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0 14:42:57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回族社会;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中图分类号:K28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3-0174-07

一、历代封建政权统治下的回族社会

伊斯兰教是在唐永徽二年由阿拉伯、波斯的商人通过海路和陆路两条路线传人中国的。这些东来的穆斯林商人后来经过元朝的民族大迁徙逐渐形成群体和族群,在伊斯兰教这一信仰纽带作用下,到明朝,最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一个新的共同体一回族。回族及其先民来到中国,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番坊实现着其内部的自治和统一,但番坊不可能是回族社会管理的全部,因为回族社会是中国社会的一部分,因而回族社会必须接受国家的行政管理。从回族先民来到中国及至回族形成、发展、壮大这一历史过程来看,各朝政权针对回族社会制定实施了不同的伊斯兰政策,在穆斯林群体中产生了不同的效应,回族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曲折折的发展历程,回族社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线图。

在我国回族处于形成过程之中的唐、宋、元时期,回族先民在我国刚刚由“侨民”变成“编户”,中央政府基本上对之实行的是自治式的统治方式。如,唐、宋是在“蕃坊”中任命一名“卡迪”(教法官)实行自治。元初,则在中央设立“回回哈的司”管理回回宗教活动,处理其内部事务,职权包括刑名、钱粮、户婚、词讼等事务。“回回哈的司”这一实现回回人内部自我管理的自治组织在政治上具有很高的独立性。回族在此时的民族地位也较高,有着较其它民族更为优越的政治地位,他们直接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出现了相当一部分身居要职的回族官员。在此期间,回族社会也在稳步形成之中,回族穆斯林遍布中华各地,已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在中国内地至少上万座清真寺拔地而起,伊斯兰教在此时达到了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已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面对回族社会的蓬勃发展,封建政府为维护其封建统治将回族牢牢纳入国家版籍,对回族社会实行直接的政治统治,回族宗教则由阿訇阶层负责。在元朝,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尊重回族穆斯林的,设立专门的政治机构管理回族社会,使回族社会服从封建王朝的行政管理,回族穆斯林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伊斯兰宗教人员遵纪守法,这就使国家与回族社会保持着宗教与世俗高度统一的和谐关系,但这种和谐之音并没有永续下去。

到了明代,回族社会已经形成。封建王朝的官僚政治已经完全深入回族社会,回族社会已变成其统治组织的有机部分。明朝政权对回族社会采取了两面的统治手法。针对回族社会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现实,统治阶级对回族穆斯林的给以尊重,由贵为天子的皇帝亲自下诏建造清真寺,批准穆斯林朝觐,鼓励穆斯林整理伊斯兰经典等。但另一方面,为维护其统治阶级基本利益,明王朝一改往日宽松的政策,取消了穆斯林的司法自治权,对回族穆斯林伊斯兰、宗教活动开始采取限制措施,加强对清真寺的控制与管理,如规定回族只于清真寺设教长,而不再在社会中设教法官,教长只有传教布道之权,而无权处理民间诉讼等事宜;清真寺掌教还要履行注册登记手续,由明王朝向清真寺掌教下发公文后,方可正式上任传教;同时,禁止穆斯林自相嫁娶,必须与当地汉人等其它民族通婚,以行政手段促其同化;禁止“胡服、胡语、胡姓”,迫使回族穆斯林改胡姓为汉姓,并改变其服饰、语言等方面的习俗,限制穆斯林内部通婚以强迫其同化于汉族,逐渐淡化原先的民族宗教意识,融合到汉族社会中间去,反映其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一面,从而导致宗教与世俗的对立即国家与回族社会的对立。

清代在其前期,对回族实行直接的政治统治,把回族按地域划归地方政府,无视回族民族的特殊性,实行与汉族地区完全相同的政策,对于伊斯兰教,仍然严加管制。清代中后期,在回族地区大力推行乡约制度,取消穆斯林寺坊的掌教制度,革除新、老教掌教,限制整个回族的宗教生活,又从宗教而涉及回族的各种世俗生活,进一步加强了对回族社会的控制。在着力打击回族宗教组织的同时,在回族社会增设机构、增加兵力、增添炮位,以加强官府在回族社会的统治。此外,清政府还严格地控制回族宗教的发展,密切注意、积极干预回族宗教,运用各种手段限制、打击回族宗教势力的发展,大肆搜捕新教阿訇和新教教民;对回族穆斯林正常的活动进行种种干预与阻挡。这一切充分暴露出其宗教政策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实质。

也就是在清王朝统治时期,回族社会内部产生了实现自我管理的组织形式――门宦制度。至嘉庆、道光年间,门宦组织发展到了一个长足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教徒遍及回族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回族社会中门宦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非同寻常,愈益成为回族社会的中枢力量。门宦制度具有比寺坊更强的组织性,它改变了清真寺互不往来的分散的管理,它把分散的教坊组织起来,通过控制教坊、教区、道堂,使回族社会穆斯林的思想和行为达到了高度一致。门宦组织不仅主持回族社会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如聘任阿訇、指导教民的宗教活动,推行宗教教育,主持回族居民的婚丧嫁娶等日常活动。而且还调解回族社会内部的纠纷、解决内部矛盾,组织反抗起义等,远远超出了宗教的管理范围,对回族社会内部实行除宗教之外的社会管理,这是回族社会内部的一种宗教与世俗二者合而为一的自我管理的自治组织。至此,回族社会形成了双重的管理组织,一方面是清政府在回族社会设立的地方组织,另一方面则是回族社会内部的自我管理组织,它发挥着宗教管理和社会管理双重职能,回族社会进入到双重组织关系的时代。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清王朝与回族社会二者之间的关系好坏,也更关系到清王朝的稳定与回族社会的命运。

此时的清政府无视回族社会这一回族内部自治的组织制度的存在,更无视回族社会内部要求实现本民族自我管理的呼声,逐步采取了一系列反动的制回、贬回、及至灭回灭教的敌对性的残酷的反动政策,不给回族社会以任何发展的机会,对门宦组织进行残酷打压,妄图彻底消灭这一回族社会实现自我管理的组织。清政府的高压政策,激起了回族穆斯林群众的强烈愤怒,最终导致这两种社会组织的严重对立,即宗教与世俗的对立。回族社会正是在门宦组织的领导下,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回民大起义,矛头直指清政府,猛烈地撼动着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这一历时较长时期的回民大起义向人们表明,回族社会面对压迫,被逼无奈而又毅然决然地公开走向了国家的对立面,国家与回族社会此时处于完全的恶性互 动中。也正是由于这种恶性互动使回族社会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清政府残酷镇压回族穆斯林起义,到处是人头落地,血迹斑斑、残不忍睹的凄惨景象。起义失败之后,回族穆斯林有的隐族埋名,相当一部分被清政府流放到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还有一部分被迫出走国外,客居他国,成为今天的东干人。从此,回族社会急转直下,开始走下坡路,其发展受到严重的阻滞。此间的教训值得我们后人反思:如何避免宗教问题政治化,如何将民族性与政治性良性结合。同时,更让人深刻认识到:一个政府如果无视一个民族实现自我管理的心声,无视一个民族实现自我管理的组织的存在,妄图用高压来达到其统治目的,只会引发更强烈的反抗,只会应验一句古语: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对我国的主要回族聚居区即甘宁青地区,并没有进行直接的统治,而是通过地方性的回族军阀进行间接统治的。回族军阀世代都是坚定的伊斯兰信仰者,他们都具有很深的伊斯兰情结,他们的士兵80%都是信仰伊斯兰教者,生活在其地盘上的也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民众。因此,他们深深懂得伊斯兰教对其统治所占的绝不是一般的份量。因此,回族军阀集团政府自然而然地利用伊斯兰教来实现其统治,以伊斯兰教来规范辖区内人们的行为,同时联合、利用伊斯兰教上层,从而使政权与教权相结合,相互利用,使回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民族自治。在其主政回族社会期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家政权与回族社会的对立关系,没有引起大的冲突,使回族社会出现了表面的和平景象。但这并不能掩盖他们的阶级实质,它不可能代表回族人民的利益。由于其政权的军阀性和集团性,教权被回族军阀架空,成为其控制回族社会的工具。在本民族内仍然存在着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间的矛盾,广大的回族穆斯林群众尚无也不可能实现对本民族的自我管理、当家作主的权利。同时,由于庞大的军队及臃肿的行政机构,导致在回族军阀统治下,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回族穆斯林民众的极度贫困。民国以后,军阀各自为政,军队及行政机构空前庞大。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回族军阀集团开始以暴力大肆掠夺回族百姓,搜刮民脂民膏,不遗余力地榨取财富。且绝大部分财富被回族军阀中饱私囊。这说明回族军阀集团从集团、家族和个人利益出发,绝非从广大回族群众的利益角度出发,充分暴露了军阀体制的落后性和反动性。在其统治下,绝大多数中下层回族穆斯林群众备受剥削,生活穷困潦倒,其社会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提高,也没有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这一事实说明:在回族军阀统治下,依然没有实现国家政权与回族社会二者的高度统一,宗教与世俗仍然没有二者合一,各行其是,处于对立状态,回族社会因之也不可能得到实质性的发展,更不可能繁荣稳定、和谐发展。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提出“五族共和”的方略,国家与回族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12年,甘肃省议会提出“维持回族宗教”,取消了前清回族禁令,一时出现关系松动迹象。然而经数百年形成的回族社会岂能在民国政府面前倾刻瓦解,本身不稳定的国家(民国政府)与回族社会之间远未形成良性互动,倒是回族社会的某些力量时不时起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存在,如宁夏海原回族因受辱赶跑县长一类的“教案”时有发生。至解放前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西北回族地区由于地方政权本身掌握在回族军阀手中,类似清朝的因宗教而起的回民起义不再出现,但军阀政权的性质决定了广大回族群众的地位不可能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普通百姓并未因马家执掌政权而产生多少“国家意识”,公家还是公家,百姓还是百姓。回族社会依然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行着,只是当国家不主动招惹它的时候,它退出了政治斗争而深深陷入了民间活动。

二、中国共产党对回族社会的政策

在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中国共产党实行民族平等、自由和民族自治等政策,在回族聚居区建立回族自治政府,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封建专制剥削制度下民族间不平等的历史状况,第一次实现了国家利益与回族社会利益的高度一致,首次真正实现了回族社会与国家的统一,宗教与世俗终至合而为一,二者相得益彰。这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了昔日国家政权与回族社会的严重对立状态,使回族穆斯林群众过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实现了几代人梦想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强烈宿愿。从此,回族社会迎来了新生,其面貌焕然一新,回族穆斯林群体与国家共命运,同呼吸,同求发展,同谋幸福。

1 实行自由政策。

中国共产党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曾明确实行自由的政策,保护清真寺和阿訇,确保回民的绝对自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总纲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自由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我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公民有自由的权利作了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或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规定:“社会团体包括宗教团体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自由政策对于伊斯兰教而言,就是对清真寺和阿訇予以保护,使回族群众有的绝对自由。

由此可以看到,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实施的自由政策及法律法规充分尊重了回族穆斯林的伊斯兰教,既符合国家利益也符合回族穆斯林群众的宗教利益,切实保障了回族穆斯林群众真正享受到了自由的民利。

2 各族人民都享有平等的公民权,有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回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同样享有各项公民权。依照《宪法》,我国公民主要享有以下基本权利: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的权利;第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向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第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和休息的权利;第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第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第八,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回族人民作为国家的公民,依法平等地享有上述公民权,有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性、优越性。

3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为保障回族平等的民利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中国共产党在回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设立自治机关,由其行使自治权。这是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的民族地方自治。该制度的实行,实现了回族人民多少年来当家作主的愿望和权利。同时,为保障少数民族的各项平等的民利和区域自治权利的实现,中国共产党专门制定了一部《民族区域自治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规定了少数民族的各项民主自治权利,使他们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和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务的自治权利依法受到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法》自1984年10月1日正式颁布并实施,2001年2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通过了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意见,并正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升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增加了在民族自治地方实行必要的特殊政策、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投入、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等若干新规定,进一步强化了对各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利的法律保障。这为回族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对本民族的自我管理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证。

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回族人民平等的民利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回族穆斯林群众由衷地把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本民族的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纵观回族先民及其回族形成、发展的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回族穆斯林才享有如此广泛而彻底的平等权利,也才真正为回族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

三、今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快速发展的回族社会

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施的民族平等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广大回族穆斯林群众扬眉吐气,一改历史上被压迫被剥削的不平等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平等的一员,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各项充分的民主平等权利,实现了对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我管理,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实践表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回族穆斯林群众变过去的消极处世为积极的“图两世之吉庆”, 发扬伊斯兰教的优良传统,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遵守执行国家的各项政策法律,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投身到各行各业中去,为促进回族社会的发展繁荣,巩固祖国统一和民族大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回族人民获得了新生,回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回族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回族社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发展机遇,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兴旺发展的繁荣景象。

(一)回族穆斯林的宗教生活

中国共产党实行自由政策,各级国家机关从各方面落实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自由政策。回族穆斯林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真正享有充分的自由的合法权益,其及一切正当的宗教活动,都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尊重和保护。每逢一年一度的回族穆斯林开斋节、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时,政府都会给回族穆斯林群众放假,使回族穆斯林届时都能上清真寺做礼拜,听阿訇宣讲教义,使其宗教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同时,各级领导还前往清真寺向回族穆斯林群众祝贺节日。在中国各个回族穆斯林聚居的地方,基本上都建立了伊斯兰教协会,大力推动广大穆斯林发扬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清真寺、道堂、拱北得到妥善保护和发展。自1980年以来,在全国约有清真寺、道堂、拱北3万多座,总数大大超过了解放初期。人民政府还逐年拨出巨款修缮那些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且具有一定文物保护价值的清真寺,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著名清真寺分别列入了国家或省(市)、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名单,有的被列入了国家重点宗教活动场所。负责管理每座清真寺的寺管委员会都由所在教坊的回族穆斯林群众民主选举产生。今天的清真寺既是回族穆斯林群众接近受宗教教育、进行宗教活动和料理宗教事务的场所,也是回族穆斯林群众之间交流信息、心灵得到净化、慰藉的重要场所,还是向穆斯林民众宣扬党的政策的场所,清真寺本身就将宗教与世俗结合于一身。回族穆斯林的宗教组织、宗教教育、宣教事业因而紧跟时代的节拍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不同建筑风格和不同规模的清真寺就有3000多座,阿訇约有5000名。目前宁夏著名的大寺当推始建于公元1915年的银川南关清真寺,占地2000多平方米,寺内现代化设备齐全,整个建筑造型美观,肃穆典雅。如今的南关清真寺,已成为自治区和银川市的象征。它不仅是穆斯林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自治区对外开放,迎接海内外穆斯林使者、游客的重要场所。永宁纳家户清真寺是宁夏规模较大,历史较久的传统的汉式建筑寺院,占地30多亩,寺院宁静肃穆,大殿宽敞宏大,可容千人作礼拜。

近年来,随着广大回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回族穆斯林群众到麦加朝觐,政府给予积极支持。

(二)回族穆斯林群众的政治生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保障了回族人民的民族平等权利的实现,真正实现了回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梦想。《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及实施,进一步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回族自治权利,从法律上保障回族人民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民利的真正实现,使回族人民有参政议政、自己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等民主政治权利,充分享受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民利。回族人民实现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一个最重要的政治行为就是其在一定居住区域内建立自治地方,如1958年建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先后建立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和孟村回族自治县、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和寻旬回族彝族自治县、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青海省民和土族回族自治县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目前,回族自治地方的数量和布局,与中国回族分布和构成基本上相适应。这样,分散居住在一定区域的回族人民通过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真正实现着回族自治、当家作主的民利。回族群众积极参政议政,投入国家政治生活,在国家各级组织机构中回族干部都占有相当的比例。在历届全国人大、政协中,回族代表和委员都有相当的比例。回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依法由回族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回族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依法也都由回族公民担任,各回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都合理配备回族人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回族中一些爱国爱教人士有的当选为全国及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有的被推荐为全国和地方政治协商会议的委员,一些代表性广泛、影响较大的宗教人士,还担任各级政权机关的领导职务。这一切都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回族人民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和全国人民一样享有社会主义民主的种种权利,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今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结出了硕果,宁夏回族自治区50年的历程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宁夏回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回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经选举产生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等自治机关,在政治、经 济、财政及文化、教育等方面行使自治权利。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历届人民代表的选举,都依法充分保证了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的代表性,而且,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代表所占代表总数的比例,要大于该民族所占总人口的比例。自治区各级人大常委会主任、自治区主席和回族聚居的地、市、县的专员、市长和县长,均由回族担任,并主持工作,从组织上保证了回族当家作主的地位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现在,全区回族干部总人数比50年前增长了9倍多。

(三)回族穆斯林群众的经济生活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顺利实施,强有力地调动了回族穆斯林群众发展回族社会经济的积极性,加上党和政府从回族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经济上予以扶持,大力帮助回族人民发展经济,回族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1992年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本来就具有经商传统的回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和机遇,回族人民发扬善于经商的传统,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在当地非公有制经济中占有较大比例,回族经济获得了空前的繁荣。今天的回族穆斯林凭借其善于经商、重视商业贸易信誉和商业道德等传统优势,经商贸易活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了相当一批民营商贸企业。这些民营商贸企业在国内从事风险性贸易及清真饮食服务业和皮毛生意以及生产生活用品贸易,同时又以伊斯兰文化为纽带、桥梁,向中东、中亚伊斯兰国家与地区开放,开展国际贸易,极大地促进了回族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大丰富了回族群众的职业结构和就业门路,提高了回族穆斯林群众的生活水平,回族社会也兴旺发达起来,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四)回族穆斯林群众的文化教育生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明代以后对回族社会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长达400年之久的经堂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回族社会中有所恢复和发展。它以民间办学的方式为回族社会培养宗教接班人和穆斯林专门人才,其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伊斯兰教在回族社会中的延续和传播;增强了回族社会伊斯兰教占主导地位的意识,维系了回族共同体的稳定存在,促进了回族社会的稳定与团结;促进了回族文化的发展,为中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新式回民教育在回族社会中产生并发展起来,成为回族教育的主要形式并得到了重大发展。新式回民教育一方面向回族学生教授汉语及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传授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知识,为回族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宗教人才和各行各业的建设人才,提高了回族人民科学文化素质,极大地推动着回族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回族社会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完整的教育办学体系,为回族社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合格的回族人才。伊斯兰教经学院的成立,为回族社会自身的发展需要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宗教职业者。伊斯兰教协会还整理出版伊斯兰教经书典籍,开展伊斯兰教学术研究,极大地满足了宗教教育及回族穆斯林了解国内国际伊斯兰教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也方便了穆斯林的宗教文化生活,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广大回族群众还积极参加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道德伦理方面,他们发扬伊斯兰教传统,正在形成爱国爱教、民族团结、尊老爱幼、尊师爱教、助人为乐的新的道德规范体系。此外,回族人民的体育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群众体育日渐普及;卫生事业得到了发展,卫生状况和医疗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人民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四、结束语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回族社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它与国家二者之间的高度统一,也真正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党的民族宗教平等政策为回族社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更由于国家通过各种方式真正帮助、扶持回族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回族穆斯林享有当家作主的各项民利,极大地促进了回族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回族社会服从国家的领导,遵纪守法,依法进行宗教生活和其它社会生活,并积极主动地参加到现代化建设的各行各业,积极谋求两世幸福。这是历史上回族社会与国家不曾有过的统一,这使回族社会呈现出宗教与世俗二合一的结构特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范文第2篇

一、转变备课方式:由简单备教材向全方位备课转变。

原来的备课只是简单的备教材,上课时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是事先设定的教学思维过程。教材就是教学的“圣经”,教学活动则是教师完成知识传授的独角戏。而新课程的备课则至少包括教学分析、学生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和课后反馈或自我点评等环节,是一种针对性强的全方位备课。特别是学生分析,政治教师一般担任几个班的教学,班有班的特点,作为科任教师备教材的同时更须备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2012届我所教的2个班中,经过调查发现,高三(10)班积极发言的学生多,学习气氛较浓,所以教学时多采用讨论法、自学法、辩论法等;而高三(9)班人数多,发言的学生少,偷懒的学生多,因此备课时经常精心设计提问,“逼”学生自学,并注重在组与组之间、男女学生之间进行学习竞赛,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就拿“政府的职能”教学来说,两个班中我都是先用例证法阐述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然后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在(10)班采用深圳卫视“年代秀”明星互动节目的比赛方式,要求3组学生分别代表3个年代,80年代负责阐述“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90年代负责阐述“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00年代负责阐述“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以参加阐述的学生多者为胜;而在(9)班,我则只是在阐述4个职能后,再借鉴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的形式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转变教学方式:由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曾说过的:“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掌握其规律,达到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目的。所以,新课程倡导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知识,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严格来说,学生除了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懂得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由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变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教师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有区别地对待教学内容并采用不同的教法。由于高考的需要,教学大纲规定了很多的知识点,但实际很多知识点都不需要死记硬背,学生也没办法记忆如此多的知识点。因此对于一些知识点,可以只要求学生简单了解。如考点“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学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已有比较深的认识,教学时主要采用自学法,可减轻学生的学生负担。但对于考点“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则不同。这一知识点不论从高考的角度还是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以及联系实际的角度,都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可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引子,用讲授法、分析法完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教学;而“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则用例证法进行教学,最后进行归纳提升:如何回答“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党怎样做某一件事”?

其次,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特别是当今社会发生的大事要闻、时政热点。这样学生不仅容易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讲“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时,我没有太多的阐述,而是在上课时用多媒体播放奥运会冠军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情景。这时,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油然而生,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再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让他们成为教学的主体。比如,在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先由学生说说自己家乡居住有哪些民族,然后思考是不是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从“是什么,为什么”来把握相关知识点,最后归纳提升:民族问题上“怎么样”如何回答。

三、转变学习方式:由接受式被动学习向自主基础上的主动学习转变。

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倡导自主学习(相对于被动学习)、合作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探究学习(相对于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但自主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基础上的学习。而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著名教育家斯卡纳金曾说过:“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范文第3篇

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

2015年,金晟公司党群工作以开展三严三实和四强专题教育为契机,紧紧围绕分公司经济中心工作,以突出一个主题、围绕两大目标、抓好八项任务为抓手,在破难题、抓落实上下功夫,形成了党群工作和经济发展互助并进的良好格局。

(一)扎实开展三严三实 和四强专题教育活动

党支部现有管理人员27人,其中正式党员6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党支部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一是带头学习提高,带头讲好党课、带头查摆问题、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抓好整改落实,以坚定的信念、决心、行动作出示范。党支部编制了《金晟公司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施方案》、《金晟公司落实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施方案措施细化表》、《金晟公司开展强党性、强法制、强责任、强基层专题教育工作计划》;党支部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金晟公司作风建设的实施办法》、《金晟公司党支部与党员谈心谈话制度》、《金晟公司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工作制度》、《 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细则》、《金晟公司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实施细则》、《分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分工》;组织管理人员开展了《2015年金晟公司三严三实知识测试题》答题和撰写《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支部书记编写教案,给全体党员干部上了《端正入党动机》、《以三严三实为准则 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学习贯彻,争做优秀党员》党课;二是一把手为班子成员作表率,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三是领导班子成员从思想深处清除与三严三实要求不适应、不符合的突出问题,当好忠诚、干净、担当的标杆。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岗位开展专题教育,从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严起来、实起来,把三严三实要求体现到履职尽责、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四是在深化整治、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上见实效,在自觉服从上级党委领导、守纪律讲规矩顾大局、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上见实效,在真抓实干、提高维稳戍边、推动公司改革发展稳定上见实效。

(二)加强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基础

(三)文化宣传思想工作凝聚了服务发展的正能量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五)工会工作

1、今年以来,公司工会把形势任务教育贯穿全年和生产经营全过程,激励干部员工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将金晟公司的发展和面临的困难宣讲到位,在项目部结合自身实际工作普遍开展了 忠诚事业、担当责任、艰苦奋斗、清廉奉献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普遍增强,有力地促进了项目生产。

2、做好典型选树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公司开展了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工作,将名列前茅的同志列为学习的榜样,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组织了4次安全文化建设讲座,大力做好文明施工现场布置和日常的管理,促进了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的健康发展。

3、严格企务公开制,促进工群关系协调发展。凡涉及公司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目标、生产经营重大决策方案、技改方案、物资采购和设备租赁使用情况、职工教育培训计划、职工工资、评先评优情况、职工福利、公司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职工食堂伙食费收支情况等等都能做到及时传达公布。

5、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公司与项目16个专业劳务班组签订《计划生育合同书》,为育龄妇女建立基础信息卡,将个人档案信息录入计算机,完成计划生育软件的输入工作,完善各项档案资料,并且无差错等各类计生台帐及时上报。每月末均对计生数据进行及时更新,确保数据真实可靠,为计生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管理依据,确保了计生工作的动态管理。对新入场的工人进行了三级教育。高温天气里,将绿豆、白砂糖、仁丹和藿香正气水等防暑降温物品送到项目部,慰问在一线工作的工人们。

(六)以兵字号工程加强项目管理

坚持武装建在项目上,民兵跟着工地走,以力争打造一支 戴安全帽善生产,着迷彩服能战斗的一流民兵队伍为目标。公司主动走访驻地附近部队、学校、社区、派出所,了解掌握社情民意,熟悉周围人文地理环境。积极融入驻地维稳工作体系,主动与塔里木大学保卫部签订了联防协议,有针对性地进行演练,强化协同动作和联合打击恐怖势力的能力。派出民兵与社区和派出所共同维稳,定期巡视、排查项目施工片区可疑目标、人员,确保项目部的自身安全和驻地社会稳定。

为了充分发挥高科技产品在工程中的综合运用,公司在施工现场周边安装6个监控摄像头,信息全部集中在现场控制室,移动鼠标即可全面掌握工地状况,清晰记录工作现场,人员流动状况,配合移动呼叫系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快速处理事务的应变能力。在办公区域和施工区域安装了不锈钢伸缩大门,门口安放电子显示屏幕,对进入现场施工的劳务人员实行实名制登记,种种措施表明,先进技术的综合运用,为施工生产、维持社会稳定、应急处理突发事件发挥了重大作用。

(七)精心呵护民族情 众手浇灌团结花

今年5月是自治区第33个民族团结教育月。以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为主题,金晟公司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民族团结友爱先进事迹等。在改善民生、帮扶共建、互助友爱中有作为,5月12日,金晟公司组织塔大水电院大二100名少数民族学生在施工大楼进行混凝土、二结构、植筋、加气块砌筑、钢筋制作观摩学习,营造了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

在施工期间,公司计划为驻地群众办2至3件有益民生的实事,参与扶贫济困爱民助民活动。目前,已安排驻地4名无技能但工作踏实敬业的老同志从事项目部现场门卫看守工作,帮助他们增收致富。

(八)开展大干180天劳动竞赛活动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一是对照《》,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还存在党的组织生活不健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二是新形势下,在强化从严治党责任,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和考核机制上还需加强;三是个别领导干部学习思考不够深入,思想观念不够解放,进取精神不足,研究解决问题方法不多,有的工作流于形式,对思想政治工作抓得不紧,不到位。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不及时纠正,就会影响党的组织建设,影响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步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一体化;政治;教学案

教案是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科学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教师深入分析教材、精心研究《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的结晶,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传统教案存在“人的缺位”、价值单一、过程单向等弊端,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生为本”相距甚远。

“一体化教学案”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既要设计教师的教学活动,又要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一体化教学案可以使学法与教法呼应默契,最终达到教师“教是为了不教”和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构建一体化的政治教学案,固然要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教学设计的完整性,更要突出以下六个方面:

一、展示清晰的教学脉络,使学生一目了然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对知识体系有整体的把握,进而在一体化教学案中向学生呈现清晰的教学脉络,指明本课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一目了然地领会知识和知识体系,课堂教学才能层次清晰、循序渐进。

例如: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是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安排的:“是什么”——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形成;“为什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怎么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四个措施。

二、提供精巧的预习提示,让学生悄然临境

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学习”。因此,教师要在一体化教学案中设计精巧的预习题,提示恰当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二课“民主决策”部分,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1)预习作业:

①公民可以通过哪些渠道直接参与民主决策?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是什么?③活动准备:举行“教育收费”模拟听证会,学生按角色分工,做好相关准备。

(2)预习提示:

①根据预习作业,完成从教材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题目;②关注书本上容易以选择题出现的细碎知识点,并做相应的记号;③预习教材中“价格听证会”,并思考:教育听证会选择各方参会代表的原因;各组根据分工收集材料,并准备发言的内容;了解模拟听证会的程序。

三、做好务实的学情分析,使教师有的放矢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前提,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教师在设计一体化教学案的过程中,要通过观察、预习作业的批改、个别交流等多种途径,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心理等。

四、通过经典的例题解析。让学生举一反三

经典的例题是把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联系起来的纽带,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和解题技能的资源,其思路分析、解题方法与书写格式对学生的思维及解题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经典的例题分析,既能强化基础知识的训练,又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规范市场秩序”知识点时,设计了这样的合作探究题。

背景材料:从有毒奶粉到有毒泡菜,从苏丹红一号到立顿红茶,近年来,消费者遭遇的食品安全事件已不胜枚举。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监测结果,大米、鸡蛋、奶粉、饮料、鲜肉等10种关乎百姓日常生活的食品,不合格率接近10%。

探究:有人认为,市场机制正常发展,必须加强诚信教育。加强诚信教育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请评析该观点。

解题思路:

(1)第一句的分析:要不要?+理由;够不够?+补充+理由。

(2)第二句的分析:是不是?+如果不是就纠正。

(3)结论:题中观点是片面的。

这道试题既考查了“规范市场秩序”的基础知识,通过解题思路的引导,又给学生解“正误混杂型”评析题做了示范分析,同时还规范了解题格式和语言表达,有利于提高学生举一反三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五、设计精彩的知识小结,让学生回味无穷

写文章讲究结尾坚强有力、发人深省,形象地称作“豹尾”。一体化政治教学案也应注意课堂小结的设计,做到“其兴也勃,其收也赢”。

例如: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七课讲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可用数字式归纳为:一个核心内容、两个自治机关、三个必要性和四个优越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延伸式、归纳式、前后呼应式和铺垫式等多种方式对课堂知识作精彩的小结,达到提高教学实效,使学生过目不忘的良好效果。

六、实施有效的解题指导,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有效的解题方法指导,有利于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消化知识,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解题能力,使学生解题达到事半功倍的境界。在“图表类”主观题解答时,可采用“三读、三比、三到”法:读图表、读注文和读设问;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和表与表之间比;由数字到术语、由现象到本质和由理论到实践。

教学实践表明,构建并利用一体化政治教学案实施教学,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的新课程理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沟通交流 电化操作 引导启发 资源整合

长期以来,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模式对于教师能力方面的要求相对狭隘,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艺术等方面的驾驭能力,注重教师对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等方面的能力发展,对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增强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及有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能力强调不足,需要加以有效改进。

一、强化沟通交流能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的教书育人,需要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手段来实现知识与能力的传授与培养,全面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在以往的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与学生之间课堂教学的信息反馈交流,对于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方面的交流与沟通不够充足与全面,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双边活动更加有效地开展。高中政治教师要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善于和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之外的沟通与交流,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一是树立平等意识。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已经接近于成人,因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思想意识,将学生当作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平等个体,倾听学生对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发扬民主,为学生创设可以畅所欲言的良好氛围与环境;二是关注学生思想。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做有心人,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状态与成长动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中的困惑,指导学生消除不良情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三是发挥激励作用。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鼓劲加油的过程,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掘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与成功之处加以肯定,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成效。

二、强化电化操作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在传统高中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对于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得不够充分,总认为多此一举,只要将教材知识点讲授完毕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不需要“花里胡哨”的教学设备。这种教育理念是片面的,随着教育现代化程度的发展,以多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已经逐步走进了高中政治教学课堂,在补充教学信息、优化教学形式及拓展教学空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高中政治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提高自身对现代教学手段的熟练运用能力。一是运用电教手段激趣。高中政治教材内容相对枯燥一些,教师可以运用电教手段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目标”时,有教师在教学之前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当时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及总理赴韩国进行访问的影音资料,并引导学生从中分析我国外交努力的目标,从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入手,将学生对于外交工作学习的欲望激发出来。二是运用电教手段扩容。多媒体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补充大量教学信息,满足课堂教学需要,优化课堂信息结构。如教学“我国的宗教政策”时,我运用多媒体演示了一些国家统战部门积极为各族群众开展本民族宗教活动创造便利条件的场景,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了我国宗教政策的内涵与意义,提升了教学成效。三是运用电教手段冶情。运用多媒体设备还可以强化对学生的思想与情感教育,如教学“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内容时,可以向学生展示各个时代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如焦裕禄、任长霞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三、强化引导启发能力,提高自主探究水平

高中政治教学不仅要教授给学生政治基本理论,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自身引导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在教学活动组织中的引导探究作用,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水平的提升。提高课堂教学引导探究能力,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精心设计教案。高中政治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引导探究能力,就要坚持精品备课,不仅要潜心研究教材内容与选择教学方法,而且要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分析,综合各种因素制定教学活动组织计划。二是注重突出重点。教师在实施教学引导与探究的过程中,一定要重点突出。只要学生通过自身思考、查阅资料或是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能够解决的问题,就坚决不插手,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对于一些学生依靠自身努力难以完全实现的教学知识点或环节,教师才要开展启发引导,而这种引导要注重思维方式与方向的点拨,而不是将教学答案直接教给学生。三是科学指导归纳。在学生完成了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之后,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筛选、提炼、归纳、补充,最终得出较为完整与准确的学习成果。

四、强化资源整合能力,拓展政治教学空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范文第6篇

(一)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

从贵州省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毋庸置疑,它已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是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发达省份。极大的差距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欲求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任重道远。总体来看,贵州农业生产方式原始,工业发展落后,城镇化建设水平低,信息化建设滞后,经济发展面临着全面挑战。“十二五”期间,在以交通、水利、通信、能源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民生问题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人才严重匮乏。同时,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在非公有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现代物流、旅游开发与管理等方面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

(二)地方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一定意义上说,长期以来由于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原因,贵州省是传统社会特征保护完好的一块土地,但这也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保守性和封闭性,民族间的交往受惯例的影响还比较强,严重制约着省内外信息流通与技术推广,使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停留在传统秩序之内。但在近几十年来,受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影响,各民族原有的社会秩序也受到了极大地冲击,民族间原有的不和谐因素沿袭下来,新的不和谐因素也凸显出来,从而导致构建新型的、健康的民族关系秩序成为地方社会建设所需。

(三)地方民主政治建设的需求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期推行的村民自治制度,双重自治制度使贵州省民族地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表现出特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践在维护政治稳定、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地区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同时对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贵州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亟待规范和加强———明目张胆的贿选现象,民族势力、宗族势力干预选举的现象,无序参与的现象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诸多现象表明地方民主政治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需求:第一是基层民众的政治素质普遍有待提高,公民参与教育严重缺位;第二是缺乏有政治远见的领导人,缺乏有组织、协调和团结能力的地方精英;第三是体制弊端尚未消除。

(四)地方生态建设的需求

贵州省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地表崎岖而且卡斯特地貌占有相当比例,加之近年来在实施“跨越式”发展规划过程中,“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比较普遍。正如我们在调研过程中所看到的盘县煤矿开采对森林田地的破坏、龙里县发展工业造成的空气污染、凯里矿产资源开发对水资源的破坏等都是鲜活的例子。上述事实充分表明了贵州省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同时也说明贵州省生态建设难度大,生态保护的难度更大。一方面需要研发新技术,制定科学规划来改造自然面貌,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培育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五)民族文化保护的需要

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对于贵州省来说也是现实之需,至于说保护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在此姑且不论,仅仅针对我们在调研中所看到的具体事实作以说明。近年来,贵州省已经在逐步实施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计划,以此来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此项工程的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如下一些制约因素:第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第二是专任教师缺乏;第三是学校、家庭、社会及各主管部门配合程度低;第四是各主管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我们调研的惠水县好花红小学、麻江县的下司小学、花溪区的孟关小学均存在上述问题,尤其表现在师资方面,在这些学校民族民间文化虽然排进了课表,也走进了课堂,但却没有专任教师,往往都是学校临时聘请的民间艺人在承担此项工作。同时,各主管部门职责不清的现象普遍存在,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任务究竟由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民族宗教事务局还是由学校来负责,各单位或部门分别承担何种职责,发挥何种职能,这些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六)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近几年贵州省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才缺口大,根据贵州省“十二五”人才开发研究报告获知,2008年贵州省人才总量已达到192.39万人。按照人才类型分解为:专业技术人才78.22万人、技能人才52.78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7.54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7.59万人、党政人才16.26万人;预计到2015年人才总量将达到249.52万人,上述各种类型的人才将分别达到85.29万人、70.73万人、51.17万人、22.74万人、19.35万人,人才总缺口为56.89万人;预测到2020年人才总量将达到307.02万人,上述各种类型的人才将分别达到91.3万人、88.1万人、79.41万人、28.2万人、20.1万人,人才总缺口为114.63万人。上述数据显示在未来5~6年时间内人才总量缺口超过百万,而贵州的实际情况表明,本省人才外流严重,弥补人才缺口的现实途径主要是依靠引进,而依靠引进必然加大财政负担,从而导致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紧张。缓解这种紧张的理性选择是,一方面适量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本土高校的潜能,通过改革创新培养方式、改革教学模式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在贵州省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生态建设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等各方面都存在极大的需求,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需求都是地方社会自身难以满足的,必须求助于各级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尤其是地方发展对人才和各种技术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高等教育来实现,依赖于有现代观念和技能的人才来实现。

二、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省民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状况

贵州省民族院校共有4所:贵州民族大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更名为凯里学院)和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其中有三所高校设置了行政管理专业:贵州民族大学行政管理本科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1988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每年的招生规模在50人左右;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本科专业设置在管理科学系,2001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每年的招生规模为在50人左右,该校还设置有行政管理成人教育专业,招收本、专科学生,招生规模每年在100人左右;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设置在政治历史学院,但是只有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由上观之,贵州省设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民族院校共2所———贵州民族大学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每年的毕业生为100人左右。

(二)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招生、轻培养。

由于现代高等教育直接与学校的经济利益挂钩,招生数决定了财政拨款额度,所以各高校普遍在每年招生时的力求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更多招生指标,但是学校的配套设施、配套管理远远达不到现代高等教育要求,致使学生、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低。贵州省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分别设置在二级学院,但是二级学院没有独立的财政支配权,致使真正的教学机构常常处于尴尬境地,很多创新计划和方案难以实现。

2.重理论、轻实践。

“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教学”是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培养模式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贵州省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也不例外。有些高校的学生进校四年时间从来没有过一次真正的实习、实训或实践,以至于他们毕业之后不清楚各级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能配备、财政预算、中长期规划等,他们的知识只是停留在教材之中。以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便是考取了公务员或者是选调到各级地方政府,他们也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期,去学习、熟悉老一套的地方政府管理,更不用说创新地方治理模式。

3.重教学、轻教研。

虽然目前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都设置有教研室,但这些机构基本上从事的是一些常规性的工作———编写课程计划、征订教材、安排教师课程、检查教师撰写的大纲讲义、了解学生对老师授课评价、组织命题评卷登分、组织听课评课、撰写学年工作总结等,而在教学团队建设、教材体系建设、课程体系梳理、衔接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地方努力不够。其结果是没有成型的教学团队,教师授课杂乱,难以对相关课程进行深入研究;教材体系设置不科学,有些学校甚至在行政管理专业开始物理、化学课程;有些相近科目由于是不同教师讲授,某些章节内容重复教学现象普遍;照本宣科,不注重学科前沿、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诸多现象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挂科现象普遍。

4.重学分、轻能力。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按照课程性质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按照规定要修满170学分左右才能毕业。前三种课程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学》《管理学》《行政组织学》《管理心理学》《西方管理思想史》《社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政府经济学》《地方政府学》《政府政策研究》《行政案例分析》《公共部门决策理论与方法》《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政策》《贵州省情》《民族地区行政管理研究》《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研究》《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研究》《政治学原理》《比较政治制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法学概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宪法学》《行政法律法规》《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社会统计学》《基础写作》《秘书学》《公文写作》以及一些公共课,修完这些课程加上毕业论文等基本上已经足够修满学分,专业选修课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重心基本放在理论课上,一种象牙塔式的教育模式,难以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

5.重目标、轻激励。

在对教师的管理方面,通常强调的是是否有大纲、教案、讲义,是否按照教学进度授课,是否给学生安排有作业,是否完成规定听课评课数量,是否按时授课,是否有旷课、迟到、早退现象,是否完成了教材安排的全部教学内容,完成了这些指标,没有出现所谓的教学事故,则年度考核就在合格及以上等次,年终可以全额领取绩效奖,而且有些学校的绩效奖是以二级学院为单位的“大锅饭”式的奖励方式,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差异不大,人为控制现象严重。这样一种管理模式对教师激励严重不足,致使教研、教改、创新教学几乎陷于停顿。这种管理模式无法使教师获得成就感,无法使教师把教育教学作为自己毕生最热爱的事业。

三、行政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行政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在于:通过改革使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能够适应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服务于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改革。

(一)更新教学理念,创新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以后,地方院校的管理权限从中央部委下放到地方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地方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地方院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取决于各专业培养的人才质量和水平。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必须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总体目标,把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作为专业综合改革的关键。在管理体制方面,秉承民主管理理念,坚持调动师生参与教学过程和环节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模式

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课堂丰富多彩,轻松愉快。在培养模式方面,改革传统封闭式、填鸭式的象牙塔培养模式,采用“5+3+2”的“理论学习———实践运用———科学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本专业学生四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安排50%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安排30%分时间和精力进行实验、实习、实训,安排20%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研究,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团队

由院系领导牵头,由教研室主任负责,认真梳理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特征和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删减一些课程或重复的章节,增加一些前沿性的、实用性的、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根据行政管理专业特点,可以将开设的课程科学而又合理地进行分类,使之形成课程群。具体分类如下:管理学课程群(包括《行政管理学》《管理学》《行政组织学》《管理心理学》《西方管理思想史》《社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政府学课程群(包括《政府经济学》《地方政府学》《政府政策研究》《行政案例分析》《公共部门决策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民族学课程群(包括《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政策》《贵州省情》《民族地区行政管理研究》《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研究》《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研究》等课程);政治学课程群(包括《政治学原理》《比较政治制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课程);法学课程群(包括《法学概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宪法学》《行政法律法规》等课程);现代技术学课程群(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社会统计学》;写作学课程群(包括《基础写作》《秘书学》《公文写作》等课程)。在此基础上组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团队协调教学内容,这样既有助于课程体系建设,也可以避免重复教学的问题。

(四)开辟实习基地,提升实践能力

根据行政管理专业特点,尤其是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主要是民族地区各级地方政府,所以应该在民族地区广泛开辟实习、实践、实训基地。贵州省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还有其他市的自治县和民族乡,可以为行政管理专业师生进行教学实践提供很好的平台。基地建设应该采取共建的方式,由各校行政管理专业所在院系与地方政府共同负责,而且要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第一是要定期开展活动,让该专业师生参与、了解、学习地方政府的运行过程,研究地方政府面对的改革与创新难题。第二是要将研究的结果、方案反馈给当地政府,以便为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通过基地建设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把握学科前沿,加强科学研究

在专业综合改革阶段,还要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项目研究,聘请知名专家来学校指导科研和专业建设,选派贵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到合作学校考察学习。力求通过交流学习,进一步深化合作领域,拓展合作范围。同时在专业综合改革阶段,还要不断扩大合作学校的范围,尤其是加强与国内民族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各民族院校的资源,组建跨校科研团队,建立合作机制。

(六)广开就业渠道,引导学生分流

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带来了一定的就业压力,学生毕业之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在培养阶段就要本着“统一培养、分类指导、注重能力、合理分流”的原则,科学预测,合理培养,便于分流。结合贵州省“十二五”规划对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的需求实际,特别是随着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战略的展开,大批企业迫切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广大农村迫切需要技术服务与管理人才。因此,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按照“4+3+2+1”模式引导毕业生分流比较合理的,即:40%的学生进入各级各类公务员队伍,30%的学生进入各种企、事业单位,20%的学生进入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行列,10%的学生考取研究生。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范文第7篇

一、推动教师协调同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在互联网的时代下,同一学科之间教师协同备课已成为常态,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为教师的协同备课创造了条件。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了资源共享,不同学校的同科教师都可以进行协同备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还可以选取网上的名师教案,下载课件,从而极大地提高备课水平和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因此,在讲课时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一张嘴,偶尔加上一两件教具,这难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面对教师列在黑板上的提纲,忙于记笔记。只靠文字和语言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容易感到枯燥,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富有创意的画面、动态的示意、丰富的影视资料,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催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促进教学信息双向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面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学辅助手段传送的信息是单向的,而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引入教学过程,能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通过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教师能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调节教学过程,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创设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大部分教都能够认识到这点。但局限于教学手段,许多教师不能满足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难以提取学生长时记忆中的相关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经验渗透在学科中,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多媒体课件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要点、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歌曲视频引入新课,让学生在歌声中初步感悟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再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各民族特色服饰、语言、文字,从而使学生领悟和掌握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和优越性,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播放香港和澳门回归视频,使学生在增强自豪感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情怀,进一步引入台湾也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进一步使学生坚定台湾统一的信心。这些都是在传统教学中通过说教难所以实现的。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其强大功能,显示出传统语言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五、克服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1. 克服多媒体教学中大容量与课堂消化之间的矛盾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加大教学容量。容量大是件好事,但笔者认为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尽力缩小教学容量和学生吸收量之间的差距。放慢多媒体演示速度,并指导学生培养快速记笔记的能力。部分内容没有彻底消化的可以复习笔记,进行二次消化。

2. 克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矛盾

实践证明多媒体在教学方面确实带给师生许多便利,但教师不能把传统的教学形式抛弃。其实多媒体在某些方面的功能是顶替不了传统教学的,要让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教师要明确,不是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多媒体作为有效的辅助教学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把它用得恰到好处。理想的教学应该把教师与多媒体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优势互补”,既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不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每一节课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两种教学手段,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效结合,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 克服教师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依赖心理。

在现实的教学中,有些教师用了多媒体就不愿写教案,不愿去探讨课文,去摸索教学规律,这样就没有了自己的创新思维,没有了自己的教学观点,从而也就助长了教师的惰性思想。这样是不利于教学的,也会削弱了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和特点。要克服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的依赖心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把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新课程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改变。随着新课程观的建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服务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从教以来实践谈谈在这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开发和利用文字与音像资源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这种课程强调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主张用富有意义的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充分开发和利用相关的文字和音像资源,选取典型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来辅助教学,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活跃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学《政治生活》“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这一框题内容时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中央电视台近期播出的《今日关注》“日本夺岛野心膨胀,中国坚定维护”的视频,并设置了这样三个探究题供学生讨论:①为夺,日本是否会不顾后果疯狂行动?②日本的海洋野心如何威胁中国的安全?③你如何评价中方在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学生对这段视频非常感兴趣,并针对3个探究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虽然学生的有些观点还略显稚嫩,甚至有的带有偏激,但经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后学生频频点头。这段视频的运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极好地落实了在维目标。除了《今日关注》之外,《焦点访谈》《道德观察》及每年的《3.15晚会》《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典礼》等与思想政治相关的电视节目都是非常鲜活的课程资源。文字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课本中出现的一些名言警句、典型案例、诗词歌赋等如在教学中适时地加以开发和利用,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发和利用特色资源

新课程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要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使他们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真实本领,要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可以有效地拉近学生和社会的距离,使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倍感亲切,从而提高探究的热情。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大蒜种植是我们的地方特色。农民的主要收入就靠大蒜,因而大蒜的价格是农民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近几年大蒜的价格波动非常厉害,我们的媒体曾用“蒜你狠”来戏称大蒜价格,对于生长在农村的学生来说,对这一问题也存在着许多疑惑。所以,我在教学《经济生活》“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这一框题时,我事先让学生通过走访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了解今年我市的大蒜价格情况,并多方面查阅相关的资料归纳大蒜价格变动的因素,并预测来年大蒜价格的走势。由于利用的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因而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经济生活》的学习中普遍感到困难的知识。

三、开发和利用实物资源

实物资源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是教学中常用的资源。思想政治课教学可用的实物资源很多,有山水风光等自然资源,有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资源,还有直接为教学活动服务的挂图等物品。在教学活动中如能适当地开发和利用这些事物资源,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必修一《经济生活》信用工具和外汇这部分内容时,如果单纯地给学生介绍课本上的理论,学生听起来会感觉很枯燥。所以,我在课堂上一方面让有“磁卡”的学生都把卡拿出来,(大多数学生手里的卡都是食堂发的饭卡),另一方面向学生展示我课前搜集的各式各样的银行卡,及超市的会员卡,让学生先直观地认识形形的信用卡。然后向学生发问,这些卡是不是信用卡?学生大多认为他们手中的饭卡和超市的VIP卡不是信用卡,而只有银行卡才是信用卡,这时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和点拨,指出信用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卡指的是一切电子支付卡,而狭义的信用卡仅指具有信用贷款功能的银行卡。这样,学生可以在释疑解惑中准确把握信用卡的相关知识。

四、开发和利用信息化资源

新课程的实施要实现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要增强课程的时代感。我们的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地拓宽了。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开展活动。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上网搜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信息资源包括文字资源,图片资源及音频、视频等资源,也包括网上的一些优秀的教学素材,比如课件,习题、教案等都可以有选择地使用。

总之,我们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有很多,远不止我上面提到的这些。当然,这些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我们的教学领域,这需要我们的教师提高自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主动地去寻找,选择、整合和利用。同时也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地学习,这样才能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苏金玉.探析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情境教学[J].文理

导航,2012(7).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范文第9篇

一、学生没有问题提出的归因分析

哈佛大学有句名言: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走向积极学习的第一步,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却提不出问题呢?

1,缺乏良好的自我意识导致学生不敢问。

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和智力的发展,初中生应该能对自己作出比较独立、客观、正确的评价。但由于学校和家庭在学生自我意识培养方面的缺位,学生的自我意识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缺陷。有的学生自我过度放大,表现为目中无人,我行我素,无视别人的反映甚至感觉不到别人的反映;有的学生自我过度缩小,表现为过于自卑,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足够的信心表现自我。在学习上,多数学生表现为后者,因为学校或课堂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公共场合,许多学生或者不愿意锋芒毕露,或者害怕提问暴露自己的无知。所以,许多学生宁愿选择沉默也不愿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

2,学习主体地位缺失导致学生不会问。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知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规律。教师的“教”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学”。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进而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仅仅是教师组织、检查教学的工具,是教师的“专利”。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锻炼,他们没有主动发问的意识,也没有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不会提问。即使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状况也没有大的改观。

3,教学设计缺乏开放性导致学生不能问。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都是按照教师课前备好的教案进行的。而大多数教师设计的教案,都如同在铁轨上行驶的火车,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学生只能按照老师设定好的路线去走,被动地回答一个又一个问题,没有时间自主地思考,因而不容易发现问题,当然更谈不上提出问题。尽管新课程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由于惯性的影响,一些教师仍按照既定的教学思路上课,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想主动发问也不可能。

二、培养学生主动发问意识和能力的策略

喜欢提问是人的天性。婴幼儿学会说话后,便会天真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令成年人惊奇。面对提不出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积极采取措施,以激发他们探究未知的兴趣和潜能。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就是个体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通过大脑的认知加工,对某一思想、言论、观点等做出正误断定的认知活动。长期以来,我国学生更倾向于接受已有的结论,而很少去追求知识的来源,更少对课本或权威提出质疑。这种被动的思维倾向致使学生不关心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缺乏深入学习的内在动力,且约束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相信自己,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多问一些“为什么、怎么样”,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营造互相尊重的课堂文化。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当遵循“肯定为主”的原则。学生提的问题有价值,要热情地予以表扬;即使没价值,也要肯定其提问题的勇气,指出其创新之处。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学生才能乐于提问;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鼓励学生继续说,并认真解答;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的,此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而要耐心细致地再做一次解答;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受到其他同学嘲笑时,教师要给予制止、引导,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不管什么时候,教师一定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应该认可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意见。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3,留给学生发问的机会。

学生不向教师提问,不代表学生没有问题,很多时候是有问题没时间问。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就是教师给学生留有提问的机会,这个机会不是在公共场合,而是“私人场合”。这个“私人场合”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课前和课后。在新课教学前,让学生在预习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在不懂的地方提2~3个问题。教师汇总学生问题后,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备课。在一课或一单元内容的教学后,让学生就他们感到不清楚的地方在作业本上写出2~3个问题,教师把问题汇总起来后,专门抽时间在全班进行讨论解决。

由于问题经过老师的汇总、整理,只有提问的学生自己清楚这个问题是谁提的,能很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由于问题来自学生,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指导学生提问之初,可以选择其中一种办法,也可以两种办法同时进行。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当课前或课后提问成为习惯,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留白”,让学生在课上当场提问。

4,帮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离开教师的引导,就觉得没有问题可提,主要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让学生会提问,这是很关键的。

(1)联系实际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报刊杂志,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然后尝试用课本上学的一些知识和原理来分析、解释这些社会现象,看看课本所讲与社会现实是否矛盾,为什么会不一致?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教材的课题、重要原理等内容有意识多问一些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进而来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指思考问题时沿着“顺向”的反向进行思考,以期产生创新的见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现成的结论反过来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如在学习“保持乐观心态”时,有学生对“知足常乐”这一古语产生了怀疑,提出“知足真的能常乐吗?”通过进一步探究,大家明白了积极乐观与盲目乐观的区别。

(3)类比联想法。类比联想,是人们认识新事物的一般方法。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时,总是先从已知事物中去寻找新事物的影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类似或相近的概念比较中,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有的学生发现,民族自治区享有一定自治权,香港、澳门等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由此他们产生疑问:“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是一回事吗?”

(4)因果联系法。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我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由因寻果,或由果寻因,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5,创设蕴含问题的教学情境。

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格尊严权受法律保护》时,用投影出示材料:

“据贺某反映,当天晚上他乘公交车来到广州白云机场准备乘坐飞机回家,在机场路公交站下车时,一名乞丐在车门口向他乞讨。行色匆匆的他顺手将衣袋里的零用钱扔给乞丐。由于扔给乞丐的10多元钱里头有硬币和纸钞,有些掉在地上,有些扔在了乞丐的脸上。乞丐认为贺某的举动是不尊重他,侵犯了自己的权利,于是将贺某告上法庭。”材料展示后,立刻在教室里引起“轩然大波”,教师趁机问学生:

“大家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踊跃地提出了一些问题:

“这个乞丐为什么会恩将仇报呢?”“贺某真的侵犯了乞丐的权利吗?”“以后我们谁还敢向乞丐献爱心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一案三板五段 有效性 实践 感悟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20-02

如今的历史教师正努力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由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等几个转变。

但在现实的历史课堂中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对历史教学目标把握不准,课堂教学重点难点不突出,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脱离课堂教学实际,只求热闹,不问实效。

(二)课堂组织形式较单一,要么以讲授为主,要么运用多媒体辅助过了头,一节课都在视频、音频、屏幕间转换,要么活动太多,场面热闹,实效不强。

(三)教学中未能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或是预设太多挤占生成时间,导致课堂缺乏教学机智及艺术性,或是生成过多影响了预设目标的实现,导致课堂的随意性甚至偏离教学中心。

中学历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学科,承担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任务,但课时紧,任务重,教学难度比较大。学校为了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设“一案三板五段”课堂模式,有利于巩固历史知识、提高分析能力、增强过程体验、培养学生情操。

一、“一案三板五段”教学模式体现有效教育理念

本文着眼于论述在有限的课时里,借鉴MS―EEPO有效教育的理念,通过“一案三板五段”课堂模式,提升历史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一案三板五段”模式是由“一案”、“三板”和“五段”组成,分别是:

“一案”即使用导学案。

“三板”即板书三方面信息。教师在前板写上三方面信息,一是本节课题;二是本节课型(探究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三是本节各小组的得分情况。

“五段”即完成一节探究课的五个环节。

第一段“复习旧知”,即简单复习学过的内容,可以是口头或书面形式,起到承上启下作用,该环节约3分钟。

第二段“解读目标”,即老师对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解读,明确本节重难点,特别是指出跟高考的关系。该环节约2分钟。

第三段“自助学习”,即组织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学习,包括独学、对学、组学,要求学生识记本节的基础知识。该环节约15分钟。

第四段“群学突破”,即展示探究成果。主要是通过学生展示,即由各小组把答案写到本组展板上。该环节约15分钟。

第五段“达标测评”,目的是巩固本节课所学重要知识点,该环节约5分钟。

MS―EEPO有效教育理念认为:要想让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以“情景故事为主的教学方式一般需要对关键项强化3至5次,以做中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一般5至7次,多要素为主的教学方式一般需要对关键项强化9至12次,死记硬背为主的教学教法一般需要对关键项强化17至25次”。“教学活动中动静转换的生理心理时间不是40至45分钟,而是7至13分钟。教师在备课中每7至13分钟原则上需要安排1次动中学的时间。其中,动态中学习的时间一般占静态学习时间的10%至30%”,“动静转换不是目的,目的是恢复学生学习的精力和体力”。

在“一案三板五段”模式下,学生在独学、对学、组学中分别可以得到一次强化关键知识的机会。在群学环节,由于一个班往往分成6至9个组,每个组都安排有利用关键知识的探究题,点评时就相当于强化1次,这样强化了6至9次。“达标检测”环节,其实是把关键知识点化为选择题,根据题量的多少(一般有5道题),也相当于强化相应次数。加上下一节课的“复习旧知环节”,关键历史知识点可以在几种学习状态下灵活转换,强化了15至18次。

所以,“一案三板五段”课堂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MS-EEPO有效教育的基本理念。

二、“一案三板五段”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案”

第一步,科组长开学时把备课任务及备课内容分配给本基组每一位老师,每位成员均承担一定的备课任务,即为主备人;第二步,主备人提前一个星期把自己编制出来的导学案初稿打印给本基组每一位老师,各位老师可以在初稿上写意见或建议;第三步,各基组定一个时间、地点,由主备人说课,各基组成员根据预先看过的初稿提出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大家意见不统一之处要进行协调好;第四步,主备人根据集中讨论的结果,修改导学案,形成定稿,交文印室印发,保证学生人手一份。

以往老师写的教案只是老师自己了解而已,学生不太清楚一节课自己具体要做什么。导学案是师生一节课教学活动的剧本,不仅是老师知道流程,学生也了解具体操作过程,这样就避免了空洞性。

如北师大版历史必修1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导学案设计提纲如下: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知识梳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建和发展……

【合作探究一】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区别是什么?

【合作探究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有什么区别?

【合作探究三】简要说明处理好民族关系的积极意义。

【达标检测】(设计5道选择题)

(二)历史课堂教学的“三板”

我们知道,课题是一节课的标杆,有了它就相当于有了方向目标;课型的标注避免了老师在课堂上随心所欲地发挥,使其有侧重地开展教学活动;展现学生较在意的小组得分,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如上北师大版必修1第15课时,老师在前板上写出课题“第15课《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新局面》”,另起一行写课型“探究课”。至于各小组得分情况可另外在墙上挂一块小板,写上小组名称、打分项目(如复习、独学、群学、点评、检测等环节)。

(三)历史课堂教学的“五段”

第一段“复习旧知”,一般老师设两三个小问题,各小组把答案写到本组展板上,实时打分,并引出新课的学习内容。

如北师大版必修2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可以设计三个小问题:(1)井田制出现于哪个朝代?(2)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3)农民与奴隶有何区别?

第(3)个问题就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点燃了学生的热情。这样,“通过精彩的导入设计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他们对新的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段“解读目标”,需要老师博览群书,多接触一些高考试题,以驾驭本环节课。

如上北师大版必修2第1课,除提一下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外,可以指出2007年高考广东题、2009年高考辽宁题、2010年高考浙江题等都有本节内容,这样学生懂得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在思想上重视,在心理上期待。

第三段“自助学习”,基础知识梳理,最好以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填写重要的关键词,约15个。此时老师巡堂,督促学生,提高效率。当学生基本完成时,老师提醒学生对导学案中的探究题进行讨论并形成文字。此时老师要善于发现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指导。

第四段“群学突破”,老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板书的版面、字体、速度等。接着,老师安排别组进行评判,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质疑,老师认为必要时可快速补充。老师还要牵头确定各组本环节得分,吩咐相关人员记录清楚,以备评价小组使用。

如上面提到的北师大版历史必修1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可叫小组派代表来抽签确定主要讨论的题目,迅速把答案写到展板上,由全班对各组的答案进行评判、打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或者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从设计的探究题(最好具有开放性)讨论中达成,如本节里“合作探究一”可以让学生懂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合作探究三”可以让学生懂得各族人民之间要互相尊重。这样,“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融德育工作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第五段“达标测评”,一般设计选择题,各组经过讨论后,迅速把答案写到展板上。老师公布正确答案后,各组知道相应分数。老师根据对错情况,有选择地讲评,或叫某个小组代表发言。

以上是完成一节探究课的流程,如果是其他课型,在五个教学环节中可以灵活处理,不必一一俱全。

三、实践思考

“一案三板五段”课堂模式,促进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达到MS―EEPO有效教育的要求。“在发展学生史学素养的视域中,史实教学是出发点,也是历史课堂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学科教学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实现了。

这种课堂模式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生本教育”理念,在具体的历史教学各环节中体现了“动静转换”。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记忆比较牢固,在学习中有深刻的体验,历史学科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了。

这种课堂模式下,通过探究题的开放性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历史学科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了。

各种课堂模式都会有自己的优点,也会存在一定的缺点,但是彼此之间并不对立,相反,互相之间可以取长补短,起到“异曲同工”之妙,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我们的历史课堂模式借鉴了广东的生本教育、MS-EEPO有效教育、河北鹰城一中的“一案三型四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

总之,学校现行的历史课堂模式不仅是适合历史科,也适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冬梅.新课程教学研究[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2]王承吉.中学历史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孟照彬.基本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J].人民教育,2012(13-14)

[4]刘俊利.史学素养视域中个性化课堂教学的四个着力点[J].历史教学,2013(12)

上一篇:数轴教案范文 下一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