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规划意见范文

时间:2024-04-18 16:48:06

企业发展规划意见

企业发展规划意见篇1

当前,全省中小企业发展到8.95万户,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以上;2007年完成增加值862亿元,占全省GDP的1/3;上缴税金77.6亿元,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41%;从业人员167万人,净增7万人;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达到1808户,占全省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8.21%,完成增加值、资产和从业人员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4%、41%和57%。2007年底,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中小工业企业达到176户,过2亿元的企业达到77户,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11户。已成为我省“四抓三支撑”和“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支撑。全省乡镇企业达3.8万户,2007年完成增加值303亿元,上缴税金22.7亿元,从业人员110万人,全省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达到380元。全省非公经济组织55万家,2007年完成增加值936亿元,上缴税金69.5亿元,从业人员252万人,净增26万人。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30%以上,在繁荣经济、增加税收、扩大就业,建设新农村,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受自身条件限制,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以及企业自身规模小、总量少,市场竞争能力弱,融资难、贷款难、发展资金不足等老问题依然存在。二是宏观经济运行中新的不利因素也在增多。如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物价水平居高不下,从紧的货币政策,从严的环保、节能降耗措施,使我省不少企业受到影响,经营出现困难,造成一批企业关停。据统计,近年来全省已关停中小企业558户。三是灾区企业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的任务较为繁重,尤其是资金缺口较大。

今年以来,省乡镇企业局(中小企业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的有关要求,编制了以《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2008—2012年发展规划》为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以及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出口工程、服务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教育培训实施意见等相互配套、体系完整的“三个规划和四个实施意见”,明确了今后5年指导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转变职能,完善措施,提出了今后促进发展的主要思路和举措。

一、落实政策促进发展围绕国家和省上已经出台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乡镇企业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3号),以及《甘肃省实施乡镇企业法办法》、《甘肃省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条例》、《省委省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省委发[2005]63号)等政策法规,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督促检查,更好地将法规政策落实到扶持发展的各个方面,依法推进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加快《甘肃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的立法进程,力争《条例》早日出台,颁布实施。

二、制定规划引导发展为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提高规划引领发展的能力,我们编制了《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2008—2012年发展规划》、《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2008-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和《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2008-2012年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等三个规划。力争通过规划的实施,使全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企业总量不断扩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通过实施《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2008—2012年发展规划》,到2012年,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的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在200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达到1810亿元,年均增长16%,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40%左右,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693亿元,年均增长18%;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1966亿元,年均增长16%。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到2012年,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上缴税金分别达到149亿元、42亿元和134亿元。在促进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发挥主渠道作用。到2012年,中小企业户数发展到9.5万户,从业人员达到203万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28万人,非公经济从业人员达到307万人,分别比2007年增加36万人、18万人和55万人。

通过实施《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2008-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强省战略和省委《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增收的实施意见》,依托我省优势农业资源,大力发展马铃薯、草食畜、果蔬、制种、啤酒原料、中药材、粮油、其它农产品加工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更多的农户就业增收。到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18%;全省农产品初级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二次加工转化率达到40%以上。

通过实施《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2008-2012年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围绕解决企业“用地难、落地难”问题,打造企业发展的三级平台,初步在全省形成大中小基地并举、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关联度高,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一是在已有的36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的基础上,通过规范、提高和新建,力争到2012年形成100个覆盖全省的中小企业发展集聚区;二是建设乡镇企业发展基地,鼓励和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到2012年形成500个乡镇企业发展基地;三是依托乡镇以上政府所在城镇建成区建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核心基地,到2012年在全省建成600个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核心基地。

三、出台意见扶持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大扶持发展的力度,我们在三个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中小企业成长、出口、服务体系建设和科技教育等方面,制定了《甘肃省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实施意见》、《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科技创新和教育培训实施意见》、《甘肃省推动中小企业出口工程实施意见》等指导今后5年工作的四个实施意见。

一是围绕企业做优做强,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围绕把中型企业做大做强,把小型企业做活做多,启动中小企业“1115”成长计划,力争到2012年,有10户中小企业上市;新增100户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经济效益较好、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成长型工业企业;新增1000户左右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万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5000户左右中小企业。“1115”目标基本实现后,全省中小企业的工业增加值达到107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50%左右,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达到2500户以上。

二是围绕企业的共性需求,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的《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甘政办发[2007]98号)文件精神,重点构建创业孵化、信用与融资担保、公共技术、科技成果与专利、信息化、教育培训、市场开拓、管理咨询和法律、技术人员和企业基地等十大社会化服务体系,筛选认定一批省级服务机构和平台,为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提供发展所需的优质服务。到2012年,在全省发展50个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达到110户;筛选认定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0个、法律服务机构20家;14个市州和86个县市区建立网站,建成覆盖全省的信息网络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与资本对接平台的作用,积极开展产学研对接,不断促进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的转化利用。

三是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技术进步和教育培训。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到2012年,省级乡镇企业科技园区达到10个,省级名牌产品达到200个,省级新产品达到100个,省级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0个;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加快职工教育培训,5年累计为企业培训各类人员50万人次以上;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制定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建立高中初三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在过去已评聘的3.3万专业技术职称的基础上,5年累计再为企业再评定各类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万名以上。

四是围绕外向型经济发展,实施中小企业出口工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和企业,提升中小企业传统出口产品,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推动中小企业出口额的较快增长。到2012年,中小企业出货值突破100亿元,增速达到23.9%以上。规模以上出口型中小企业发展到200户,其中:出货值5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30户,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0户。

四、完善机制推动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行政管理部门来说,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要求我们要按照“三位一体”的职能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具体措施上、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通过进一步完善机制,全面落实和做好促进发展的各项工作。

一是完善工作的落实机制。“三个规划和四个实施意见”是我省今后5年指导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的总纲,关系到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为了确保规划和意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真正发挥规划的指导和带动作用,我们对规划和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分年度、分市州进行了分解,并据此拟定了本系统年度考核奖励办法,在工作中做到了长远有规划、年度有目标、落实有举措。

二是完善资金的扶持机制。围绕“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思路,加大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通过支持和壮大中介机构,不断增强中介机构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解决好我们工作中还或多或少存在的重微观扶持轻公共服务、重经济总量轻科技质量、重资金投入轻人才培养、重招商引资轻协调服务、重贷款贴息轻融资担保等问题。

三是启动企业的灾后重建机制。“5·12”特大地震使我省陇南、甘南等6个市州468户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33亿元,倒塌房屋6.5万平方米,危房面积49.1万平方米。为了认真抓好受灾企业的恢复重建工作,帮助受灾企业多渠道筹措落实恢复重建资金,使其尽快恢复生产,我们调整了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重点向灾区倾斜;编制了《甘肃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规划》,向国家有关部委申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422个,总投资14.2亿元,申报扶持资金8亿元。

五、转变职能服务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我们的重要任务是进一步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机关。中小企业量大面宽,全省已经发展到近9万户,面对如此庞大的企业群体,建立一个服务范围广、服务领域宽、服务质量优、服务市场规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我们转变职能、从管理到服务的现实需求,也是构建服务型机关的根本途径。

今后,我们要按照“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原则,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围绕企业发展中的创业难问题,构建创业孵化体系;围绕融资难,建立健全信用与融资担保体系;围绕企业创新能力弱,建立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围绕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的转化利用,搭建科技成果与专利开发服务体系;围绕信息不畅,构建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围绕人才匮乏,推进教育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认定服务体系;围绕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市场开拓服务体系;围绕企业科学经营和法律纠纷不断增多的实际,建立管理咨询和法律服务体系;围绕基地的优化升级,构建企业基地服务体系。力争通过以上十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网络,着力解决好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使更多的企业从中获益,加快发展。

企业发展规划意见篇2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具体化

据了解,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在于规范相关会计处理问题,更好地推动《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6号)和《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的落地。

近年来,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独资企业等按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有关规定,通过无偿划拨方式进行资产重组的情况时有发生。此类无偿划拨不涉及非国有权益和交易对价,从交易实质上看,具有权益易的特征。当前,无偿划拨工作中较为典型和突出的会计问题是国有独资企业之间无偿划拨子公司的会计处理问题。

《征求意见稿》是对准则规定的具体化,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准则。例如,在国有独资企业之间无偿划拨子公司的会计处理中,规定了划入企业和划出企业的会计处理。其中,在划入企业的会计处理中规定,应根据国资监管部门批复的有关金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科目(若批复明确作为资本金投入的,记入“实收资本”科目),有效地避免了因借记科目不一致带来的困扰。

扩充涵盖范围定位“僵尸企业”

清理“僵尸企业”是“三去一降一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目前对“僵尸企业”并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僵尸企业”对优质企业有较大影响,价格战、地方保护主义等时有发生,不能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的作用。在各地方政府对僵尸企业运用兼并重组、资产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式时,难点多集中于如何判定“僵尸企业”以及其会计计量基础。

目前在《征求意见稿》中,企业按照政府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的有关规定界定成“僵尸企业”、且将依规定进行关闭出清的,通常表明其具有非持续经营的特征,如果继续按照持续经营假设下的会计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不能客观反映其实际情况。为此,《征求意见稿》规定根据这些企业的特点,改按不同于持续经营的计量基础进行计量,从而客观反映其财务状况等信息。对非持续经营的“僵尸企业”自身而言,应当自非持续经营当期期初开始,对资产改按清算价值计量、负债改按预计的结算金额计量,有关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明确政策性投入处理

企业发展规划意见篇3

解决和落实好市民所提意见建议,是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具体体现。收到市民反映的意见建议后,市商务局将相关的办理答复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进行推进、督导,并召开党工委专题会议,对市民所提意见建议进行逐条分析论证。会议通过了《办理市民意见建议的方案》,将26条意见建议分配到6个责任科室具体推动,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责任科室具体抓”的工作机制。

二、分类办理,推进工作落实

一是推动平价蔬菜连锁超市发展。今年以来,市商务局蔬菜连锁超市,1-8月份,商场等10个平价蔬菜连锁店已建成并营业。同时正在4个市场进行洽谈。

二是加快“放心早餐”销售网络建设。今年以来,市商务局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惠及民生”的指导方针,在严把质量关的同时,鼓励、引导各“放心早餐”承办企业扩大产能、新上品种、增设网点,尽力满足市民生活所需。上半年,共新建“放心早餐”固定经营网点14个。其中,投资1000余万元的彭氏菜根香标准化厨房加工配送中心已正式投产,总建筑面积达12490平方米;蓝白公司改造扩建主食加工配送中心3000平方米,新增主食加工能力7吨/天。目前,全市共有“放心早餐”固定门店500多个,流动餐车200多辆,对市辖区四分之三的社区完成覆盖。

三是规范猪肉市场管理。一方面,强化生猪屠宰环节监管和行业准入管理。上半年,组织召开了全市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现场会议,与县市区主管部门签订了《2013年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目标责任书》,并要求县市区与辖区屠宰企业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严格落实屠宰企业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高质量安全的防范意识。制定了《市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考核办法》,对全市屠宰企业实行市、县两级监督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全市食品安全目标考核、信用管理等重要依据,与屠宰行业扶持政策挂钩。

四是继续推动社区标准化回收站点建设改造。上半年,市商务局会同城管、公安、工商等部门对全市范围内的非法回收站点进行清理整顿,对不符合市政规划和违规经营的回收站点全部予以整改或取缔,完成近200个社区标准回收站点建设。组织专家对再生资源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方案进行了评审,7月份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市商务局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对再生资源培训方案进行审议,争取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1000名再生资源从业人员的轮训工作。

五是修编完善市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目前已通过招标确定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规划修编单位。市商务局已制定了规划修编工作实施方案,并召开了规划修编工作动员会议对各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自7月上旬起,市商务局配合市规划院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网点调查和课题研究。预计到年底,《市区商业网点规划》将完成初稿文本,同时修编市区农贸市场专项规划和商品市场专项规划,使市区农贸市场规划进一步合理,市民购物环境进一步改善。

六是强力推动园区建设。继续大力引进规模大、效益好、有实力的台资企业进驻工业园,带动园内企业有序发展。深入实施外商投资环境提升年活动,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环境,浓厚亲商、安商、富商的社会氛围,推进外商投资企业健康发展,发挥好企业孵化器的积极作用。支持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发展壮大,做大做强。

七是扩大农产品和手工产品的出口。一方面,积极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今年我市被省政府授予“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称号,12个县市区都已建成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个手工产品聚集区已建成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相关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组织参加商品展等国际市场开拓活动,并对参加市里统一组织境外展会的企业,给予展位费资助。下步,市商务局将大力开展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和发展更多的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和手工产品出口聚集区,巩固提升出口农产品和手工产品的质量和水平。

八是加强蔬菜副食品检测。为确保“菜篮子”安全,市商务局现已在市区30多个农贸市场、超市、大商场设立了蔬菜副食品检测点,担负市区日常上市蔬菜副食品检测工作。上半年,全市共抽检各类蔬菜样品130143个,平均合格率98.4%,销毁农残超标蔬菜387批次,22117公斤。此外,我市积极争取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目前已递交了《市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申报材料。

三、定期调度,确保工作落实

企业发展规划意见篇4

今天召开这个会议的目的,主要是研究如何采取措施,促进我市餐饮业的繁荣,推进我市服务业大发展的问题。刚才,我市餐饮企业代表、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同志都发表了很有见地的意见,请商务局认真梳理,进一步修改完善《市促进餐饮业发展的意见》,争取尽快出台。下面,我讲几点意见,和各餐饮企业代表、有关部门的同志探讨。

一、要提高认识,增强发展餐饮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怎么认识发展餐饮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去年底,市委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把服务业作为市下一步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就是把整个经济结构从“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三”的意思就是“三产”也就是服务业,在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的决定里,市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旅游业在生态产业中首当其冲,是服务业发展的龙头,旅游业“六要素”(吃、住、行、游、娱、购)中,“吃”是第一位的,所以餐饮业是旅游业的龙头。加快餐饮业的发展,对拉动消费、繁荣市场、促进旅游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服务业的贡献率非常重要。同时,餐饮业的发展对吸纳劳动力就业、解决民生的作用,更为政府所看重,这项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餐饮业对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市场做出了贡献,但是,整个发展的状况与我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总量和规模小。相对全国餐饮业发展状况来讲,市餐饮业的总量、规模非常小,还没有一家全国知名的餐饮企业;餐饮业发展的布局不合理。没有一个象样的、上档次的“美食一条街”,餐饮业的发展缺乏规划引导、企业盲目发展、自我调节;管理的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餐饮企业的特色不鲜明、竞争力不强,特别是核心竞争力——餐饮文化缺乏;政府推动不够。全市到目前为止,没有出台推进意见,缺乏政策的扶持和支撑。在全国其他地区,凡是餐饮业发达的城市如成都、重庆等,当地政府的推动都是非常有力的;还有行业经营尚不规范等。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发展餐饮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强有力措施,促进和加快餐饮业的发展。

二、要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餐饮业的优化升级,全面发展

(一)加强网点规划,提高城市的服务功能。以前市的规划整体滞后,餐饮业也有这个问题,当前,市正在加快发展包括旧城改造、社区建设等等,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规划部门要把餐饮业的发展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在区、区包括各区、市、县都要合理的布局餐饮网点,把发展餐饮与城市的改造和社区商业建设结合起来。区在片区、区在马片区规划建设美食一条街,规划等部门要大力支持。今后,我市餐饮业要成片、成规模地发展,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形成一个大型餐饮街区和社区网点、高档餐饮和大众餐饮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的格局,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停车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对老商业区部分,我们在即将出台的意见中,要想办法解决好布局不合理、停车难等历史遗留问题。

(二)加强餐饮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通过提高人员素质来提高服务质量。目前,市不仅是餐饮业还包括旅游业、酒店业的人才都极度缺乏,现在我们与旅游学校协调,准备加强这方面的培训,下周我们将组织一个座谈会,有旅游业、酒店业的企业参加,也希望在座的餐饮企业参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加强职业培训的问题。一方面是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另一方面是定单式的培养,为企业定向培养专门人才;另外还有一些短期培训,我们各个职能部门都可以帮助企业来做。

(三)加强行业监管,促进规范化经营。由市商务局草拟的《市餐饮企业经营规范》今天已经发到大家手上,修改完善后,下一步我们要认真执行这个规范,坚决落实。国家有关的食品安全卫生法律法规也必须得到认真的贯彻落实,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市餐饮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规范市场秩序。刚才我提到鼎罐城,目前已经停业,为什么?鼎罐城可以说是餐饮业的一个窗口,在省内外都有一定知名度。许多游客来提到的餐饮就是酸汤鱼。前段时间省有关领导发现卫生问题非常突出,并责成省市质监部门去检查,发现的问题更加严重、恶劣;还有喜来登酒店,虽然硬件设施在已经可以说是最高档次,但软件上,服务包括餐厅服务还不尽如人意。对这些问题,近期我市将开展对酒店业和餐饮业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大检查,不合格的一定要停业整改,不整改不行,否则直接影响的整体形象。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借鉴四川和重庆等地的经验,行业协会对推动餐饮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市的餐饮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发挥作用:一是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企业的利益;二是沟通行业的信息、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三是通过协会,加强行业间的交流,加强管理者的培训;四是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向政府和部门反映企业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形成协力发展的工作格局。

三、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促进餐饮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参加今天会议的同志有各区县的分管领导、部门的负责同志和市知名餐饮企业负责人,可以说既是个座谈会,也是一个工作推进会。下一步,要做这么几项工作: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商务部门牵头,在座的部门和区市县都是成员单位,在发展过程中,联席会议要不定期地召开,对餐饮企业提出的各种问题、困难,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要共同研究、协调解决,促进协调发展。

二是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餐饮业发展的真正载体在区、县,各区、县要结合市里出台的意见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和配套措施,确保市的意见得到贯彻落实;市直各职能部门在餐饮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把餐饮业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事情来做,用心做好、促成。

三是加大宣传,营造一个有利于餐饮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市商务局要积极协调新闻媒体,加强正面的宣传和引导,包括政策的、发展方向、特色文化等等,要做一个整体宣传方案,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促进氛围。

企业发展规划意见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全面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各项政策,强化服务协调职能,积极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发展,保障企业用地需求,促进全市工业企业平稳较快发展。

(二)工作内容

凡新建、扩建重点工业企业,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国土部门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建设用地规划审查。对于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点工业企业用地,及时办理规划审查意见书,开展建设用地报批工作。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按规定可以上报申请修改规划的,要及时提出规划修改意见,上报有权批准机关进行规划调整。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规定又不能进行规划调整的,要及时向建设单位提出另行选址意见和建议。二是预留建设用地指标。对新增重点工业企业用地,要预留必需的建设用地指标。当年指标不足时,及时申请上级追加,保证重点工业企业的用地需求。三是做好建设用地预审。按照哪一级立项哪一级进行用地预审的规定,凡是市级立项或备案的建设项目,指导用地单位及时提交用地预审资料,尽快完成用地预审,出具预审报告。需上报省级以上预审的,协助用地单位完成前期准备工作。需要出具初预审意见的,及时提出初预审意见,按规定要求上报预审。四是做好土地征收报批工作。对需征收农民集体土地,已完成立项、选址和勘测定界的重点工业企业项目,及时组织征地报件,尽快上报审批。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用地后,及时开展土地征收和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工作。五是依法做好土地供给。对符合划拨供地政策的工业企业用地,及时办理供地手续,下发划拨用地决定书。对按规定需实行有偿使用的,及时组织进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重点工业企业建设项目涉及项目选址、规划许可等事项,由建设、规划部门负责办理,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简化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施工图审查、招投标办理手续和报件,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三)责任分解

重点工业企业建设中,凡涉及土地利用规划审查、土地预审、土地征收、土地供应等事项,由国土资源局负责协调和办理。其中土地利用规划审查由规划测绘科办理,其余由土地利用科及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办理。凡涉及建设项目选址、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工程规划、施工图审查以及招投标等事项,由建设局负责。其中建设项目选址、施工图审查以及招投标由建设局工程和招投标办公室办理,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工程规划等由市规划局办理。

(四)工作措施

为了切实支持全市重点工业企业加快发展,在建设用地管理工作中,要采取以下措施,为企业用地提供服务。

1.简化工作程序。对重点工业企业用地,在不违背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最大幅度地简化审查申报程序,精简申报材料。对于需上报省以上预审和审批的重点企业用地,经审查符合规定要求的,由国土资源部门直接上报审批。申报材料以省级规定必须上报的材料为准,市、县不再增加。已完成重点工业企业建设项目批准(核准)与初步设计的,逐级申请先期开工,后完善法定程序,以保证项目建设的工期。

2.缩短工作时间。对重点工业企业建设项目,一律缩短用地审查报批时间。需市级审查的,坚持随到随办。资料齐全、符合法定程序的,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需办理土地登记的,自受理之日起,登记办证时间由法定的30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不含公告时间)。

3.改变工作方式。各级国土资源管理及建设规划部门对重点工业企业建设项目用地,要实行现场办公、上门服务的方法开展工作。从项目论证立项、选址开始,全程参与,跟踪服务,提供政策服务和法律指导。能够以现场办公方式决定的事项,不再召开专门会议。项目用地经批准后,及时依法办理供地手续。对使用企业存量土地的项目,在不违背土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的前提下,积极协调,界定权属,及时办理土地使用手续。凡是重点工业企业项目用地,均要明确负责领导、经办科室,指定具体经办人员,限时办理完毕,不得无故推托或延长办理时间。

二、矿产资源优化配置实施方案

为了科学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做大做强矿产资源优势产业,推进矿产资源优化配置,延伸矿产资源产业链,推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特制定市矿产资源优化配置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开发转化为主线,综合应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科学开发利用,推进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

――统筹规划,优化布局。按照省、市矿产资源规划和产业政策,根据矿产资源分布情况,优化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业发展布局。

――科学配置矿权,实行集中开发。坚持一个矿区、一个主要开发主体、形成一条产业链的原则,推动优势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市场运作,政府调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鼓励支持优势资源加工企业参与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科学开发,综合利用。加强“三率“管理,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降低贫化率,促进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二)目标任务

至“”末,全市煤炭产能达到5000万吨,石油产能达到550万吨,水泥产量达到500万吨,铅锌、铜、铁等精矿粉就地加工率达到100%。

(三)工作重点

1.加快煤炭资源勘探步伐。根据全市煤炭资源的赋存特征、空间分布,按照勘查先行、资源导向、产业促进的原则、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在多方筹措政府勘查资金开展矿产勘查的同时,积极鼓励大型煤电、煤化工企业参与煤炭资源勘查,紧紧围绕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需要,全面开展灵台南200平方公里煤田、赤城煤田南部104平方公里潜在勘探区、泾川县煤炭资源预测区的勘探工作,增强煤炭资源保障能力,以实现产业化开发、规模化经营、集团化发展、资源就地转化为方向,统筹资源开发管理,坚持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实现煤炭资源供求平衡。

2.加快油气资源开发。积极支持配合中国石油公司在我市的石油勘探工作,维护合法的探矿权益,为我市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业的发展奠定资源基础。

3.发展建材工业,加快石灰石、陶土、粘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市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大力发展水泥工业。积极协调办理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日产2×4500吨新型干法熟料水泥、崆峒区新型节能石灰生产线等重点项目石灰石资源采矿权。充分发挥陶土、耐火粘土、普通粘土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普通粘土空心砖,停止普通粘土实心砖新项目的审批,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陶土资源优势和地板砖行业由南向北迁移的契机,积极支持地板砖行业和陶瓷业的发展。

4.加强铁、铜、锌铅、硫铁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深加工。充分开发和利用庄浪、静宁的锌铅矿资源、褐铁矿、铜矿资源,以锌粉、铅粉、硫酸、海绵铜、铁粉做为终端产品,利用庄浪铁矿资源建成两个年处理10万吨能力的球团厂,利用硫铁矿资源建设一个年产10万吨硫酸的制酸厂。

(四)工作措施

1.科学制订规划,加强资源整合。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双向划转、委托加工、赎买退出、资产划转、作价入股、收购等方式,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矿产资源向市内优势企业集中。对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且能与大矿整合的小矿,通过整体收购、联合经营等方式,由大矿进行重组;对零星分散、目前不具备选矿和精、深加工条件的矿山,采取“分散采选,集中冶炼”的方式,与深加工企业开展供需合作。

2.严格市场准入,实现资源开发加工一体化。探矿权、采矿权的配置以市场化运用为主,严格矿产资源加工项目的审批核准,提高资金、技术、安全和管理准入门槛。新建煤炭企业建设煤炭深加工项目,金属矿山必须实行采选一体,矿山回采率、贫化率、回收率指标、建设规模必须符合矿山实际,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行业标准。建设规模必须与资源储量和矿山服务年限相适应,并实行最低开采规模制度。

3.实施总量调控,加强行业监管。建立开采总量调控制度。加强矿产资源特别是开采过程的监管,引导和规范矿产品经营活动,坚决查处和打击乱采滥挖、采富弃贫、非法经营等不法行为,对造成资源严重破坏和浪费的要吊销采矿许可证,切实维护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秩序。

4.坚持企业和科研相结合,发展循环经济。强化矿产资源产业技术集成研究,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开发适合我市矿产资源特点的采、选、冶工艺技术,优化资源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工艺,切实搞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对具有工业价值的共生或伴生矿产,实行统一规划、综合开采利用。

5.实施政策引导,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做好新产品开发、积极引进人才、支持大企业参与地方资源整合,积极扶持一批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和重点项目;鼓励支持国内大企业、大集团通过独资、控股、参股、收购、联合、兼并、租赁、托管和承包经营等多种方式与我市企业合作。

企业发展规划意见篇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结合能源、车辆发展趋势,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合理控制总量、优化布局结构、服务经济民生、科学制定目标的原则,加强成品油分销体系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突出成品油零售体系与配送体系发展有机结合,建立起与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广大消费者需要、布局合理、竞争有序、功能完善的成品油分销服务网络体系。

二、工作任务

发展规划由成品油零售体系(加油站)发展规划和成品油配送体系(批发、仓储企业)发展规划组成。各县(市、区)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完成并送审本地发展规划意见。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后由省商务厅负责下达并组织实施。

发展规划期限为5年,即20xx-20xx年。

三、规划具体原则

(一)成品油零售体系发展规划

1.规划调整范围:新建、迁建、扩建和调整的加油站以及流动加油船。

2.布点设置原则和标准:按照《XX省成品油市场管理实施办法》要求执行,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镇规划和交通规划相衔接。高速公路服务区“十三五”期间加油站规划布点,由省交通厅提出具体意见,经审核后,列入本次规划。

3.合理确定总量:按照“科学发展、合理布点、优化布局”的原则,以20xx年度经省商务厅成品油经营资格年检合格核发证的加油站数为基数,以加油站数量增长速度与成品油市场需求增长速度相适宜的原则确定加油站规划布点总量。优先考虑新增公路(道路)、新区和农村网点。已超布点设置标准的路段,不再增设新规划点。

4.做好与“xx”规划的衔接:我市因“三停”要求致使“xx”发展规划中尚有较多未建、未批准的规划点(包括《XX市“xx”期间(20xx-20xx年)新增农村加油站网点明细表》中的77个网点),经与土地、规划、交通等部门核实后,可调整到“十三五”规划中。

(二)成品油配送体系发展规划

1.规划范围:本市境内设立的油罐总容量在10000立方米以上的成品油仓储设施(油库),且需具备码头、航道、铁路专用线、管道等配套条件。

2.征求部门意见:仓储规划应充分征求发改、国土、规划、安监、消防、交通、港口等部门意见。

3.合理布局:以20xx年成品油消费量和最低限的库存量为基础,以满足本地区成品油供应需求为准则来规划仓储库容量。油库服务半径:省级中心油库,原则上辐射半径在150公里左右;市级分销油库,辐射半径在100公里左右;县级直销油库,辐射半径在60公里左右。

四、进度安排

根据工作实际和规划编制的具体要求,规划编制工作进度分五个阶段:

(一)前期调研阶段(20xx年3月-5月)

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周密部署规划编制工作,并会同国土、规划、交通、安监等部门尽快成立规划编制组织机构,组建规划编制起草小组,组织前期调研和实地察看,总结评估“xx”时期规划执行情况,提出“十三五”规划基本框架与思路。成品油仓储和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执行情况总结(样本见附件3),请各县(市、区)商务主管部门于5月28日前以电子文档格式和书面形式报至我局,并填报附件4-10表,同时附截至20xx年底所辖区域内油库及加油站布局图。

(二)研究起草阶段(20xx年6月-7月)

在前期调研基础上,着手起草规划意见。各地零售体系(包括附件11布点明细表)和配送体系“十三五”发展规划意见于6月26日前以电子文档格式和书面形式报送我局,经我局审核汇总后于6月30日前报省厅。省商务厅将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各地制定的发展规划意见,编制全省零售体系和配送体系“十三五”发展规划,同时组织专家组对各地上报的布点规划和库容量进行论证,于7月底完成全省发展规划的征求意见稿。

(三)征求意见阶段(20xx年8月)

规划初稿形成后,省厅将召开成品油“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会,邀请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和企业对规划征求意见稿进行论证、评估。同时,在商务厅网站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在综合整理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

(四)送审阶段(20xx年9月)

省厅于年9月底前形成发展规划送审稿,报商务部审定。

(五)审议发布阶段(20xx年10月)

发展规划报商务部批准后,将对外公开发布,商务系统要做好规划的宣传贯彻,根据规划做好相关行政许可工作。

五、总体要求

编制发展规划是一项时间长、任务重、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

(一)成立机构,提供保障。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建议由当地政府分管商务工作的领导任组长,邀请同级建设、国土、安监、交通等相关部门参加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要对当地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指导和部署,研究决策重大问题和事项,加强同级政府部门之间的衔接协调。编制成品油发展规划所需的经费,请各县(市、区)协调同级财政部门予以保证。

(二)全面总结,科学前瞻。各县(市、区)要对成品油分销体系“xx”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吸取有益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要充分考虑“十三五”期间宏观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方向,对成品油市场“十三五”期间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对供求趋势进行科学前瞻和合理预测。

(三)目标明确,务实可行。各县(市、区)商务主管部门要准确把握县(市、区)情,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科学务实地编制规划。既要研究提出预期性、导向性的指标(如成品油消费规模、汽车保有量等),也要研究提出有约束力、可评估的指标(如加油站、油库数量、规模的调控原则等)。成品油零售体系发展规划要与成品油配送体系发展规划有机结合,相互衔接,形成合力。

(四)突出重点,服务全局。要发挥规划引导作用,提高成品油销售企业服务水平和市场供应保障能力,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努力建设“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环保型、节约型成品油分销体系,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服务。要统筹安排、整体规划非油品业务发展,提升成品油经营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促进城乡成品油资源有效流通,缩小城乡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实现普遍服务和市场效率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心城区、中小城镇和边远乡村等不同地区成品油销售网络协调发展,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需求。对于现有不符合城乡或行业发展规划,局部地区密集的加油站,要统筹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按规定搬迁或关闭,逐步实现各地区加油站布点规范化,间距合理化。

企业发展规划意见篇7

物流业呈现六大特点

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据统计,2007前三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额53.7万亿元,同比增长25.5%;物流业增加值11311亿元,同比增长17.6%,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7.6%,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为18.2%,同比降低0.3个百分点。

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随着物流业发展,企业物流逐步由“小而全,大而全”向“主辅分离、服务外包”转变。据对重点制造企业调查,2006年,销售物流外包以5%~10%速度增长,运输与仓储外包以10%~15%速度增长,运输业务委托第三方已占企业运输业务的67.1%。企业物流外包由简单的运输、仓储环节向增值服务和一体化物流模式延伸。制造业和物流业融合,二产与三产联动发展已成为物流发展的新趋势。

投资增长较快。2007年前三季度,国内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9430亿元,同比增长18.8%。从投资构成看,交通运输业投资7158亿元,增长13.3%,占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75.9%。仓储业投资488亿元,增长62.7%;贸易业投资1710亿元,增长31.5%;配送、流通加工、包装业投资52亿元,增长31.3%。一批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相继进行了规划和投资建设,物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物流企业快速成长。各类物流企业通过重组转型、整合并购、战略联盟,加速做强做大。据对重点物流企业调查,2006年营业收入前50名物流企业中,超过100亿元的有4家,超过50亿元的有8家,超过10亿元的有34家;排名第50位的为3.5亿元,比2005年的第50位增加1亿元。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根据WTO的承诺,外资企业已全面进入我国物流市场。联邦快递、总统轮船、荷兰天地、马士基等企业分别采取独资、合资和并购等形式加快业务整合和规模扩张,加剧了我国物流市场的竞争。中远、中外运、中储控股、中邮物流、中铁快运等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加快改制重组,创新业务模式,整合外部资源,注重运营规模和效益,积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增值服务、业务创新成为物流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2006年以来,由于油价上涨、人力成本升高等因素,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幅提高。同时,随着行业竞争加剧,物流服务收费普遍降低,运输和仓储等基础已进入“微利时代”。物流配送、加工、包装、、仓单质押、供应链管理等增值服务快速发展。2007年前三个月,仅配送、加工、包装等业务就同比增长30%。物流企业的效益越来越依赖于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创新。

近年来物流业发展政策措施

现代物流业是跨行业、跨部门的新兴复合型产业,业务范围涉及生产、流通、运输、、仓储、信息等诸多领域。为加强综合协调,促进政府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努力营造有利于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200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了由13个部委和2个协会参加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部际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和政策,协调解决物流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进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两年来,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制定了物流相关专项规划。配合国家“十一五”规划,交通部编制并了《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铁道部制定了《关于促进铁路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民航总局出台了《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了《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目前正在编制《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放宽了物流市场准入标准。规范了企业登记注册前置性审批,取消了经营国内铁路货运、水路货运和联运的行政性审批和国际货运企业经营资格审批。商务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物流领域吸引外资工作的通知》,放宽了外商投资物流企业的市场准入标准。民航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国内航空货运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进一步放宽民用航空销售市场准入,允许港(澳)独资企业在内地设立航空运输销售企业。

组织开展了物流企业税收政策试点工作。在有关方面的支持配合下,国家税务总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了2批、近200家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的试点工作。据对17家试点企业的调查显示,按同口径计算,2006年每个企业平均减少重复纳税额87.5万元。同时,国家税务总局还对物流企业统一缴纳所得税的申报程序和办法进行了改革。

进一步改善口岸物流的通关环境。海关总署积极推进保税物流中心的试点工作并实施有效监管。2006年7月起,在全国范围内打破直属海关之间的关区界限,全面实施“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积极推进关检合作机制,使出口通关速度进一步提高。

加强物流市场监管。商务部会同财政部、交通部、税务总局、质检总局等部门开展了清理市场经济活动中地区封锁规定的工作,清理影响物流发展的地方文件300多件。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查处交通运输投诉案件4000多起,查处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等行政性垄断案件10多件。

稳步推进行业基础性工作。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建立了物流统计核算制度。国家标准委等八部门联合编制了“十一五”物流标准规划,组建了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完成了多项物流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物流人才教育培训、科技创新和理论研究等行业基础性工作稳步推进。

继续推进物流业发展

进一步落实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结合物流业发展的实际,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以及各有关部门关于促进物流发展的有关政策。一是继续制止行政性垄断,打破地区封锁,创造统一有序、公平竞争、服务高效的市场环境。二是进一步完善物流企业的税收政策,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加快解决物流企业营业税重复纳税问题。三是继续推动通关改革和保税物流监管改革,加快物流信息监控系统建设,实现海关有效监管与高效运作的有机统一。

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引导。抓紧出台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引导和督促各地物流牵头部门加快制定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制造业物流外包和流程再造,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互相融合,联动发展,全面提升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和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加快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铁路、港口、船公司、大型物流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强铁、公、水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促进多式联运发展。大力推动甩挂运输。鼓励货运车型逐步向多轴化、重型化、厢式化方向发展,提高运输效率,节约能源消耗。

企业发展规划意见篇8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进一步优化我市物流业空间布局,集约利用各类资源,促进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特提出我市市区物流产业布局规划管理意见。

一、指导思想

明确物流业空间布局、功能定位,突出发展重点,加快现有物流产业功能优化整合,着力提高产业发展层次与水平,在市区范围内构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三级物流配送空间体系,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和生活服务业的联动发展。

二、规划管理原则

(一)区域控制原则。根据我市城市空间布局现状和今后发展,严格控制新增物流项目的区域为:北起122省道,西至德胜河—新运河—长江南路至长虹路高架—湖滨路,南起沿江高速,东至通江北路—通江中路至京沪高铁—青洋路至新运河—丽华南路。在此区域内的已建物流企业在条件成熟时逐步迁移;在此区域范围以外新增物流项目应进行专题论证。

(二)集聚发展原则。物流项目选址必须设在交通便利、产业配套的节点位置,能实现二种及二种以上运输方式的对接,从而保证“货畅其流”。根据我市综合交通网络现状,近期需要重点规划、引导物流企业集聚发展的节点区域为:一是综合物流园,园区紧邻奔牛火车站及铁路货场,距机场约3公里,距沪宁高速罗墅湾道口约2公里,运河奔牛港位于园区内。二是高新区临港物流园,位于德胜河以东、省道338以北,录安洲港区位于园区北边。三是东港物流园区,园区范围为采菱港以东、新运河以南、东升路以西、江东路以北。四是武进保税物流中心,位于武进出口加工区内。远期将根据城市发展需要,按照科学论证、集聚发展原则,合理布置新的物流节点区域。

(三)功能定位原则。为促进物流园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根据各板块交通运输条件和我市城市功能及产业发展需要,近期主要四大物流板块功能定位如下:综合物流园: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综合运输优势为支撑,成为区域性生产资料集散中心;通过引入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及国际货代、船代等中介企业,开展多式联运和国际物流业务,打造区域性的综合运输节点,为工商企业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新北区临港物流园:重点发展“保税物流”、“产业物流”和“商贸及配套物流”,实现园区物流服务与临港产业的联动,搭建港铁联运、海铁联运平台。东港物流园区:为周边制造业企业及钢材经销商提供钢材贸易、仓储、物流服务;为建筑业提供砂石料物流服务。武进保税物流中心:重点为武进出口加工区内企业提供保税物流、配送、国际贸易和转口贸易等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编制物流规划,出台管理意见。2012年完成新一轮《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和《市物流空间布局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建立有效的规划管理体系,保障规划的实施。

(二)强化园区功能,引导集聚发展。各辖区政府对所辖区域内的重点物流园区,要结合全市产业布局、交通干线走向,在对既有物流资源合理利用和整合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原则,编制物流园区规划,并搭建统一的管理及信息服务公共平台。物流企业新上项目原则上都应布局于重点物流园区内,对现有规模较小、布局分散的物流企业,也应按照业务及功能分类,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土地和资产整合,逐步迁移至相关的重点物流园区发展。

(三)集约利用资源,控制用地规模。物流项目用地规模的确定,应以物流现状和需求预测为依据,尽量利用已有的批发市场用地、仓储用地及交通设施,综合考虑影响物流企业布局的各种因素,选择最佳的用地规模。同时,要严格控制物流带住宅地产的开发模式。

(四)控制物流业态,提高管理水平。应严格控制新上钢材、小商品零售等传统低端市场建设,积极鼓励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供应链物流,为城市生活便利服务的城市配送物流,为电子商务配套的专业物流项目的建设,推动物流业信息化、自动化、高端化。

上一篇:幼儿活动安全预案范文 下一篇:网络应急安全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