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7 01:15:04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第1篇

(-)知识教学点

l.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二、学法引导

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习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习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介绍,分析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自学文章,读懂文意。

2.教师介绍“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们在表达语气,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指导诵读,体会意境。

3.教师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了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学过程

1.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

2.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

3.指导诵读

(l)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2)教师介绍“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

“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后一层介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这句话。

(答案:(l)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先用“”一词领起,后用“”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和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第二层写,这两层中间用“”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5.教师小结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解释“醉翁”及“醉”的意义时转入对写山水之爱,点出“乐”字。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点“乐”字。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仍与“乐”有关。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情形,并点出作者名姓,仍点到“乐”而“乐”中又嵌入两上“不知”暗示作者心曲。

由此纵观全文,“乐”字贯穿全篇始终,“乐”是全篇“文眼”,主旨之所在。

(四)总结、拓展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

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探究活动

1.怎样理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第2篇

去年的这个时候有幸参加了区里的同课异构交流会,上的是牛汉先生的《华南虎》。

《华南虎》这首经典诗歌,已经有多位前辈精彩演绎。备课过程中,考虑到依循诗歌教学的理念和挖掘诗歌内涵,推陈出新是本次备课的重点。下面是本课教案其中的两个环节: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读一节写老虎的诗。

幻灯片1出示:老虎!老虎!黑夜的森林中

燃烧着的煌煌火光,

是怎样的神手或天眼

造就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

――【英国】威廉・布莱克

学生齐读后,提问:从这节诗中,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老虎?

请两到三个学生发言。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下面几节诗歌。

幻灯片2出示:我挤在叽叽喳喳的人群中

隔着两道铁栅栏

向笼里的老虎

张望了许久许久,

但一直没有瞧见

老虎斑斓的面孔

和火焰似的眼睛。

流程:1.师读

2.提问: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老虎?

3.请一到两个学生来说一说。

师:这难道仅仅是一只被囚禁、失去自由的老虎吗?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几句。

幻灯片3:有人用石块砸它

有人向它厉声呵斥

有人还苦苦劝诱

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老虎?

……

幻灯片4出示:你的健壮的腿

直挺挺地向四方伸开,

我看见你的每个趾爪

全都是破碎的,

凝结着浓浓的鲜血!

你的趾爪

是被人捆绑着

活活地铰掉的吗?

……

师小结:这就是牛汉笔下的华南虎,一只被囚禁、被侮辱、被摧残的华南虎。

出示课题:华南虎。

以上两个环节是《华南虎》一课教学的导入和关于老虎的遭遇这两个环节。本次教学设计的开始部分,是对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配套资料英国诗人威廉・布兰克的《老虎》这一首诗与对牛汉《华南虎》思想感情的体会这一问题设置,当初的设计意图是:

1.通过阅读英国诗人的一节诗,感受老虎威武堂堂、有着自由行走灵魂的王者形象,引出牛汉的《华南虎》中表现老虎被囚禁、被侮辱、被摧残的形象的诗句;2.通过赏析《华南虎》中的相关诗句,让学生能自然地联系到布兰克《老虎》一诗中的形象,通过对比,激发学生对牛汉笔下华南虎的同情之心,为进一步感受华南虎的不屈形象做铺垫。

这个教学设计,导入环节是反复思量,并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设计而成的。从课堂效果来看,也达到了预期所设定的目标。

二、细细别来,如数家珍

细细翻阅人教版教科书,在七年级上册书中,《秋天的怀念》一课第三大题,编者选取了史铁生先生《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文字;《羚羊木雕》中有意大利薄伽丘的关于友谊的一段名言;《我的早年生活》后是“二战”期间丘吉尔的演说《我们将战斗到底》节选;《论语十二章》研讨与练习后,选取的是程子(程颐)读《论语》的三句感言;《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童话中又有金波的《蓝萤火》一诗。

而细数六册课本,此类相关配套阅读材料共计36处之多。这36处中,作为研讨与练习出现的有19处,而其余17处是以课后纯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

作为以研讨与练习形式出现的课外阅读材料,有以下几种:(1)比较文字的写法与课文的不同点。(2)拓宽语文学习与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3)通过引入课外阅读资料,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象。这些课外阅读材料,就如一座座宝藏。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利用它们,那么对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理解文本,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主题,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是大有帮助的。

三、花开有壤,插柳成荫

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先生所作的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在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编者引入了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名为“瑞鹤仙”。要求学生在诵读词的基础上,谈一谈喜欢《醉翁亭记》还是这首词,并写一段文字,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编者设计此题的目的也在《教师教学用书》上进行了阐述:“通过比较,对散文与词的不同风格特点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形成一点理性的认识。”这是从理性层面上,让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样式有一点认识。从本文的教学目标出发,让学生通过比较,对散文与词的不同风格形成一点理性的认识倒在其次。随着学生阅读量的进一步增大,阅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中自然而然会对古代散文和词的区别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于是,在备课过程中,我可以做这样的处理:

首先由黄庭坚引入《瑞鹤仙》这首词,在学生齐读的基础上,问:你们知道这首词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吗?在学生阐述的基础上,提示黄庭坚创作这首词的原因是出于对《醉翁亭记》的酷爱。引导学生读《醉翁亭记》,并找寻散文中的语句在词中的印证,让学生逐步感受散文充满韵律美的语言和所叙乐事,所描美景,所抒的情怀。

黄庭坚的《瑞鹤仙》这首词,浓缩了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基本用原句连缀而成。以这首词为导入,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醉翁亭记》的兴趣。通过让学生寻找词与散文的相同处,学生除了体会到《醉翁亭记》散文的精髓,自然对散文与词的区别也消化在了教学流程中,对此有了一个较感性的概念。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雷电颂》节选自《屈原》第五幕第二场里。此时屈原被囚于东皇太一庙,节选部分是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的内心独白,可以说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在教材中,读一读写一写后的附录是关于话剧《屈原》的介绍。这一附录中,对《屈原》的五幕剧情,做了高度的概括,有助于学生较全面的了解本幕出现前和出现后的连贯剧情。其次这一附录也介绍了《屈原》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对屈原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见解。这一附录没有以研讨与练习的形式出现,但对学生读懂《雷电颂》,读懂屈原,读懂作者创作屈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还是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3.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编者选取了《战国策・卷八・齐一》中的邹忌和田忌之间的一则小故事,并请学生试用课文中的话给本文另拟一个标题,或发挥想象力,以邹忌或齐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这个故事。编者这一设置旨在让学生在改写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

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课外阅读材料还是有教学点可抓:(1)这

篇课外阅读材料中,“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一句中,理解“为”“说”的用法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文言词语的一个积累过程。(2)《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也可以给学生这样的启示――劝说方式的重要性,也就是语言的魅力。同样,课外阅读材料这篇文言文,恰恰也告诉我们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好事顷刻变成了坏事。语言的危险性又一次暴露出来。从这个教学目的出发,这篇课外的阅读材料又可以成为反面例子,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3)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学生除了必要的文言知识积累外,感悟的培养也是重要的一点。对于文中邹忌的形象,我想也是学生应该把握的。

总之,花开应有壤,插柳亦成荫。作为教学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老师,会用、善用、巧用教材所提供的课外阅读材料,将有效地架起学生与语文素养之间的桥梁。

参考文献: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第3篇

我们知道,语文课上,老师在讲解课文时,不如化学那样有新奇的实验能吸引学生好奇的心理,也不如音乐课那样能使学生发自肺腑地表达感情。那么语文课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授课教师本身要有激情。我们知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范本,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如果老师上课时无精打采或者没有授课兴趣,那么更不用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因此语文老师要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要保持饱满的热情,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把枯燥的知识讲解得生动有趣。例如在讲解鲁迅的《故乡》时,要讲解到此文的写作背景,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中国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主义双重压迫时期,军阀连年混战,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1912年底鲁迅回故乡接母亲到北京居住,目睹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十分悲痛。一年后,便以此回乡的经历为题材,写下了这篇小说。这些课外知识的穿插讲解,一方面使文章有了历史和现实感,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使文章多了些趣味。

其次,确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授课模式。

传统授课模式是老师只管自己的思路顺着自己教案本上的程序走,而要求学生机械地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自己讲到哪里,想到哪里,学生也必须想到哪里,学生没有自由的主观能动性。课文的中心思想、层次划分都有固定的模式和唯一的,而学生所需做的,只是理解老师所讲的唯一的观点并接受唯一的正确答案,否则其他见解统统是不被接受的。

确立以教师为主导的观念,在这里侧重的是一个“导”字,就如同演电影。教师是导演而学生是各色演员。学生在这里是主体,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掘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故乡》一文时,对于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不同,可引导学生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去总结出来。在外貌上,少年闰土形象是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色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而中年闰土形象是: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旧毡帽,身上只是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像是 松树皮了。这些不同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加深了学生对文中闰土这一人物的深刻印象,比由老师先给总结出来然后由学生死记硬背要强得多。

老师占主导地位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敢于提出不同观点和见解,增 强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醉翁亭记》一文中,如何理解作者欧阳修所流露 出的“醉”与“乐”,即“醉”与“乐”在《醉翁亭记》一文中的关系如何?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开放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可先交给学生自己反复熟读课文,在反复揣摩中先各自总结出个人的观点然后由几个同学组成一组,分组 进行讨论,通过交流探讨,完善个人的观点再 全班同学共同探讨。这样不仅给了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也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最后老师予以指导性总结,指出“醉”与“乐”是统一的。“醉” 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怡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这样课堂气氛和良好的探究氛围就充分 显现了出来。

再次,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展自身的文学素养和补充大量课外知识。

要想讲好每一篇文章仅仅理解文章内部的 知识点还是很不够的。我们要想把这篇文章讲 活,讲得生动、自然,还离不开课文以外大量 材料的补充。例如在讲解鲁迅所见写的《故 乡》一文时,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故乡》一文所揭示的主题,语文老师就要了解当时中国 所处的历史背景。了解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中国 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农民所处的境况。同时 还应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我们知道鲁迅开始学医是为了医治中国人肉体的痛苦,但到曰本 留学后才发觉,医治肉体的痛苦不能解决根本,要想使中国从列强的压迫、从封建地主阶 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还必须解放中国人的思想,正是在这一觉悟号召下鲁迅先生又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写下了许多激人奋发的文章, 激励许许多多的人投入到革命救国的洪流中。这样,许多知识点综合起来就使《故乡》一文有了立体感,显得更真实更生动有力。从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老师对于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不断补充大量课外知识对讲解语文课的重要性。

最后,建立课外文学活动小组,定期举办各类文学活动,树立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各有不同,有的喜欢数学,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对文学没有兴趣,不喜欢作文和课外文学读物。对不喜欢文学的这部分同学,在学习语文知识时由于知识面窄, 往往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就有必要举行文学活动小组和定期举办各类文学活动。这对于 学生整体语文成绩的提高是很有益处的,不知不觉中就逐渐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第4篇

一、课前准备充分

教师的课前准备就是教学设计,课前的教学设计质量的好与坏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因此,课前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对象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只有充分熟悉、了解、掌握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才能有信心有目的的实施一定的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对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宽度的把握;导学案的编写要符合学情。问题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思维的角度要具有的开放性,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设计的难度要有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尽量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的课前准备,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有利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任务完成的有效条件。学生的课前准备包括预习课本、翻阅资料、完成学案、提出疑问、以及小组能解决的问题和小组不能解决须提交的问题等,学生课前准备充分可以使学生上课时更快的进入角色,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更有益于学生对不懂知识的理解。

二、课堂以生为本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都是老师一一讲到,学生课上记翻译,课后背笔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不到张扬,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我认为应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对照注释自己翻译,有疑问互相讨论,教师只作点拨,强调更正或是对难点、新语言点详细讲解。事实证明,许多简易的文言文,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探究、讨论、思考读懂课文,学生在这种自学中不光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在理解了大致文意后,学生结合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解决一些举纲张目的问题。教师可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注意但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由学生探究解决。在质疑与解疑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三、注重文章诵读

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语感是从吟诵中来积累的,素养是从吟诵中培养的。诵读可以让学生领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两种人登楼的不同心境,可以欣赏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醉中之乐”。诵读可以多样化,可以齐读、个人读、分组读等。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就能感知课文内容,窥知文章的情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随堂测评过关

在进行完课堂教学以后,教师运用10-15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测评,掌握学生对这堂课的学习效果。教师根据班内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背诵、解释字词、翻译句子、文言断句、课外文言短文等方面完成不同要求的题目。学生通过测评,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了总结。有了收效就有了激情,有了激情就有了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五、做好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用批判的眼光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把该堂课中的感悟、感受、感想记录下来,有意识地形成自己的概念和结论,用自己在反思中所产生的新观点、实用的方法来指导自己教学,更能提高课堂的高效。。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第5篇

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作为语文老师,无论你上了多少年的语文课,我认为,学生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我们只有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认真拟写好每一节课的教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加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从而及时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将学生的讨论和探究引导到利于开发学生思维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及掌握上来,不至于使课堂上讨论的问题滑得太远,教师始终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起到主导的作用。

然而,备好了课是否就能上好课呢?不一定。学生极强的好奇心和活跃的思维,会让他们提出教师在备课时不曾想到的许多问题,教师要想驾驭课堂,就要多角度地鼓励学生,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千方百计保留他们探究新知识的好奇心,这种时候,就不能根据教案按部就班教学,甚至还要根据课堂需要重新组织教学。

课程方案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更是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课堂要质量,利用课堂有限时间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学习技能已经明显地在挑战每个语文教师老一套的教学方法。黔西南州中语协会的陈理事长在听完我校的几节语文课后,十分感慨地说,要是用过去上语文课的观点来评价这几节课的话,应该说,都是些好课,因为他们将各个知识点都讲解得十分细致,让我们听课的人都感受到了他们的细致入微。但是,如果用新课程方案的标准和新课改的评判来衡量的话,那就算不上好课了。老师讲得再细致,也只是一种知识的再现,而学生不动手不动脑,只捡现成的,哪里谈得上有提高?何况一个问题就那么一个答案吗?换一个答案行不行?换一种思维方式行不行?即使是最后要得出你老师给出的答案,最起码也应该是充分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在学生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再给出答案,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体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是啊,我们平时上课就是怕学生这个知识点不懂,那个知识点不清,讲解的时候唯恐不细致不周到,结局呢,学生成了“接收机”,成了被动接受而不动脑的“机器”,时间一长自然就养成了一种惰性:凡事不开动脑筋,等着老师给答案。

为此,我尝试着在我任教的班级作一点改变:结合我班学生实际,课前拟写有针对性的学案,课堂上引导学生根据学案展示的问题,充分利用手中的工具书,在小组中进行探究,自己有什么想法都说出来或写出来,不允许任何一个同学坐享其成。结果,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每一个人都动手查阅资料,都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并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在小组中探讨,争论不断,就连原先在课堂上老打瞌睡的学生也活跃了起来,还怕别人不给他发言的机会。这样,通过学生们在小组的讨论,班级中的发言,组与组之间的争论,不仅使观点更鲜明,学生也明白同一个问题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和回答,答案不是唯一的。这样一变,课堂活了,老师轻松了,学生也得到锻炼。

陈理事长的另一个观点是:语文老师一节课不要想把所有问题都引导学生搞清楚。问题多,表面上看上去课堂十分热闹,学生好像什么都清楚明白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问题多了,就会让学生无所适从,难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能人云亦云。陈理事长说,一节课只要我们能引导学生认真搞清楚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学生能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到方法,能举一反三,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学习过程中,就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千万不要贪多求全。

我在上课文《醉翁亭记》时,就采用分散解决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逐步深化、逐个突破。比如朗读,就引导学生在解决字词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读中领会句意,在读中找出词的古今异义,在读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学生不再受束缚,老师也从忙碌中解放出来,可以更好地去指导个别基础差的学生。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教学;对策

三尺讲台是教师的一方阵地,同时也是展示自己的一个舞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怎样让学生有兴趣、有热情地融入课堂学习,从而喜欢上这门学科,是对老师综合能力的一个检验。语文老师的综合能力不仅表现在知识潜能上,还表现在教学风格、教学技巧,以及对学生心理的关注上。通过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我在和学生的磨合中逐渐找到了一些规律。

一、切中情感交融点,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心灵

中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也是最容易被触碰的。老师每讲一篇课文,首先应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心灵的相通之处,然后着眼相通之处来设计教案。在讲《采薇》一文时,我认为课文内容与学生心灵有相通之处,“想家”是课文与学生的情感交融点。《采薇》一文写的是一位久戍之卒思乡回家的故事,我的学生一般几个月回家一次,都有浓厚的思乡念亲情结。我根据这一情感交融点设计了教案,特别巧设了一段导语,而且声情并茂地给大家朗读了这段导语:“家,是每个人感到最温暖的地方,是难舍的亲情,是一份眷恋,是我们走到天涯海角都在牵挂的地方。看一下每到过年春运时的茫茫人流,‘回家’是每个中国人心底一遍遍的呼喊。今天就让我们了解一个三千年前的久戍之卒,顶风冒雪,历尽千辛万苦,忍受饥渴劳累回家的故事。”随着我对文章题目的板书,这段导语犹如一块磁石,触动了学生心扉,迅速将学生引向授课主题,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之中。同学们忘掉了诗经原本生涩的字句,怀着浓厚的兴趣,迅速地走进了这个故事。课堂上同学们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听我讲述这个故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堂课,我感悟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靠老师来激发。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固然“乐之者”受制于多种因素,但老师的启发诱导不可或缺。

二、实行师生互动机制,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好的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既需要老师把课讲好,也需要让学生参与其中。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就是说,语文课堂只有让学生手脑动起来,学生才会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到知识,增长本领。我在讲授每一篇课文时,都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或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或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踊跃参与讨论,或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角色动作。如,我在讲萧乾的《吆喝》一文时就让学生对一些吆喝声进行了模仿,我还特别结合当地实际让学生模仿商贩叫卖的吆喝声。有的学生模仿相声演员郭德刚吆喝“汇源冰糖葫芦汁”;看的模仿《红灯记》中的李玉和吆喝“戗剪子哦,磨菜刀”。我在讲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文时让学生谈“端午节”的来历,谈自己在家是怎样过“端午节”的。由此,学生对学习课文《吆喝》《端午的鸭蛋》产生了浓厚兴趣,对当地的民俗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我结合这篇课文,让学生编写“我心目中的诸葛亮”手抄报,并在班级交流。学生积极地查找、收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使那些在课堂没有进行的内容在课下得到了补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精当的作业,强化学生的文化自觉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老师启发学生心智的第一现场的话,那么课后作业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扩展和延伸,这就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课后作业的设计既要着眼于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应考虑到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基于此,我布置的课后作业既有对课堂所学知识巩固的内容,也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书的内容。我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对课后作业作了这样的设置:一是要求学生查找阅读莫泊桑的作品,对莫泊桑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二是要求学生做一篇命题小练笔: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试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我的学生按以上要求认真地完成了作业,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大大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再如,我在讲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散文游记的写法进行归纳,并试写一篇游记。同学们各展其能,对游记的写法作出了归纳整理,多数同学写出了有一定水平的游记文章。

热爱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强大的动力。我爱上了语文教学,我的学生爱上了学习语文课。师生之间的共同志趣,是我孜孜追求的目标,也是我做好语文教学工作的不竭动力。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第7篇

一.规范与个性

广州听课给我一个重要的启示:对于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探索,规范是首选。这里所说的规范,不单指课堂的表征,还包括文本解读、教材内容取舍与拓展、教学设计等。

首先,规范课堂,教态是表征,是整堂课的大印象,更有甚者以之来判定一个语文老师是否具有文学气质,讲授文言文,这一点更应该引起重视。听课中,发现大部分老师的教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教学语言清晰流畅,情绪饱满亲和,互动热情友善,板书规范美观,教与学通达通透,收放有序。能在这样大的阵势中应对自如,课堂驾驭非常有章法,这应该归功于平常的打磨。当然,在听课中,我也发现有个别老师非常注意个性的张扬,但是并不成功。一位女老师上《记承天寺夜游》,整个教态简直就是对待低龄的孩子,语文味被冲淡了,甚至于有听者认为有些矫情。另一位老师上《桃花源记》,她把自己当作导游,带同学们游桃花源。可是,整个课堂很难坚持这一设计,对于堂上出现的问题,没有很好的应对,浅尝辄止,重点不突出,文言文的味道全没了。还有老师“过于自信”,各环节都不精细,整堂课显得很“乱”。这可能都是平常不“规范”带来的恶果。

其次,规范还应表现在教学设计方面。文言文教学设计必须包括文言词句、文言诵读、品赏升华。两节《孙权劝学》,讲课者分别是广州和惠州的老师,她们都在引导学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落实文言词句,分析人物性格。非常重视诵读,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让学生感受文言文音韵节奏之美。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深圳的一位老师,领着学生变着样地诵读《醉翁亭记》,把该文“也”字句的韵味演绎得淋漓尽致,整个会场都互动起来了。《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对话和《岳阳楼记》中的景物描写都适合读,但讲课者读得不够,《曹刿论战》设计读的难度太大,都没有读好,事实上,课堂效果也要差些。还有几位老师设计了“减字背诵”环节,效果非常好!

二.深入与浅出

如果把备课分为两部分,那一部分主要体现在对教材的研究,一部分体现在对学生的研究,对教材的研究主要是“深入”,对学生的研究主要是“浅出”。“深”是根本,平常的教学研究要从“精细”方面体现这个“深”之内涵。“浅”主要体现在设计方面,是“艺术化”的方向,让人回味无穷。

这里所说的“深”既指文本所包含的“背景、事件、情感”之间的内在关系,又指教学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生成关系。比如讲《记承天寺夜游》,有老师是在介绍作者时重点呈现“乌台诗案”的背景,有老师按六要素来讲事件,情感都是通过品读月景描写后分析出来的。三者相对独立,内在生成关系没有设计好。我想,这篇课文的难点就在一个“闲”字上,这是教学设计的方向。我非常重视在教学设计方面体现“深入浅出”的原则。这个“浅”也是讲究艺术的。我上这课时让学生找六要素,对于地点,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承天寺”,我在后面补上了“黄州”,自然生成两个问题:为什么来到黄州?为什么住在寺院?学生查看注释,讨论,自然又生成“贬官”“寄居”两个词,背景也就呈现出来了,为后面讲“闲”字埋下伏笔。这里设计学生找“六要素”,既是暗扣题目中的“记”字,以便于向学生介绍读“记”的一般切入方法,同时又符合初中生的文言水平和认知习惯。在显性地点“承天寺”之后加上隐藏的“黄州”,从而引出查找参考资料(一般学生手头都有)、研读注释、互补讨论等学生活动,文言文的学法全在其中,课堂生动活泼,提高了效率。

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文本的把握方面没有深入,必然导致在课堂设计方面停留于表面,或者主题的呈现完全是一厢情愿,生搬硬套,而非自然生成。学生在没有弄透文本的时候,就要思考文本的主题,或者是升华,真是让学生很为难,甚至令学生很痛苦。有学生上完课后,说这不是享受,而是煎熬。讲《爱莲说》的那堂课,学生基础好,预习较深入,思维非常活跃,但老师还是按照既定的教案执行,没有在学生基础上提高。我当时想,如果能够多研究一下周敦颐,研究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引导学生从价值选择的角度作一些有益于“当下”的思考就好了,学生也能得到提升。因为课下介绍周敦颐的注释中提到了《太极图说》《通书》,翻阅资料就能了解周敦颐的生平及研究方向,简单概括即“州县小吏,政治边缘,寄情山水,心控之术,安身之道”。从“心控”角度来理解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真正用意。于是面对黑暗官场,有了三个选择,即菊式隐居、牡丹式追逐名利、莲式内圣外王的君子之道,由此还可迁移到现代社会的一些选择。但是上课老师没有往这方面突破,我想还是“深入”不够。所谓“一堂课,十本书”,老师对文本研读不深,一辈子糊涂,课不可能有进步。

三.主体与认知

我们的课堂在“以学生主体”的设计方面突出不够,为了简化教学环节,或者是出于功利,学生的参与往往被弱化了,或者说在文本初读方面体现了学生主体,但是在品读或展读时就主要由老师操办了,恰恰这一部分的隐是强大的,因为它可能会触及学生的深处。这里所强调的主体,除了体现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之外,还有一部分是重点的选择以及能力训练是否也切中了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需要也是体现学生主体的重要表现,否则学生非常被动,设计的活动也会在执行时遇到难度或者无功而返。

新课标的三维评价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的课堂少不了“升”这一环节。对于一堂课的升华,不能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自说自话,而应该是从课堂设计、执行操作、参与互动之后自然生发出来的。如果我们对文本研究不透,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那升华就不透彻,最后成了老师的独脚戏:照本宣科、满堂灌输了。这样的话,课,也就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升华没有实现,反而助长了虚浮做作之风。语文教学有一定的人文使命,这是研究教材、引导升华的指导思想,只有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促使我们努力钻研教材,联系社会生活,关心学生成长,从认知规律出发,合理有效设计教学。这里强调认知规律,主要是因为我们目前对学生的研究不够,对这个年龄的心理、接受特点的变化等把握不准,难免操之过急,有所逾越,或者次序颠倒,不利拓展。

讲授初三学段《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的老师,为升华“士之风采”和“刿之精神”,忽视了学生“先事后理”这一认知特点,没有很好地设计“通读文本,借助想象,还原故事”环节,后面的提升完全是老师和几个素质较好的学生对话了,大部分学生无所适从。这一方面与老师文本解读的程度有关,一方面对学生研究不够。事实上,教学材料的把握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来研究,把这个年龄应该掌握的内容和能够掌握的升华呈现出来,而且还要特别注意教学设计,不能一厢情愿,或自说自话,逼学生就范,这都是非常落后的教法,必须认真反思。初二下册的《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课,都是借初二的学生来上,很明显,讲授《岳》的老师在取舍和设计时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够充分,贪多求大,效率较低。讲授《醉》的老师抓住“读”这一环节,选前两段来上,从容深入,课堂生动,开了两次“火车”,学生有效参与多,文言文的味道全出来了。

至于广州某老师的《狼》,亮点更多,尤其值得提出来的是设计非常符合学生主体特点。让学生纠正老师复述时的错误,以及画两幅画,让学生找出画中的错误,以此来疏通文意,包括重要的文言词汇的理解。这一设计是充分考虑了学生认知特点的。轻松游戏式的“纠错”活动是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所热衷的,我们只要把这一设计换成教师串讲式,学生的热情立即回到冰点。另外读图与读文的交叉运用,也非常新颖,因为读图更是这个时代的孩子们所熟悉的。一些老师运用简笔画来板书,也是深谙此道的。包括用减字背诵法来带领学生当场背诵全文。这些方法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一位老师的《湖心亭看雪》,一些问题的设计很巧妙,也很简明,学生也好回答,进入主题也很清楚。比如对“痴”字的理解,她问作者能够与金陵客、舟子成为朋友吗?学生答的时候自然就联系到这个句子了!这就叫做“抛砖引玉”,这是设计的智慧!这不仅是功底的表现,更有即兴的发挥。当然,这种即兴的表现还是得益于对文本的独特把握和对学生的主体关照,把教学目标融入了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特别注意到了生成的运用,互动非常好,学生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上课现场,最后是带着欣喜离开会场,这是老师的成功。

以上三个关系处理不够理想,是比赛中暴露出来的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三个关系能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与语文课堂实际状况的渐趋融合。如果处理得当,教学目标便能为学生接受并实现,语文教师的职业使命与自身专业知识、学养素养得到全面彰显,语文课堂也就充满了生机。由于语文课的不可确定性,所以,语文课是良心活之特点显得更为突出,好课与平庸的课反映了老师对课的准备和对工作的热爱,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够把对语文课的热爱融入到每一堂课中,融入到每一位学生身上,真正让语文课的美刻入学生学习生涯中,成为美好的回忆,或者说成为一种思想的源泉。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第8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微课”特点

若要使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发挥最大优势,首先要了解并深入研究微课的特点。微课的特点主要有:

(一)教学时间较短

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间以5~8分钟为宜,最长不要超过10分钟,这对于45分钟一节课的时间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二)教学内容较少

微课中每个视频涉及的教学可能只有一个知识点,甚至一道试题,或某个教学环节,主题突出,能让学生集中精力去攻克一个问题,相对于平时的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言,微课更注重“质”,精准度高,因此\用微课的课堂也常被称为“微课堂”。

(三)资源容量较小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支持网络在线播放,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

(四)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

微视频中的内容虽微,但却是一个完整的情景,资源使用方便。它是以教学内容为主线,包括教学素材、知识讲解、反馈练习等,构成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情景,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的教与学情景,既能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微课虽“微”,但却不容忽视,微课的意义非凡、效果明显,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步调虽慢但效果不慢,知识虽微但道理、智慧不微。

二、初中语文“微课”应用策略探究

(一)制定有效的整体规划实施方案

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在使用微课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教师对微课的掌握情况,了解学校具备的微课软硬件的情况,从而制定出具体详细的微课实施的整体规划,以保证微课能够正常有效实施。如在学习《我的母亲》时,我先是让班长和我一起调查了班级同学母亲对自己关爱的事实,并在征得同意后拍些照片或录段视频,然后在制作微课视频时把这些照片或视频加入其中,与胡适先生的母亲一起感受母爱。课后发现学生更能体会到母亲的“极大极深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空前高涨。

(二)充分挖掘微课的教学功能

在利用微课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中心,教师的讲解和点拨意在辅助学生的学习,在知识的传输、能力的训练和方法的归纳中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去学习。因此,应注意挖掘微课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功能。

1.课程学习功能。

微课的创设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制作微课时不能只想让学生的课堂变得有趣,一切都要围绕课程知识来展开,微课若没有课程学习功能,便也失去了开发的意义。如在学习《云南的歌会》时,教师在微课视频中可以稍微介绍一些云南的特色民俗节日,如火把节、泼水节、姑娘节,但在视频的重点还是要回归到云南的歌会中,介绍其他节日时可以直接以一张图片表示。

2.重复播放的功能。

微课视频不是一次性的,教师可以反复使用,学生也可以重复观看,观看后对于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回头再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程度,同时也能节约教师重复讲授同一个问题的时间。特别是对古代诗词歌赋的学习,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学生通过一遍视频的观看很难彻底明了课文内容及其内涵,必须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去学习、了解、掌握平时生活中几乎不用的“古文”。

3.交流互助功能。

微课视频不仅能用于课堂,在课后学生也能通过网络或学校建立的微课平台进行多次的观看和学习,且能在观看的同时和教师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师也能通过网络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优化微课视频教学内容和形式。如在学习《孔乙己》时,课后笔者把制作的微课视频放在学校平台上,让同事和学生观看并发表意见,因为孔乙己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因此在交流平台上出现了很多言论,笔者在其中发现了不少亮点,学生也从中深刻了解到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感情。

总之,为了更好地提高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打破常规,在应用的过程中经常地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不断地提高自我的专业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第9篇

李雪走了,我却陷入了沉思。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面对老师的责骂,却仍然保持着一颗宽容纯洁的心。为什么面对他们的缺点,我不能用一种善意的方式来提醒?不能用一种温和的方式来引导?不能用一种幽默的语言来劝解?

我回想着自己以前的种种行为,平生第一次感到自责。曾经,因为彭强同学上课铃响了还在吃零食,我火冒三丈,一把夺过零食扔出门外;曾经,因为封俊同学上课在赶数学作业,我怒气冲冲地抓过作业本,一下就扔进了教室后面的垃圾桶;曾经,因为张瑞同学没听讲答不上问题,我就一直不让她坐下……我生气,我恼怒,我容不下他们犯一点小小的错误,我认为学生就该循规蹈矩,就不应该越雷池半步。可我忘了,忘了他们还是成长中的孩子,忘了他们这个年龄的心理特征。成人尚且会重复一些小错误,更何况是十二三岁的学生呢!我自己不也拿错过教案,叫错过学生的名字吗?但我却对学生如此苛刻,一有错误就严加指责,从没给他们一个温和的提醒。

我这样做固然是严格要求,想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但有时候,也是怕领导撞见那偶尔的喧闹,说我上课不管学生:也是怕成绩考不好,领导说我教学不认真。今天,面对这个纯洁如水的学生,我不禁为自己的私心和急功近利深感愧疚。那轻轻的一抹,仿佛第一次叫我懂得了什么叫宽容,什么叫尊重,什么叫爱护。其实,同学们对我是多么的热爱啊,教师节他们为我送上鲜花和蛋糕;我忘在教室里的书本和提包,总有同学笑嘻嘻地送到我办公室;挨了我的骂,还眼泪汪汪地说一声“谢谢老师”……他们偶尔埋怨我偏爱另一个班的同学,我就大声叫冤不止,可他们,面对我的指责,却从没替自己叫过一声冤。

从那以后,我试着改变我的做法。当万涛上课讲话时,我摸摸他的脑袋说:“小老虎,给你的嘴巴上把锁怎么样?”他一听就乐了,因为“小老虎”是我给他取的外号。后来他又想讲话,可看看我的脸,又忍住了。当我正在上《醉翁亭记》的时候,李雪又在桌上摆弄两朵野花,我慢慢踱到她的身边,指着那两朵野花说“山肴野蔌,杂然乎陈前者,太守宴也!”同学们全都哈哈大笑起来,李雪赶忙收起那两朵野花,小声地说了句,“我错了!”刘佳欢上课打瞌睡,我轻轻地问他一句:“不舒服吗?要不要去医务室?”他非常不好意思地摇摇头,然后坐直了身子……

我这才发现,原来,并不需要电闪雷鸣,也可以让同学们改正缺点,而且,效果更好,课堂更和谐。其实,同学们对我的粗鲁态度曾经有过提醒,只是当时我并未在意。记得有次我在课堂上大声呵斥一个同学,坐在一旁的龙雯萍突然说了句;“老师,拿出你温柔的气质来!”可是当时正在生气的我根本没在意她的话。还有一次,我也是为一点小事在班上大发雷霆,一个同学突然小声说了句:“你可以跟我们讲道理呀!”可惜她弱小的声音早就淹没在我的冲天怒火中了。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第10篇

一.教学理念新路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权威的代言者,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师转,围绕着教材和教案转。这种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大大阻碍了文言文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教学思想模式,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注重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文言文发展的规律,使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开拓性结合起来,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使学习者成为他所获得的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文言文教学必须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学习境界,必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营造自由、和谐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一是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转变为指导者。二是实现思想的民主,摒弃教师的语言霸权,鼓励学生向书本权威、教师权威质疑,允许创新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新视角:注重文化积淀,弘扬传统文化

学习文言文主要是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先创造的精美的文化、精湛的哲理和博大的人文思想。因此,文言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让学生接受古代作品思想的熏陶,提高其人文内涵,进而发扬创造出与时俱进的新的思想、文化,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思想基础。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悠然洒脱;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劝谏和激励;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超然物外的旷达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诸葛亮《出师表》中对先帝的知恩图报、对蜀汉的鞠躬尽瘁。所有这些人类最崇高的思想品质无不彰显着古人对人生、事业执着追求的人格魅力,都是我们的学生应该学习并内化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把引导学生体会学习古人的思想、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来对待。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抛开教材教参的束缚,广泛搜集材料,更深层次地去挖掘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从而完成教学过程中学生与作者之间的一段交流的心灵历程。正是因为对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有力拓展,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全力思考,倾心感受,领会并理解文本之外的深义,枯燥的文言文课文才会变得生动有趣。

三.教学过程新模式:弘扬学生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创新性学习

文言文教学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观察,提出质疑。学生学习文言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大意是能弄明白的。实在弄不清楚的,可先在小组内同学讨论完成,很难的提出来由班上其他同学和老师共同解决。

学生也有权选择文言文课文学习顺序,由学生决定先学习哪篇课文。比如沪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集中两篇文言文《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可以让学生交流谈论,自主决定先学习哪篇课文,尊重他们的选择,会调动他们的兴趣。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问题的出现反映着学生在自主学习并思考探究着。教师要允许学生对文言文课文进一步探究,对课文质疑。例如有同学提出《口技》不要文章的第一段是否更好,那样会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同学讨论得出结论:《口技》的确可以删除第一段,这样更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无不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

四.教学手段新主流:强化信息技术意识,有效利用网络教学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已经被众多教育工作者接受并得到逐步应用,在文言文教学中引进网络必将成为教学手段的新主流,也为文言文创新教学提供广阔的空间。

运用多媒体技术时,教师要注重品读想象,适时播放形象画面。叶圣陶主张:潜心体会,静思凝想,构筑文学意境,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趣和人文精神。文言文教学可以在充分品读想象的基础上,播放相关的声音图像,以补充、修正、完善、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小石潭记》一课时,在初步感受文章的基础上,可以适时地把一个介绍小石潭的flas放给同学欣赏,优美生动的画面、幽静忧郁的音乐、声情并茂的朗诵,一下子就能把学生带进了柳宗元所描绘的凄凉幽深的世界,这种感官的刺激,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这篇课文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景。

当然,教师要恰当运用多媒体资源,牢记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目的,那就是营造一种氛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因此,背景画面和音乐必须与课文内容情调相协调,节奏要一致:内容是欢喜的,可选节奏欢快的音乐、明朗的色彩作背景;内容是悲苦的,则选节奏缓慢的音乐、暗淡的色彩作背景。背景音乐不能满堂放,只能适时地加以点染,并且音量要适宜,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影响教师朗读分析的传情达意,学生品读理解的入情入理。

五.教学评估新机制:建构创新教学评估体系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做出激励性评价。文言文教学必须改革应试导向的评估方法,建构创新评估体系。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观。文言文教学的评价应改变“教师霸权”、“试卷霸权”的评价方式,让学生采用“自我参照”的标准评价自己,衡量自己的文言文水平进步与否;或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文言知识、文言情感。通过自评和互评发挥学生的文言潜能,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文言文的教学的评价要改变“一刀切”的做法,注重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反对用繁琐机械的题目去考学生,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文言表达的能力。

教师的评价标准要多元化、动态化。文言文教学的评价标准应变单一化、静态化为多元化、动态化,重视过程,重视积累,从多个角度、多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评价。将学生的平时表现、阅读、习作及测验等各种考查相结合,将客观与主观、定量与定性、笔试与口试、书面成绩与平时考查相结合,同时注重过程的评价,最好能对学生的文言文发展水平形成动态的曲线。

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和引导教学的主体,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不拘泥模式,善于发现,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只有这样,才能开创出一条文言文教学的创新之路,才能更有效地吸收祖国传统的文化,发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上一篇:高中生物教案范文 下一篇:咬文嚼字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