导作用,没有数学思考学生就不能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更谈不上通过数学思考来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探索n边形对角线的条数”教学中,学生已了解三角形没有对角线,四边形有2条对角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发现五边形、六边形分别有5条和9条对角线,接着提出问题:n 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分以下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思考:①先考虑n 边形的一个顶点,如点A1,看一看从点A1出发能连多少条对角线?②过顶点A1的对角线与过顶点A3的对角线有相同的吗?过顶点A1的对角线与过顶点A4的对角线呢?你发现在n 个顶点所连的对角线都重复计算了几次?③你能归纳出n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吗?通过这些分层递进的问题串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4.在自主探索中利用图形直观,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课程不再只强调提供系统的数学知识,学生会解多少道数学题,而是更关注他们能否从现实背景中“看到”数学、能否应用数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勇于探索是数学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苏教版九年级(上)第五章“中心对称图形(二)”导读中的问题3:如图1所示,4个小圆的面积相等,大圆的半径等于小圆的直径,你能判断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与大圆面积的大小关系吗?笔者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选择代表交流。在交流中,大家积极思考,不断探索新的方法,经同学们探究,结果找到了方法一(如图2所示)和方法二(如图3所示)。正当大家还用割补法试图找到更多方法时,突然有位同学发现了一种不用割补法的方法的三(如图4所示),图块A在全图中4片,同样的图块B、C都各有4片,全图由12片这样的图块拼成的,因此,阴影的面积是整个大圆面积的1/4。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同学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以“动”激“活”,呈现了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机,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及交往理念也有了同步发展。更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对发展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反思

1.耐心等待数学思考。

学习数学离不开数学思考,但是数学思考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来保证。知识是由学生通过思考建构的,别人是无法代替的。因此,学生在思考时,需要老师耐心等待,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

2.数学思考中老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

老师像导演培养演员那样,把剧本或角色的基本要求,基本技能

教给演员,让演员自己去进入角色,创造角色。老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配合、积极引导,使同学们投入火热思考,适当点拨使问题解答更完美。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提出问题很重要,数学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波澜,也是形成课堂教学高潮的前奏。如何使学生自主进行有效数学思考并提出数学问题,是值得数学教师认真探索的。

4.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争辩中学会思考。

学生通过猜测与探索、观察与分析、归纳与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能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并从中认识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从而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5.要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激发学生数学思考

成就一堂好课,教师除了要研究教材,更要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地去分析学生的一切,研究学生的所有。不要想当然地教,要多思考学生可能怎样去学?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一节好课必然有几个高质量的问题来支撑,这样的课堂才是思考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课堂,才是促使学生生命力生长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杨裕前,董林伟.数学(七年级上册)[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0.

[3] 张奠宙.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4.

七年级数学科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有效途径

由于数学科目的特点,在考试中一般概念很可能得不到直接体现,因而很容易受到教师的忽视,但是我们纵观大大小小的各类考试,却不难发现,数学概念的运用渗透在每份试卷的各类题型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确实需要加强概念课的教学,下面,我就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谈谈自己肤浅的一些认识:一、在概念的教学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初中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能力到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切忌直截了当就定义而讲定义,应更多地从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思维情景,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而且也使他们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

例如,负数概念的建立,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①让学生总结小学学过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用自然数1,2,3…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就用自然数0表示;测量和计算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就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②观察两个温度计,零上3度.记作+3 ℃,零下3度,记作-3 ℃,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数――负数.③让学生说出所给问题的意义,让学生观察所给问题有何特征.④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正、负数的概念.

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生如果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概念的过程,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在“正弦和余弦”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经历了正弦和余弦概念的发生过程,实现了由形到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探究的热情.

二、深入剖析,揭示概念的本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与知识特点,在教学中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应遵循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并逐步深入剖析概念的定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含义.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我们必须揭示其本质特征,进行逐层剖析.

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学生很难理解课本中给出的定义,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定义,也不应只关注对其表达式、定义域、值域的讨论,而应选取具体事例,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

如先让学生指出下列问题中哪些是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方式表达:

(1)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在t小时内行过的路程是s千米;

(2)用表格给出的某水库的存水量与水深;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

(4)由某一天气温变化的曲线所揭示的气温和时刻.

让学生反复比较,得出各例中两个变量的本质属性:一个变量每取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地唯一确定一个值.再让学生自己举出函数的实例,辨别真假例子,抽象、概括出函数定义,至此学生能体会到函数“变”渗透了函数思想.

又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某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租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再付费0.4元;“快捷通”;不缴月租费,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6元{本题的通话均指市内通话}.

(1)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移动通讯费用相同?

(2)某人估计一个月内通话300分钟,应选择哪种移动通讯业务合算些?

通过在不同阶段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呈螺旋上升,有利于学生不断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 并逐步形成函数概念,(1)“在某个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是说明:a、变量的存在性;b、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2)“对于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是说明变量x是在一定范围内取值,即允许值范围也就是函数的定义域.(3)“y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说明有唯一确定的对应规律.(4)“y是x的函数”揭示了谁是谁的函数,由以上剖析可知,函数概念的本质是对应关系.

三、联系实际应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挖掘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因素,使学生掌握概念,并能够应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题,“怎样测量旗杆的高度”是安排在九年级下册三角形相似和锐角三角函数之后的一个课题学习.本课题运用三角形相似概念、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等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将经历计算、比较、估计、对比、交流、反思、选择最优化方案等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对本课题的讨论,将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数学活动的经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教育.

本课题的学习实质上是一个对相似三角形概念和锐角三角函数概念复习巩固的课题,主要意图不是怎样测量的问题,而是提供一个思考、探究的平台,在活动中体现归纳、综合和拓展,感悟处理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分析和设计测量方法,促使学生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

本例通过生活中测量实例,让学生亲身感受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总之,以上是对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些探索.众所周知,人类认识科学的一般途径是引入概念,形成过程,揭示概念的本质,巩固概念,应用概念.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也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不但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概念的本质,还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苏步青.中学数学教育[M].中国教育学会出版社,2005(6).

[2]孟建平.七年级数学课本的教案、学案.

[3]杨裕前,董林伟.苏教版七年级数学课本教科书.

七年级数学科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问卷调查法;功能分析法;联系拓广;教育价值;课程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3-110-4

引 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呈现出一系列的新特点,如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创建多样化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等,特别是各个板块的编排形式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联系拓广栏目正是各种板块中的重要板块之一,联系拓广习题是对于传统封闭题而言的一种开放性题目,其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结论,解题策略往往也是多种多样的,使教师认识到数学教学不应该建立在“概念、定理—例题—练习”的知识传授型模式之上,而应建立在对学生积极鼓励、探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创造型模式之上,其特征如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真正引导学生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那么课程改革也只能停留在观念层面,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育效果。数学教育界普遍倾向接受现代认知心理学,接受建构主义哲学观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解释和指导,在这一过程中,联系拓广习题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的类型,国际教育委员会的一个文件指出:“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是中小学数学的一个共同目的,帮助学生体验这种智力的欢乐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然而实际上任何学校这种欢乐都是很有限的。也许在数学课程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的趋势,将会使更多的学生首次体验到科学女皇赋予该学科的美感。”为了使广大教师能充分利用联系拓广这一栏目的资源,提高其经济效益,所以有必要探讨联系拓广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

鉴于上述情况,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功能分析法,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数学教科书中有理数的乘法这一章节中的联系拓广栏目为例,对其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为了更好的研究初中数学教材中联系拓广栏目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本文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数学教科书中有理数的乘法这一章节中的联系拓广栏目的练习内容和功能进行了研究,并将联系拓广的例题做成了调查问卷形式。研究对象是某中学七年级共四个班级13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他们均上完了有理数的乘法这一章节内容,在这一阶段课以后,要求被试者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利用乘法法则完成下表,结合有理数乘法这一章节的内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2.如果两个数的乘积为负数,你能说出这两个数的符号分别是什么吗?

如果两个数的乘积为正数呢?你能推广到多个数相乘的情形吗?

3.用“>”、“

(1)若a

(2)若a

二、研究结果

下面我们根据教科书的联系拓广栏目的正确答案以及学生在问卷调查中所得出的结果,做出了判断分类,引用了一些例子,统计数据从略。

正确的回答

规律是: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乘法交换律,在乘法中,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2.如果两个数的乘积为负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符号是异号,为一个正号一个负号;如果两个数的乘积为正数,那么两个数的符号是同号,同为正号或者同为负号;如果是多个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个数时,积为正数,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个数时,积为负数。

3.(1)若a 2a;

(2)若a

不准确的回答

1.利用乘法法则都能够快速正确的完成表格,规律描述的都不完整,有的甚至没有回答到问题答案的本质,但是每个回答都具有开放创新性。

2.回答问题都不够完善

例:(1)两数乘积为负数,符号都是负号;乘积为正数,都为正数;多个数相乘都是正数,乘积是正,都是负数,乘积为负数。

(2)两数乘积为负数,符号是一正一负;乘积为正数,都为正数;多个数相乘时,负号比正号多一个,乘积为负,一样多,乘积就为正数,都是正因数,积为正数。

(3)两数乘积为负数,符号是一正一负;乘积为正数,都为正数或者都是负号;多个数相乘都是正数,乘积是正,如果有负数相乘,那么看负数的个数。

3.例:(1)若a

(2)若a

(3)若a 2a;若a

我们发现只有28%的学生能够回答完全正确,有30%的学生在数学题上面完全正确,但在语言文字方面欠缺,不能很准确的表述相关知识点;22%的学生纯数学题能够正确一部分,语言文字方面能够发散思维,但和知识点不能够吻合;15%的学生数学题基本正确,语言文字总结几乎寥寥无几,乃至空白;5%的学生做出各种与题干不相干的答案。

三、分析与讨论

联系拓广习题的解题错误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正确理解题意。理解题意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正确理解题意就是将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全部消化接收并进行分解和编码。分清题目的“已知”与“未知”,“条件”与“结论”,透彻理解其中题目中的隐藏含义,揭示条件之间的联系。消除似是而非、顾此失彼的思想状态。有时仅因为题意理解中的一字之差,在解题过程中就会面目全非。

如:第1题如果设计在有理数乘法这一章节中,那么我们的作答就会围绕有理数乘法中的规律进行作答,但如果前面没有任何条件,我们的问题亦会呈现出不同创新点、不同视角的答案。

2.缺乏整体观念。探讨解题策略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也就是说如何实现题目的整体要求。在一些情况下整体的要求的实现未必需要有把它“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的过程。恰恰相反,如果你从各个细小的部分之一考虑,反而会陷入繁复计算和恼人的迷津之中。

如:第2题题目中有三个问题,并且是一环套一环,大多数学生回答问题都不够完善,缺乏整体的考虑和各个细小问题的考虑,如果把握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那么我们此道题就不会回答的不够完善了。

3.概念、性质、定理混淆不清。学生只是形式地记忆公式、定理,对公式、定理的本质缺乏深刻理解,不考虑题目是否具备应有的条件,生硬地加以套用,并且邻近概念不清,对基本数学概念理解不透彻,定义、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区分不开。

如:第3题仅仅是数学符号的判定,竟会出现如此迥异的答案,由此可见,对有理数乘法法则、规律(如果是多个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个时,积为正数,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个时,积为负数)和性质理解不透彻。

4.由于心理能力不足和心理势态而导致错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具备多种心理能力,例如:识别能力、记忆能力、信息加工能力、想象能力等。在解题过程中,学生的知觉是有选择性的,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取决于题目的特点,主观因素则取决于以往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势态。

如:我们给出的三道题目是与数学有关的题目,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做纯数字的数学题目,语言文字总结的数学题目的答案千奇百怪,甚至多数会出现空白,思维拓展类型的题目出错率往往比较高。

如前所述,通过数学联系拓广习题,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形成必要的技能、技巧,那么,联系拓广习题有什么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呢?

1.培养学生对数学科学的兴趣和创造能力

联系拓广栏目的问题,不拘泥于“知识技能”和“随堂练习”那样刻板,而是问题设置丰富多彩,变化多端,针对结合所学的知识,设置各种隐含的条件或规律,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习者对数学科学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果。通过数学联系拓广习题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念及良好的数感,形成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合理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强烈的应用意识及创造能力,以及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人际交流的能力。

2.巩固已学知识点,引入新知识

巩固知识不仅靠复诵,更主要的是理解,如掌握数学概念,实质上是掌握某类数学对象的共同的本质特点,意味着能区分数学概念的有关特征、数学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如联系拓广栏目中的第一题,是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逆向思维,从而进一步巩固乘法法则。很多学生都能快速熟练的背出有理数乘法法则,但是从题中寻找相关的规律(法则的变相说法),却不置可否,回答的五花八门。联系拓广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整体记忆、想象和理解,巩固已学知识点,引入新知识。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品质是衡量思维能力强弱的一个指标,数学联系拓广习题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定水平的目的性、方向性、确定性和辨别性,从而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重要工具。在解题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转化解题方式,可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掌握合理的运算技巧和探索问题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分析题目的条件实质,以及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发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发现解题思路,摒弃自己的错误,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在联系拓广习题中引导学生重视常规而又不墨守成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解题中鼓励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别出心裁地提出新方法、新见解、不因循守旧,不迷信权威,善于联想,善于类比、推广,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4.激发学习动机,训练学生文字表达能力

数学教科书中的联系拓广习题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渗透到各个学科,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正如联系拓广栏目中的第二题,大部分学习者在遇到相关的数学题时都能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但是如若将这些数学题归结为规律,让学习者表述出来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

5.训练学生符号语言表达能力

联系拓广习题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和符号语言的理解,《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把“学生必须理解地学习数学”作为学习的原则,并提出评价“应侧重在学生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正如联系拓广栏目中的第三题,80%的学生都能够准确的回答问题,说明学生的符号语言知识相当强硬,但仍有20%的学生回答错误,原因在于基础知识不扎实、不牢固,不能区分符号语言。

6.陶冶学生情操,给学生带来数学美的欣赏价值

联系拓广习题的题目的和谐性,条件的独立性,形式的对称性,解法的合理性、简练性和独创性,一题多解的殊途同归,无不表现了数学的统一美、简单美和奇异美。在联系拓广栏目中习题解法的探索过程中,其动力往往来自于对美的追求。外尔(H.Weyl)说过“除了语言和音乐之外,数学是人类心灵的自有创造力的最主要表现,”“我的工作常想把真实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不能不在这两者中选择时,我通常选择美。”

7.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功能

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部分,数学成绩的好坏是通过解题来评定的。评定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知识水平,二是能力水平。目前我国数学的考评,是以考查知识水平为主,同时考察能力水平。数学教科书中的联系拓广习题就是是以考查知识水平为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知识覆盖面相当广、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习题,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不可估量的评价功能。

四、对完善联系拓广习题教学的建议

教师是教科书的执行者,是学生的指导者,是与家长的沟通者。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结合数学教科书中联系拓广习题的特点,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新型的教学观。

教师要从将教科书视为“教本教材”向视为“学本教材”转变,改变传授教材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各种联系拓广,认真批阅联系拓广栏目的作业,并及时反馈,纠正不当回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2.加强对联系拓广习题中新题型的研究。

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联系拓广出现了不少新题型,如估算题、探索题、开放题和实践题。教师必须加大力度对新题型进行研究,不要拘泥于课后答案,对探索开放题应提供学生跨学科跨章节的多种答案,激发更多的教学灵感和智慧,帮助学生走进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

3.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中的联系拓广栏目中的习题。

教科书的联系拓广习题编写只能满足大部分的地区的需求,并不能满足各地区的具体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中的联系拓广习题,认真研读数学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的核心内容,有所选择地灵活地使用。比如,当联系拓广所呈现的问题情景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改造为学生熟悉的事物;当习题的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作适当调整;当习题量过多或较少时,教师也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作业的布置量等。

4.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是自成体系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数学文化通过数学中蕴涵的思想方法、知识系统、应用技术及其在精神领域的功能来体现,数学文化不仅具有科学教育价值,同时也具有人文教育价值。北师大版的数学教科书的联系拓广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文化。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数学文化传播者,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文化价值,比如通过联系拓广反映的现实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并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科学发展观;通过联系拓广中与自然世界相关的数据,教育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总之,教师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者,还是数学文化的传播者,应该通过数学教育,通过练习系统的创造性运用,来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国际展望:九十年代数学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数学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曾天山.国外关于教科书插图研究的评述[J].国外教育研究.1999,(03)

[4]张奠宙等著.数学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5]戴再平.数学习题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02)

[6]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2-56

[7]孙玉芹.抽屉原理及其简单应用[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15,No.1.2001,71-73

七年级数学科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中学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新课标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我在此结合当前中学数学学科的课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一、围绕问题创设情境

能否设计一个好情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首要问题。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往往只具有一般性,还要求教师能够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根据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来精心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受到浓厚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和符号的堆积,而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注意体现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精神。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就让同学们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然后让同学们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由于课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每个学生对上课的内容都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此研究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去探索发现,通过收集数据,分析处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发表见解、各抒己见、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能充分地融入课堂学习,提高数学能力和学习效率。这种在充满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让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让他们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习积极性,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达到开发潜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还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时,利用学生想知道我年龄的好奇心,设计出一道题:我的年龄是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是十位数字的4倍。如果把我的年龄中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所得新数比原数大54,问我的年龄是多大?这一设计,问出了学生的兴趣,也问出了学生急于知道我真实年龄的内驱力,学生听说算出这道题就知道我的年龄,马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结果,学生既知道了老师的年龄,又学会了解数字型的应用题。这样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二、围绕作业设置评价学生

新课程则要求作业既要有巩固和检查功能,也要有深化和提高功能,还要有体验和发展功能。所以我们布置作业时,内容上宜注意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形式上要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容量上要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作业形式可以有解答题、探究题、想一想、做一做等。开展同学间作业相互纠错。注意作业评判的过程性和激励性,作业批改不能只是简单的一勾一叉和打个分数,而要重视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同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既指出不足,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结束了七年级数学上册《正负数》的学习后,我布置学生自定主题,找一找生活中的正负数,并上交作业。学生们作业很多,有的是温度计数,有的是飞行高度,有的是近视情况、长短发、团员和非团员比例、拥有QQ号和上网时间、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课余时间的安排,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

三、围绕全面发展给予鼓励

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相长的前提。从讲台上走下来,到同学们中间,从权威者的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不但做学生的良师,也做他们的益友。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当学生从心理上认同这位老师了,他们学起这个科目来自然就会有更大的信心和兴趣。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尤其不能歧视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只要讲究学习方法,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大家都能成才。须知,由于每个人的先天和后天的成长条件不尽相同,自然会造成能力上的差异,但这并不是他们将来能否成功的唯一决定因素。况且人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有先后快慢之分,即使是那些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未必是一流的。我们不经意的偏见和冷眼也许会让世界少了一个爱迪生。例如我教过的学生赵某,初中刚入学时数学不及格,一直以来对这门学科带有极大的恐惧心理。我通过观察发现,该生实际上有学习潜力,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致成绩不理想,信心不足。于是平常注意对她多加鼓励,定期给她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结合其实际情况给她制定了阶段学习目标,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培养其学习兴趣。通过三年来的努力,该生的中考数学成绩已经跃居中上。由此可见,教师的鼓励支持是学生找回自信、勇于努力进取的最佳良方。

七年级数学科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 初中 数学 卓越课堂 构建

如何构建初中数学的卓越课堂是所有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其实大家的共识就是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数学的教学,最终要教师本人落实到课堂中去,要做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求我们教师“凡是你教的东西,就要教的透彻”。教师只有不断揣摩教材,才能对教材有独到的体悟,在课堂教学中也才能做到“精彩纷呈”。

基于对“数学本质”内涵的认识,本人认为要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挖掘、探索其中的奥妙,并且为其目的而去广泛地涉猎相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被动接受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每一节课都应用恰当的导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和谐气氛、创设引人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个充满激情并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景,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紧紧围绕教学的每一环节进行。为此,教师每节课都应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走进课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轻松愉悦的笑容、适度得体的肢体语言来营造舒适的课堂氛围,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固定在课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地创设情境问题,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能动性,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致,使之自觉地去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此外,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2、方法新颖形象

新颖的东西能激发人的兴趣,形象具体的东西易唤起人的情绪。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就是要尽量避免教学内容的单一化和教学形式的格式化,要使教学过程在内容上具有新意和亮点,在教学方法上不拘一格,多姿多彩,使其能够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并使学生易于接受。如在教《数据的描述》时,调查我们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喜爱情况,接着笔者也说出自己的喜爱情况,然后引导学生用得到的数据绘制成数据图,这样学生便会主动参与、积极操作,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再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手中的圆柱学具的底面和侧面,然后让学生观察圆柱的展开图形,了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再思考它的长、宽怎样计算。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全过程地参与表面积这一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学生在轻松的探讨中学习,兴趣盎然。

3、提高课堂效果

数学的教学,最终要教师本人落实到课堂中去,要做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求我们教师“凡是你教的东西,就要教的透彻”。为求透彻,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沉下去”,理清知识发生的本原,把握教材中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回顾自己上过的许多的课,总感到有些许的憾意:课堂缺少耐人回味的东西,缺少引起学生思考的部分,对教材内容的领悟浅薄,缺少厚重感。本人认为要弥补这些憾意,教师对教材的领悟必须有自己的眼光,目光要深邃,看到的不能只是文字、图表和各种数学公式定理,而应是书中跳跃着的真实而鲜活的思想。这种思想就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这种思想就是“不在书里,就在书里”,这种思想能让所有教材内容融入到教师的思维中,成为教学的能力源泉。“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教师只有不断揣摩教材,才能对教材有独到的体悟,在课堂教学中也才能做到“精彩纷呈”。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七年级数学绝对值与相反数的这节课,课本上要求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还要会对多重符号进行化简,如-(-5)=______,-[-(-5)]=_____,-[+(-9.4)]=_______,-{+[-(-0.23)]}=____这几道题目学生一下子就懵了,都觉得无从下手,而此时教师要深入教材,挖掘这个知识点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看这个数前面的负号的个数,当正数前面的符号只有两个的时候,可直接根据相反数的定义来化简;当正数前面的符号比较多时,可利用“奇负偶正”来化简。“奇负偶正”即负号的个数是奇数时,结果为负,负号的个数时偶数时,结果为正。

通过这类题目的解答,让学生领悟:数学问题千变万化,而其中的方法是相通的。学习数学重在掌握这种具有普遍意义,能反映数学本质的知识。注重问题间的类比,使解题总结成为自觉的行动,这样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由例及类,解一题通一片的目的。

可以再看一例:

已知,|b|=5,求a+b的值。

其实该题目主要是考察学生对绝对值的理解,知道符合|a|=3的数有两个,

(1)若 a

(2)若a>b,则a+b=_________

4、培养良好品质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其中包含着情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逐渐熟悉、亲近,进而发展成为朋友。教师的品格,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敬业态度、责任感,甚至一点一滴,都会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往往会将对教师的尊敬和喜爱转化为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师生情感越融洽,学生就越喜欢教师的课,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就越高。反之,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积极性就无从谈起。

七年级数学科总结范文第8篇

一、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新教材的弹性很大,其选择的材料是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的,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方法和目的,但是教师怎样设计数学情景,学生应形成怎样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材只做了简短的说明. 但是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确如灵魂一样支配着整个教材.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把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精心设计到教案中去. 例如七年级数学第一册(上)的核心是字母表示数,正是因为有了字母表示数,我们才能总结一般公式和用字母表示定律,才形成了代数学科,这册教材以字母表示数为主线贯穿始终,列代数式是用字母表示已知数,列方程是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同时本章通过求代数式的值渗透了对应的思想,用数轴把数和形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数形结合来巩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了解相反数及绝对值、研究有理数加、减法和乘法的意义等,通过有理数、整式概念的教学,渗透了分类思想,教师只有这样去把握教材的思想体系,才能在教学中合理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注重在知识生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维能力也较为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 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使学生的思维经历数学结论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尝试、观察、猜想、归纳、概括、类比、假设、检验等自我接受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师要抓住各种时机,引导学生透过问题表面理解问题本质,总结出教学思想方法上的一些规律性的内容. 例如三角形按边分类方法:三角形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又可分为等边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三角形按角分类方法:三角形可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这里就渗透了分类讨论思想. 又如:从分数性质到分式性质,从全等三角形到相似三角形等,渗透了类比与归纳的思想方法.

三、不断再现,逐渐完善

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同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 另外,使学生形成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必须建立起学生自我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这更需要一个不断再现、反复训练、逐渐完善的过程. 比如 ,运用类比的数学方法,在新概念提出、新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学习一次函数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乘法公式类比;在学次函数有关性质时,我们可以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性质类比. 对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进行类比,使学生了解它们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学会了用类比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初二学分式及其运算时,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由分数的性质和运算可以自主展开对分式的研究. 通过多次重复性的演示,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类比的数学方法. 小结课、复习课是系统知识,深化知识,使知识内化的最佳课型,也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充分把握好这一时机,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系统整理,挖掘提炼解题指导思想,归纳总结上升到思想方法的高度,掌握本质,揭示规律.

四、开展数学思想方法示范课堂,强化交流合作

开展有关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示范课、研讨课,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突破口,同课教师间进行研讨、改进,取长补短,从而使思想和方法更有效地渗透到数学课堂中. 这对促进教研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从教材的内容看,初中数学包含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产生数学知识,数学知识又蕴含思想方法,这样有利于揭示知识的精神实质,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从育人方面看,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知识更重要,因为数学知识是定型的、静态的,而数学思想方法是发展的、动态的,知识只能使学生受用一时,而思想方法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七年级数学科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实施;渗透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目前初中阶段,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整体思想、化归思想、转化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函数思想、辩证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方法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方法,毋用置疑,必须指导学生紧紧抓住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这一数学链条中的最重要的一环。

一、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新教材的弹性很大,其选择的材料是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的,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方法和目的,但是教师怎样设计数学情景,学生应形成怎样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材只做了简短的说明。 但是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确如灵魂一样支配着整个教材。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把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精心设计到教案中去。 例如七年级数学第一册(上)的核心是字母表示数,正是因为有了字母表示数,我们才能总结一般公式和用字母表示定律,才形成了代数学科,这册教材以字母表示数为主线贯穿始终,列代数式是用字母表示已知数,列方程是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同时本章通过求代数式的值渗透了对应的思想,用数轴把数和形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数形结合来巩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了解相反数及绝对值、研究有理数加、减法和乘法的意义等,通过有理数、整式概念的教学,渗透了分类思想,教师只有这样去把握教材的思想体系,才能在教学中合理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熟悉课程标准,适时渗透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是数学教学之根本,课标中明确对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三个层次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课标对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层次,如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要求“理解”和“会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像法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设置难度,否则,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丧失学习的信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含。只是方法较具体,而思想则抽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致达到数学思想的境界,使得数学方法和思想相互渗透。

三、不断再现,逐渐完善

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同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 另外,使学生形成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必须建立起学生自我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这更需要一个不断再现、反复训练、逐渐完善的过程。 比如 ,运用类比的数学方法,在新概念提出、新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学习一次函数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乘法公式类比;在学次函数有关性质时,我们可以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性质类比。 对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进行类比,使学生了解它们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学会了用类比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初二学分式及其运算时,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由分数的性质和运算可以自主展开对分式的研究。 通过多次重复性的演示,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类比的数学方法。 小结课、复习课是系统知识,深化知识,使知识内化的最佳课型,也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充分把握好这一时机,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系统整理,挖掘提炼解题指导思想,归纳总结上升到思想方法的高度,掌握本质,揭示规律。

七年级数学科总结范文第10篇

一、寻找根源

1.在农村地区,不少人总有这么一个观念,学习数学,只要能满足日常买卖使用即可,也就是上街买卖东西算数时候不出现严重错误即可.大多数人在实际生活应用中没有数学的概念,甚至错误地把学习数学当作应付考试和升学之必须.

2.其他科目占用时间.综观先行课程设计,上级增加了许多科目,原来有些科目也增加了课时.如体育课从原来每周两节增加到现在每周三节;为了应付检查,现在增设了计生课、法制课等这也挤掉了一部分所谓“正科”的课程.

3.在当前学校评价指标死死盯住合格率、优秀率的环境下,出现了优生人人爱,后进生人人痛恨的局面.从学生成为学困生的那一刻起,教师的放任与歧视,使他们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更失去了对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 做乐观教师,与学生愉悦相处

中学生还是半个小孩, 其听课情绪往往与自己喜好兴趣及对教师认同有关,他喜欢某一门功课或认同(喜欢)某一教师甚至崇拜的话,就会采取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听,反之就不听或者不认真听,继而厌恶甚至放弃.试想,如果教师愁眉苦脸地在讲台上上课,在台下听课的学生又怎么能提起兴趣来听课呢?又怎么能在课堂上开心得起来呢?既然课堂上没有兴趣可言,没有乐趣可言,那么课堂上肯定是死气沉沉,又怎么能让学生接受知识呢?况且,初中学生年纪很轻,生活的阅历本来就非常有限,如果我们教师的生活态度不积极,不阳光,不能给他们带来学习知识的快乐,就不可能引起学生去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更不能说要引起他们对数学的感情之共鸣.我在上课时,曾设计了一个“我对数学说悄悄话”的数学综合性活动.具体要求是:每次在完成作业之后,在自己在作业簿上写下学生的要求和感想.如,对数学知识的看法、领悟、理解、总结、困惑.另外,还可以写一些向科任教师求教的解题方法;向教师提出的教学意见;甚至是学生内心感受.每一次交上来的作业,我第一要看的便是这些“悄悄话”,我对这些悄悄话都能够做到一一写评语.其实就像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通信.从中我似乎感觉到,我找到了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一种独特的途径,我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我和学生的心灵越来越融合了.同时,学生也从活动中寻找到了许多快乐,如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虽然学的知识不多,但是我很快乐!”

三、再现情境,唤起生活体验

知识,总免不了枯燥乏味.特别是逻辑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尤其如此,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演绎或原理.可是,当我们将这些理论、原理、演绎、公式等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不仅教师容易操作教授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起来也较容易,容易理解就容易看清体验数学朴质的美.比如,我在教授有理数的加减内容的时候(《七年级数学(上)人教教育出版》),我就曾经“用学生贴切实际生活的做生意的盈亏”来代替课本中“用数轴来表示方法”,这样既减少了画数轴的时间,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简单易理解.如,我在教学“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一课时,我曾采用问题情境方法:

1.数数你身上上衣有多少颗扣子.看看各自身上的扣子数,这是实际的数字,就是实际数,是有效的数字.

2.估算一下你的座位距离黑板有多少米?用目测距离的远近,不用度量工具测量,得到的数值就是约数,就是近似数.

在教学数轴知识时,我又设计了问题:冬天气温零度在数轴的什么位置?零下30℃在什么位置?夏天摄氏37℃在什么位置?请同学们在数轴上画出来.

四、适应不同学生的各自要求,设置多种教学目标

数学抽象,这谁都知道.然而,有一个现象我们不能忽视,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差,怎么升初中之后,数学成绩突然一落千丈?有人说,小学阶段考试科目少(三门)内容浅易.这固然是一个方面,但透过现象背后看问题的实质,我想在农村初中,没有多种教学目标是最能伤害学生积极性的一个因素,尤其是数学科.从小学升入初中,随着数学知识的加深,就可能有一些同学学习起来感觉到吃力,感到困难.如果在一个班级里,只有一种教学目标,也就是不分学生的学习情况,接受水平,都一律要求他们一定达到一个统一的目标,就违背了“跳一跳摘到桃子”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长期够不到“桃子”的同学,必然丧失自信心,甚至自我放弃,成绩自然不断地下滑.

五、与生为友,激励评价

上一篇:七年级下数学总结范文 下一篇:高三数学期末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