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原则范文

时间:2024-04-19 16:54:04

校本研修原则篇1

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是难免的,只要教师自己积极主动参与,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教师培训机构积极组织,五年内每个教师完成360学时的培训任务是完全可以的。

一、明确培训的意义

大家知道,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国家逐步富裕起来。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强大,依靠高素质的建设者,因此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国民素质必须依靠教育,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说:强国必先强教。教育强国、教育强省、教育强市、教育强县的口号早已响遍全国,并正在加快实施。强教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最终提高全民素质。高质量的教育必须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所以袁贵仁部长又说:强教必先强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高素质的教师从哪里来?提高在职教师队伍素质是主要途径。要提高在职教师队伍素质,必须加强教师培训。所以国家近年来特别重视教师培训,一年投入教师培训的经费就有五十多个亿。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大力加强教师培训,是新时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紧迫要求,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在需求和愿望。因此,要充分认识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抓住这一良好契机,全面规划,积极运作,将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摆在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上,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动教育工作向更高更新的层次发展。

二、了解培训的方式

中小学教师培训有多种有效的途径,非学历培训的主要方式有自主研修、校本研训、远程培训、集中培训等。

⒈自主研修

自主研修是相对于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而提出的,是教师把自己作为培训对象,自主地进行学习、体验、调控、评价,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实现专业发展。

教师自主研修包括自习专业知识,自练专业技能,自修专业理念与师德。

教师自主研修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主动性原则。教师应主动地确定研修的目标,在自知、自觉、自助,不断实践中发展。二是发展性原则。教师要相信自己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全面分析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潜在发展可能,用发展的观点按发展的规律进行研修。三是实践性原则。教师要充分认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要关注实践中的角色体认和个性品质,了解实践活动的运行规律,反复实践。四是反思性原则。教师要把握反思的时机,学会反思的方法,将反思贯穿于研修的全过程。五是实效性原则。自主研修要有效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阅读是教师自主研修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本应是最爱读书或读书最多的一个群体,但在现实中,教师却几乎成了读书最少或不爱读书的群体。因为,在很多教师眼里,教材和教参就是“书”,他们每天跟“书”打交道,似乎天天都在“读书”,而实际上他们连那些通俗的杂志都无暇翻阅。当然,教材和教参是教师必须读的书。但这还不够,还要读好书,要啃读经典。教师所读书的高度与他的专业水平的高度、教育教学水平的高度是成正比关系的。

尽管目前关于教师培训的文件中没有将“自主研修”作为一种形式列入,而国家颁发的《教师专业标准》中将其作为提升专业水平的方式,向教师提出了要求。自主研修确实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和途径,甚至笔者认为,大师不是“训”出来的,更多的是“自主修炼”的结果。训不出名师,训不成教育家。教师成长的各个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必须通过教师的“自主研修”,只有通过自习、自练、自修、自悟、自省(反思),才能真正获得发展。所以,笔者主张将“自主研修”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形式,并纳入学时或学分认定范围。

⒉校本研训

校本研训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发展学校的培训。要切实开展在综合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校本研训,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地整合力量,创造良好的校本研训生态环境,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

校本研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以校为本的原则。①校长和教育教学的中层组织是研训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在研训中起主体作用;②教师不必脱离工作岗位,转换角色,就在学校接受全面的研训;③因校制宜地制定校本研训的方案、计划,建立校本研训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激励机制,从而保证校本研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④贴近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要有常规性的全员研训模式和非全员性个别化的研训模式。二是校长负责原则。①校长是校本研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②校长是校本研训的引导者和学习者。三是教师需求原则。①坚持满足教师群体和个体的需求,以需定训;②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结合,以求定训。

⒊远程培训

远程培训又称网络培训,是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开展教师远程培训,教师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足不出户地坐在家中,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远程培训学习;学习效率可以达到甚至超过直接参加面授的效果,而学习的费用却大大低于直接参加面授的费用。

目前,国内已建起了多家为中小学教师服务的远程培训平台,如: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教师研修网、新思考网、湖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等。下面对湖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省略)这个平台的特点和优势作些介绍。

该平台具有以下特点:

校本研修原则篇2

关键词:现状分析 校本选修课程 课程建设 遵循原则

一、物理学科现状及学生状态分析

1.学科现状分析

物理学是物质世界最基本最深层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在最基本层次上研究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又是当代技术发展的最主要源泉,物理学的发展对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各学校发展的与学生的认识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具体表现有:

(1)物理学科发展相对滞后,实验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2)由于高考升学率思想的影响,物理学科应有的地位得不到体现;

(3)教师队伍开设选修课的热情及整体实力包括科研、教学、管理及社会服务等实力或影响力有待于提升;

(4)物理校本选修课程、教学、教材等建设体系及管理体系需着力完善;

(5)规范化的评价机制还有待于形成。

2.学生现状分析

由于部分学生存在着功利思想,认为学习物理,尤其是学习选修物理对高考好像没有直接影响,因此,没有积极性,甚至出现放弃物理竞赛复赛权等现象。同时,由于对物理学科学习的畏缩,也不主动选修物理方面的内容。

二、物理学科的特色及选修学科建设发展面临的形势

我们进行物理学科校本选修课程建设是为物理教学服务的,对物理学基本特点的深刻认识,围绕其特点,显然是成功地进行物理选修教学的必要条件。所以,在学科建设中充分体现物理学的学科特点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物理学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第一、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它们是获得感性材料,探索物理规律,认识物理世界的基本手段,也是检验物理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观察,主要是指人们对物理现象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实验是指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设法控制或模拟物理现象或过程,排除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在最有利的条件下研究自然规律的方法。

第二、物理学是由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理论组成的、体系严谨的、精密定量的科学。我们知道,物理学的认识成果是通过一系列物理概念来加以总结和概括的,物理学的完整体系就是由力、质量、动量、能量、场和量子等反映物质运动基本特点的物理概念和与这类概念相联系的基本定律,以及运用逻辑推理得到的一系列结论组成。物理概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科学抽象逐步形成的,物理学的许多定律则是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定量计算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后由各种物理概念描述出来的。由于物理学是一门精密定量的科学,物理学的许多概念既有它的质的规定性,又往往最终表现为特定的可以测量与计算的物理量。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定律与公式,正是物理量之间函数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的规律性反映。这就说明物理和数学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第三,物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物理学是哲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哲学对物理学具有指导作用。例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较量。地球为中心和日为中心。

三、物理学科校本选修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建设方向

1.指导思想

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立足于校情与生情;开展“校本选修课程”活动应围绕课堂教学内容,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合理延伸和适当补充,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制订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规划,合理开发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为物理学科建设与物理教学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

2.基本原则

第一,实践性强的原则。在物理校本选修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实践活动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

第二,促进教学的原则。物理校本选修课程它不能替代课堂教学;所以老师在开展物理校本选修课程活动时,不应该太注重它传授知识的作用,而更应该注重它促进教学的作用。应该广泛地听取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反映他们的要求和呼声。只有这样,课程资源才能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师情与校情开设课程。如在开展几何光学的物理校本选修课程活动时,常会需要一些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而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是没有这些仪器的,我们就可以寻找不同的办法自己制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仪器来开展物理校本选修课程,既达到了完成实验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建设方向

从学校层面来讲,学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除了充分借助利用中学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以及精选相应的教学辅助材料之外,还应该进一步规划和开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渠道。比如,可以大致参考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途径,来思考课程资源建设的大致方向。

第一,关注社会生活,社会调查也是校本选修课程活动的一项内容。作为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所面对的主要是课本知识,所学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是一个好办法。不断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和选择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及把握社会与个人发展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第二,审查能使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获益的各种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设施条件等。

第三,研究和确定学生的素质现状,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养,以确定制定学校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第四,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以及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第五,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登记表》,把课程资源的类型、所有者、获取方式、开发动态和使用事项等登记造表、分类存档、归纳管理,一方面便于查找、调用、更新和补充,另一方面据此可以不断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更好地创造和积累课程资源建设的经验,实现课程资源更大范围的交流和分享。

校本研修原则篇3

广泛听取民意 积极集中民智

2016年,学校分别组织召开了离退休老同志、党外人士、专家教授、留学归国人员、辅导员、毕业生及工勤人员等十余个座谈会,学校领导集中听取意见建议,建立台账、挂单整改。

学校修订了科研奖励办法,建立智库成果认定办法,对为国家、地方改革发展贡献智慧的成果,认定为科研成果,在科研奖励、职称评审等方面予以认可。

在新一轮岗位聘任开始之前,学校广泛听取意见,修订岗位聘任制管理办法,增加了工勤系列绩效工资待遇,充分调动了工勤系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为解决教师反映报账等待时间长的问题,学校财务处改进办事流程,实行网上预约报销,实行科研财务一站式报销方式。

重大事项公开 及时公布校情

2016年10月24日下午,西南政法大学笃行楼一楼学术报告厅,教授、副教授校情通报会召开。全体校领导以及近600名教授、副教授参加了本次通报会。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从学校改革发展现状、面临的形势、存在的短板、当前主要任务和工作部署五个方面作了通报。

这是西南政法大学首次集中向全体教授、副教授通报校情。学校党委认为,全体教授、副教授是学校发展的最大依靠力量和中坚力量,决定着学校发展的兴衰存亡。

打造透明的校务公开氛围,是西南政法大学一直践行的目标,并在践行中不断完善相关制度。

据西南政法大学校长办公室负责人颜怡介绍,2005年,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学校制订了《西南政法大学关于进一步推行校务公开的实施意见》;2009年,出台《西南政法大学校务公开规定》,成立了校务公开领导小组。

按照校务公开规定,公开事项分为“向校内公开”与“向社会公开”。

向校内公开的事项有:学校事业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方案及实施情况、学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设置、干部人事制度等类。

向社会公开的事项有:学校招生计划、学生收费项目和标准、学生管理制度等五大类。

校务公开的形式和载体包括:教代会、情况通报会、校务公开栏、校内外媒体等。党办、校办指定专人负责相关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工作。

“学校严格执行校务公开规定,教职工对长期坚持执行此项制度表示认可。”颜怡说。

完善议事规则 提升治校能力

2016年前后,西南政法大学在完善议事规则方面,接连推出“大动作”。

2015年10月,《西南政法大学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公布,西南政法大学成为重庆市首批章程的六所高校之一。

《章程》从“学校功能”“学校管理体制”等九个方面详细规定了学校的各项制度,为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提供了全面依据。

2016年,该校重新修订了三项重要议事规则:《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全体会议议事规则》《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西南政法大学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

“修订三项议事规则,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吕夺印解释道,“一是贯彻落实上级要求的需要。2014年中办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落实学校《章程》的需要。作为学校一项根本性制度,必然要求议事规则也作出相应调整。三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随着教育形势变化以及学校管理的跟进,议事规则势必有所变化。”

修订前后的议事规则主要有哪些差异?

以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为例:修订前,在议题研究方式、议题类别上,区分比较少;修订后,两个会议涉及的议题有了明显区分。

“简而言之,就是决策与执行两种角色的边界更加清晰了。”西南政法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张北坪解释道:“党委常委会以宏观战略层面的决策为主,校长办公会主要负责执行党委的决策。”

新修订的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列出14项会议研究重点,主要为“三重一大”事项,而校长办公会以科研、教学、财务等事项为主,若涉及“三重一大”事项,再由党委常委会议定。

“这三项议事规则有两个突出特点。”吕夺印介绍,“一是为了保证合法性,都以《章程》为依据;二是增加了‘事关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要经过会议研究’的内容。”

校本研修原则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教育成本;会计假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258-03

引言

舒尔茨(1963)在《教育的经济价值》中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的概念,认为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包括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和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范先佐在《教育经济学》一书中指出,教育成本即为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所支付的直接与间接教育费用,包括教育的社会和个人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张建初(2009)认为,高职院校教育成本就是为学生提供高等职业教育服务而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其具有非直接补偿性、递增性和模糊性特点。尽管国内外不同学者对教育成本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表述,但他们对教育成本的本质内涵基本上达成共识,即认为教育成本的本质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价值。

在理清教育成本、高职教育成本概念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初步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理论体系,即先给出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前提条件,再论述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构成,最后谈谈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前提条件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是指在什么样的空间范围内计量教育成本,到底计量哪些人的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必须从产品生产者或供给者角度来考虑,高职教育产品的提供者自然是高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也就理所当然成了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主体。

2.持续办学假设。高职院校持续办学主要指持续教学以及与持续教学相关的各项业务活动都能够在可预期的未来都无限期地、持续不断地正常进行,既不会大规模地削减教学业务量,也不会停办或撤销,并据此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这可以说是进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时间性前提。教育成本核算应遵循持续办学假设,否则其成本核算和账务处理,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预提和待摊将失去理论基础。

3.会计分期假设。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期间是指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通常情况下,成本核算应以自然业务的运作周期作为其核算期间。但由于高职教育产品具有明显的学年制特点,因而一般采用学年度作为教育成本核算期间更为合适。由于全日制高职大专学制一般是三年,高职院校教育成本计算期应与学生培养周期相一致,这里把每年9月1日到次年8月31日作为高职院校成本计算周期。

4.货币计量假设。货币计量是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能够定量计算的基础。事实上,只有将与教学相关的各种货币化和非货币化支出以货币计量出来,才有可能客观地比较、分析和控制教学成本,本文在坚持货币计量的假设下,还将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应遵循教育成本核算的一般原则,同时在遵循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的原则基础上,应修改某些原则性的内容,并增加一些新的原则。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权责发生制为主、必要的收付实现制为辅的原则;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1.权责发生制为主、必要收付实现制为辅的原则。权责发生制指的是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均以权利的形成和义务的发生为标准。基于这一原则,无论款项是否收到,收入都以权利的形成确定归属期;无论款项是否付出,费用都以责任的发生确定其归属期。高职院校利用收付实现制来进行会计核算虽然能够较为有准备地提供学校预算收支方面的会计信息,但它有悖于教育成本的分期假设,并不适合于成本核算。而权责发生制更适合于高职院校成本核算,它可以正确反映各个会计期间实现的收入和应该承担的费用,从而准确地反映各期的教育成本水平。因此,在对高职院校教育成本进行核算时,应以权责发生制原则为主,辅之必要的收付实现制原则。

2.配比原则。配比原则指的是成本费用与其相关的收益相配合,也就是将某一会计期内的费用成本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成本与有关的收入或产出相配合、相配比。一方面,期间配比要求成本核算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费用应计入的会计期间;另一方面,对象配比要求成本核算按照费用的受益对象把各项费用计入相应的成本计算对象,以便准确地核算各对象的成本。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虽然《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一般原则中没有列出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但在进行高职院校成本核算时,应遵循此原则。把诸如教师工资、补贴、福利费和教学日用耗费品等视为收益性支出,并计入本会计年度。高职院校中发生的大量购入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都应视作资本性支出,并以折旧的形式分别计入每个会计年度。

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构成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具体构成,是指构成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费用类别,研究其具体构成,目的是提供准确的便于教育成本分析和控制的信息,便于组织实施教育成本的核算。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构成主要包括会计科目和成本项目两大块。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

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和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等成本核算原则,取消“教育事业费支出”科目,增设“直接教育成本”、“间接教育成本”、“累计折旧”、“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等科目。增设“教育收入”类科目,并使之与支出类科相匹配。“直接教育成本”科目核算的是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属于费用类账户,可酌情设置学生奖助学金、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折旧费、修缮费等二级明细科目。“间接教育成本”科目主要核算高职院校系部、学生处、科研院所、教务处等教学科研管理部门和后勤部门为培养人才而发生的各项教学辅助单位费用。可按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业务费、折旧费、修缮费等设置二级明细科目。“管理费用”账户借方发生额表示高职院校行政、科研、后勤等教学管理部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贷方反映的是年度末结转数。“教育收入”账户主要用于核算高职院校收取学生的学费和教育经费拨款,本科目可按照学费和其他规费收入及教育经费拨款设置明细科目。“应收学费”科目核算的是高职院校一个教学年度应收取的学费和其他规费收入,应设置“应收学费”科目核算年度应收而未收的学费和其他规费收入。“待摊费用”科目核算的是本期支出但由不同学年分摊的费用,主要包括预付的报刊杂志费、保险费、水电费、固定资产修理费等。“预提费用”核算的是应由本期教育成本负担,但在未来期间支付款项的费用,包括预提的修理费、银行借款利息等费用,该科目贷方反映的是费用,借方反映的是已支付的费用,余额是未支付的预提费用。“累计折旧”是用来核算固定资产转移到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价值累计账户。在某些高职院校的资产负债表中,累计折旧一般作为固定资产减项单列。“应付工资”核算的是高职院校应支付给教职工的工资总额,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高职院校应当设置“应付工资”科目,以利于正确核算教育成本。

(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成本项目

袁连生(2000)在探讨教育成本计量问题时指出教育成本项目设置应该考虑的几个方面问题,即应体现教育费用的经济内容、满足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和内容涉及的全面性。我们据此认为,高职院校教育成本项目应包括直接教育成本、间接教育成本和期间费用三大层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下列项目。

1.工资。工资项目指的是高职院校直接从事教育的教师及教辅人员的工资、津贴、奖金等,不包括实行产业化和后勤社会化管理人员的工资。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和服务于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而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高职院校的教师每两年须到企业研修三个月,尽管教师研修期间没有给学生上课,甚至是对学生没有任何指导,但我们还是认为研修教师的工资应当也计入教育成本范畴。

2.职工福利费。职工福利费项目指的是高职院校用于在职职工的各项福利性支出,包括独生子女费、医疗费用、病假两个月以上期间的人员工资、职工探亲路费、职工退职金、遗属生活补助等。

3.社会保障费。高职院校为在职职工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支出,包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公积金和其他保险金。

4.学生奖助金。指高职院校按国家规定对各类在校学生发放的各类费用支出,包括奖学金、助学金、特困补助、学费减免、学生医疗费、学生辅导员费用以及学生活动等费用。

5.业务费。指高职院校直接为教育产品服务,为完成教学任务所支出的费用而发生的支出,如教师及教辅人员的办公费、教学实验、教育实习实训、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印刷费、差旅费、会议费、招生、培训费及科研经费支出等。

6.公务费。指高职院校为完成教育产品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包括办公费、水电费、绿化卫生费、租赁费、差旅费、交通费、邮电费、会议费、职工培训费、车船炉燃料及保养修理费、取暖费、在合理范围内的招待费等。

7.折旧费。学校教学用固定资产耗费的价值,是教育成本的重要项目。为了进行教育成本核算,需要对现有的固定资产进行评估,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寿命或折旧年限,以便计算应计折旧费。用于教育的固定资产和设备主要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以及附属设施、一般设备、教学仪器设备、实训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器材、为教学购买的土地使用或其他长期资产等。

8.修缮费。即学校教学用房、建筑物及附属设备的维修和修理费用,包括日常维修和按一定比例计提的大修理基金(修购基金)。对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维护费用应计入本学年的教育成本,对于大修理费用,应按大修间隔年限分期摊销。

三、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一)基于统计核算法的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

统计核算法是基于统计的方法把各种费用归总,然后再分配,进而计算成本的方法。由于高职院校具有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属性,因而要利用统计核算法对其教育成本进行核算存在较大难度,需要使其从经费支出为中心的核算转变到以成本核算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利用现行会计资源进行转换以计算教育成本的方法,其关键在于按教育成本核算对象把教育事业支出明细科目的数据转换为教育成本项目的数据。具体转换方法是:将高职教育事业支出明细科目中“基本工资、补贴工资、其他工资”中与教学活动无关人员的工资性支出剔除,得到高职教育成本项目中的真正“工资”;把高职教育事业支出明细科目中“职工福利费”也剔除与教学活动无关人员的福利费支出;在高职教育事业支出明细科目“社会保障费”中剔除离退休人员和各项支出以及与教学活动无关人员的社会保障支出,再加上按在职职工提取的养老金,最后得到高职教育项目中的“社会保障费”;高职教育事业支出明细科目中的“设备购置费”,应遵循与教学相关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高职教育事业支出明细科目“修缮费”应剔除因大修而形成的固定资产部分,并将其调整为教育成本项目的“修缮费”。基于统计核算法的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会由于采取统计方法得来的成本信息资料不完善而导致核算的结果不够精确。

(二)基于会计核算法的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

会计核算法是按照核算对象通过设置会计账户而计算成本的方法。基于会计核算法的高职教育成本核算,首先应设置成本费用账户并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将有关成本的支出经由分配后直接或间接计入成本费用账户,并按成本计算对象分成本项目进行核算。通过设置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明细账等会计账户,期末根据教育事业成本支出类会计账户的期末余额结转出教育成本的本期发生额,并按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分别开设高职教育成本明细账,在归集与分配其教育费用时,成本计算对象与成本明细账应保持一致,并基于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和分配教育费用,最后利用成本明细账来记录费用。如果加总高职教育成本明细账归集的各项费用,就可以得到成本计算对象的总成本,若要计算学生的人均成本,只须折合学生人数再加以计算即可。值得说明的是,采取会计核算法计算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工作难度非常大,但计算的结果比较精确。

(三)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指标主要包括总教育成本和平均教育成本两大项,对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可采用分步法和分批法相结合的方式,分专业、按年级在校生的总教育成本和人均成本,把某届学生学制内全部教育成本加总,计算该专业毕业生的总教育成本和人均教育成本。

1.高职院校总教育成本的计算方法。高职院校教育总成本主要包括全校学年教育总成本和某专业学年教育总成本。我们分别以下列公式来表示:

某高职院校全校学年教育总成本=全校学年基本教育成本+全校学年辅助教育成本

某高职院校其中某专业学年教育成本=该专业学年基本教育成本+该专业学年辅助教育成本

2.高职院校平均教育成本的计算方法。高职院校平均教育成本的计算可分别由某专业在校生平均成本和某专业毕业生人均成本来表示:

某高职院校中某专业在校生平均成本=该专业学年教育成本÷该专业在校生折合人数

某高职院校中某专业毕业生人均成本=∑该专业各学年教育成本÷该专业毕业生折合人数

由于中国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专科生,因此可以把专科生作为标准学生,此时某专业在校生折合人数和毕业生折合人数实际上就是专科生人数。

结语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对两者的教育成本核算也应该区别对待。本文试图从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假设、核算原则、内容构成和方法选择等方面初步构建其理论体系,特别是强调了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方法选择和计算过程。但要真正构建完善的高职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职能部门、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和社会中介组织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构建教育成本信息真实、格式规范、结构完善、可行性和操作性强的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以规范和指引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平稳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2]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 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张建初.试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J].苏州大学学报,2009,(1).

[5] 张明华.高职院校教育成本计量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7).

[6] 于敏.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2).

校本研修原则篇5

为充分发挥校本教师培训的基本功能,全员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与专业水平,全面促进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我们有必要思考、探索、建立一个校本教师培训证书机制,从证书的发放、等级的确定、效力的规范等方面规范和完善校本教师培训工作。

一、证书发放等级

证书放发等级,指的是教师依据一定培训标准、完成相应培训内容、达到相应等级后所获得证书级别。给参与培训班学习且具备专业培训水平的教师发放相应的校本培训等级证书,既可以充分体现终身教育、终生学习等可持续性发展的现代理念,又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广泛参与校本教师培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根据当前校本教师培训实际情况并本着操作性、应用性、普适性等原则,校本教师培训等级证书应当分为普训级、提高级和研修级等三种。

普训级培训。普训级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年轻教师,培训的重点是提高他们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实践能力和教育艺术水平。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教育教学主要规律与原则、教育教学基本方法、师德品质修养、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等。在学习提高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年轻教师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体会坚持撰写教学日志、教育心得等文章,为以后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奠定思想认识、行为习惯和表达基础。参与了一定阶段的普训级培训,并且经过书面、口头、教学效果反馈等方面的综合检测,确认达到普训级培训标准要求的教师,可获得普训级校本培训证书,并可以申请进入提高级校本培训。

提高级培训。提高级培训的对象主要是中青年教师,培训的重点是培养他们教育创新精神和创新教学能力。培训的内容主要是:现代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教育改革与实验知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生管理经验与技巧等。在全面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应当要求中年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体会积极撰写教改实验、管理育人、教学研究等文章在校内广泛开展交流或公开发表,并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各种类型的课题研究活动,以强化其研究意识、提高其研究能力。参与了一定阶段的提高级培训,并且经过书面、口头、教育效果反馈等方面的综合检测,确认达到提高级培训标准要求的。可获得提高级校本培训证书,并可以申请进入研修级校本培训。

研修级培训。研修级培训对象主要是壮年教师,培训的重点是提高他们对实践经验总结和提炼概括的能力与行为。培训的内容主要是: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与观念、国内特级教师、教育名师的教育历程研究、学生典型个案研究,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系统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等。在辅导带领年轻教师的同时,应当积极主持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认真总结反思自己的教育经历与教育探索,撰写并公开发表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文章。参与了一定阶段的研修培训,并月。经过书面、口头、教育效果反馈等方面的综合检测,达到了研修级培训标准要求的,可获得研修级校本培训证书。

上述三种培训等级确立主要体现出普遍性、一般性原则,对于特别优秀的教师。也可以酌情提前进入高一级的培训级别。随着校本教师培训工作蓬勃有序地开展,其培训证书应当是全国通用有效的。

二、证书发放权限

培训证书的发放,直接关系到校本教师培训的效果质量和发展导向,关系到每一个教师的切身利益和学习欲望,因此,应当根据适度从严、分级发放、动态管理的原则,结合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特点,对校本教师培训证书的三种类型发放权限应当具体如下。

普训级校本教师培训证书发放。普训级校本培训证书的发放权在教师所在学校。普训级培训证书的发放依据:一是培训时间,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整地参加了相关的培训活动;二是培训成绩,即培训综合测试达到学校制定的合格标准;三是培训效果,即教学工作、教育质量明显提高等。普训级校本培训证书是一次性的,终身有效。

提高级校本教师培训证书发放。提高级校本培训证书的发放权在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提高级培训证书发放的依据是:一是培训时间,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整地参加了相关的培训活动;二是培训成绩,即培训综合测试达到了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合格标准;三是培训效果,即学校出具的其培训后教育工作质量提高的相关证明。提高级培训证书实行动态管理,提高级校本培训证书有效期为10年,10年期间可以享受其应得的权益;10年到期后,可重新申请培训测试,合格后即可换发新证书,继续享受其权益,不合格,享受权益取消,重新申请参加提高级校本培训。

研修级校本教师培训证书发放。研修级校本培训证书的发放权在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研修级培训证书发放的依据是:一是培训时间,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整地参加了相关的培训活动;二是培训成绩,即综合培训测试达到了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合格标准;三是培训效果,即学校、县区出具的其培训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提高的证明以及公开发表的文章。研修级证书实行动态管理。研修级校本培训证书的有效期为5年,5年期间可享受其应得的权益;5年到期后,可重新申请培训测试,合格后即可换发新证书,继续享受其权益,不合格,享受权益取消,重新参加研修级校本培训。

校本教师培训证书分三级发放,不仅体现出校本教师培训立足基层、培训基层、服务基层的培训理念,而且也充分表达出校本培训的权威性与严肃性。特别是提高级和研修级校本培训证书实施动态化管理,可以从根本上确保教师始终处于持续学习、不断进步的良好态状,促使校本教师培训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三、证书作用效力

影响校本教师培训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的具体作用和效力。如果校本培训的等级证书的作用足以影响教师的工资提升、职称评定、选聘任用,其效力足以说明其培训态度、学习质量、专业水平,毫无疑问,每一所学校都会非常重视此项工作,每一位教师都会积极参加培训工作。

目前,一个必要性、操作性、可行性的办法,就是将校本教师培训证书与教师的学历证书、外语证书、计算机证书、教师资格证书一样,作为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称的一项硬性资格。具备了相应等级的培训证书,方可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没有相应的等级培训证书,不得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具体办法如下:参与普训级校本培训,获得普训级培训证书,方有资格申报初级专业技术职称;参与提高级校本培训,获得提高级培训证书,方有资格申报中级专业职称;参与研修级校本培训,获得研修级培训证书,方有资格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为了彰显校本教师培训的持久性,体现终生学习的现代理念,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实施校本培训证书动态管理制度。取得了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仍需不断地参与校本培训。如在中、高级专业技术任期内失去了提高级或研修级培训证书,其专业技术职称应低聘一级(即高级自动低聘为中级、中级自动低聘为初级),工资也相应降低一个级别。待重新取得了原有的培训证书级别后,专业职称即可恢复原级别,工资也自动恢复原级别。

校本教师培训,从其培训主体、培训场所、培训途径和培训需求来说,是学校的组织行为和教师的学习行为,但这种行为必须要有明确的培训政策、具体的培训指导和科学的培训制度做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在源头上真正激活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在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校本教师培训,才能在政策上明确保障教师的应有权力和利益,才能在形式上丰富和拓展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否则,校本教师培训将会失去应有的培训意义与价值,要么落入盲目跟风、徒有形式的怪圈,要么陷入骤起骤落、自生自灭的泥淖。

校本研修原则篇6

关键词 后勤维修工作 节约型 建设

1 高校后勤维修工作的基本概念

“后勤”一词来源于部队序列中对执行物质和技术保障体系的军事序列单位的统一称谓,是一种军事术语,随着社会发展和工业化生产的扩大,社会行业中开始把本行业工作组成部分中担负物质保障的相关单位称之为“后勤”。①在我国的行政工作单位中,负责事业单位、高校中的保障服务性工作的部门又被统称为“事业单位后勤”或者“高校后勤”。“高校后勤维修工作”则主要是指高校后勤工作中,对教学设施、办公场所、学生公寓、校舍及家属区物业、水电煤热等能源供应各方面提供维修保障服务的项目。②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理应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高校的节约型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将提高人财物的综合利用水平为着眼点,以对各种资源和资金的高效利用为发展方向,通过一系列完善的制度措施,鼓励形成节约型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

具体到高校后勤维修工作,就是要长期有计划、有步骤的充分、可持续地利用各种资源和能源,在维修材料、维修操作、维修成果保持的各个环节中,创造更多的维修价值,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各种维修保障,确保学校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维修工作体系的基本原则

任何一项改革首先是一场思想观念上的变革。③在建设高校节约型后勤维修工作模式中,高校维修人员一定要在思想上突破旧有的禁锢,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用新的目光看待问题。维修工作的管理者要集思广益,参考其他社会领域中改革常新的有益经验,突破旧有的思维习惯,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实事求是地开展新型管理模式的探索,争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维修工作作为高校后勤工作的组成之一,学校后勤工作的管理者要在实践中给予维修工作坚定的配套支持,将维修工作管理的节约型建设纳入到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整体工作中来,明确职责、统一目标、稳步推进。要做好监督、评估、信息反馈工作,不能仅仅靠约束和限制来管理维修工作,要耐心帮助维修工作人员解决工作中实际遇到的困难,同时要明确职责,分清责任,减少维修工作无谓的工作负担。

高校后勤维修工作的节约型建设,核心不是为了节约,而是为了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保证提供优质后勤服务,满足师生多样化的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高校后勤维修工作应当建立一套科学、标准化的监管、考核、评估体系,形成网络化、全面化的立体监管体系,统一安排好日常考核和统一考核的权重、将各方面的评价意见进行综合分析、量化考核指标,强调考核的持续性和整改措施的及时性,力求通过各种手段,切实提高工作水平。

3 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维修工作体系的构想

节约型高校后勤维修工作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科研、衣食住行等影响高校稳定与发展的方方面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后勤维修单位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必须遵照市场法则,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这样才可以促使自身采取有效的节约措施,提高效率,促进整体的健康发展。所以,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应当成为后勤维修单位建设节约型、高效率后勤管理体系的基础。④长期以来,高校后勤维修单位始终具有明显的行政部门属性特色,在财产的使用上完全听命于上级主管部门,也就没有真正的自,自然无法进入市场竞争。现在,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个别学校的后勤部门终于踏破了原有制度的坚冰,开始尝试自主经营,但由于对财产的分配和使用没有话语权,所以始终不能确立自己在市场竞争的主体化地位。

通过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审核,可以保证后勤维修单位的产权明晰。首先,应盘清登记高校后勤维修单位中原有的国有资产,分门别类搞清各种资产的具体情况,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不同的办法,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⑤在市场化运营后,高校后勤管理单位可以按照市场标准对维修单位资产中应收费的部分收取使用费,以确保国有资产的价值,同时,要在后勤维修单位中落实责任人的财产经营权。已经划归维修单位进行使用的国有资产,学校后勤管理单位不要随意以各种借口对其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只能依法对这一部分财产享受获利权,并承担有限经济责任。只有这样,高校后勤维修单位才能真正建立独立的核算体系,从而调动全体工作人员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⑥

要建设节约型工作体系,培养和引进能力出色的工作人员非常重要,加强主要岗位的人员配置,可以更好地贯彻节约型工作理念,推进节约型工作体系的建设。⑦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维修工作体系,就要立足于市场机制,打破原有的用人制度和用人方法,利用市场杠杆,构建优秀的维修团队,努力提高整体维修工作的水平,节约资源,提高效益。通过对校内外公开进行招聘,可以有效地吸纳更多有用人才加入后勤维修事业,促进工作人员的新陈代谢,为建设节约型后勤维修工作体系提供人力支持。

强化考核是体系建立中的核心工作,必须把压缩成本、追求效率的观念落实到整个考核体系中,考核要尽可能地细化,要详细规划所有考核的范围、标准、程序和结果总结。对形式、内容、参与人员等方面也要做详细规定。每一个考核必须与相应岗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挂钩,相应的奖惩措施必须明确,以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根本原则。要把各项奖惩措施落在实处,做到奖罚分明,通过多种激励手段奖励那些能够高效低耗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人员,同时也要惩戒那些没有完成任务的部门和个人。① 付红章.高校后勤集团企业化探析[J].集团研究,2006(3):32.

② 赵相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后勤社会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7.

③ 陈至立.开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局面[N].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0(1):4.

④ 刘晓波,杨香菊.高校后勤建认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性[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7):86-88.

⑤ 刘永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产权重组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28-30.

⑥ 曾小江.社会化过程中高校后勤产权问题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5(2):75-76.

校本研修原则篇7

【关键词】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成本核算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全部靠政府拨款,学校无偿使用,根本不需要考虑教育成本核算和经费的使用效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校的投入日益增加,作为投资者,自然会考虑投资效益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尽管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规范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但高校教育成本和资金使用效益都是客观存在的,从长远来看,建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一、研讨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意义及作用

(一)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含义

对于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概念,国内外教育经济学中有各种不同的表述,从教育经济学者对教育成本的论述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在教育活动中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教育资源的价值,它包括广义和狭义教育成本。广义的高校教育成本是指培养一个高校学生,国家、家庭和社会所耗费的全部费用;狭义的高等教育成本是指高校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可以用货币价值计量的全部教育资源。本文探讨的高校教育成本主要是指狭义的高校教育成本。

(二)作用和意义

高校教育成本是衡量办学效益的重要尺度,首先,研讨高校教育成本有利于学校的科学决策。因为,通过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能够提供历史性、科学性、预测性的高校经济信息,能有效地控制学校各项费用的支出水平,监督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为学校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其次,有助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现实是一方面教育经费存在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教育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浪费和经济效益不高。通过研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有利于控制各种费用开支范围,监督资金流向,减少浪费,降低高校教育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学校稳定发展。另外,由于多元化办学模式的形成,通过研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有利于学校产权关系的明确。总之,研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既是高校强化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多元化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同时还可以为政府增加教育投入和确定收费标准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因此研讨高校教育成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

根据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由于收付实现制是以会计期间款项的实际收付为入账标准,不能反映当期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的业务,当费用的发生与支付不在同一会计期间时,就不能进行正确的成本和费用核算。为了准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高校成本核算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高校成本核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的过程,为了正确地归集和分配各种费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即凡是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付,均应计入本期成本;凡是不属于本期应负担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支付,也不能计入本期成本。

(二)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要求成本费用与其相关的收益相配合,即将某一会计期间的成本费用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与有关的收入或产出相配合、相比较。配比原则要求将一定时期的收入或产出与为取得收入或产出所发生的费用在同一期间进行确认和计量。只有科学合理地运用配比原则,才能准确地计算出一个时期的教育成本或一项教育产品的成本。

(三)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凡是支出的效益仅与本期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本期成本;如高校各项费用支出中的日常公用支出、人员经费支出等日常性支出均为收益性支出。资本性支出是指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并在产生效益的几个会计期间内摊销费用成本。如高校通常为了取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而发生的支出则属于资本性支出。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目的在于正确确定哪些支出应计入当期费用,哪些支出不能计入当期费用。要准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就必须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四)相关性原则

按照相关性原则,凡是直接或间接地为培养学生而发生的各项教育费用支出,均应计入教育成本;凡是与高校教育无关的收支活动,一律不能计入高校教育成本中。因此,对于高校投入的各种费用,按相关性原则,只有用于培养学生所消耗的资源才能构成教育成本。

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及期限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

教育成本核算对象是归集和分配资源耗费的载体,确定教育成本核算对象是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基础。一般来讲,教育资源耗费的受益者应当就是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但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规范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各高校必须根据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按照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律及教育成本核算的需要,分别确定适应各自特点的教育成本核算对象体系,如高校可以将各专业、各学历层次、各年级的学生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归集成本费用,全面反映各专业、各层次、各年级学生的培养总成本或生均成本。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期限

教育成本核算的期限就是指每隔多长时间计算一次成本,一般来讲,成本核算期限应当与“产成品”的生产周期一致。高等学校的成本计算周期应当与学生培养周期相一致,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学年或各专业的学制来确定。明确成本计算周期,有利于合理组织各项成本费用的核算和归集,正确计算出高校教育成本。

四、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项目

正确划分高校各项成本核算项目,实际上就是为了确认和计量教育成本费用的过程。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许多问题仍然难以形成共识,本文探讨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项目是按高校费用的经济内容分类,由以下成本项目构成。

(一)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成本指为传授知识消耗的活劳动报酬,包括在职教职工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各类津贴、奖金、劳务费、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支出等。

(二)日常公用成本

日常公用成本是指为维持教学活动正常运转而发生的日常消耗性公用支出,包括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等。公务费包括办公费、水电费、邮电费、差旅费、通讯费、取暧费、招待费、培训费等。业务费指高校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消耗性费用。如用于教学和实验方面的材料费、实习费、资料费、招生费、印刷费、体育维护费、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费、毕业生就业指导费等本专科生业务费。修缮费是指对高校房屋建筑物及附属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修理费用。

(三)固定资产成本

高等教育劳务的生产和消费需要一定的设施,因此高等教育成本应包括直接或间接用于教学活动的固定资产的折旧与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本项目包括高校的房屋、建筑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公用设备的折旧费及大修理费。按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折旧费,但要进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就必须对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费并对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进行分期摊销。

(四)奖助学金成本

奖助学金成本是指学生奖助学金、学生生活物价补贴、医疗费用等。

(五)其他成本

其他成本是指除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其他与培养学生有关的耗费,如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科研支出等。

五、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及科目设置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就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教育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按成本项目分别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耗费的能用货币表现的劳动价值。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理论探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统计调查法:就是利用现成的教育经费统计资料或抽样调查获得的资料,经过适当调整而获得教育成本数据的方法。二是会计调整法:就是利用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会计记录,按教育成本核算原则,经过调整转换成教育成本数据。三是会计核算法:就是指高校成本费用的核算采用会计方法进行,设置成本费用明细账户纳入会计核算系统,有关成本的支出经分配直接或间接计入成本费用账户,按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项目进行核算。上述三种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方法各有特点,但为了系统准确计量教育成本,最宜采用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法具体又可以有两种方法:单轨制核算法和双轨制核算法。单轨制核算法是修改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双轨制核算法是在现行高校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将凡是直接或间接地为培养学生而发生的各项教育费用支出,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为了既能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国家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满足国家教育经费统计的需要,又能在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下进行成本核算,满足高校内部管理和外部使用者的需要,笔者建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采用双轨制会计核算法。

明确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对象、内容及方法后,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应在高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上,以高校收付实现制提供的会计基础信息为依据,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对资本性支出进行调整,单独设置“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清理、高等教育成本、间接成本”等成本核算账户,对高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数据进行转账,从而连续、系统、完整地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科学地计算出高校教育成本。

高校教育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经济指标,教育成本的计量是教育经济学中至今尚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目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理论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争议,如高校经费支出中哪些应该纳入高校成本,按什么标准科学合理分摊各项支出费用,科研支出应如何分摊计入教育成本,各种固定资产折旧按什么比例计入成本核算中等问题仍处于探讨之中。本文通过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探讨,旨在为我国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及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林钢,武雷,等.高等教育成本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郑玲.高等学校管理成本探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校本研修原则篇8

关键词:民办高校;汽车;实训基地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院于2006年设置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基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是实现规划目标的必要支撑。为适应教育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本院将以汽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为龙头和突破口,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汽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是汽车人才需求旺盛的选择

(1)我国及地方区域汽车产业发展迅速。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轿车已逐步进入家庭。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1800万辆,稳居全球产销第一,并打破了美国汽车在2000年创造的产销1740万辆的历史最高纪录,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

在汽车产业领域,江苏已形成了以轿车、客车、载货车、专用车及零部件为主体的多品种、全系列较为完整的汽车生产制造和科研开发体系。江苏拥有相对成熟的汽车市场,在全国的汽车市场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扬州以市开发区、仪征、江都三大汽车工业园为载体,引进轿车,做强客车,做特专用车,优先发展汽车电子工业,做大做强客车底盘、发动机、油箱、活塞环、缸套等零部件“小巨人”企业。2010年上海大众与扬州签约,仪征基地有望在2012年底实现投产,形成一期30万辆、二期为60万辆整车产能。

(2)汽车行业人才需求旺盛。汽车行业的整体急剧走高,促进了汽车的生产制造、配件供应、销售、消费指导、维修、美容、保养等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使得汽车行业人才需求量呈几何级增长,但相关的技能人才未能及时补位,构成了人才供需矛盾。由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的《紧缺人才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汽车工业需求技术工人50-80万人。根据对江苏及长江三角洲周边地区的人才需求调查来看,目前江苏汽车维修人才需求估计不下10万人,仅上海大众仪征项目就需要6000人。

汽车人才数量的不足为汽车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市场环境。本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积级发展壮大自己,选择了汽车专业作为院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专业之一,积极投入资金建设汽车校内实训基地,继续做大做强汽车专业。

2.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

汽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是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体验和锻炼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场所,也是实现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保证。通过实训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训中学习、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没有实训基地的技能培养,职业教育的理念和特色就是空中楼阁[1]。

3.是民办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保证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和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生源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在不断地缩减。生源的大幅度减少一定会带来院校间更激烈的竞争,部分民办院校将淘汰出局。民办高职院校只有通过苦练“内功”,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内涵建设,与其他院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通过培养出获得社会认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生存和发展。

4.是突破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困境的有效措施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但是,由于大多企业自身的生产秩序、质量和效率、经济效益,以及学校对企业“需”大于“求”等原因,学校和企业之间很难找到“互利互益”的利益平衡点,因此许多校外实训基地只是“面子”工程。民办高职院校本着“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投资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实现“办学”和“产业”两条腿走路,通过自力更生把企业“搬进”校园,实现“引企入校”,这样既可以突破“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的困局,又可实现办学和产业相互支撑和发展。

二、汽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

1.建设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化,是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高与应用,也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将实际的企业引入到教学中,并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产、学、研”的一体化,是一种教育化的企业,它融入了学校有计划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又渗透了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它源于企业而又高于企业,能有效地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建设目标

(1)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用于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和综合素质培养,要求具备完成特定任务所需的完整流程和真实的职业环境。实训基地将充分考虑职业岗位情景,创造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彰显“教、学、做”教学模式,使学生深入浅出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环境中进行实践,感受企业生产氛围和文化[3]。并把场地布置、设备配置、训练操作的规范性、技术标准的严格性、场地的安全标识等都要尽量和实际企业的运行环境一致,使学生在整个实践环节的训练中如同置身于真实的岗位环境。实践教学将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真实性、工艺性、综合性实训,形成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实践体系。

(2)建设现代化的“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高职培养的对象是高技能人才,其开设实训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同时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生源的素质相对较低,对学生进行过多的理论教学或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不利于高职学生掌握技能,汽车专业尤为明显;因此通过缩短纯理论教学时间,把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性教学结合起来,即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把专业课程改在“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进行授课,学生边学习边操作,操作与理论学习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将结合汽车专业的特点,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实物教学手段,构建理论实践相融合的教学课堂,使学生动脑动手,理论实践融会贯通,知识和技能同步提高。计划新建的每一个专业教室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理论教学区,配备多媒体、实物展示;另一部分是实训教学区,配备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实训设备和工具,两部分通过玻璃墙相隔,中间通过门相联通,这样理论与实践既相对分开又紧密联系,动静结合,便于高职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

(3)建立创新教学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4)集教学、科研、技能培训与鉴定、社会服务和生产经营等功能于一体。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将以现有的汽车实训中心为基础,以汽车专业教学为核心,建设一个能容纳300名在校生参加学习和实训的汽车校内实训基地。汽车实训基地在功能上具备五个功能:教学、科研、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社会服务、生产经营。

三、汽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1.体现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原则

(1)应用性的原则。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的应用性人才,它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基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遵循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按能力等级的形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基础到综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使学生获得立足社会、胜任职业、发展自我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将围绕学生技能的提高,按照分层培养、逐步提高的教学特点,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所以实训设备必须具有应用性,不能购买研究型的实验设备。

(2)系统性原则。汽车维修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行业,在建设汽车实训基地时,必须系统完整地展现汽车的主要构造,让学生得到全面的系统化的实训。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校内实训基地按系统性原则建设,将实训室与教室、仿真装置与实际装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基础技能实训平台、专项技能实训平台和具有真实工厂氛围的综合技能平台,形成完整的汽车专业职业技能培养链。

(3)软硬件兼顾原则。实训基地建设在硬件建设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软件的建设,弥补硬件的不足,充分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配置汽车教学软件,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直观的形象的视频来表达,从而提高汽车专业理论教学效果,做好实训前的知识储备。

2.体现民办教育理念和特色的原则

(1)实用性与先进性兼顾的原则。由于民办高校资金紧张,所以主要实训设备一定要有实用性,不能是花架子,质量要好,并确保设备的高使用率。为了使教学设备的质量得到保证,在采购过程中不能简单的只采用最低价中标。

同时由于汽车技术发展快、更新快,不能购买技术落后的实训设备,少量设备还要兼顾汽车新科技和维修新技术,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能力。我们将及时了解、掌握汽车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并持续不断地对实训设备进行更新。

(2)经济性原则。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需进行反复的训练,实训设备的损耗和损坏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实训基地的设备配备主要按照分层次理念,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和技能水平,配置不同价值的器材。既保证各层次实训教学需要,又能节约购置和日常使用费用。

为了节省资金,江海职业技术学院购买的设备新旧结合。用于基本技能训练的拆装、维修训练的设备以采购完整的旧设备为主;用于专项实训的动态设备如电控系统检测实验的设备以技术先进性为主,保证技术10年内不落后;用于综合实训的以采购完好的二手车为主。设备数量上考虑以45人为一班,分9-10组,所以便宜设备按10台套购买,贵的按3台套,特贵的按1台套购买,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设备购置资金,保证了实训效果,也可减少以后使用和维护成本。实训设备能满足中、高级技能两个层次的培训和考核,并具有二次开发的潜力。

(3)共性与特色兼顾原则。汽车人才培养各具特色,汽车种类和型号庞杂,实训基地建设考虑汽车人才培养和汽车产品的共性,建立以通用为主体的实训室,同时也要考虑到民办学院生存发展,突出自己的特色,与公办院校错位竞争。如汽车的电器故障排除,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将购买实车,不购买故障模拟台架式设备。学生直接在真车上操练,掌握真本领。经过改动后故障模拟台架式设备与汽车的实际情况相差较大,缺乏实战性,长期使用,学生会出现真车上修不了车的现象。同时大多数学校都是以轿车作为教学对象,我们依托本地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把客车作为教学特色。

四、汽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内容

1.从组织结构上看

(1)汽车技能实训中心:主要满足课程内实验、演示和实训,技能模块专门化实训,教具制作,科研开发等功能。

(2)汽车技能培训和认证中心:主要是开展校内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拓展服务兄弟院校、社会人员,企业和行业的业务。

(3)汽车维修中心:以一类汽车维修企业建设标准,对内承担实训和实习,提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企业岗位和环境,积累生产案例用于教学,对外服务社会开展汽车维修生产,创造效益。

2.从学习层次上看

(1)汽车基础技能实训平台(已建好,与机电其他专业共享):主要针对汽车技术服务中各项基础技能,供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设有CAD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金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液压和气动实训室等,以服务《机械制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等课程实验实训;通过相应项目的学习及训练,使学生掌握各基础环节的技术特点和操作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训练打下基础。

(2)专项技能实训平台:主要以汽车各大系统为重点进行设置,以拆装、操作、检测等要素为技能培训平台,建有汽车发动机实训室、汽车底盘实训室、汽车电器构造与检测实训室、汽车电控技术实训室、汽车钣金实训室、汽车涂装实训室,以服务《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结构原理与检修》、《汽车电控技术》、《汽车钣金工艺技术》等课程技能实训;要求学生通过这个平台的训练,掌握汽车的基本构造和各部分常见故障的检测、诊断、排除技能,提高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

(3)综合技能训练平台:建有维修车间、整车检修实训室、汽车商务实训室,以满足《汽车维修与质量管理》、《汽车营销实务》、职业技能鉴定等需要。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进行汽车整车的调整维护、事故汽车的估损与修复、汽车整车综合性能分析、检测和维修训练,提高综合能力。

(4)汽车技术研发平台:建有汽车教具制作室、汽车应用技术研发室,为大学生创新和教师科研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民办高职汽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面对“注册”入学政策的实施和生源质量的严重下降,更多的是探索和研究怎么样利用有限的资金建设,让投入最小产能最大,有利于内涵的建设,专业的发展,招生竞争力的增强和办学水平的提高。而建设生产性汽车维修实训基地,彰显校内“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办学和产业相辅相成,保持可持续性发展是民办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 代洪.高职汽车创新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与效果研

究[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0(5):45-46.

[2] 刁瑜.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10,(29):152-153.

[3] 张翠英.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机

械职业教育,2011,(1):57-59.

[4] 陈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比较研究[J].

上一篇:医疗服务问题及改进措施范文 下一篇:基本医疗保险内部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