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雅韵之《醉翁操》

时间:2022-10-19 10:25:04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熟悉坡诗词的人,可能会知道他的这首《醉翁操》。《醉翁操》又名《醉翁吟》、《醉翁引》,起初为北宋太常博士沈遵为欧阳修《醉翁亭记》谱写的一首古弦乐。沈遵将此曲送与欧阳修听,并请他为曲子写词,但所作之词并不入调。多年后,坡应玉涧道人崔闲之邀为此曲重新填词。坡不仅诗文精妙且通音律,他边听边写,片刻完成。该词写出来后,被广泛盛传,在当时备受各界赞赏。

初读时,恰巧听一首古曲,未想词与曲如琴瑟和鸣。字间抑扬顿挫、迭荡起伏,似闻淡淡墨香飘出铿锵有力、吊古寻幽般的袅袅琴音。细品揣摩许久,思绪也渐入琅琊幽谷,沉迷于蔚然深秀林壑,听诸峰间潺潺水声,遇峰回路转、立于泉上亭中,涓涓月露下的老者,正屏息而听。老者是谁?乃醉翁。醉翁是谁?太守?智仁?沈遵?崔闲?还是坡?

响空山,知其天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琅”意为似玉的美石。“琅”是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琅琊”,“琅然”即幽泉飞瀑的琅琊声。一个“琅”字,让人联想秀石美玉及琅琅金石相击时的清脆之鸣,而“琅琊”幽谷中的山水更是先声夺人,可见琅琊山欲滴苍郁之秀美。“琅”声如乐,清脆圆润,被谁揉出宛如环佩、清泉飞瀑般的鸾和之声,响彻空山。词人着笔便将读者带进涧溪清翠、似见非见且可触又摸不到的幽林深谷。朦胧中,琅乐犹绕耳际,从视觉和感官先为读者铺垫出一幅玉指冰弦转寂寥,直似月下梦中听的意境。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一语惊醒梦中人。词人用此言回答句首提问。意为 “琅声”曼妙,谁是它的知音?惟沉醉百泉汇流、山重水覆的醉翁,才知谁在弹奏这大自然绝妙的流泉仙音。的确,欧阳修在当朝以刚正不阿著称,他的一生也因此数次被贬,更见民间许多不平事,慨以“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忧国忧民。在滁州任职期间,为驱心郁,他常到日出林霏、秀木繁阴、水落石出的琅琊山环步,甚至带公文至此办公。清秀的琅琊山知醉翁之意、能慰醉翁之心、能释醉翁之怀,而醉翁更解琅琊之情,所以才会有《醉翁亭记》这一千古佳作。然而,琅琊山是醉翁知音,沈遵与坡又何尝不是?无言胜有言,惟“翁”知其天!

荷蒉,醉翁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朗月之下,风露缠绵。此明月之夜,琅声、月华、风声、雨露似涓涓,大自然中的流泉之音何尝不使人为之一醉?琅琊、智仁、沈遵、崔闲又怎能不折服于醉翁之贤?藉此,吾辈又何以能安然而入眠?然,至此,词人笔峰又转,巧妙地借用就连不与世俗同流的“荷蒉”,在经过欧阳修之山前时,也不得不佩服和夸赞这一代文宗的贤德和智慧,有伯乐识才俊之心度此贤能之人。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琅琊情醉翁意。翁在,啸咏之声与流泉飞瀑珠联璧合,琴瑟共鸣;翁去,虽如往昔四时景异涓涓,琅声、月华、风声和雨露依旧,但已不再是与有粲然辩才的醉翁,且啸且咏、相惜相通、心心相印令人怀恋的天作之合。独留琅琊失去知音后,在寥寂时光中朝鸣夜怨的空吟之声。为读者留下“此情已是成追忆”的伤怀和遗憾,以及无限遐想且令人凄然的叹惋之情。

且听后人言

“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经月流年,苍翠更迭。琅琊山的峰再美,并非永远常青峻秀,会“童颠”,失去往日的苍幽和浓郁;琅琊山的水再幽,也并非会总朝着一方湍湍汇集而流,会“回川”,如回旋之江河,逆流、散支而分流。更堪说人乎?知交凋零,翁去经年,已为飞仙,思翁无数无时不刻。谁在思?琅琊?崔闲?还是坡?不仅仅是他们,还有无数听不到山转水转、箜篌齐奏、天籁之声的人们。遗憾、感叹、怀念,追忆当年。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句中提及的“徽”是古代五声音阶之一,发音相当于现在简谱中的“5”。中医中,五音与五脏相对,故“徽”有主火主心,以激昂斗志、振奋精神之义。在这里,被词人借喻为醉翁啸咏声和流泉的琴音,与该词开篇的“琅”遥相呼应。意为醉翁虽去,但其毕生追求的思想、主张尚在,并受惠于人们,影响激励着忘年知音人坡、崔闲以及无数的后人。继承和传承发扬醉翁毕生追求之精华和意境,且听后人言。

上一篇:陕西“拐弯超车”战略布局渐收效 下一篇:工业成本费用指标填报有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