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1 01:10:21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第1篇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落实"探究性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1.教学前提备课——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我们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我们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了这样的备课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备课时应密切关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为此我们必须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将教师组织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进行对照、比较,看看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是我们设计的"细胞增殖"教学中,实施"情景——

问题"驱动式自主探究过程的部分片断。

2.导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优秀的生物课,必须重视新课的导入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入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例如,在学习"性别决定"之前,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探究性导课:"为什么人类的性别比总是接近于1∶1?"在学习"伴性遗传"时,我一般都会绘声绘色地讲述道尔顿症的发现史,学生都非常的安静地听,在结尾时我都会及时提出探究性问题"道尔顿和他的兄弟的色盲基因是来自他们的父亲还是母亲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讨论开来,有的说是来自父亲,因为母亲不是色盲,有的说来自母亲……此时学生们急于知道答案,求知欲倍增,促使学生在好奇和思考中获得知识,并且记忆深刻。

3.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以境引疑以境诱思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也说过:要教学生"学问",必须首先从教学生学会"发问"开始,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因为"问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从而产生认知冲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基于这些原因,我十分鼓励学生在预习新课、学习新课,课外阅读和实验观察等环节中努力做到"三多",即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多思考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逐渐从没有问"问题"的习惯中走出来,慢慢地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到现在,几乎每学习一个新知识,他们都能提出很多问题。如:在"生物的新陈代谢"中,有学生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而呼吸作用主要是分解有机物生成无机物,同时释放能量。

4.在实验教学中落实探究性学习

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或验证某一理论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高二新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较多,这就为在实验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在进行"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的前一天,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讨论该实验中应如何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学生各抒己见,经过讨论,归纳出了以下几个要点:①注意材料的易得性:还原性糖和脂肪从植物中获得实验材料比较容易,而蛋白质在动植物中都有比较容易获得的材料。②注意材料的可取性:富含还原糖或脂肪或蛋白质的植物材料很多,但并不是每一种材料都是可取的:如在"还原糖鉴定"实验中,双子叶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淀粉,而淀粉不具备还原性,因此最好不要用双子叶植物。有一些单子叶植物的叶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会导致实验现象的不明显,所以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作实验材料。因此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含糖较高的生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或梨的果实,③注意实验前材料的处理:苹果和梨在实验前应该洗净、去皮,保证研磨比较充分;鉴定脂肪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而且应注意浸泡的时间,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时间过短,则不容易切成片;同样鉴定蛋白质用的大豆也要提前浸泡,这样容易研磨成浆。如果用鸡蛋卵白的话,应该进行稀释。当然除了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外,还可以从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学会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改进实验的方法、改进实验的器具等方面着手来实现"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与探索,更好地理解了知识,获得了学问。认识到学习科学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而且学生通过实验探索,提高了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让学生感受探究的方式和过程,享受探究的愉悦

探究教学的关键是在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手段促使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通过探究学会如何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正确表达自己的观念;通过探究培养自己的基本实验技能;通过"亲历"探究过程享受成功的骄傲和失败的教训,特别是通过科学发现史的教学享受科学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合理结论的过程,完善自己的科学探究方法。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第2篇

二、教学目的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B:识记)。

2.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B:识记)。

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B:识记)。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2.教学难点,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四、教学建议

本章内容的教学时间是4课时,其中讲课可安排3课时,实验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可依教材进行,也可以重新组织。例如,先通过学生实验,使学生对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质、蛋白质等化合物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各类化合物。最后,归纳总结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特点。

本节教学安排1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并且概括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特点:①从无机的非生命环境中元素的组成与生物体元素组成的对比中,发现它们的统一性,了解生物体的元素组成特点;②从动物体与植物体组成元素的对比中,发现不同类型的生物体,元素的组成有区别;③从生物体内不同元素的含量对比中,发现生物体元素组成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生物体特性的联系。

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知识背景。如果按照教材顺序安排教学,可以联系初中生物课中有关的知识,联系本地学生的生活常识。如果本节内容安排在第二节之后学习,则应该充分联系各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含量以及生理作用。

为了提高本节的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必要的准备。例如,无机的非生命环境中的元素与生物体的元素对比表,动物(人)体与植物体组成元素的对比表等。把这些对比表制成投影片或幻灯片等,以便及时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进行观察、对比和思考,也便于教师归纳总结。

本节教学应该渗透以下几点:①从元素水平就可以看出生物的物质性(世界上没有生命体特有的元素),以及组成生物体物质的特殊性;②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机体中,在生物体特定的结构基础上,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来;③生物体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依据含量划分的,不可轻视微量元素的作用。另外,生物体中不都是必需元素,环境中有些非必需元素也会进入到生物体中。

五、参考答案

复习题一、1.(D);2.(C);3.(D)。

二、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旁栏思考题仙人掌和鲸的化学元素组成大体相同。但是,这些化学元素在这两种生物体内的含量相差较大。

铁在人体内主要功能是合成血红蛋白,构成一些酶的辅基,合成肌红蛋白。因此,铁缺乏时易患缺铁性贫血,症状是面色苍白、头昏、乏力、心悸、气急等。

锌在人体内参与多种酶的组成,也是酶的活性所必需的,并且是蛋白质合成的必要元素。因此,锌缺乏时的主要症状是少年生长迟缓、性器官发育受影响。

六、参考资料

玉米与人体的化学元素组成(质量分数/%)

元素

玉米

人体

O

C

H

N

Si

K

Ca

P

Mg

S

Cl

Al

Fe

Mn

Na

Zn

Rb

44.43

43.57

6.24

1.46

1.17

0.92

0.23

0.20

0.18

0.17

0.14

0.11

0.08

0.04

_

_

_

14.62

55.99

7.46

9.33

0.005

1.09

4.67

3.11

0.16

0.78

0.47

0.012

0.47

0.01

0.005

细胞的元素组成在细胞内可以找到至少62种元素,常见的约有29种,其中重要的有24种。这些常见的元素绝大部分属于元素周期表上原子序数较低的元素。

按其在生物体内的含量不同,可以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按元素的生物学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下列类型。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如C、H、O、N、P是构成核酸的主要元素;C、H、O、N、S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等。,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2.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元素:如离子态的Na+、K+、Ca2+、Mg2+、Cl-、H+及OH-、HCO3-、SO42-、HPO42-等其他离子。

3.与蛋白质结合的元素:如Fe(血红蛋白、细胞色素等),Cu(血蓝素、细胞色素氧化酶等),Mo(固氮酶),Co(构成维生素B12。在天然存在形式中,维生素B12可能是与肽或蛋白质相结合的),Zn(DNA聚合酶、RNA聚合酶),I(甲状腺球蛋白。这是一种含碘蛋白质,是人体内的碘库),Mn(精氨酸酶等多种酶)。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第3篇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建议

教材中本实验安排为验证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探索性实验,安排在讲课之前,或与讲课同步进行。

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还原糖、脂肪、蛋白质3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3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

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两个学生中的一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一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两个实验时,一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一个实验的操作。

3.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4.做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比,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5.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三、参考资料

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的鉴定原理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材料准备植物组织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但必须加以选择。在双子叶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为淀粉,暂时储藏在叶子内,因此最好不用双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有些单子叶植物,如韭菜、鸢尾,并不将光合作用的初始产物转变为淀粉,因此叶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由于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

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如苹果和梨的果实。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

用于鉴定脂肪的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材料最好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取其子叶)。供实验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3~4h。浸泡时间短了,不容易切成片;浸泡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做鉴定脂肪的实验,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情况选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因苏丹Ⅳ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比较强,所以,染色的时间应比较短,一般为1min左右。

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材料最好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种子,动物材料常用的是鸡蛋(卵白)。如用大豆种子,必须提前浸泡1~2d,这样容易研磨成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采用现成的大豆磨成的豆浆,豆浆可以购买,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机制取。利用豆浆作实验材料,可以节约实验时间。

如果用稀释的卵白作实验材料,效果会更好。

斐林试剂的配制

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

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

使用时临时配制,将4~5滴乙液滴入2mL甲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

苏丹Ⅲ溶液的配制称取0.1g苏丹Ⅲ干粉,溶于100mL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中,待全部溶解后再使用。

苏丹Ⅳ溶液的配制称取0.1g苏丹Ⅳ干粉,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溶于50mL丙酮中,再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50mL,充分混合后即可使用。

双缩脲试剂的配制取10g氢氧化钠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A。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第4篇

一本章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本章是在学生初中阶段初步学习过细胞的知识,以及在前一章学习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高中阶段的关于细胞的知识。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主要是在细胞内进行的。因此,高中阶段有必要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高度,进一步讲述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主要功能的知识,以及有关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知识。

本章包括三节教材: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第二节《细胞增殖》;第三节《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内容很丰富,共分三小节:第一小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本小节内容以及章的引言和第一节的引言,共需用3课时教学;第二小节《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需用2课时教学;第三小节《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共需用2课时教学。第二节《细胞增殖》,需用1课时教学。第三节《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需用1课时教学。此外,本章有两个学生实验。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在分成小节讲述之前,用了几小段文字和一些图表,先介绍了几点有关的内容:观察细胞内部的精细结构,必须应用电子显微镜或其他更为精密的仪器;细胞的种类繁多,大小、形状各不相同,功能也不相同;细胞可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绝大多数生物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细胞虽然微小,但是有非常精细的结构和复杂的自控能力,这些是细胞能够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基础。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复杂得多,因此,首先学习关于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

第一节的第一小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主要讲述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细胞膜的主要功能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关于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明确提出细胞膜是一层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的膜。在细胞膜的中间是磷脂双分子层,这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有的蛋白质分子排布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层;有的蛋白质分子部分嵌插或贯穿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这种特点对于细胞膜完成各种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再有,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糖蛋白,叫做糖被,它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有重要功能。第二方面,关于细胞膜的主要功能,主要讲述细胞膜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功能,而对细胞膜的其他多种功能不可能都加以介绍。由于细胞膜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复杂,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难度,因此教材本着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精神,主要讲述了自由扩散方式和主动运输方式,略去了其他运输方式。教材强调指出,自由扩散是被动运输的方式;主动运输方式的特点是必须有载体蛋白质的协助,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主动运输能够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接着,在讲了上述两种运输方式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细胞膜的通透性特点: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第一节的第二小节《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主要讲述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关于细胞质基质的内容有:细胞质基质中含有多种无机的和有机的化合物;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质基质中存在着多种细胞器。第二方面,关于细胞器的内容,占了本节的大部分篇幅,重点讲了线粒体和叶绿体这两种细胞器,主要说明这两种细胞器在动植物体中存在的部位、在细胞内的分布、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这些知识是学习后面有关章节必备的基础知识。此外,还简要讲述了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和液泡这5种细胞器。本节教材最后强调指出,在活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的过程中,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是相互协调的,各种细胞器之间也是密切联系的。,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第一节的第三小节《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主要讲述细胞核的结构、细胞核的主要功能、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三点内容。第一点,关于细胞核的结构,简要介绍了核膜、核仁和染色质的知识。第二点,关于细胞核的主要功能,强调了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因此它是细胞结构中最主要的部分。第三点,关于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很简要地介绍了原核细胞在大小、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这几个方面与真核细胞不同的特点,并且强调指出原核细胞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由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第二节《细胞增殖》,在节的引言中指出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的重要基本特征,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方式。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以大部分的篇幅讲述真核细胞的有丝分裂方式;另一方面,简要介绍真核细胞无丝分裂方式的特点。

关于有丝分裂的内容,主要有三点。在讲述这三点内容之前,先明确指出有丝分裂方式是真核细胞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多细胞生物体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体细胞的数量,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是有周期性的。接着,讲述第一点内容,即细胞周期,主要讲述了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所占时间的长短。第二点内容,讲述细胞分裂间期,强调指出这个时期是新细胞周期的开始,最大的特点是完成了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紧接着的细胞分裂期准备了条件,因此,细胞分裂间期是细胞周期中极为关键的准备阶段。第三点内容,讲述细胞分裂期,明确指出这个时期的特点主要是细胞核明显地发生着染色体的有规律的连续变化。为了研究的方便,分裂期又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本节教材以较多的篇幅,着重讲述了分裂期各个时期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变化特点。在讲述了有丝分裂上述知识的基础上,最后指出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因此使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关于无丝分裂方式,简要介绍了这种分裂方式的过程,以及因为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所以叫做无丝分裂。

关于减数分裂方式,仅仅指出这种分裂方式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有关,具体的分裂过程留待后面的有关章节讲述。

第三节《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主要讲述了三方面的内容。关于细胞的分化,主要内容有:首先,明确指出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仅有细胞的增殖,而没有细胞的分化,生物体是不能正常发育的。接着,讲述了细胞分化的概念,并且说明细胞分化是在生物体整个生命进程中的一种持久性变化,但是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的限度。再有,提出多细胞生物必须经过细胞分化,体内才会形成多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最后,说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保持着细胞的全能性。

关于细胞的癌变,之所以放在本节教材的第二部分来讲,是因为细胞的畸形分化与癌细胞的产生有直接关系,与细胞分化的知识有密切联系。细胞癌变的主要内容有:首先,提出癌细胞有一些独具的特征,教材中只介绍了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表面也发生了变化等特征。其次,讲述了导致细胞癌变的三大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同时也提出了致癌基因。最后,简要讲述了从多方面来预防细胞发生癌变。

关于细胞的衰老,首先说明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一种常见的生命现象。接着,进一步说明衰老的过程是细胞内生理和生化发生变化的过程,最终反映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了变化,因而具有细胞衰老的共同特征,教材中提出了5种衰老的特征。最后指出,至今还没有一种假说能够完全揭示细胞衰老的原因。目前的科研工作表明,细胞衰老可能是多种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本章与其他章的联系

1.关于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特点和功能的知识,对于后面学习《生物的新陈代谢》,讲述物质出入细胞、物质代谢等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2.关于细胞器的知识,与讲述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有直接关系。例如,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与光合作用关系密切,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与有氧呼吸关系密切。

3.关于有丝分裂的知识,对于后面学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中关于减数分裂的知识,是重要的基础。

4.关于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知识,对于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讲述遗传物质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和变异的知识,都是必备的基础知识。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第5篇

一、知识结构二、教学目的

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C:理解)。

2.细胞膜的主要功能(C:理解)。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2)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2.教学难点

细胞膜内外物质交换的主动运输方式。

四、教学建议

第一节内容的教学时间是6课时,其中讲课4课时,学生实验2课时。讲课与学生实验应该有机结合,以便提高教学效率。

对本节教学,在教学手段上,应该充分运用示意图、模型、照片等直观教具。在认识方法上要求:①注意把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与细胞结构建立起联系;②注意分析细胞各部分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适应性;③注意讲述细胞各部分结构之间在功能上的联系。通过本节的教学,要使学生对第一章第二节中有关化合物的功能的认识具体化、结构化:使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物质化(达到分子水平)。

通过本节前言部分的教学,要使学生形成下列认识: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在细胞中以一定的方式有机地构建起来,因此才能表现生命;②细胞的种类多种多样(用备好的示意图逐一呈现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显微结构),但是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或拟核三部分,教材中将以真核细胞为主来认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③高中生物课将主要从亚显微结构水平上认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关于本节前言部分的教学,时间不宜太长。

关于第一小节中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剖析;①用纯净的细胞膜(红细胞的膜)为材料,进行化学分析,已经知道细胞膜三层结构的化学组成主要是蛋白质和磷脂(看教材中的细胞膜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表);②建立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对模型的分析深度可依据学生的条件而定,但要突出细胞膜的结构特点;③如果学生条件较好,可讲述有关细胞融合实验的结果和有关细胞内外物质浓度的差异等知识,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和对物质进出有选择性的特点。关于细胞膜外表的糖被,只要结合教材中的例子简要说明就可以了。

关于细胞膜的主要功能的教学,重点是分析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这两种物质通过膜的方式。可从具体的事实分析入手,归纳出两种方式的特点。例如,可用示意图显示细胞与组织液中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差(分压差)与扩散趋势,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气体通过细胞膜时遵循扩散原理,进而推导出这一类物质的过膜方式。又如,通过对轮藻细胞中K+(或其他离子)和环境中的K+(或其他离子)的浓度差等具体事实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一些物质进出细胞并不遵循扩散原理,而是由细胞膜主动运输的。在这里,教师应注意讲出主动运输需要膜上某些载体蛋白质参与。主动运输具有选择性,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释放的能量。

关于内吞和外排方式的小字阅读材料,可使学生了解大分子物质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关于细胞膜的其他功能,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酌情处理。关于细胞壁的知识,可在前言中结合介绍各种细胞时讲述。

五、参考答案

复习题一、1.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2.选择透过性。

二、1.(D);2.(D)。

三、

出入细胞的物质举例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细胞膜内、外物质浓度的高、低(如物质进入细胞)

是否需要载体蛋白质

是否消耗细胞内的能量

甘油

自由扩散

细胞膜外浓度高

细胞膜内浓度低

不需要

不需要

进入红细胞的K+

主动运输

细胞膜外浓度低

细胞膜内浓度高

需要

需要

旁栏思考题这是细胞的内吞作用。这对于人体有防御功能,并有利于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六、参考资料

病毒细菌还不是最小的生物,比细菌还小的生物是病毒等。19世纪末期,有人首先证实烟草花叶病和牛口蹄疫的病原体非常小,它们可以畅通无阻地穿过细菌所不能穿透的瓷滤器,于是把这类病原体命名为“滤过性病毒”或“病毒”,以区别于其他许多种疾病的病原体──细菌。一般说来,病毒比多数自由生活的细菌要小,直径是0.08~3μm[1μm(微米)等于10-6m;1nm(纳米)等于10-9m。]左右。较大的痘类病毒(0.20μm以上)刚好可用光学显微镜看到,但不能对它进行细致的观察。较小的病毒,如鸡瘟病毒(70~100nm)、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20~30nm),只有依靠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它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才能进行代谢活动和繁殖后代。

病毒可以根据它们寄主的不同,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动物病毒,如寄生在鸡体组织细胞内的鸡瘟病毒;二是植物病毒,如寄生在烟草叶细胞内的烟草花叶病病毒;三是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Φ×174噬菌体。所有的病毒都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它们的结构主要是外面有一个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壳内含有另一种物质,叫做核酸(图21)。病毒在寄主细胞内依靠它们所含的核酸,不断地进行自我复制和繁殖,造成对寄主细胞的危害。在现在所发现的三百多种病毒中,大部分都是引起人类、动物、植物或细菌发生病害的病原体。

图2-1烟草花叶病病毒结构示意图,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1.核酸2.蛋白质

后来,科学家发现一种比病毒更简单的生命形式,叫做类病毒。它的大小相当于病毒的1/80,身体只是由小分子的核酸构成的,没有蛋白质。已经有人发现它是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的病原体。

近些年来,科学家还发现了朊病毒,这是只含蛋白质而无核酸的分子。朊病毒能侵入寄主细胞,在寄主细胞中繁殖,致使寄主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而死亡。例如,引起疯牛病、羊瘙痒病的病原因子。关于朊病毒的繁殖和致病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

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是一种精密分析仪器,在科学研究和现代工农业生产中,已经日益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仪器。我国在1965年试制成功20万倍电子显微镜,后来又研制成80万倍电子显微镜,它具有分辨率高(可以看清两个小点间的最小距离为0.144nm,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2×10-7,已经达到可以分辨单个分子和原子的程度)、放大倍率范围宽、操作方便、使用范围广等特点,并配有自动照相装置。

电子显微镜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来代替光波的一种显微镜。目前最常用的是通用式电子显微镜(图2-2)和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现在,通用式电子显微镜的直接放大倍数可达80万倍左右,分辨率一般是0.2nm,用它可以看到病毒、单个分子以及金属材料的晶格结构等。除上述两种电镜外,根据不同的成像原理,还有发射式电子显微镜、反射式电子显微镜、镜式电子显微镜等各种类型。各式电子显微镜广泛地应用于金属物理学、高分子化学、微电子学、生物学、医学以及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

膜的化学组成根据对细胞膜和细胞中其他各种膜的微量化学分析结果来看,膜主要含有脂质和蛋白质两大类物质。蛋白质约占膜干重的20%~70%,脂质约占30%~80%。各种膜所含的蛋白质与脂质的比例同膜的功能有关。功能较旺盛的膜,其蛋白质含量较高(表2-1),因为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来承担。此外,细胞膜还含有约10%的糖类,但是糖类都和蛋白质或脂质结合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整合蛋白(又称内在蛋白)普遍为糖蛋白。

表2-1各种膜的基本组成(质量分数/%)

成分

髓鞘

红细胞

细胞膜

肝细胞

细胞膜

心肌

线粒体

叶绿体

片层

大肠杆菌

细胞膜

蛋白质

总脂质

磷脂

糖脂

胆固醇

其他脂质

22

78

33

22

17

6

60

40

24

微量

9

7

60

40

26

13

1

76

24

22

微量

1

1

50

50

6

20

24

75

25

25

膜脂主要是磷脂和胆固醇。磷脂约占总脂质的55%~75%,主要有卵磷脂和脑磷脂,其余是鞘脂和糖脂。各种脊椎动物细胞的胆固醇与磷脂的比值不同。细菌和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没有胆固醇。胆固醇有降低液晶态脂双层的通透性和脂分子运动性作用,而且可以增强动物细胞膜的韧性。

蛋白质是生物膜的另一种主要成分。根据蛋白质和膜的结合程度的不同,蛋白质分为整合蛋白和边周蛋白(又称外在蛋白)两类,整合蛋白约占膜蛋白总量的70%。各种蛋白质在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膜蛋白不仅有机械支持作用,而且在物质运输以及受体、抗原和酶的形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细胞外结构和细胞外被细胞膜并不是细胞的最外边界,各类细胞在细胞膜外还附着有细胞膜外结构。细胞膜外结构在结构、成分和功能等方面,因生物物种和细胞类型的不同而异。它包括的范围极其广泛,例如,血型抗原、鱼类和两栖类的卵膜、哺乳动物卵的透明带、基膜、动物软骨细胞间的基质、肠上皮细胞表面的黏蛋白、植物细胞壁,以及原核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菌荚膜等。细胞外结构根据来源、性质和同细胞膜的关系,可以区分为细胞外被、表面黏着物质和外在结构三类。

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糖蛋白构成的外被,称为糖被或糖萼。糖被是细胞表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具有某些十分重要的特殊功能,因此对糖被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外颇为活跃的领域。糖蛋白分子的种类很多,分子大小悬殊很大,相对分子质量可从15000到106以上。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在细胞生理活动和细胞间期相互作用方面有许多重要功能,主要是分子识别、免疫反应、神经冲动的传导、激素受体和CAMP的代谢调节作用、血型抗原和酶。

膜的分子结构模型关于膜的结构,从20世纪开始一直到现在,科学家们提出了很多假说和模型。下面举几个比较流行的模型加以说明。

1.单位膜模型。这种模型于1935年提出,到20世纪50年代加以修正,随后经罗伯特桑(Robertson)的电镜观察加以完善。这种模型表示,细胞膜由脂质双分子层及在其内外两侧各覆盖一层蛋白质所组成。脂质分子相互平行,与膜垂直。蛋白质是以β折叠形式结合在膜的内外两侧,形成网状。罗伯特桑于1959年指出,所有生物膜的厚度基本上是一致的,这种三层结构的膜普遍存在于细胞中,他叫这样的膜为单位膜。但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应用了一系列新技术,科学家证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也有蛋白质颗粒,并证实膜蛋白主要不是β折叠结构,而是α螺旋结构等。科学家根据这些事实,对生物膜的单位膜模型理论提出了修正。

2.液态镶嵌模型。这是细胞生物学的重要进展之一。科学家发现细胞膜不是静态的,而是膜中的脂质和蛋白质都能自由运动。这种模型叫做流动脂质—球蛋白镶嵌模型。这是个动态模型,表示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分子层和镶嵌着的球蛋白分子组成的,有的蛋白质分子露在膜的表面,有的蛋白质分子横穿过脂质双分子层。这种模型主要强调的是,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连续体,而蛋白质分子像一群岛屿一样无规则地分散在脂质的“海洋”中。后来,不少实验都证实膜脂的“流动性”是生物膜结构的基本特性之一,因此这种模型比较普遍地被大家所接受和支持。但是,这种模型也有不足之处,它比较忽视了蛋白质分子对脂质分子流动性的控制作用,以及其他因素对脂质分子运动的影响。

3.晶格镶嵌模型。由于液态镶嵌模型有上述不足之处,沃利奇(Wallach)于1975年提出了晶格镶嵌模型。他指出:生物膜含有“流动性”脂质是可逆地进行从无序(“流动性”)到有序(晶态)的相变;在大多数动物细胞的膜系统中,这种“流动性”脂质呈小片的点状分布,面积小于100nm2左右。沃利奇认为,“晶格镶嵌”模型比“液态镶嵌”模型更能代表膜的真实结构。晶格镶嵌模型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代表某些膜的真实结构,但是并不能作为一般膜的通用模型。

4.板块镶嵌模型。1977年,Jain和White进一步发展了沃利奇提出的晶格镶嵌模型,提出了板块镶嵌模型(图2-3)。这种模型学说认为,在流动的类脂双分子层中存在许多大小不同、刚度较大的、彼此独立移动的类脂板块(有序结构板块)。这种无序结构区的板块和有序结构区的大小、形状、寿命、运动性、交换速率、板块内组分的留存时间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明确,但是它们之间的差别可能很大。分布于膜内两半层的板块彼此相对独立,呈不对称性,但是某些板块也可能延伸到全部双分子层。

图2-3板块镶嵌模型

上:图的中间部分是液晶态,两侧是晶态

下:表示具有不同的流动性的板块镶嵌分布

板块内各种组分之间的疏水力相互作用,蛋白质和类脂两者也可能形成另一种不同性质的长距离的有序组织(一般超过几百个分子大小)。因此,膜平面实际上是由同时存在的不同组织结构和不同性质的许多板块组成的,它的变化主要由板块内组分的构象和相互作用的特异性所决定。膜功能的多样性,可能与板块的性质和变化有关,这就可以解释所谓细胞内“区域化”的问题。细胞中“区域化”的特点,使细胞内各种错综复杂的生化反应能够彼此不受干扰,有条不紊地进行。

事实上,晶格镶嵌模型和板块镶嵌模型及液态镶嵌模型并没有本质差别,前二者只不过是对膜的流动性的分子基础作了解释,因而是对后者的补充。目前所流行的关于膜结构的基本观点仍然是流动镶嵌模型。由于膜的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目前看来还没有一个模型可以作为所有生物膜的通用模型。

膜流动性的控制机制所谓膜的流动性,包括膜脂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运动性。膜脂的流动性随温度不同而有变化,或处于固相,或处于液相。当缓慢提高温度时,脂质双分子层可由晶态(凝胶)熔融为较为流动的液态,发生这一变化的熔融温度即相变温度。在相变温度以上,脂质处于液晶态。膜脂分子具有多种运动方式,如绕化学键旋转、左右摆动、围绕与膜平面相垂直的轴作左右旋转运动、沿膜平面作侧向扩散或侧向移动、由一个单分子层倒翻至另一层。有许多因素会影响膜脂的流动性,其中脂肪酸本身的不饱和程度起着主要的作用。膜的流动性对膜的功能活动,特别是酶的活性,具有重要意义。

膜蛋白的运动性,指膜蛋白在不同情况下都可以发生位置的变动。膜蛋白的运动方式有侧向扩散和旋转运动等。膜蛋白的运动要受其周围的膜脂性质和相态的制约,还要受细胞内部结构的控制,它在膜中的运动并不是随机性的“漂流”。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细胞膜作为细胞的内外边界,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它的主要功能如下:(1)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2)选择性的物质运输,包括代谢底物的输入与代谢产物的排除,其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3)提供细胞识别位点,并完成细胞内外信息跨膜传递;(4)为多种酶提供结合位点,使酶促反应高效而有序地进行;(5)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6)细胞膜参与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是指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按照热力学基本定律,溶液中的分子由低浓度处向高浓度处移动,就像物体沿着斜坡上移(图24),必须由外部供给能量。在细胞膜的主动运输中,这能量由细胞来供给。

图2-4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区别

(图示分子可由高浓度处自动向低浓度处扩散,而分子由低浓度处移向高浓度处则需另外供能,正如滑雪者可由高坡自动下滑,而上坡需要人体费力一样)

主动运输是与被动运输相对而言的。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属于被动运输,其特点是在这样的物质运输过程中,物质分子进行顺浓度梯度的移动,而与物质运输有关的膜或细胞并无能量消耗。但是,被动运输并不是与能量转换完全无关,而只不过是物质运输所需要的能量是来自高浓度溶液本身所包含的位能而已,就像位于斜坡高处的物体可以靠位能自动下滑而不需要另外供给能量一样。

在细胞膜主动运输的问题上,最重要的而且研究得最充分的是关于钠、钾离子的主动运输。很早以前就知道,包括人体各种细胞在内的所有动物细胞,其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的钠、钾离子浓度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这些细胞的细胞膜上普遍存在着一种“钠钾泵”的结构,简称为“钠泵”,它们的作用就是能够逆着浓度差,主动地把细胞外液中的K+移入膜内,同时不断地把进入细胞的Na+移出膜外,因而形成和保持了K+、Na+在膜两侧的正常浓度差。大量事实证明,“钠泵”实际上是一种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蛋白质,它可以被Na+、K+和Mg2+等离子所激活,可以分解ATP以获得能量,同时可以将膜外的K+移入膜内、将膜内的Na+移出膜外。

前面讲过,葡萄糖在动物体和人体内,可以用协助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除此以外,葡萄糖也可以用主动运输方式通过细胞膜。例如,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可以用主动运输方式吸收葡萄糖,因此,小肠上皮细胞内葡萄糖的浓度,可以超过肠腔中葡萄糖浓度的数倍以上。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第6篇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3.通过在显微镜下的实际观察,理解细胞质的流动是一种生命现象。

二、教学建议

(一)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实验的教学建议:

1.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材料的选择,应以取材方便、制片简单、观察效果好为原则。藓类植物的叶薄而小,叶绿体清晰,可取整个叶制片,作为实验材料的首选对象。实验时,可选取葫芦藓或墙藓的叶作观察材料。

2.显微镜的使用。关于显微镜使用方法的指导,是学生做实验前教师讲解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做好以下几点。

(1)将显微镜安放好显微镜放在操作者前方偏左,镜筒在前,镜臂在后。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距载物台约2cm);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选用大光圈,弱光源时选用凹面镜。

(3)低倍镜观察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至距玻片2~3mm处;左眼注视目镜内,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当看到物像后再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细胞物像。移动装片,将观察物放在视野中心。

(4)高倍镜观察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所要观察的物像。

3.观察程序的指导。观察时,教师应提醒学生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最后绘制镜下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图。

4.讲解绘制生物图的要求。绘图的要求包括绘图的工具要求,以及绘制生物图的方法要求。如,图的摆放位置和大小,线条和点点,指示线、注字和图名,作者姓名和日期等。

5.条件许可的学校,最好每人使用一台显微镜,以便培养学生对显微镜的操作能力。

6.增加演示实验。如果条件允许,则可以增加“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绿体的形态变化”的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叶绿体对不同光照条件的适应性。实验课前,在讲台前摆放3台显微镜,载物台上分别放着强光(200W灯泡照射5min)、弱光(25W灯泡照射10min)、黑暗处理过的3片葫芦藓叶的临时装片。让学生轮流观察,看清楚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绿置的改变。应该注意的是,如果用强光照射叶的装片,灯泡不能离装片太近(灯泡距装片应大于20cm),否则叶绿体会被强光灼伤而解体。

(二)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的教学建议:

1.继续强化高倍镜的操作训练。在观察叶绿体的实验中,对于显微镜的使用,是进行全面地训练和操作,而在本实验中应重点加强高倍显微镜的操作训练。

2.观察程序的指导。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应向学生讲清首先要找到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然后以叶绿体作为参照物。学生观察时眼睛应注视叶绿体,进而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最后,再观察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和流动方向。

3.指导学生寻找最佳观察部位。在学生观察之前,教师应告诉学生寻找靠近叶脉部位的叶肉细胞进行观察,此处细胞水分供应充足,容易观察到细胞质的流动,细胞质的流动方向可参见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教科书中实验二的插图。

4.可以增加演示实验。建议增加“不同外界条件下细胞质的流动情况”的演示实验。在讲台前摆放3台显微镜,分别是缺水(萎蔫)、光照(强光照射过)、化学刺激(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刺激过)三种不同条件下黑藻叶的装片,让学生轮流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情况。要使学生了解,细胞质的流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流动速度不完全一样。

5.课前应检查实验材料,以便做到心中有数。观察细胞质的流动,理想的实验材料是黑藻。实验前,教师必须检查供实验用的黑藻叶片细胞质的流动情况,如果发现细胞质不流动,或者流动很慢,应立即采取措施,加速其细胞质的流动。方法有三种,可以任选一种:一是进行光照,即在阳光或灯光下放置15~20min;二是提高盛放黑藻的水温,可加入热水将水温调至25℃左右,再将黑藻放入其中培养;三是切伤一小部分叶片。

三、参考资料

观察叶绿体实验的原理简介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呈椭球状,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可以运动,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因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葫芦藓,其叶内叶绿体椭球体的形状不完全一样。

观察叶绿体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用的葫芦藓必须提前准备。从阴面潮湿的墙根、林地、花房的花盆土表可以找到葫芦藓。将它连根铲起,带土栽在花盆内,放在阴面,要经常洒水,保持湿润。

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用的黑藻应该提前到池塘或小河中捞取,采集后放在实验室的养鱼缸中,让它继续生长。

黑藻是淡水沉水草本植物,根入泥,叶短,3~4片叶轮生(图2-6)。有冬芽,生小枝顶端,芽的苞叶卵状披针形至线形,排列紧密,可进行营养繁殖。夏季采集到以后,可以一年四季连续培养。春天时,其冬芽伸展,一个月之后,茎可伸出,并长出较多的叶。

观察细胞质流动的代替实验材料观察细胞质流动的材料,如果找不到黑藻,可用以下材料代替:

①紫鸭跖草雄蕊的花丝表皮毛;

②鸭跖草的蓝色花瓣,观察韧皮部筛管细胞中的细胞质流动;

③向日葵舌状花花冠的表皮;

④万寿菊管状花的花瓣表皮;

⑤新鲜大白菜内层叶片宽大中脉处的表皮;

⑥黄瓜嫩茎的表皮毛;

⑦小麦的根毛。

图2-6黑藻

1.植物体2.叶(放大)3.雄花

4.雌花5.种子

使用上述实验材料时,实验课前教师应该对实验用的植株浇足水分。如果是在野外采集的,则应将采集到的实验材料放在塑料袋内,扎紧袋口,以防止水分散失过快。在使用植物的表皮或表皮毛观察细胞质流动时,视野应调暗些。

其他实验材料的观察方法

1.小麦根毛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1)方法步骤

①剪下一段0.5~1cm的带有根毛的小麦根,纵剖为二。将剖面向下,放在载玻片上。

②加1滴质量浓度适宜的蔗糖溶液,盖上盖玻片,轻压盖玻片。

③在低倍镜下找到成熟区,选取1个根毛细胞,然后换用高倍镜观察。

(2)注意事项

①根毛细胞的细胞质无色透明,难于观察它的流动,因此需要采用缩小光圈或采用较弱光线进行观察。

②细胞质内有许多小颗粒随着细胞质流动,只要以细胞的其他相对静止结构作为参照物,就能辨认出细胞质的流动。其流动途径是从根毛尖端转向基部,然后回转,不断循环(图2-7)。

图2-7小麦根毛细胞质流动示意图

③剪下的小麦根应立即滴上质量浓度适宜的蔗糖溶液,以便维持其生活,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力。或者预先在载玻片上滴1~2滴质量浓度适宜的蔗糖溶液,然后再放置实验材料。

④放上盖玻片以后,可以用凡士林涂在盖玻片的四周,以免水分蒸发导致蔗糖浓度提高,影响实验效果。

2.南瓜幼苗茎表皮毛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①实验课的前3周,把南瓜种子种在盛有土壤的花盆内,放在温暖的地方,并保持土壤湿润。

②待种子萌发成幼苗后,用镊子撕下茎和叶上的表皮。

③把表皮放在载玻片的水滴里,盖上盖玻片。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表皮毛细胞。

④在高倍镜下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方向(见图2-8)。

图2-8南瓜幼苗茎表皮毛细胞质的流动

(箭头表示细胞质的流动方向)

3.美洲鸭跖草雄蕊花丝表皮毛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1)方法步骤

①从花上取1枚雄蕊,摘去花药,迅速将花丝放入滴有质量浓度适宜的蔗糖溶液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②用手指轻轻压盖玻片,使花丝平贴。

③先用低倍镜找到花丝上的表皮毛,选定表皮毛上的1个细胞,换用高倍镜观察。

(2)注意事项

①美洲鸭跖草又名紫鸭跖草,花自夏到秋不断开放,冬季不能在室外越冬。但可以盆栽,以随时备用。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预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87-02

新世纪,我们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2012年广西全面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行列,新课改在广西实施已两年,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下简称情感目标)目标在教学中的落实情况如何?实施效果又如何?这是值得每一位一线高中生物教师深思的问题。

一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在课堂教学的诸多要素中,笔者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设计的最终归宿,情感目标的创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其达成对于其他要素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目标的科学预设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该目标有效达成的重要前提。本研究拟聚焦以下问题:(1)情感目标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预设现状;(2)针对这些现状提出可行性建议以及意见。

二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桂林市来自不同学校的35位一线高中生物教师教案为样本,35位教师经过集体大备课,限时当场完成相应教学设计,样品具有一定代表性。35份教案包括高中生物必修一16份;高中生物必修二1份,高中生物必修三18份。采用数理统计法将收集到的教学设计进行整理统计,重点分析教学目标中情感目标的预设情况。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预设的现状究竟如何呢?

情感目标的科学预设是其有效达成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在教学中是否预设情感目标以及预设是否科学,不仅与教师个人的教学专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有关,而且关系着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引导。因此,学校教师预设情感目标的现状,折射出学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教案是教师为保证课堂顺利进行而提前设计的教学思路,一般而言,教案显示了所授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环节,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素养。教学设计与要求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最基本环节。因此,通过对教学设计的统计分析,还可以折射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基于此,本研究将教师预设情感目标的现状定为首要分析的问题。重点分析35份教案中情感目标的预设。一节课是否应预设情感目标及预设怎样的情感目标,主要根据以下两个原则判断。

第一,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它明确规定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同时结合《教师用书》对本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描述。第二,教学经验。通过网络检索同一章节内容,同行教师所预设的教学目标,以判断一节课是否应该预设情感教学目标以及具体的内容。根据上述两个判断原则,做如下具体分析。

情感教学目标的预设分为科学与不科学两种。教学目标设计得合理、具体、全面视为科学。有以下几种情况视为不科学:(1)该教学内容应该预设情感目标,但教师在教案中没有体现;(2)预设的情感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关性不大,偏离了教学内容,或太过牵强;(3)预设的情感目标正确,但不全面。经研究发现,这35份教学设计均预设情感性教学目标,其预设现状统计如下表。

35份教案情感目标预设现状

预设目标现状 类别 教案数 预设目标合计

科学 预设合理、具体、全面 4 11.4%

不科学 没有预设 19 88.6%

相关性不大,牵强 3

预设不全面、不合理 9

35份教案情感目标预设科学的有4份,仅占11.4%。预设不科学的有31份,占88.6%,预设不科学包括没有预设情感目标,预设相关性不大、太牵强以及预设不全面、不合理三种情况:第一种:没有预设情感目标。35份教案中共有19份教案没有预设情感目标,比例居首位。这些数据提醒我们,当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仍然处于重知识轻情感的教育状态。第二种:预设的情感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关性不大、太牵强。如将高中生物种群的结构的情感目标预设为:能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将高中生物有丝分裂的情感目标预设为:通过对有丝分裂学习,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价值观。这样的表述显得太笼统,太牵强。第三种:预设的情感目标不全面、不合理。35份教案中共有9份预设的情感目标不合理、不全面,所占比例居第二位,主要以情感目标表述不合理最为典型。为克服传统教学目标的含糊性和不确定性,新课程在教学目标的改革上采用具体、明确的行为动词来表述,使课程目标实现具体化。新课程标准对情感目标领域使用的行为动词如下:(1)经历(感受)水平――体验、参加、参与、交流、讨论、探讨、参观、观察;(2)反应(认同)水平――关注,认同,拒绝,选择,辩护;(3)领悟(内化)水平――确立,形成,养成,决定。

从教案上看,绝大部分一线老师没能很好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情感目标的表述依然使用传统的方法,表述含糊不清,缺乏可测性。如将高中《生物》细胞衰老的情感目标预设为:人类不能抗拒衰老,但能延缓衰老;怎样活出健康。另一方面,数据显示有部分老师对于情感目标的内涵把握得不清楚,混淆了情感目标与技能性目标。如将高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情感目标预设为:学会建构数量模型的一般方法步骤;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情感目标预设为:用科学实验探究发现原理。

四 总结与讨论

从教学的有效性来看,情感目标的预设现状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情感目标的达成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设立这一教学目标的初衷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情感教育的倾向,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研究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情感目标的达成。虽然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情感目标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间已不短,但从上述研究结果来看,情感目标的预设效果并不理想,这无疑是给我们敲了警钟,我们应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肖邦裕.从新课程标准谈生物学课堂教学目标表述[J].生物学通报,2003(7)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 教学案探索 提高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72-02

高中生物学科作为一个富含理解性的学科,需要同学配合老师指导学习,老师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案机制,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进一步促进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如此深厚的背景下,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案整体组合,才能不断适应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探索,使教学效率全面提高,这才是一个高素质教育工作者的真正需要。因此,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案整体化的研究探索,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一、高中生物教学案一体化的背景

高中生物的教学是一个研究为什么的生物学科教育,学生通过课堂知识的学习,不断获取知识、理念以及对方法的要求,高中生物教学必须以学生体会为基础,教学方案为主旨,体现出高中生物内容的重点,分析课堂知识难点,达到教学与学习的平衡统一。高中教学难免有应试成分,在知识点的分析层面也很是显露,课堂四十分钟,尽管不能详细论述一个要点,但是依然能够仔细概括出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步伐前进,因此教学案要详细统一,把知识概念的重难点做出归纳,使预计教学和实际教学达到完美的契合。

二、高中生物教学案一体化的模式

(一)教学案必须有合理的编写目标

1.教学案的编写要以教学以及考试大纲为基础。教学即是知识的传授,期间包含了重难点的分析,以及有关知识点的传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必须满足于考试的要求,毕竟教学课时有限,学习科目多,完成不了太过于详细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学案的编写是重中之重,只有编写好教学案,才能积极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的最佳目的。高中生物教学案需要明确地符合以下要求:《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高中生物教学大纲》、《高考生物考试大纲》等,当然,这些只是教学案编写的依据罢了,教学案的编写还必须有灵活性,客观性以及幽默属性等。

2.教学案的编写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才是授课的真正目标,如果一味地进行讲述,而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程度等,最终效果是不可想象的。在教学案的编写中,优先考虑学生们的学习以及接受能力,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不一,如果不能侧重,则会事倍功半,比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章节中,讲述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功能,以及有关氨基酸的计算公式。如果就单纯讲授蛋白质的内部结构,来源以及关系,不仅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还增加难度。所以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满足一个教学考试的要求,站在学生的角度,克服学生在教学之中会质疑的问题,找出章节的教学难点进一步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在本章节的要求是对计算公式的练习等,才能举一反三,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它。在以学生为本的要领中,还有一个就是满足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求,毕竟学习是件苦力活,一个班级不能保证所有学生接受能力都一致,再加上不同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前后的掌握程度不一样,更加不能一致对待,所以要做到平衡统一,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要求,注重知识面由简单到繁难的过渡,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的收获从基础到提升的内容,这是教学案应该归纳和总结的:以学生为服务主体,时刻为学生着想,才能全面提升教学案的编写质量,做到教案与学案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案的整体化模式探索

教学案的目标是根本的,但是要实施,不仅要详细具体,还要考虑诸多方案,应对不同的教学环境。

1.教学案要编写具体,不能泛泛而谈。教学案是对学生教学的一个参考模板,教案和学案要做到和谐统一,就必须在每一个关键的点子做到平衡统一。每个章节的每一小节都要注释清楚,标注出难重点,侧重点于教学内容,同时侧重于学生的基础。教学案记录将要讲述的课堂细节,以及课堂要点,甚至根据课堂要求预点名提问的学生都可以指出。

2.教学案的一体化要求编写要生活化。教学和生活还有不断的融合才能触碰出光彩的火花,不断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具体结合,才能活跃课堂气息,增加学生的应用知识面,提高学生们的动手和实践兴趣。比如在“酶的应用”告诉我们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要有一个适当的洗衣温度才能做到最佳的洗涤效果:在“人体的激素”章节要明确知道激素的应用和缺乏亦或是过多激素的应对措施,使学生在生活中可以做到相关疾病的预防和小小的诊断;在“光合作用”章节,要结合光合作用曲线,讲述二氧化碳、氧气浓度对植物的影响,特别举例说明生活中养花种树的关键点,不仅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还使知识用于生活,成为一辈子都受益的宝贝。

教案和学案的一体化教学,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总结的教学模式,因为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长期总结的,如果没有时间的积累,是不能写出完美符合自己的教学案。不过,即使没有太多的教学经验,但是不断参考和归纳他人的教学方案,做到教学案的和谐统一,就能慢慢地提高教学质量,让高中生物的芬芳播撒在每一个学子的心中。当然,这些仅是笔者探索得到的一些参考意见,读者仍需要不断探索总结,才能写出属于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案。

参考文献:

[1]张笑男,高中生物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苏州大学,2011年11月.

[2]云磊,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J].化学教与学,2011(11):54-58.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物教学;概念图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429-01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求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增加一些概念性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生物知识体系,概念图恰好能够满足这一改革要求,并且能与生物知识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1.高中生物教学中概念图的概述

1.1 概念图的构成。概念图是由节点、连线、层次、连接词组成,是将生物概念之间的联系用科学命题的形式展示出来的结构图,其中概念图的节点表示结构图中的生物概念,连线是概念之间意义关系的表示,连接词表示的是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词,层次表示概念之间的等级关系。

1.2 概念图的制作。(1)确定概念主题,例出相关概念。(2)按照层次关系写出概念,最有概括性的概念放在第一位,再依次写出下一级概念。(3)采用邻近连接或是交叉连接的方式,将相关概念用连线连接起来。(4)连接之后用最能概括的词语写上相应的连接词。

2.高中生物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

2.1 丰富教学设计。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的概念多且复杂,适当的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够将有关联的概念联系起来,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简便,教师也能通过概念图设计教案、丰富教案,并且能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2 直观呈现知识。概念图本身就是一种直观呈现知识的教学工具,将其应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能够将多且复杂的概念简单化,使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相关概念知识,且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转变成概念图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概念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水平。

2.3 教学协作工具。合作学习目前已经逐渐被应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因此利用合作小组的特点让学生共同构建概念图,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完善,且师生之间也能通过概念图得到更好的交流和沟通。

2.4 教学评价工具。使用概念图来评价学生的生物学习情况,可以检测到学生对某些生物难点知识的理解够不够清楚,以及生物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能使教师更加清楚地知道学生哪个知识点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学生也能从概念图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

3.结语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0 引言

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项核心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就要求学校建立一套以高教学质量为主要方向的制度以及机制,在教学环节上不断地进行强化,并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在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环境中,如何切实地构建高中生物高校课堂教学,深化高中生物教学改革,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学质量,是文章将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1.高效课堂的实际内涵和现状

高效课堂这一理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遵守教学规律,用在尽可能有限的教学环境中创造出最大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成果,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实际需要。

在通常情况下,高效课堂的教学活动存在着一种可以互相影响的双边活动,那就是“教”与“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可以片面地追求任何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此外就现阶段而言,在多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依旧遵循着“复习―导入―教授―练习―作业”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容易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其自主学习能力很难得到培养和提升。

2.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2.1 课前准备

2.1.1 研读课程标准

在以往,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过于依赖教材和经验,将考试和教材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这样做非常不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2.1.2 以人为本

高校课堂的教学宗旨是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成效作为目标的教学观念。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的加快,已经逐渐建立了学生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宗旨。在把握教学目标的上,应该首先将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考虑进去,然后是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一个好的心情考虑进去,最后将课堂教学是否可以推进学生之间的人际沟通。

2.2 课堂教学

2.2.1 精简教学目标

教案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保障课堂的教学质量,是备好教案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的理念应当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将教授的内容和学生理解能力范围内所能接受的知识进行融合。所以课堂的教学内容不能被设置的过高或过低,要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将每一门课程的内容都即简单又内涵丰富,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所收获。

2.2.2 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效。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使学生能够快乐自主地进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充分的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2.3 即时评价学生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对自己所学习的内容有着一定的想法,而教师通过语言和动作等对学生进行鼓励,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在教授课程中,运用正确的教学评语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不惧困难的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可以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是否在知识的理解上存在误区,对自己的学习方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 课后教学反思

2.3.1 考虑教学目标达成与否

在课堂教学后,对学生是否在课堂上获取了足够多的知识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教师要将在课堂上自己组织的活动中,学生是否和自己预期的目标相吻合考虑进去。

2.3.2 考虑教学组织是否有效

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缺点进行总结,如课堂的有利因素和不利的因素,记录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的想法和容易出现的错误,并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在下次教授同样的课程时,应注意哪些和利用哪些方法,重新设计教学方案。

3.结语

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学是“教”与“学”之间相互融合的过程,只有将两者充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当通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创新课堂教学之中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适当地进行课后反思等手段来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艳芹.浅谈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3,(2):106.

[2] 孙翠红.新课程下的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初探[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3,(17):75-75.

上一篇:队列队形教案范文 下一篇:醉翁亭记教案范文